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部分 第1章 第1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30 ℃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解析】 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答案】 D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C.过渡性 D.整体性【解析】 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具有过渡性。【答案】 C(2009年南通调研)右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答案】 D4.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解析】 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答案】 D(2010年莱芜模拟)读下表,完成5~7题。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种植业(%) 59.73 51.9 66.4 57.5 65.96 62.9 63.13 55.6林业(%) 4.2 3.5 4.89 3.9 4.64 4.1 4.51 3.8牧业(%) 26.28 27.0 25.52 32.7 28.34 31.2 26.43 29.7渔业(%) 9.79 17.6 3.2 5.9 1.05 1.8 5.93 10.95.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解析】 由表中各部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大。【答案】 D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解析】 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牧业比重上升,三个地带渔业比重均上升。【答案】 A7.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解析】 选项中劳动力、科技、交通均不属自然区位因素。【答案】 C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9.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科技人员、运输线路、外资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9题,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答案】 8.C 9.B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10~11题。10.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11.三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③—终年高温多雨D.④—湿热的气候【解析】 该题组将居住建筑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第10题,由三民居的结构形态可判断出①为陕北居民、②为云南居民、③为内蒙古民居。第11题,结合初中基本知识即三地的气候特征可知。【答案】 10.C 11.D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回答12~13题。12.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的因素是(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13.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人地关系是( )A.基本协调 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C.环境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答案】 12.D 13.B下图是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变化图。读图回答14~15题。14.从原始社会到现今,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技术改革 B.气候C.市场 D.交通15.导致现今新疆水稻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地形C.光热资源 D.水源【解析】 第14题,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第15题,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不适宜水稻的种植。【答案】 14.A 15.D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我国两个重要的三角洲示意图,回答问题。(20分)(1)甲图是________三角洲地区,乙图是________三角洲地区。(2分)(2)我国南北铁路干线中,到达A的是________,到达B的是________。(2分)(3)对比甲、乙两三角洲的差异:(8分)比较项目 甲三角洲 乙三角洲地理位置主要工业城市(4)甲三角洲限制农业发展的气象灾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2分)(5)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分析乙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6分)【解析】 本题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背景,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城市为上海,到达该地的南北向铁路干线为京沪线;B城市为香港,到达该地的铁路干线为京九线。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濒临东海,伏旱、台风、春季低温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其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劳动力、政策、侨乡等方面进行考虑。【答案】 (1)长江 珠江(2)京沪线 京九线(3)比较项目 甲三角洲 乙三角洲地理位置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上海、南京、宁波、杭州、无锡 广州、香港、珠海、深圳、澳门(4)伏旱、台风、春季低温(5)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侨乡,便于吸引外资及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土地价格低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市场广阔。17.(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区域项目 A B人口(万人) 2 239 3 508面积(平方公里) 27 080 55 375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 760GDP(亿元) 16 013 5 276城市化水平(%) 67.5 35.5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B区域________。(8分)(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4分)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8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图表能力。由题目和图表提供的有效信息可得出A、B两区域发展经济的各自相对优势:A区域:沿海,则海陆交通便利;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多,劳动力素质高;GDP是B区域的三倍,城市化水平是B的两倍得出其经济发达;每单位GDP能耗低,反映出A区域的科技水平高;从产业结构比看出其产业结构已较成熟合理。B区域:由表内得知,其劳动力丰富,煤铁资源多,人均耕地多。(2)A、B区域合作发展,相互间的要素流动促使各自扬长避短,故A区域流向B区域的应是人才、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而B区域流向A区域的则是剩余劳动力和矿产资源。(3)A区的资金和技术流入B区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促进其资源的开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及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答案】 (1)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2)①③⑤ ②④(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1张PPT)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是地球表面的 单位,是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 划分出来的。2.特征(1)具有一定的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条件,并对产生深刻的影响。空间地理差异指标方法区位特征边界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地域”,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是:A. 三角洲,B. 平原。长江松嫩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气候条件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土地条件 土为主,多为,人均耕地面积全国水平 为主,多为 ,人均耕地面积 全国水平矿产资源条件 贫乏 有丰富的 等矿产亚热带温带水稻低于水田黑土旱地高于石油(2)人类活动的差异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农业 类型 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农作物 水稻、 、 、春小麦、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相对工业 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 基地水田水产业油菜棉花玉米大豆畜牧业发达落后综合性重化工在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的限制,耕作业发展 。2.农业社会:丰富的 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 和 生产基地。3.现代社会:随着工商业发展,该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 ,耕地破碎,导致农业生产 ,不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商品率较 ,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地理环境缓慢劳动力桑蚕棉花少规模小低下降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文因素,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此消彼长的。2.差异性:即区域与同级区域的差别。3.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图所示: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划分方案。例如,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加上地表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2)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为例: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基本思路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遵循的思路如下。(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年份和地区项目 1990年 2000年 2006年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GDP(亿元) 202.14 112.84 1540.68 616.95 4820.26 1428.80人均GDP(元) 3 617 1 438 26 692 6 948 78 801 15 363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平方米) 111.41 318.92 85.27 76.43 54.25 8.93(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苏州 徐州面积 8 848平方千米 11 258平方千米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 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地形区气候类型农业地域类型(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对苏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徐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两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形区、气候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抓住秦岭—淮河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是关键。(2)读图分析,注意图中纵坐标是耕地年递减率,且都为正值。(3)要从“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两个方面来分别比较。GDP两地都在增加,但苏州增加幅度远高于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徐州降幅大。(4)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同时注意保护耕地;苏州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管理,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要保护耕地,靠科技加快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答案】 (1)苏州 徐州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2)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苏州耕地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3)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4)苏州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应当明确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影响,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会存在差异。故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发展,更好地发挥本地区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读图,回答1~2题。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线区域D.区域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解析】 该题组考查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题目中的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及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简图,其分界线大体为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容。【答案】 1.B 2.C(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3~4题。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1月平均气温(℃) 夏季平均气温(℃) 生产成本(元/千克)中国某产区 8~12 490~660 -8~-1 19~23 0.64美国某产区 15~17 470~520 6~8 18~21 2.05北半球最适宜区 8~12 560~750 >-14 19~23 1.203.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 )A.30°N~40°N西海岸 B.30°N~40°N东海岸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解析】 从1月份气温看,美国产区位于亚热带,从降水量来看不可能位于东岸,原因是:东岸临大西洋,受来自掠过墨西哥湾暖流的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高于1 000 mm,所以分布区只能是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答案】 A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 从中国气候资料判读,苹果分布区是温带季风气候,从年降水量看,基本上位于山东半岛地区,把中美两国的生产条件与“北半球最适宜区”的生产条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与之最接近,据此可确定①;气温日较差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气温日较差大,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解慢,积累的糖分多,而②说的是气温年较差。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阴天多,光照不如夏季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充足,据此排除③;从生产成本对比看,美国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我国,其中主要的是劳动力成本,美国经济水平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高,劳动力价格高,由此可确定④。【答案】 C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地矿技术人员在松嫩平原中部发现了大型油气田——大庆油田,松嫩平原由于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据此回答5~6题。5.20世纪50年代中期,松嫩平原中部,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当时处于区域发展的(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6.1976年,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首次突破5 000万吨,此时可能发生的是 ( )A.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简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B.大庆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C.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D.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解析】 第5题,由题干中“一片茫茫草原,人烟稀少”这句话反映了当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微弱,属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6题,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 000万吨,此时正处于大庆发展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就是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答案】 5.A 6.B7.(2008年高考广东地理卷)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材料一 见图1。图1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材料二 见图2。图2 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图材料三 见图3。图3 外商在中国投资产业结构图(2000年)材料四 见下表。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东部地区 93.86 87.69 87.77 87.83中部地区 3.87 9.25 9.38 9.17西部地区 2.27 3.06 2.85 3.00(1)图2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A.自然条件优越B.市场潜力大C.矿产资源丰富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2)图3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表中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表示外商在东、中、西部投资变化的三条曲线,有共同的变化趋势,从变化幅度、升降、快慢三个方面作出描述。第二个空根据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作出判断。(2)依据图表所示的内容作出合理的描述即可。(3)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进行比较,并结合区域特征作出回答。(4)吸引投资即是吸引产业转移,要对内优化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等),对外加强开放(优惠政策等)。【答案】 (1)共同特征:①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②1990~1992年增长(上升);③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小(下降);④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⑤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 BDE(2)产业结构特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地区分布特征: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②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3)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④经济发达,城市密集;⑤基础设施完善;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⑧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⑨经济腹地广;⑩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4)对策:①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生态环境;④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⑤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⑥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部分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 第3部分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