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应的治理保护措施。一、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 ,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可替代的 ,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自然资源环境资源2.森林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 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减少热带原始森林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影响大气中的 ,有“地球之肺”之称。2.促进全球 ,调节全球 。3.世界 宝库。碳氧平衡水循环水平衡生物基因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势: 强烈, 旺盛,生物生长 。2.脆弱性的表现(1) 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 ,土壤一般很贫瘠。(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坏。光合作用生物循环迅速有机质分解淋洗植物体内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得以大面积保存。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破坏(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 ,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人类的开发人口增长和贫困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当前背景下,应该把 放在第一位。2.保护措施(1)鼓励 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 。(3)加强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 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 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保护保护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选择性采伐缓冲区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的作用十分明显。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失调。如何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我国在许多山地、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1.森林的作用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体分析如下。2.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世界主要森林包括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以及混交林和温带、亚热带阔叶林。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对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效应 详解阐释地球之肺环境效应 详解阐释巨大的储水库生物基因宝库2.雨林的保护(1)保护放在第一位(2)国际社会共同保护(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2)题。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流失泥沙量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故D正确。(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混交林地泥沙量较小,油松幼林地(单一树种)泥沙量大,故①③正确。开垦坡地泥沙量最大,不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故②错。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相比,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荒草地泥沙量小,故④错。【答案】 (1)D (2)B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分析思路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2009年辽宁模拟)读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的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水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重 ④结冰期延长A.①④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 该图反映出森林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环境效益。【答案】 1.C 2.C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森。路透社巴西利亚2008年1月23日消息:亚马孙森林在过去的5个月中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毁林面积从2007年8月的243平方千米激增到12月的948平方千米。这个数字相当于2004年同期的4倍。据此回答3~5题3.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导致亚马孙森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解析】 第3题,亚马孙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与大气环流、地形、暖流等因素有关。第4题,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问题。第5题,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答案】 3.B 4.D 5.A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下题。6.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资源和环境而采伐亚马孙平原雨林属于破坏性开发。【答案】 B7.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和亚马孙流域开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失业问题,鼓励农民向亚马孙河流域进军。破产的农民们,拖家带口走向森林,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西南部的朗多尼亚地区,这里是巴西最富庶的地区。在高潮时期,每月有五万七千名移民来到这里。(1)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的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促使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3)朗多尼亚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19年间,人口从10万增加到100万,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至______平方千米,占到雨林总面积的________%,这说明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有什么关系?(4)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设对雨林有何影响?【解析】 考查巴西亚马孙开发计划对热带雨林带来的影响及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由图及文字材料分析以亚马孙横贯公路为标志对亚马孙广大的地区进行开发,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在1970年到1988年短短十几年中增长了9倍并非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的,而是大量移民的结果,使热带雨林大量被毁,二者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1)题,朗多尼亚地区人口从1970年10万人到1988年增长到100万人,是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为移民提供了方便。第(2)题,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取决于:①朗多尼亚地广人稀,雨林资源丰富,有容纳移民的条件;②国家移民政策;③与雨林相邻的东北部人口密度大,干旱贫困,贫民集中,有可迁移而想迁移的人。第(3)题,通过读图得数据并分析得其相互关系。第(4)题,公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开发,也加快了雨林破坏。【答案】 (1)人口迁移 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成 (2)朗多尼亚地区开发晚,地广人稀;巴西东北部人口多,而且干旱贫困;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3)180万 7.5 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伐的面积越大。(4)公路的铺设,有利于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随着大规模农场和牧场、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雨林破坏加剧。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部分 第2章 第2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08年高考四川延考区文综卷)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总趋势是,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CO2制造O2,夜间则消耗一定数量的O2,由此导致静风林区CO2浓度的日变化。下图示意60°N,80°E附近某静风林区CO2浓度日变化。完成1~2题。1.日出时,CO2浓度变化趋势为( )A.继续上升 B.开始下降C.继续下降 D.开始上升2.该地所在地区及其森林类型为( )A.北美、常绿阔叶林 B.朝鲜半岛、落叶阔叶林C.东欧、针阔叶混交林 D.西伯利亚、针叶林【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第1题,日出时,森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因而CO2浓度开始下降。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林。【答案】 1.B 2.D厄瓜多尔政府已正式启动一项旨在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计划,以避免因开发有环保争议的油田而破坏该国亚马孙雨林地区的生态环境。阅读材料,回答3~5题。3.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带来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B.粗放的畜牧经营方式C.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D.过度引水灌溉4.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暖流的影响 ③受寒流的影响大 ④纬度低,热量充足 ⑤平原面积宽广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④⑤ D.①②⑤5.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解析】 考查亚马孙热带雨林生态效益、破坏的原因。第3题,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类型,耕作方法原始,对森林破坏严重。第4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大与地形、洋流、低纬陆地面积有关。第5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受人类破坏少、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答案】 3.A 4.D 5.A(2010年莱芜模拟)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6~8题。时间项目 1961 2005耕地面积(km2) 400 521森林面积(%) 36.79 20.46气温年较差(℃) 24.1 27.6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水土流失面积(km2) 61 108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人口(万人) 41.5 60.16.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7.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8.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更大的原因是 ( )①降水变率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 本组题解答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四川省某山区县”和提取表格中的有关数据信息。【答案】 6.C 7.A 8.B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用土壤损失减少程度表示)关系图,回答9~10题。土地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示意图9.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C.不相关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解析】 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越少,因此为负相关。【答案】 B10.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 B.降水C.风力 D.洋流【解析】 洋流对土壤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答案】 D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据此回答11~12题。11.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2.雨林地区生物循环旺盛的表现是( )A.光合作用强烈B.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C.养分保存在土壤中吸收慢D.植物会很快变成枯枝落叶【解析】 考查热带雨林生态脆弱的原因。第11题,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一是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使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二是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土壤长期受到淋洗。第12题,生物循环就是有机质从形成到分解的过程,生物循环旺盛,就是这个过程迅速的表现。【答案】 11.A 12.B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13~14题。13.“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重要作用是防风固沙。【答案】 C1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养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解析】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 A15.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解析】 雨林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热带森林,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答案】 B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材料及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 巴西环境部2007年2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对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滥伐和毁灭性开发得不到控制,那么该雨林所在地区的气温将在本世纪末上升8摄氏度,被誉为“地球之肺”的这片雨林可能将消失,当地的湿热天气还可能造成疟疾和登革热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1)图中右侧是未受破坏的雨林,森林覆盖使土壤免受______和________。(4分)(2)树木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______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使用,使森林资源得以________。(4分)(3)图中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________作用增加,导致________。没有了树木,________逐渐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8分)【解析】 该题以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特征。图中右侧表示雨林未被破坏的情况,雨林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使土壤避免暴雨冲刷及烈日暴晒,发挥良好的生态作用。左侧正相反,导致水土流失、森林退化等问题。笫(1)题,对图中右侧、左侧雨林对比分析,结合图示内容可解答。第(2)题,由于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故枯枝落叶分解的营养物质是营养的主要来源。第(3)题,图中左侧表示雨林被砍伐后,森林的生态作用尽失,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也被破坏,从而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答案】 (1)暴雨冲刷 烈日暴晒 (2)枯枝落叶 不断更新 (3)淋洗 土壤侵蚀 枯枝落叶 物种17.(探究创新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扎龙湿地示意图材料一 新京报2008年9月4日报道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林业局已将丹顶鹤作为国鸟候选提交国务院审查,按程序最后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我国国鸟。材料二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典型的内陆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材料三 2008年9月9日~13日,江西湿地办进行实地考察后,拟在江西修河、鄱阳、东江源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经专家组实地考察认为均为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是城市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完美结合。(1)丹顶鹤作为湿地的代表性禽类,其主要生活在我国的________平原。(2分)(2)简要分析内陆湿地的形成条件。(6分)(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上的绿地更具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8分)(4)扎龙湿地火灾多发,引起湿地退化,鸟类迁移,使“鹤乡”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受到很大影响。你认为,应采取哪些解决措施?(8分)【解析】 第(1)题,丹顶鹤主要生活在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上,是湿地代表性涉禽。第(2)题,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总结特殊内陆地区地表多水的原因即可。第(3)题,考查了湿地的生态功能。第(4)题,湿地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引起湿地退化,从而削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旅游开发的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补水、禁采,禁开荒、减少居住人口,人工培育养殖珍稀鸟类等。【答案】 (1)松嫩(2)①地势低,水源充足;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3)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②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④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4)人工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等湿地植被;迁移湿地核心地区过多的人口;人工繁育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等。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部分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doc 第3部分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