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课件+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课件+练习)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黑龙江
辽宁
内蒙古自治区
2.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 条件配合较好。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形,利于农业进行 。
②土壤: 广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基础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 。
温带季风
水热
多种经营
黑土、黑钙土
工业
较低
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大规模 生产;(2)地区 生产。
三江平原
机械化
专业化
东北地区三大农业区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各地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1.三大农业区域的划分依据: 、地貌、 和 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 的不同。
2.主要农业区及发展方向
(1)耕作农业区
①分布在A 平原,B 平原,C 平原;作物主要有 、大豆、小麦、 等。
②该地区的发展方向:面向国内 需求市场,继续强化 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气候
植被
土壤
农业生产方式
松嫩
三江
辽河
玉米
水稻
大宗农产品
商品粮、豆
(2)林业和特产区
①分布在D ,E ,F 。
②该地区的发展方向:以 为核心,在抓好“ ”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 ”,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森林资源保育
天然林保护工程
立体开发
(3)畜牧业区
①分布在 高原、 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该地区的发展方向:围绕 建设与增加 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 和 。
西部
松嫩
生态
农牧民收入
生态农业
舍饲畜牧业
农业的区位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持续发展;如果农业的发展对当地的资源利用不当则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怎样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农业的问题。
影响
区位   表现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较为充足
地形 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
工业 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口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
交通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条件 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热同期 ①宜牧面积广;②降水较多,草类茂盛;③畜牧优质 ①宜林面积大;②森林资源丰富
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热量不足 措施 改良
品种和技术 过度放牧 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 采育失调、皆伐为主 措施 营林
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且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如下表所示。
项目 内容
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表现 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占全国的1/4(所以最大),商品率达60%以上,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所以比较稳定)
意义 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特点 成因或表现 意义
商品化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规模化 人少地多,农场经营规模上万公顷 利于推广先进技术,
机械化 人少地多,高度机械化 提高生产效率
区域化 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商品化的前提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农业区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开发)的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治理。
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1)甲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____。乙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___平原。
读下表,回答问题。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 单位:1000公顷
(2)表格中四年种植面积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________,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 609.5 3 350.2
2003 541.0 22.1 2 627.2 3 190.3
2004 600.1 11.4 2 901.5 3 513.0
2005 654.0 9.5 2 775.2 3 438.7
【解析】 甲地(46°N,62°E)全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12 ℃,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为26 ℃;全年降水稀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成为当地发展种植业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乙地最低气温-16 ℃,最高气温24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500~600 mm,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集中,雨热同期有利于玉米生长。松嫩平原有中国“玉米带”之称。
(2)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由表格第2列数值变化可得由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分别计算每一年玉米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2001年为77.9%、2002年为82.3%、2003年为82.6%、2004年为80.7%。比重最高的为82.6%。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9.5÷3 438.7≈0.28%。
【答案】 (1)温带大陆性 降水少(干旱) 畜牲业 温带季风 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长 松嫩 (2)先降后升 82.6% 0.28%
根据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的内部差异以及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东北商品粮基地已基本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如下:
(1)水稻多种植在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2)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期较短的北部地区,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3)玉米分布非常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2010年厦门模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最大,潜力巨大的是 (  )
A.玉米          B.大豆
C.水稻 D.粮食
2.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
【解析】 第1题,图中所示农作物中比重逐年增加的只有水稻。第2题,水稻生长需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降水,东北地区虽然冬季气温低,生长期较短,但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答案】 1.C 2.B
我们的屯子东面原是一片开阔的草甸子。……离屯子二十多里外的山林中,有一片我们生产队的“飞地”,称为“大荒地”。当年是十分肥沃的新开垦的山坡地,四周便是成片的树林。……这片山林是我们始终难以忘怀、必须朝拜的“圣地”。……它其实早已消失,仅存于我们心中。当我们重新走上变得低矮的山冈,目及之处已全部是耕地,没有一片树林,没有一株白桦。当年肥厚的黑土,因连年雨水冲刷流失,已变成贫瘠的砂石地,长着低矮的小麦……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目前,影响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当(  )
A.在平原区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大力搞好生态环境
C.在山区以森林的开发为核心,走好多元开发的路子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解析】 通过材料可确定为东北地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及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均能可持续发展。
【答案】 3.C 4.D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5~6题。
5.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解析】 A选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选项中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选项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答案】 B
6.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解析】 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也疯狂”。以美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主要包括以玉米为原料开发生物乙醇)拉动了世界玉米的价格飙升。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7亿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4亿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3.67%)。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年度玉米剩余量预计将达到1.1875亿吨。
材料二 图甲、乙是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指示玉米带)。
材料三 下图是玉米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1)对比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指出影响玉米分布的自然区位因素。
(2)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大于美国,但总产量不如美国。造成此生产差异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水源条件 D.机械化水平
(3)分析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
【解析】 第(1)题,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可以发现两国的玉米带都分布于平原地区,且气候条件优越。第(2)题,影响中美两国玉米生产差异的区位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第(3)题,影响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发展转变的原因有美国玉米和能源的供求关系以及相应的技术保障。
【答案】 (1)地形区位:都分布在广阔的平原上;气候区位:都分布在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
(2)D
(3)玉米生产过剩,库存大量增加;能源危机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深加工水平的提高。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部分 第4章 第1节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1~2题。
1.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
(  )
A.自A到C降水逐渐减少 B.自A到C降水逐渐增加
C.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 D.自B到C降水逐渐增加
2.A、B、C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正确的为
(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者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解析】 第1题,结合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及东北地区地形状况和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出B、C两地的降水量都低于400毫米,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自B到C降水先增加后减少。第2题,A地位于长白山,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 1.C 2.C
(2010年泰州调研)读下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解析】 由图示可知甲、乙、丙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松嫩平原地区和大兴安岭北部,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原、耕地和林地。
【答案】 D
4.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解析】 东北地区因开发历史晚,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答案】 D
上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地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5~8题。
5.北大荒是指
(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B.辽河平原、河西走廊
C.整个东北平原 D.仅指辽河平原
6.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7.“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8.“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  )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解析】 考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第5题,北大荒是指东北平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由于开发历史晚,开发前为荒芜之地,故称“北大荒”。第6题,由于“北大荒”地处纬度较高地区,故热量不足。第7题,“北大仓”地区人少地多,人均粮食产量高,商品率高,成为商品粮基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第8题,“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态破坏问题。
【答案】 5.A 6.C 7.C 8.C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9~10题。
9.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0.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 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而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 9.D 10.C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据此回答11~13题。
1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  )
①自然条件好 ②生产规模小 ③产业化基础好 ④劳动力数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一致的是
(  )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
13.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
(  )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唯一选择
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1题,确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一般选在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基础好的地区。第12题,苹果为暖温带水果,在成都平原没有分布;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业;柑橘为亚热带水果,不能生长在渭河平原。第13题,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又能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选择。
【答案】 11.A 12.D 13.D
(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4~15题。
14.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解析】 从题中所提供的材料中可知,该地区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大,平原比重小,因此,其农业用地结构中林业所占比重应该大,种植业比重应该小。但从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种植业所占比重最大,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由此可以推知,该地区是将大量的山地丘陵开垦为耕地所致。
【答案】 A
1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 由于该地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年降水量大,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降低种植业比重,提高林业的比重,因此,其出路必然是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读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问题。(18分)
图 例 区 域 植被类型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毫米)
农业植被 200~400 600~620
杂类草 100~200 ——
小灌丛、碱蓬 1~50 380~390
(1)综合图和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本区可能为________地区,并简要分析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3分)
(2)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6分)
A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解析】 本题以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根据题干知:①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是东北地区。②由表中资料知,A区域年降水量大,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密度大;B区域年降水量小,土地盐碱化严重,人口密度小。③结合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知,该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应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等。
【答案】 (1)东北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布。
(2)大 降水多,土壤肥沃,作物高产 小 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3)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等
17.(2010年安徽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三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材料二 在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确定的依据是: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
材料三 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1)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的优势产区,主要考虑的条件有哪些?(6分)
(2)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4分)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3)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6分)
(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4%,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五大出口国,简述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6分)
【解析】 该题考查我国农业生产优势产区的区位因素。第(1)题,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即可回答。第(2)题,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知识。第(3)题,农业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来考虑。第(4)题,我国农业资源多样化优势,市场区位优势,加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答案】 (1)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
(2)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4)①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②市场区位优势,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是中国最具优势的市场;③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全面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