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调整。2.国家的 政策,是 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 ,毗邻 ,靠近 。4.全国最大的 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同的 和亲密的 关系。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沿海港澳东南亚侨乡文化背景血缘1.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密集型产业为主导。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3.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城镇 增多,城市 扩大。劳动高新技术产业数量规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1.问题产生的原因(1)受地区 和 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2)缺乏合理的 与 。2.问题(1) 面临困境。(2) 相对落后(3) 问题日趋严重。产业基础市场腹地规划管理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3.对策(1) 调整:发展 和机械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2)构建 城市群。(3)加强规划与管理。产业结构原材料工业大珠江三角洲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构建有利于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产生巨大的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本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两个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存在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下面就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归纳如下: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如下:(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1)~(2)题。(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1)从Ⅲ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Ⅰ、Ⅱ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故水运便利。(2)功能相同的城市群,不能有效地合作互补易发生不良竞争,单一的重化工工业,耗能多、污染严重,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可排除A、B。苏州当地缺乏矿产资源,不适合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D不正确。加强原有重化工工业和港口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则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答案】 (1)B (2)C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的比较地区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存在问题珠三角模式 对外开放、外企建立 毗邻港澳,国家政策优惠 外向型经济为主,城市化进程快 “遍地开花”,城市间重复,协调性差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 经济基础好,城市密集度高,交通发达 生产因素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依赖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城市等级较合理 环境污染较严重,产业升级应加快地区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存在问题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区位条件较差,虽在沿海,但远离经济中心,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 不贪大求洋,小企业做大做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中心城市发展快 企业经营分散,内部竞争强东北模式 国有企业建立,重工业发展 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当地的钢铁、化工、建材、森林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德宏模型 沿边开放,边境贸易迅速发展 毗邻缅甸,国家政策优惠 加快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和大西南地区开辟新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贫乏,管理薄弱(2010年临沂联考)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2题。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与工业化在阶段Ⅲ的变化趋势不同;阶段Ⅱ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Ⅰ快。【答案】 C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 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大。【答案】 D(2009年杭州模拟)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原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回答3~4题。3.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要素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 ②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 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的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考查广东省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第3题,关键是对“要素高成本时代”的理解,是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要素随经济发展发生了相关变化,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第4题,针对产业发展要素的变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控制工业规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的构建,政府不应为主体,广东企业是以私营、外资企业为主。【答案】 3.B 4.C(2010年安徽七校调研)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停工,近千万民工提前返乡(如下图),据此回答5~6题。5.下列工业部门受这次危机影响最明显的是( )A.钢铁、机械、石化等大型工业B.制糖厂、水果罐头厂等农产品加工业C.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等工业D.服装、制鞋、玩具等中小型工业部门6.下列可以作为我国珠三角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有 ( )①国这政策的支持②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④完善交通网,加大产品的出口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第5题,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最大。第6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是上述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答案】 5.D 6.A7.(2009年济宁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 286万增加到1 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第(1)、(2)题较为简单,仔细阅读材料和图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问题。第(4)题,对该观点既可肯定也可否定,但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若肯定,可从水果的消费市场来考虑,若否定,可从水果的用地方面来考虑。【答案】 (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3)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任答两项)(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或不利,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合理即可)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部分 第4章 第2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0年绍兴调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回答1~3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A.模式1 B.模式2C.模式3 D.模式42.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3.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解析】 (1)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加工制造业是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廉价劳动力,承接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图中模型2,劳动力因素所占比重为50%,属于劳动力密集型。(2)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租、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等不断上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纷纷向附近的欠发达地区转移。(3)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后,应当一方面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答案】 1.B 2.D 3.A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完成4~5题。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解析】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第一阶段主要指1979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指1990年以后,产业升级,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答案】 A5.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是: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答案】 C(2009年郑州模拟)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6~7题。6.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解析】 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答案】 C7.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解析】 由于缺乏分工协作,我国的一些新兴乡镇企业,企业间互不联系,互相竞争,导致信息不通畅,市场开拓不到位,经济腹地小。【答案】 B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2005年我国GDP中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是6.3%、54.7%、39%。结合下图回答8~9题。8.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占GDP的比重也将稳中趋升B.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显著下降C.届时经济增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将会提高D.第一产业比重将有所提升9.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矛盾仍很严重C.第二、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升级D.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解析】 第8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占GDP的比重将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步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第9题,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已基本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答案】 8.C 9.B(根据2008年江苏地理改编)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11.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较慢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解析】 本题组考查江苏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第10题,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三大产业比重大小依次为二、三、一,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其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达到50%左右。综上分析可知,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11题,根据上题的结论,可判断出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城市人口增长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答案】 10.D 11.C(2010年潍坊抽测)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陆地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灰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现象。近年来,咸潮和灰霾已成为珠江三角洲比较突出的灾害。据此回答12~13题。12.造成珠江三角洲近几年咸潮灾害加重的原因有①降水减少,导致河流水位降低 ②工农业生产用水增加 ③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④太阳、月球的引潮力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 根据题中对咸潮的解释可知,它是由于入海淡水量减少,海水沿河口倒灌而产生的现象;近几年,工农业用水量增大、降水减少,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小,再加上海平面上升等原因,咸潮灾害逐渐加重。【答案】 C13.减少灰霾天气的有效措施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②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使空气流畅 ③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④完善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②④【解析】 灰霾天气主要是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悬浮颗粒造成的,这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合理规划城市、加快空气流通,以及完善监测系统来减少悬浮颗粒物的数量。【答案】 C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14~15题。1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减弱,外资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和国内其他地区。【答案】 D15.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①②③ B.③④C.①④ D.②③④【解析】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人才技术优势不明显。【答案】 A二、综合题(共40分)16.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24分)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 361亿元,2004年为13 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______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________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2分)(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________。(单项选择)(2分)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工业。(2分)(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多选题)(2分)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2分)(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____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______。(多选题)(2分)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8)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______和______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9分)【解析】 本题考查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及产业调整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外来资金、技术,促进了珠三角的发展,重点发展了轻纺工业。90年代后,产业调整,开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但目前面临能源供应紧张,劳动力素质低的困难。构建泛珠三角地区,可以促进周边落后地区发展,也可促进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产业升级,实现双赢战略。【答案】 (1)水田 劳动集约化(集约化) (2)B (3)劳动 轻纺 (4)CD (5)技术(或知识) 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 (6)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7)AC (8)湖南 云南 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17.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回答问题。(16分)(1)从地质作用看,长江三角洲主要是由流水________作用而形成。从理论上分析,图中A岛有不断向________岸(南或北)靠拢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6分)(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了我国最完善的城市体系,其中________是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属于甲、乙、丙三种模式中的________类型。(4分)甲:→→→乙:→→→丙:→→→(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6分)【答案】 (1)沉积 北 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泥沙在北岸淤积的速度快于南岸 (2)上海 乙(3)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水平较高;政策优惠等。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部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 第3部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