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章末整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章末整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2)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
(  )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思路导引】 第(1)题,P地与Q地之间有贺兰山阻隔,贺兰山对来自西北的冬季风起阻挡作用,P地年大风日数少,同时,贺兰山对来自东部太平洋的夏季风起阻挡作用,使得Q地年降水量少于P地。
第(2)题,草方格沙障设置不可能改变该区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类型,但可截留水分和削弱风力。
【答案】 (1)AB (2)AC
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 生态问题 成因 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华北地区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所造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区域 生态问题 成因 措施
黄土
高原 ①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②自然灾害频发 ①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尖锐;②植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③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强烈,形成风蚀洼地
D.农牧业活动较多,地表植被破坏
(2)在乙地区,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迹象的是 (  )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解析】 本题组以人类活动为切入点,考查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荒漠化。第(1)题,甲地有水井,牲畜饮水和农牧业过度用水导致植被死亡,土地沙化。第(2)题,绿洲萎缩说明气候干燥、蒸发作用强烈,土壤盐碱化。
【答案】 (1)D (2)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