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一、选择题(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21世纪教育网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解析】 根据地球公转方向(逆时针)可以判断该示意图为北极上空投影图,甲为近日点(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由甲到乙期间太阳由南半球向北移动,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从图中可以判断地球在甲位置时,处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冬季,黄河流域为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时期,潘帕斯草原一片葱绿(南半球为夏季),因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水质较清。【答案】 1.B 2.C(2009年苏锡常镇调研)右图中A、B两地同在40°N纬线上,读图回答3~4题。3.若北京时间同一时刻两地杆影的指向如右图所示,则可知B地位于A地的( )A.东南方 B.西南方C.正东方 D.正西方4.若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和影长相等,则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5°S B.5°NC.23°26′S D.23°26′N【解析】 此刻,A地的杆影指向正北方,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A地的正南方;而此时B地的杆影指向东北方,说明此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B地的西南方。又知A、B两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故B地位于A地的正东方。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与影长相等,即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在A地所在的40°N纬线以南45°的地方,即5°S。【答案】 3.C 4.A(2009年东北联考)托勒密大约于公元90年出生在希腊。下图是他描述的成角日晷仪,它被用来测量太阳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5~6题。5.根据图中信息确定当时黄赤交角大约为( )A.24°11′ B.22°51′[来源:21世纪教育网]C.23°26′ D.23°51′6.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好望角附近风平浪静B.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船只逆风逆水C.华北平原处于返盐的季节D.印度此时盛行东北季风【解析】 5题计算即可,360°××≈23°51′。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时,时间为4、5月或7、8月。好望角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风平浪静应是当地夏季,时间为1、2月份左右。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船只由于大西洋表层海水流向地中海,不可能逆水。印度盛行东北季风时是冬季。华北平原返盐的季节是春秋季,有这种可能性。21世纪教育网【答案】 5.D 6.C(2009年启东期末)下面是某地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7.该地的经纬度是( )A.76°S,120°W B.66.5°S,120°EC.86°S,120°E D.80.5°S,120°W8.在图中M至N时间段,太阳位于( )[21世纪教育网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解析】 由坐标图知,冬至日时该地太阳整日不落,可知该地位于南极圈以南,该地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为14°,与同经度上66.5°S上一点最小的太阳高度0°相差14°,则该地的纬度为66.5°+14°=80.5°S;当世界标准时(中时区区时)8点时,该地太阳高度最小,为0时或24时,可求出该地经度为120°W。首先明确该点一天中太阳的几个方位:该地正午时(即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位于正北方的天空,0时(即太阳高度最小时)太阳位于正南方的天空,从0时到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太阳位于东方的天空,正午以后则太阳位于西方的天空,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图中M至N时间段,太阳位于东南方向。【答案】 7.D 8.A读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分布图,回答9~10题。9.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主要建在本国领土的( )A.纬度较低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C.科技发达地区 D.海拔较高地区【答案】 A10.世界各国大多采取向东发射火箭的方式将卫星送入轨道,主要考虑到( )A.地球自转方向 B.地转偏向力C.盛行风向 D.海陆位置【答案】 A下图为某地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道,当北京时间6时时,太阳运动至③点,测得当时太阳高度角θ为40°。读图回答11~13题。11.太阳在这一天中的运动过程为( )A.②—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①12.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70°S,30°E B.70°N,150°WC.70°S,150°W D.70°N,30°E13.该日前后A.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B.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C.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析】 图中地区这一天出现极昼现象,且正午时刻太阳位于正南,故此日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经正南,然后从正北方向落下。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由此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50°W,故答案应在BC两选项中选择,又因为这一天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且该地这一天出现极昼,故该地应在北半球,C选项不正确。由上题结论可推知,此日太阳直射在20°N,应为北半球的夏季,选项A表示春季,B表示秋季,D为农历九月初九,只有选项C,农历五月正值北半球的夏季。[来源:21世纪教育网]【答案】 11.B 12.B 13.C二、综合题14.(2009年泰安质检)根据材料及有关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傅科设计用来证明地球自转的摆叫做傅科摆。把一个摆挂在北极的一个架子上,并且使它摆动,如果在它开始摆的时候,摆动平面既指向格林尼治子午线,又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那么,3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45°和东经135°的经线;6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90°和东经90°经线,而那个恒星始终位于摆动平面。这说明摆动平面同恒星的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而摆动平面和地球经线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90°的变化。变化情况表明地球在自转。材料二 我国某学校地理学习研究小组进行了一个竖直运动的物体有无偏向的地理实验。该小组从35米高处竖直向地面落下一个铅球(如右图所示)。他们发现,物体并不是竖直下落到O点,而是大约偏移O点11.5毫米。(1)傅科摆不仅证明了地球自转,而且发现了自转的角速度是每小时________度。(2)在材料二的实验中:①偏移方向 在实验中,物体落下的位置应发生向______(东、西)偏离O点。若在澳大利亚进行该实验,应发生向____(东、西)偏。②偏移距离的大小 若在北京进行此实验,偏移的距离应比在南京________(大、小);为寻求偏移距离的最大值,你将会把实验放在什么地区进行呢?③偏移的规律 根据(1)和(2)的结论,你发现物体竖直运动发生的偏移方向和大小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偏移的原因 试根据“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物体竖直运动偏移的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第(1)题,材料中有“如果在它开始摆的时候,摆动平面既指向格林尼治子午线,又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那么,3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45°和东经135°的经线”,表明地球在3小时转过了45°,每小时为15°。第(2)题,本实验证明地球的自转问题,小球在实验中向东偏离,若在澳大利亚也是向东偏离。线速度越大,小球偏离的越远,要获得最大的偏移距离,应在赤道地区进行实验。高处的小球的运动线速度要比地面的O点大,根据其固有的惯性,当竖直下落时,物体将落在竖直下落地点的东面。【答案】 (1)15(2)①东 东 ②小 赤道地区 ③在地球上,竖直下落的物体发生东偏;从两极向赤道偏移距离逐渐增加 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高度为H的物体原有水平速度较地面大,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原来的惯性,当竖直下落时,物体将落在竖直下落地点的东面。15.(2009年南京调研)读地球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回答问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 ;太阳直射的经度为 。(2)此时地球公转线速度较 (快或慢);地球表面自转角速度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日北半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季节,造成北京地区雨雪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状况的特点是 。(5)此季节,南京附近长江的水位是一年中较 的时期;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由图知,整个地球被平均分成12份,每份30°,代表2小时。北京附近的经线是120°E,光照图中,0°经线为18点,则北京时间为第二天2点。90°E为0点,则90°W为12点,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2)光照图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地球公转线速度较快。地球表面自转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皆为15°/时。(3)此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4)冬季,造成北京地区雨雪天气的天气系统是冷锋,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和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5)冬季降水少,南京附近长江是一年中的枯水期,水位较低。【答案】 (1)2∶00 90°W(2)快 南北极点为0,其余均为15°/时(3)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4)冷锋 气温和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5)低 长江流域冬季降水少16.(2009年淮安调研)某市(119°E)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校旗杆(高为10米)的正午杆影长度进行连续一年的观察,记录下观察结果,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并绘制出相关的图表(见下表和图)。据此回答问题。(1)该图的图名为 示意图,日期G为 (节气),C日正午旗杆影长为 米。(2)每天观察杆影的时间应为北京时间 ,该市不利于进行杆影观察的天气有(双项选择)( )A.台风 B.寒潮C.伏旱 D.城市风(3)该市的地理纬度为________,G日我市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4)小结该市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答案】 (1)某校正午旗杆影长年变化 冬至 1.8(2)12∶04 AB(3)33°34′N 昼短夜长(4)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大。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2张PPT)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概念 绕 的旋转 绕 的运动示意图地轴太阳方向 自 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 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同左地轴空间指向 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 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运动周期↓现象周期 1恒星日(23时 分 秒) 1恒星年(365日 时9分 秒)1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现象周期) 1回归年为365日5时 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北极星西逆56461048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为15°/时(或1°/4分) 平均约1°/天 近日点 ( 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均约30千米/秒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目前存在的交角(黄赤交角)快23°26′1时间(日期) 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3月21日→ 6月22日→9月23日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昼夜等长→昼越来 →最长→越来越短→→夜越来 →最短→越来越长→ 昼夜等长南半球 →昼越来 →最短→越来越长→→夜越来 →最长→越来越短→越长越短越长越短时间(日期) 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夏半年)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直射点移动方向 赤道→ →赤道昼夜长短变化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越来 →最短→越来越长→→夜越来 →最长→越来越短→ 昼夜等长南半球 →昼越来 →最长→越来越短→→夜越来→最短→越来越长→南回归线越短越长越长1.基本特征: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因此晨昏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晨昏线是由弧度均为180°的晨线和昏线两段圆弧组成的大圆。(2)晨昏线所在平面总是平分地球,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线总是平分赤道这条纬线。(4)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观察者观测太阳时的视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总是为零。(5)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总是自东向西运动。2.在光照图上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常用方法如下:(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如上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B点为北极点,顺着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以是昏线,而则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以是晨线。(2)根据时间判断: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有两个,两个交点的地方时是确定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的为晨线,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的为昏线。(3)根据昼、夜半球判断①昼半球的东界为昏线,西界为晨线②夜半球的东界为晨线,西界为昏线(4)在常见的侧视图中,我们可以利用“左夜为晨,右夜为昏”这一规律来解题,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在左右的位置判断晨线或昏线,晨线左边一定是夜半球右边一定昼半球,昏线正好相反。1.地方时的判断与计算(1)依据:同一时刻地球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2)计算步聚:第一步:求两地区的经度差。第二步:经度差和时间的换算、求时间差。第三步:求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用“+”,西侧用“-”)。2.区时的判断与计算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处理;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若大于7.5,则在结果加上一个时区)。方向不变。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第三步: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注: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3.日界线(1)国际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西侧 日界线东侧时区 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经度 东经度 西经度时刻 相同 相同日期 今天 昨天日期变更 见图 见图地球自转方向 → →(2)日期的自然界线:除日界线以外,还有一条日期的分界线,那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此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与日界线恰好相反,即0时经线以东日期早,以西日期晚。(3)日期的范围:两条日期界线的存在,使得全球不同日期的范围不同。由0时经线向东至日界线为今天,则0时经线以西至日界线为昨天。只有0时经线与日界线(180°经线)相重合时,全球在同一日期,亦即中时区为12时,北京时间为20时。当计算出的区时小于0时,应将日期减1日,时间加24小时;当计算出的区时大于24时,要将日期加1日,时间减24小时。有时日期的变化还会引起月份甚至年份的变化,要注意每年的1、3、5、7、8、10、12这几个月为大月,每月31天,每年的4、6、9、11为小月,每月30天,每年的2月在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1.二分二至日在公转轨道示意图上的位置(注意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2.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上,确定二分二至日的位置,关键是判断出二至日的位置,区分方法有三种:(1)根据地球的倾斜方向判定——北倾为夏,南倾为冬。即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夏至日,如上图中的a点。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冬至日,如上图中的b点。(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北夏南冬。在公转轨道左右两端的地球光照图上,首先过地心作地轴的垂线表示赤道;然后画出太阳与地球中心的连线,标出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该点就表示太阳直射点;最后根据该点在南北半球上的位置判定冬至日或夏至日。即该点若在北半球则为夏至日,如上图中的a点;该点若在南半球则为冬至日 ,如上图中的b点。(3)根据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距离判定——近日为冬,远日为夏。当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时为冬至日,如下图中的P点;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时为夏至日,如下图的Q点。冬至日、夏至日的位置确定之后,再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判定春分日、秋分日的位置。1.光照图的分类常见的光照图形式很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全图 1/2图 1/4图 局部图极点俯视图侧视图圆柱投影图2.光照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很多,但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南北极。依据自转方向(顺时针为南极、逆时针为北极)、经度数值变化(东经度增大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自转方向)、海陆分布(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确定南北极点。(2)判断晨线和昏线。顺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3)判断节气、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春分日或秋分日 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 0°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极昼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23°26′N北极圈内为极夜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23°26′S(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度数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晨昏线与经线圈夹角的度数,或出现极昼的临界度数的余角值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5)计算昼夜长短①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12 ∶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 ∶00)×2②同一条纬线中,昼弧的长度越长,该纬线上各点的白昼时间越长,日出的地方时越早,日落的地方时越晚。不同纬度中,昼弧的弧度数大的那条纬线上的各地白昼时间长。③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④地方时与昼弧、夜弧的关系。平分昼弧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 ∶00,平分夜弧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 ∶00;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 ∶00。(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日月升落 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 D.四季转换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零4分C.24小时56分 D.24小时【解析】 日月升落可以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极昼极夜和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相关,月相变化与月球自转相关。【答案】 (1)D (2)D确定是昏线还是晨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按以下步聚判断:①确定自转方向,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来。②在所判断的晨昏线上任意选一个普通的点。③看运动趋势,沿自转方向进入白昼的点所在的线为晨线;沿自转方向进入黑夜的点所在的线为昏线。如下图所示:1.(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下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2)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解析】 根据题意,当a、c两线重叠时,即是春分日或秋分日时,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由题干“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可判断b位于赤道上。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原则,北半球运动物体右偏,南半球运动物体左偏,赤道无偏转。【答案】 (1)A (2)C(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A.中亚 B.西亚C.东南亚 D.南欧(2)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MON,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A.滇 B.湘C.皖 D.鄂3.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大—小的变化,该月是( )A.3月 D.6月C.9月 D.12月【解析】 某校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说明该地在赤道附近。一年中有两天不存在该角,说明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现象,因此该地应该在回归线之间。江苏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太阳直射点离江苏越近,该角越大,越远该角越小。A项3月份太阳直射点一直是越来越近的,∠MON应是小—大的过程,不正确。B项6月22日之前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太阳直射点离江苏越来越近,6月22日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开始向南移,离江苏越来越远,∠MON为小—大—小,符合题意。C项9月份太阳直射点∠MON为大—小的变化过程,不正确。D项12月份太阳直射点先南移后北移,离江苏先远后近,故∠MON为大—小—大的过程,不正确。【答案】 (1)C (2)A (3)B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2)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层楼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图甲,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4)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a+h=90°(如图乙)2.(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纬线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刻,太阳直射( )A.世界著名渔场 B.世界著名油田C.暖流流经地区 D.热带沙漠地区(2)图幅范围内( )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D.此季节,N地原野一片枯黄【解析】 N地在P地先见到日落,可知N地位于P地的正东,进而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中70°S以内为极昼,可推知阳光直射20°S;N地经度为30°E,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可知此刻阳光直射经线为150°E。综上,可知此刻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为(20°S,150°E),该处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地区。据题干及上题分析知N点(30°E)此时地方时为4∶00,可推知0∶00点钟经线为30°W,显然图示区域0∶00点钟经线穿越,此刻图中各地分属两个日期,A错;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中低纬地区,且地方时大都在4∶00之前,除70°S以南少部分极昼区外,大部分地区仍处在黑夜之中,故B对;该日阳光直射20°S,南半球为夏半年,N地(30°S,30°E)为热带草原气候,正值多雨时节,草原葱绿,D错。该日,阳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方向不定,该区域昼长变化状况不能确定,故C错。【答案】 (1)C (2)B(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C.20°N~23°26′N D.20°S~23°26′S(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点位于北半球,其纬度数应为70°N。此时P点出现极昼现象,根据极昼圈变化规律可知,该点位于极昼圈上或极昼圈以内,得出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0°N~23°26′N。由图中信息不难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0°。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地球上温带的范围将变大,B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全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所以C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冬季昼长变长,南半球夏季昼长变短,位于北半球的福州因太阳照射时间增加均温升高。【答案】 (1)C (2)A (3)D因O为北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时,为逆时针方向旋转,E点的时刻应比H点、P点的时刻早。由题意“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可知,HP之间的中心点的地方时是0∶00或12∶00。若HP中心点的地方时是0∶00时,北半球应为昼长夜短,E点的地方时应为6∶00。若HP中心点的地方时为12∶00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出现极夜,日期应为12月22日的18时。如下图所示:几个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问题(1)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由于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为0,而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为24小时,故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步变大。(2)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动状况(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夏至日:极昼范围从北极点逐步扩大到北极圈;夏至日→秋分日:极昼范围从北极圈逐步缩小到北极点;秋分日→冬至日:极夜范围从北极点逐步扩大到北极圈;冬至日→次年春分日:极夜范围从北极圈逐步缩小到北极点。3.(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某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或夜长示意图(1)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双项选择题)(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2)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项选择题)(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3)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当甲地日出时,可能乙地的地方时是(双项选择题)( )A.4时40分 B.8时40分C.16时40分 D.20时40分【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夜长为12小时,其余三地昼长不同,可以判断甲地位于赤道,丙、丁两地昼长小于夜长,乙地昼长大于夜长,乙与丙丁不在同一半球。如果有两地位于南半球,可能是丙、丁地。结合上题判别甲位于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不发生偏转,日落地方时为18时,故选项A正确,赤道地区自转线速度最大,故选项D正确。根据题意可判断甲地位于120°E,乙地为20°W或160°E,当甲地日出时,其地方时为6时,可求出20°W地方时为20时40分,160°E地方时为8时40分。【答案】 (1)CD (2)AD (3)BD(2009年浙江六校模拟)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解析】 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答案】 1.B 2.C(2009年湖南联考)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据此回答3~4题。① ② ③ ④R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H 43°26′ 46°52′ 23°26′ 46°52′3.四地按照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4.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A.9小时9分 B.10小时42分C.11小时22分 D.13小时22分【解析】 由昼长的变化规律知,纬度越高,昼长的变化越大,所以四地按照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④地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为24小时,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差为5小时42分,可以列方程组,不难求出其最短昼长为9小时9分。【答案】 3.C 4.A(2009年浙江五校联考)为迎接奥运会,北京临街的平顶住宅楼都进行了“平改坡”工程,即平屋顶改成坡屋顶。阅读相关数据表格和示意图,完成5~6题。角度 73°26′ 50° 26°34′三角函数的正切值 3.4 1.2 0.55.楼顶“平改坡”后,某居民楼楼顶原来装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正午不能完全照射到太阳光,这样的时间有( )A.1个半月左右B.3个月左右C.6个月左右D.9个月左右6.一年中,正午时太阳能热水器被坡屋顶挡住阳光面积最大的季节里,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①哈尔滨正值冰雕旅游旺季 ②南非开普敦正值干旱季节 ③杭州的日出方向是东偏北,日落方向是西偏北 ④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忙于考察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当正午阳光如图示情况时,正午时热水器能受到阳光照射,但当正午太阳高度小于β时,太阳能热水器将有一部分无法被太阳光照射,根据图中数据,tanα=1.2,通过表格知道,α=50°,因此β=4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40°=90°-(40°+δ),算出δ=10°S,太阳直射点位于10°S以南的时间大约有3个月。该季节是冬季,冬季杭州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所以③不正确。【答案】 5.B 6.B7.(2009年杭州质检)下面四幅图,是同一时刻从不同位置上空观测到的昼夜情况,(阴影代表黑夜,其他部分代表白昼),此时杭州(30°N,120°E)正值正午时刻。回答问题。(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A图是从0°,120°E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B.B图是从23.5°N,120°E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C.C图是从23.5°N,30°E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D.D图是从0°,120°E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2)若甲、乙、丙、丁的纬度分别是56°N、0°、45°N、5°S,比较图中甲、乙、丙、丁这一天的昼长______________(用“>,<,=”表示),比较图中甲、乙、丙、丁四点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______(用“>,<,=”表示)。(3)有一架飞机此刻要从A图中的甲点沿最近距离飞到C图中的丙点,飞机的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此刻的昼夜分布情况画到下面的空白图上。【解析】 (1)求观测点所在位置实际是求图中地球的中心的位置。当杭州(120°E)12点时,A图所示中央经线(18点),为150°W;B图所示中央经线(24点)为60°W;C图所示中央经线(6点)为30°E;D图所示中央经线(12点)为120°E。因此,A图是从23.5°N,150°W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B图是从23.5°N,60°W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C图是从23.5°N,30°E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D图是从23.5°N,120°E上空观测到的斜视图。(2)由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月22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往北昼越长,可知该日甲地昼最长,其次是丙、乙、丁。离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故四地中丙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次是乙、丁、甲。(3)甲、丙两点大致在晨昏线上,且甲地在丙地西边,因此沿晨昏线向东飞行为最近的航向,由甲到丙是先东北,后东南。(4)题目要求画出以南极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在画图时注意,120°E经线是昼半球的中间经线,且通过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答案】 (1)C(2)甲>丙>乙>丁 丙>乙>丁>甲(3)先东北,后东南(4)见下图。要求如下:弧线经过图中ABC三点;上半部着色。课时作业点击进入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龙门人教地理1.3 地球的运动.doc 龙门人教地理1.3 地球的运动.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