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部分 第4章 第1节(45分钟,100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0年常德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判断1~2题。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① B.②C.⑤ D.⑥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 B.砂岩C.大理岩 D.板岩【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质构造图的正确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第1题,由图可知,①是喷出岩,②和⑥是沉积岩,⑤是变质岩,此次岩浆活动穿透了所有的沉积岩,所以①形成年代最晚。第2题,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是大理岩,因为在发生岩浆活动的过程中石灰岩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即大理岩。【答案】 1.A 2.C(2010年泰州模拟)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资料,回答3~4题。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成分是石灰岩3.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解析】 由材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沉积岩中的石灰岩。其中雨花石和太湖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而昆石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答案】 D4.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岩C.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21世纪教育网【解析】 昆石只能由岩浆冷却形成,而雨花石可以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砾岩。【答案】 B(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完成5~7题。5.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处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答案】 A6.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答案】 C7.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水圈和大气圈,洋流发生在水圈,两者与板块构造无关;地震属地质灾害,有规律地分布于断裂构造带,矿产资源的分布遵循地质规律。【答案】 C下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8~9题。8.图中各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A.①—固结成岩作用 B.②—风化作用C.③—变质作用 D.④—侵蚀作用9.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 B.花岗岩C.大理岩 D.砂岩【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答案】 8.A 9.B10.下列地表形态中,由外力起主导作用形成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青藏高原C.横断山脉 D.台湾海峡【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理解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区别,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都是因板块的碰撞挤压而隆升的高大地形区,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台湾海峡是地壳沉降,海水侵入而形成的,也是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长江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答案】 A1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21世纪教育网(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解析】 河水和海水搬运的泥沙,在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处,由于流速降低而沉积下来,在河流入海和这种相对静水的环境中沉积,形成水下沙坝。【答案】 B读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示意图,回答12~13题。12.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A.① B.③C.④ D.⑤13.表示形成新月形沙丘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① B.③C.④ D.⑤【解析】 根据图示①、②为风化、侵蚀两种作用,两种作用可相互促进。③为搬运作用,④为堆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新月形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答案】 12.B 13.C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X、Y、Z三处截面上的剖面图及其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分布图。据图回答14~15题。21世纪教育网14.X处和Y处河谷形成的原因是( )A.均为冰川侵蚀作用 B.均为内外力共同作用C.均为河流侵蚀作用 D.均为断裂下陷作用15.近年来,Z处的沉积物增长速度加快,由此造成的后果为( )A.X处的森林近年来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B.Y处的森林在近年来被开发为农田,导致入河的泥沙增多C.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凸出,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D.海岸线倒退,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小【解析】 第14题,X处断层发育,河流对其又有侵蚀作用,形成河谷;Y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河流侵蚀,形成河谷。第15题,Z处沉积物增长速度加快,说明河流泥沙含量增多,可推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口处堆积,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凸出,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答案】 14.B 15.C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岩,A受到________作用,形成B________岩。(4分)(2)A和B岩石,在________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岩。(3分)(3)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_。(2分)(4)从________到形成各种________,又到____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3分)【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A是岩浆岩,此岩石由岩浆转化而来,B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答案】 (1)喷出冷却凝固 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2)高温、高压 变质 变质(3)重熔再生 岩浆(4)岩浆 岩石 新岩浆17.(探究创新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材料二 (1)震中位于我国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地形区之间。(4分)(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A地区属__________板块。B地区属________板块,31°N纬线除穿过此两大板块,还有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5分)(3)科学家发现,B所在高原每年以3~7毫米的速度向北移动,此次大地震也与此有关,试说明移动的原因。(4分)(4)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9分)(5)写出C所在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6分)【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应熟知:①六大板块的分布;②图示地区外力作用下主要地貌类型;③青藏高原人口、聚落分布在谷地的原因。【答案】 (1)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2)印度洋 亚欧 太平洋 美洲 非洲(3)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不断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缓慢北移。(4)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21世纪教育网(5)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侵蚀作用。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9张PPT)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 和巨大的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断裂带褶皱山脉海陆变迁喷出地表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 因素 作用风化作用 温度、水、 ①使岩石发生;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 水、 、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 地貌搬运作用 风、 、冰川等 ①移动 的产物②为 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遏制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生物崩解和破碎冰川侵蚀流水风化或侵蚀堆积地貌的发育3.结果:总的趋势是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① 、② 、沉积岩。2.地质作用A. ,B. ;C.,D. 。岩浆岩变质岩冷却凝固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在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的判断中应牢记以下“窍门”:一是自岩浆始,至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如下表所示。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不同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影响很大,如下表所示: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C.④ D.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C.Ⅲ——⑤ D.⑥——Ⅰ【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2)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之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答案】 (1)D (2)A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1)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1)~(2)题。(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根据景观图片判断地貌类型是进行解题的前提。从景观图片的特征可以看出,甲处应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到水的溶蚀和冲刷而形成的。乙处应为丹霞地貌,是砂岩受到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答案】 (1)B (2)C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2010年泰安模拟)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 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第1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答案】 1.B 2.A(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据此回答3~4题。3.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C.变质岩 D.沉积岩【解析】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答案】 D4.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石林 B.沙丘C.海蚀柱 D.V型谷【解析】 选项中石林以风化、侵蚀(溶蚀)作用为主;沙丘以风力堆积作用为主;海蚀柱是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V”型谷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答案】 B(2009年南京调研)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上了它们的背面。读图回答5~6题。5.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甲图上的景观 B.乙图上的景观C.丙图上的景观 D.丁图上的景观【解析】 读景观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乙为珠穆朗玛峰,丙为桂林山水,丁为壶口瀑布。其中桂林山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答案】 C6.对乙图上雄伟壮丽的景观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D.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解析】 珠穆朗玛峰应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成,其雄伟壮丽的景观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而成,A错误,C、D说法不全面。【答案】 B7.读下图,完成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的地质作用分析。(1)分析①—④的地质作用或环境条件: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判断A、B、C三处的地貌景观或地形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3)分析Ⅰ、Ⅱ、Ⅲ表示的季节:Ⅰ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4)“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帮助黄土高原治理环境,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简要说明这句话的道理。【解析】 解答本题要看懂图示中的关键信息:各地形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外力作用、地理特征等。蒙古高原因气候干旱,以风蚀地貌为主,黄土高原以流水侵蚀为主,华北平原以流水沉积为主。【答案】 (1)风力侵蚀、搬运、沉积 风力 流水 (渤海)地壳下陷(2)风蚀城堡、戈壁、沙丘 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冲积扇、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3)冬春 夏秋 夏秋(4)改善黄土高原环境,降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使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减少,从而减轻黄河下游的洪灾威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部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 第1部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