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部分 第4章 第3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黄河示意图,回答1~4题。1.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A.a B.bC.c D.d2.形成巨大冲积扇平原的地点是( )A.a B.bC.c D.d3.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4.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解析】 a处是黄河的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所以河床剖面呈“V”字形。c处是河流流出山口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冲积扇平原。受地形影响,a处聚落一般沿河谷狭长条带状。d处位于黄河下游三角洲,黄河含沙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因泥沙淤积严重,没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黄河下游由于地势低平,夏季易涝,地下水位高,多盐碱地、低湿地等中低产田,农业产量低。【答案】 1.A 2.C 3.D 4.A读我国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回答5~6题。5.关于Ⅰ、Ⅱ两区域河流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Ⅰ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B.Ⅱ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权有侵蚀作用C.Ⅰ区域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侵蚀,右岸沉积D.Ⅱ区域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槽形6.有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流只有一次汛期B.若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Ⅱ区域的河流易发生凌汛C.若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D.若该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则该河径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一河流【解析】 第5题,Ⅱ区域存在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我国位于北半球,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岸侵蚀,左岸沉积;槽形河谷见于河流下游,河流切割作用弱。第6题,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双汛”;径流量的大小与流域面积和流域内的降水量、地下水、湖泊或冰雪融水量有关。【答案】 5.A 6.C读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完成7~9题。7.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搬运 B.海浪堆积C.流水堆积 D.洋流搬运8.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台湾岛C.华北平原 D.喀斯特地貌9.该地区聚落分布( )A.在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B.呈点状分散分布C.蜿蜒分布于山前D.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解析】 第7题,河口三角洲是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第8题,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第9题,河口三角洲地区聚落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答案】 7.C 8.C 9.D(2010年浙江调研)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0~11题。10.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解析】 读图可知,图甲中河谷为U形谷与V形谷的组合,U形谷形成较早,V形谷形成较晚,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V形谷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所以C项正确。【答案】 C11.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 读图可知,E为河流中游河水下切形成的倾斜的河流阶地,F为河口附近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答案】 D(2010年莱芜质检)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2~15题。12.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的变化 B.经度位置的变化C.海拔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变化【解析】 图中海拔200米以下区域为常绿阔叶林,200至2 000米高度区域为针阔混交林,海拔在2 000米以上区域为针叶林,明显反映出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答案】 C13.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A.河漫滩 B.冲积扇C.三角洲 D.侵蚀平原【解析】 从P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看出,该处地貌呈明显的扇面状分布在山脚下,是受河流冲积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冲积扇地貌。【答案】 B14.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A.1月 B.3月[来源:21世纪教育网]C.7月 D.10月【解析】 从山谷中出来的河流流量最大时,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则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根据图中显示的30°纬度、洋流流向及洋流位于大陆西岸等信息,调用中低纬度洋流分布知识,可判断该处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则7月为其雨季,河流流量较大。【答案】 C15.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 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取水方便,水质较好,且乙地地形平坦,因此是聚落的最佳选址。【答案】 B21世纪教育网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图,比较北半球某河源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B、C、D三地,回答下列问题。(18分)(1)A处谷地,是________形谷,由________作用形成。河流源头的补给主要为________补给。(6分)(2)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作用,D地为________作用。(6分)(3)A、B、C、D四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2分)(4)河口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4分)【解析】 根据图示,A处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属沟谷,无稳定水源,B位于河流上游,横剖面呈“V”字形,C处于河流中游,侧蚀加强,河谷展宽,D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答案】 (1)“U” 冰川侵蚀 冰雪融水(2)侵蚀 搬运 沉积 (3)D(4)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厉害,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与左侧相连。17.(探究创新题)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22分)(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8分)(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4分)(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4分)(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6分)【解析】 第(1)题,A处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B处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形。第(2)题,C处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有关。【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3)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3张PPT)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侵蚀地貌 初期 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 ”形谷发育期 为主,下蚀减弱,泥沙堆积 河谷扩展,出现连续的成熟期 侧蚀和 为主,下蚀进一步减弱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堆积地貌 山口 泥沙堆积 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河口 三角洲平原溯源侵蚀侧蚀泥沙堆积V河湾洪积—冲积河流堆积地貌并不只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如冲积扇和洪积扇。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位置 聚落形态 原因高原 分布于高原之上 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呈明显的条带状 谷地地势 ,气候;泥沙淤积,土壤肥沃; 丰富山区 或蜿蜒分布于 ,或沿发展成条带状 地势 ;地下水或地表水 ;土壤肥沃冲积平原 密度 , 或沿海岸发展 土壤肥沃; 丰富;和海上运输便捷深切山前河岸较大沿河较低温暖水资源平坦丰富水资源内河航运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自然条件 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差 较好河流地貌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C.汛期 D.流量【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本题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解答本题,一要读懂诗文,二要调动河流地貌发育的相关知识。第(1)题,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东岸是堆积岸,聚落应该布局于安全的堆积岸——乙地。诗中描述的是冲积平原的形成和发育状况,应发生在中下游。这里主要考虑河岸弯曲状况的影响,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因而不能确定河流流向。第(2)题,内力决定地貌的基本格局,包括地势的高低起伏、大地形单元的塑造等,进而决定河流的流向。【答案】 (1)B (2)A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1.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B.下蚀——使河谷不断向下游方向伸长C.侧蚀——谷底后退,谷坡展宽,河流向横向发展D.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解析】 下蚀使河流加河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答案】 A(2010年烟台质检)读下列四幅图,完成2~3题。2.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3.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冰川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解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发育初期,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答案】 2.D 3.C下图为我国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其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4~5题。4.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由北向南流 B.由南向北流C.由东向西流 D.由西向东流5.图中河曲(河流弯曲状况)发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 B.河谷地势平坦C.泥沙淤积 D.地质作用【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AA′、BB′、CC′地形剖面图和河床的海拔,可知河流的流向。第5题,河流弯曲,说明河流侧蚀作用强,该地地势平坦。【答案】 4.A 5.B6.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解析】 影响聚落分布与发展的因素很多,地形条件只是其中之一,不是所有平原地区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由于气候条件较差,聚落分布少。【答案】 A7.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深,________大,多___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C处河段特征:________,泥沙________,江面宽广,利于________(交通)。(2)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N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3)下表为我国陕西省三大地区村落情况对比。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地形区的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②甲地区聚落形态以团状为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河流宽广C.农业发达 D.矿产丰富③乙地区聚落形态以________为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考查河流不同河段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分布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1)题,A河段属河流上游,下切明显,多峡谷,C地处于河流下游,落差小,河流水流平稳,利于航行。第(2)题,由于岩层硬度不同,较软岩层位于上层,易形成瀑布。第(3)题,图中甲处是在地堑基础上形成的河流冲积地貌,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有很强的吸引力,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乙处为秦岭山地,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因而聚落分布比较分散,聚落的密度较小。【答案】 (1)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2)C (3)①渭河平原 秦岭 黄土高原 ②A(3)散居 地形以山地为主,聚落只能沿山间谷地零散地分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部分4-3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 第1部分4-3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