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二)(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21世纪教育网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 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东亚季风 B.气压带、风带C.海陆间水循环 D.冰岛效应【解析】 第1题从沙石、水、昼夜环境、测定温度推断,该实验是为测定海陆热力差异进行的。第2题东亚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答案】 1.C 2.A(2010年烟台模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回答3~5题。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25 ℃ B.12 ℃C.10 ℃ D.8 ℃4.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B.②C.③ D.④5.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 本题组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图甲中没有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显示的气温为10 ℃,则考虑温室效应作用,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温度要稍高于10 ℃。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即图乙中的④(大气逆辐射)增强。地球变暗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的结果,即②增强。【答案】 3.B 4.D 5.B读右图,完成6~8题。6.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D.甲处气温比乙处低7.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乙处多锋面雨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 D.④气流由于热力上升8.若此图为东亚夏季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④气流动力作用上升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②气流动力作用下沉【解析】 本组题考查同一图形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状态。第6题,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甲处气温高,气压低,乙处气温低,气压高;高空正好相反。第7题,中纬度环流,③是西风带,温暖湿润,乙是副热带高压带,多晴朗天气。第8题,夏季的东亚季风环流,甲是大陆,低压区,乙是海洋,高压区,受海陆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答案】 6.C 7.A 8.D(2009年浙江绍兴期末)下图示意某一等压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9~10题。9.若图为北半球,P1>P2,则O点的风向为( )A.④或⑤ B.③或④C.⑥或⑦ D.⑤或⑥10.若图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A.③或⑦ B.①或⑧C.⑦或⑧ D.②或③【解析】 第9题,若P1>P2,则箭头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转,风向应是箭头④(考虑摩擦力)或③(不考虑摩擦力)。第10题,若P1<P2,箭头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计,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箭头③或⑦符合题意。【答案】 9.B 10.A(2010年湖北联考)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11.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12.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13.若图中②、④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 B.经度位置不同C.大气环流不同 D.下垫面状况不同【解析】 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近地面同一高度陆地的气压比海洋高,气压梯度力由陆地指向海洋,再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④地吹东南风。读图可知,①②两处有云层,云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有保温作用,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小;但图中①处位于海洋,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①处昼夜温差最小。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上,且②地位于大陆的东岸,④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因为②地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④地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所以是大气环流不同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答案】 11.A 12.A 13.C(2010年浙江联考)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 ℃,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杭州某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14~15题。日期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最低气温 23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8 ℃ 28 ℃ 25 ℃最高气温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8 ℃ 30 ℃天气 多云 晴21世纪教育网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阴风力 弱21世纪教育网 弱 弱 弱 弱 弱 弱 弱 弱 较强偏北风14.9月15日~23日,杭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15.9月24日,杭州地区( )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C.开始进入秋季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解析】 第14题,分析9月15日~23日的日温差即可知其大致变化规律是增大,与天气状况有关,多云天气白天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大气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性强,日温差小,晴朗天气日温差大。第15题,9月24日天气转阴,故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答案】 14.D 15.B(2009年成都质检)下面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气象站一周内测得一次冷锋天气过程气温的垂直变化状况图,读图回答16~18题。16.上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17.该地可能出现( )A.大风、降水、降温天气 B.沙尘暴、降温天气C.连续的阴雨和增温天气 D.长时间的晴朗天气18.图中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时段是( )A.①之后 B.②前后C.③前后 D.④之前【解析】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冷锋过境时气温逐渐降低,在冷暖气团交接处出现逆温现象,其逆温层自近地面逐渐向高空转移;冷锋过境后气温骤降。故选D项。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降水和降温等天气,不会出现增温和长时间的晴朗天气;长江流域沙尘暴天气几乎不会出现。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降水等天气,排除B,D。而①图中的逆温层出现在3 000米至4 000米高空,表明此时已经处于冷锋过境的后期,而③图中的逆温层出现在1 000米至1 500米高空,过,表明正处于冷锋过境时,出现降水的几率最大。【答案】 16.D 17.A 18.C(2010年东北联考)下图为四个地点的气候资料,图中各点代表该地月均温及月降水量,读图回答19~20题。19.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可能分布于下列哪个地点(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 乙地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15 ℃以下,全年较湿润且各月降水都比较均匀,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 B20.下列哪项叙述最能说明甲地的自然植被的特征( )A.草类为主,连绵成片,树木罕见B.叶片呈针状,树种单纯,四时常绿,冬不落叶C.叶片比较大,且薄而柔软,夏季枝叶繁茂,冬季落叶D.叶片小且硬,树皮较厚,能适应干热旱季,树木终年常绿【解析】 甲地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15 ℃以下,且雨热不同期,故为地中海气候,植被应该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 B(2010年北京西城抽样)读图,完成21~22题。21.如果图中a、b为等温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b的数值大于a B.图示区域为海洋C.图示区域为陆地 D.图示月份为7月份【解析】 根据图中的两条纬线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故等温线b的数值小于a;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南,为南半球的夏季,所以图示月份为1月份;图示区域的温度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所以图示区域为陆地。【答案】 C22.如果图中甲地为某大陆的西岸,则甲地气候类型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来源:21世纪教育网]【解析】 甲地位于30°—40°S的大陆西岸,最可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答案】 D(2009年石家庄质检)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回答23~25题。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统计23.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C.②和④ D.③和④24.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25.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解析】 第23题,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气温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比较北京与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①和②。第24题,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第25题,气温呈波动上升,降水呈波动减少,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因为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答案】 23.A 24.D 25.A二、综合题(共50分)26.图甲是某城市及郊区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中现象被称为________,该现象对城市大气质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城市上空多云和多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图中A和B气压值高的是________。(2分)(4)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地的意义。(2分)(5)如果某天该城市的烟囱中的烟都向下飘,则可能是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此时图示环流(图乙)会消失,对城市大气环流的影响有哪些?(4分)【解析】 由图甲中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可知: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结合图乙城市、郊区之间气流运动状况可知,城市近地面污染空气被带到高空,随着气温的降低,水汽易凝结,故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为改善城市气温、湿度,应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地。逆温现象出现时,空气对流运动受阻,不利于低空污染空气扩散,会加重城市大气污染。【答案】 (1)城市热岛效应 有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2)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3)A(4)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从调节大气温度、湿度方面回答也可)(5)逆温 不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进而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27.(2009年太原模拟)下图为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简述地中海地区冬雨率较高的原因。(4分)(2)从气候角度,分析地中海沿岸发展水果业的有利条件。(4分)(3)描述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其原因。(6分)【解析】 本题全面考查了地中海气候特征、成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获取信息、描述事物分布规律,以及阐释事物的能力。(1)冬雨率较高,要从冬雨多,以及夏雨少两方面分析;(2)气候角度对农业的影响包括:气温高低、温差、光照,以及降水等方面,而水果业强调光照和温差对有机质积累的影响;(3)描述分布规律,依赖于图中等值线信息。【答案】 (1)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2)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果树越冬;夏季高温少雨,日照充足,有利于糖分的积累。(3)规律:自西北向东南冬雨率递增。原因:西北部纬度较高,距大西洋较近,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季节分配相对较均匀;东南部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时间长,距大西洋远,受大西洋影响小,降水集中分布在冬季。28.(2010年杭州调研)阅读表和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城市降水状况(单位:mm)城市 1月 7月 年降水量珀斯 7 193 889悉尼 104 84 1 205 (1)澳大利亚大陆7月最高气压与1月最低气压的差值最大接近________百帕。(2分)(2)造成澳大利亚大陆7月和1月气压状况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从风向、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比分析1月、7月表中两城市降水差异的原因。(6分)(4)新西兰的库克海峡与澳大利亚的巴斯海峡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前者的风浪远大于后者,这是为什么?(6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 (1)22(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1月为夏季:悉尼受多于珀斯,悉尼受来自海洋上的偏南风影响,地处迎风坡,沿岸暖流影响,降水多;珀斯受副高控制,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7月为冬季:珀斯多于悉尼,珀斯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悉尼受来自大陆内部干燥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少。(4)根据等压线分布,巴斯海峡冬季(7月)吹偏北风,夏季(1月)吹偏南风,风向与东西向的海峡有较大的夹角,同时澳大利亚大陆对该海峡的盛行风有阻挡作用,故风浪小。新西兰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受强盛西风带影响显著,库克海峡西北—东南走向与风向基本一致,故风浪大。29.(探究创新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2009年12月7-18日联合国“全球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主要商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材料二 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某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耗能变率图(1)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图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比较明显的两个省区的采暖耗能分别减少了________和________。(3分)(2)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总是比南方低,采暖耗能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南方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4分)(3)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3分) (4)全球变暖对我国冰川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地区?对河流径流有何影响?(4分)【答案】 (1)偏高 8.5%(8%~9%之间均可)15.8%(15%~16%之间均可)(2)降水较少,土壤为碱性 四川盆地(3)(4)青藏高原。短期内可使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加,从长远看,河流径流量将会减少。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1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 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图2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2)题。(1)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C.地形 D.洋流(2)图2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 B.②C.③ D.④(3)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 )A.常绿阔叶林带 B.草原带C.常绿硬叶林带 D.荒漠带【思路导引】 (1)读图1,甲乙两地位于南纬33°左右,甲地位于大陆东岸;根据比例尺,两地相距不到200千米。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而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最可能是地形的因素。选C。(2)甲地位于南半球,1月份前后气温最高,7月份最低,且沿岸有暖流,冬季气温较高,因此②曲线最相符。选C。(3)乙地位于亚热带,年降水量约为500 mm,且位于大陆内部,应该为草原带最合理。选B。【答案】 (1)C (2)C (3)B纬度位置决定了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大气环流决定了降水分布的基本格局。除这两个因素外,气候的形成还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气候类型出现了局部地区的非地带性分布。例如:(1)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又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的形成,从而发育成了热带雨林气候。(2)东非高原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3)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安第斯山阻挡了西风的伸入,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4)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索马里半岛东南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其分布接近赤道。(原因:寒流的影响。)(2010年湖南联考)读下图,回答(1)~(3)题。(1)a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2)b区域所属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①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 ②位于信风带的背风坡 ③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 ④沿岸有寒流流经 ⑤沿岸有暖流流经 ⑥位于低纬地区,终年受上升气流的影响A.①④⑥ B.②④⑤C.③⑤ D.⑤⑥(3)影响图乙所示气候类型与图甲中a区域气候类型共同的大气环流形势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西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 D.信风带【解析】 第(1)题,内海陆轮廓及回归线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部分地区,a处受到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及秘鲁寒流影响,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第(2)题,b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原因是处在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沿岸有巴西暖流增温增湿。第(3)题,根据“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判断方法,可知图乙中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答案】 (1)C (2)C (3)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部分2章末整合.doc 第1部分2章末整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