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练习)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阶段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表现
采集渔
猎时代 原始的 依赖与 自然

明时期 性增强 不能正确认识 关系的不协调,但已有了 的萌芽
工业革命
以来 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 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平衡
对抗
不协调
激化
农业
崇拜
人地
科学
征服
二、直面环境问题
3.表现及区域分布差异
(1)环境污染:主要分布在 和发达国家。
(2)生态破坏:主要分布在乡村和 。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因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城市
发展中国家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 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3.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当代人
后代人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实际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
环境问题类型 原 因 我国典型案例



染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农药未加处理或任意排放 太湖、滇池、淮河等重要河湖水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
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堆放 大同矿区的煤矸石
噪声污染 来自交通、工厂、建筑、娱乐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 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
排入海洋 渤海湾赤潮
环境问题类型 原 因 我国典型案例



坏 森林对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东北林区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江南丘陵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减少
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国情主要表现为: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中,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这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压力大大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和废弃物排放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2010年湖南联考)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的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是 (  )
A.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都在50~400人/km2之间
B.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400人/km2
C.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小于100人/km2
D.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
(2)图乙中①地(提示:林区)和②地(提示:草原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对照图甲和图乙,不难发现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第(2)题,①地是大兴安岭林区,由于超采、采育失调、滥砍乱伐以及森林火灾等原因,造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②地是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
【答案】 (1)D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林木超采,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 (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2)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  )
A.提供环境资源      
B.产生生活废弃物
C.产生生产废弃物
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
【解析】 第(1)题,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第(2)题,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来容纳、清除。
【答案】 (1)A (2)C
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发展。
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和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活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2010年东北联考)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围湖造田
C.过度樵采 D.过度农垦
4.下列环境问题,与湖泊干涸原因相同的是
(  )
A.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森林锐减、臭氧层破坏、过度捕猎
C.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物种灭绝
D.土壤盐碱化、全球变暖、放射性污染
【解析】 第3题,从材料中可判断,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区,该区域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是来自冰山的河流;从人为原因分析,若河流沿线过度使用水资源,就会使河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严重时会导致湖泊干涸。第4题,湖泊干涸和B项中所列三个问题均属生态破坏。
【答案】 3.A 4.B
(2009年北京崇文模拟)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完成5~6题。
5.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库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6.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合理性原则
【解析】 本题组考查湿地破坏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围湖造田、上中游的森林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都对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可持续发展三原则中没有合理性原则。
【答案】 5.C 6.D
7.(2010年连云港调研)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材料一 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项目 西汉 唐 金 明 清
人口数量(万) 3 5.9 7.8 5.9 24.4
人口密
度(人/km2) 0.38 0.75 0.99 0.75 3.09
城镇(个) 1 6 6 7 7
耕地面积(万顷) 1.65 3.25 4.29 3.13 10
森林面积(万顷) 5.3 4 3.2 1.2 0.29
覆盖率(%) 70 50 40 15 4
畜牧业程度(%) 100 90 70 20 10
工矿业(个) 0 1 0 2 3
灾害频率
(次/百年) 0.1 1.2 1.3 1.5 4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________。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草原、荒漠
(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________。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
(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________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会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答案】 (1)峡谷 B (2)C
(3)清朝 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大增,农业生产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山、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人口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
(4)河流含沙量大、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增加、植被锐减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部分 第6章 第1节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海南酝酿建立国际坡鹿狩猎基地,让仅产于海南岛、和大熊猫一起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珍贵濒危动物——海南坡鹿作为可以猎杀的对象。据此回答1~3题。
1.将海南坡鹿作为可以猎杀的对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多样性原则 B.同一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2.人类社会早期有过采猎文明时期,当时的狩猎目的是
(  )
A.获取食物 B.消遣娱乐
C.崇拜自然 D.征服自然
3.如果海南国际坡鹿狩猎基地建成,可能引起
(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面积扩大
C.坡鹿种群生存危机 D.全球气候的变化
【解析】 第1题,将海南坡鹿作为可以猎杀的对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第2题,人类社会早期有过采猎文明时期,当时的狩猎目的是获取食物。第3题,如果海南国际坡鹿狩猎基地建成,可能导致坡鹿种群生存危机。
【答案】 1.D 2.A 3.C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
(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5.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a、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第4题,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台风、寒潮都是自然灾害。第5题,当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答案】 4.D 5.C
如下图中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读图回答6~8题。
6.图a表明
(  )
A.世界主要污染源有美国、日本、西欧
B.美国污染物主要向太平洋、大西洋扩散
C.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D.污染工业自北向南、自东向西转移
【解析】 图a揭示了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转移。
【答案】 C
7.图b中污染工业
(  )
A.由河流下游向上游转移
B.由地势低的地方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
C.由南向北转移
D.由城市向乡镇转移
【解析】 图b中,污染工业原来集中于城市,后向乡镇转移。
【答案】 D
8.图c说明
(  )
A.排污量越大,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越低
B.排污量越大,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越高
C.发展中国家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比发达国家高
D.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经济效益低下
【解析】 图c揭示了两个问题,排污量越大,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比发展中国家农村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高。
【答案】 B
(2010年上海普陀调研)“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废物,污染环境。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
A.沙尘暴加剧 B.农药污染
C.臭氧层“空洞” D.破坏性地震
10.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行为的是
(  )
A.黄河出现凌汛
B.围湖造田,增产粮食
C.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水荒
D.黄土高原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 第9题,破坏性地震属地质灾害,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第10题,围湖造田是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
【答案】 9.D 10.B
2008年10月24日~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重申各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努力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需求。据此回答11~12题。
11.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B.在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
C.发展中国家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应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2.“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科学的是
(  )
A.在工业生产中,将污染物消除在整个过程中
B.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
C.在交通中,鼓励个人乘用私人家庭轿车
D.在社会生活中,选购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
【解析】 第11题,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出现许多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和政策。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无论是从发展历史,还是从经济实力上看,发达国家都应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更大的责任。第12题,在交通中,应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私人家庭轿车过多会带来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案】 11.D 12.C
(2009年如皋模拟)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
①F表示资源获取
②F表示产业消费
③H表示废物排放
④H表示产品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该图表示了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关系,F为对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利用或再加工利用,因此为经济系统活动中的产业消费。H为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排放到环境中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E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过程,其易产生的环境问题为资源枯竭和破坏,以及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
【答案】 13.B 14.D
15.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与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应正确的是
(  )
①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持续性原则 ②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共同性原则 ③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阶段性原则 ④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原则 ⑤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高效性原则 ⑥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持续性原则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 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⑤—共同性原则。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印度洋及周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我国南方、北方、青藏和西北地区中,酸雨现象较严重的是________地区。(2分)
(2)印度洋中许多低平岛屿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非洲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的最主要趋势是向________(方向)发展。(2分)
(4)澳大利亚墨累河下游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使得土壤退化。该现象最为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答案】 (1)南方
(2)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南
(4)夏季;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强。
17.(2009年海淀模拟)根据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6分)
表1 各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量(单位:千克)比较
日本 美国 印度 中国
9.9 12.4 25.2 70.5
表2 我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与各国的比值
中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1 4.3 7.7 7.7 11.5
 表3 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
时期 “七五”期间 “八五”期间 “九五”期间 “十五”期间
环保投入占当年GDP的比例 0.7% 0.8% 1.0% 1.2%
能源密度是衡量能源消耗效率的指标,用能源消耗量与产生的GDP的比例表示。下图为我国的能源密度变化曲线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来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
(1)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消费特点表现为________;从发展变化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其表现为________。(9分)
(2)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污染时代所代表的时间段是________,我国工业目前正处在________(OA、AC、CB、BE)发展阶段。(9分)
(3)我国环保资金的投入呈________趋势。(4分)
(4)要避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免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下列各项能源政策方案建议中,可行的是(多选)(4分) (  )
A.提高电力脱硫技术,削减燃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B.建设西电东送绿色工程,优化东部的能源消费结构
C.倡导私人交通工具,削减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物
D.人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解析】 表2的理解难度较大,“我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与各国的比值”理解为“我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别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如表中的日本的数据是11.5,其代表的含义就是“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日本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11.5”,即中国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反过来说即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很高。我国的能源密度变化曲线图中,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不仅是问题设计中的考查点,同时也是伏笔,暗示着我国已进入了重化工业时代,也就是在后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表现为我国工业处于AC段。
【答案】 (1)日本 消耗量大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总体上不断下降,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2)AC和CB AC (3)上升 (4)AB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