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料包:(15讲)(精品课件+课时作业+优化新题) 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料包:(15讲)(精品课件+课时作业+优化新题) 人教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1.(2010年安徽滁州模拟)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
解析:选B。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平衡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2~3题。
2.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3.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图示景观为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2.C 3.A
(2010年江苏徐州一模)右图是“2008年某汽车拉力赛路线图”。据此完成4~5题。
4.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景观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5.盖勒敏地区终年降水稀少,但常有大雾,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寒流影响
B.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暖流影响
C.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空中冷凝
D.终年盛行下沉气流,将水汽带到近地面冷凝
解析:出发地里斯本为常绿硬叶林,盖勒敏等地区为荒漠景观,达喀尔则为草原景观。盖勒敏沿岸为加那利寒流,受寒流影响,该地降水稀少,常有大雾。
答案:4.C 5.A
(2010年江苏扬州期末)读图,完成6~7题。
6.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7.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第6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7题,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
答案:6.A 7.C
8.右图为沿55°纬线1月均温变化曲线图,M、N两地的陆地自然带分别是(  )
A.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解析:选B。图中M地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N地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表,回答9~10题。
纬度 23°26′S 23°26′N 0° 40°S 40°N
雪线高度 5 800米 5 600米 4 800米 4 800米 4 000米
9.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比赤道地区高的原因是(  )
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
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
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10.假设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6 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同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
C.该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影响
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解析:第9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赤道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山上积雪多而雪线较低;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则山上积雪少而分布在较高海拔上。第10题,30°S~40°S的海平面处的一座海拔6 000米的高山,西侧形成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要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不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自然带谱一致;暖湿气流一侧由于降水多而冰川海拔较低(雪线低);30°S~40°S附近主要受强大的西风漂流影响。
答案:9.C 10.C
(2008年高考海南卷)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呈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1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13.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解析:第11题,从NPP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图上看,②的变化曲线最为平缓,说明②的NPP随温度变化最小,故选项A是正确的。第12题,海拔越低,水热条件越好,森林的NPP越高;从图中看出, ①、②、③的NPP依次降低,说明其所处海拔依次升高。第13题,①的海拔最低,若为针阔叶混交林,说明该山位于中温带,故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11.A 12.C 13.B
(2009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第14~15题。
14.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解析:选C。读图可知,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在一定高度上递增,然后会随水汽的减少而递减,排除A项;山地气温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如右图:显然B项错误;分析图可以看出降水量垂直变化最大的为③不是①。
15.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选B。分析图可知,①山麓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说明该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景观为温带荒漠;②山麓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为我国的半湿润区,景观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③山麓的降水量可知该地为亚热带气候,山麓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山麓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为我国南方的山脉,热带、亚热带都有可能,因此只有①和③组合正确。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基本原理的应用。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长江流域的1998年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
答案:(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17.(PK重点线)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2: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1中A是       山脉,B是      山脉,C是      山脉,D是      山脉。
(2)若材料2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1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     山脉;②可能属    山脉;③可能属     山脉;④可能属     山脉。(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①~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____。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第(1)题,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判断。第(2)题,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基带判断所属山脉。第(3)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第(4)题,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主要与降水因素有关。第(5)题,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区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6)、(7)题,由于基带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阿尔泰山 阴山 太行山 秦岭 (2)B D A C (3)C (4)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5)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6)热量 由赤道到两极 (7)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71张PPT)
2011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1.利用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现状,考查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等问题
2.结合目前世界经济萧条的形势,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移民政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等问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结合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或者出现的环境问题,考查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体趋势:不断 。
2.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3.时间差异
增长
依纲梳理夯基础
4.空间差异
(1)特点:地区上 。
不平衡
缓慢
很快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人口“三率”的计算
(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依纲梳理夯基础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依纲梳理夯基础
模式类型 A原始型 B C
特征 “高高低” “ ” “ ”
转变 (1)转变过程: →传统型→
(2)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 转向 的过渡阶段
(3)中国已基本实现了
传统型
现代型
高低高
低低低
原始型
现代型
传统型
现代型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转变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差异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实质:环境能 。
(2)衡量指标: 。
2.环境人口容量
(1)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以及 等。
(2)估计: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 左右。
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
资源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100亿
依纲梳理夯基础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

(2)保持措施
①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 之内;建立

②地区:尊重 的客观规律, 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合理的规模
公平
的秩序
人地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
依纲梳理夯基础
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温馨提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
高频考点巧突破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增
长状况 增长很快 增长缓慢
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高频考点巧突破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影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会增加 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高频考点巧突破
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还有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回答(1)~(2)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图甲
高频考点巧突破
图乙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1)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折线图分析,当地人口死亡率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出生率迅速下降后也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2)题特别需要注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为1990~2000年,此期间≥65岁以上的人口比值由5.59%增加到了7.47%,不同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
答案:(1)B (2)B
高频考点巧突破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处于不同的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现将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原因表析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模式 特征 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原始型
(高—高—低) 高 高 低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
传统型
(高—低—高) 高 低 高 产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高频考点巧突破
模式 特征 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现代型
(低—低—低) 低 低 低 现代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图解人口增长模式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怎样区分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
(1)从特征上区分
区分三模式,特征很重要;现代是三低,传统高低高;原始高高低,切实要记牢。
(2)从数值上区分
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___国家,B国属于________国家。A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B国家属于________。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分析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完成下表内容。
A国 B国
人口问题的影响
对人口增长
对社会发展
高频考点巧突破
(4)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通过人口年龄构成图来考查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解题时先要读出A、B两国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然后再分析所属的国家类型、人口增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应当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发达 发展中 现代型 传统型
(2)人口老龄化严重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3)
A国 B国
人口问题的影响 对人口增长 人口的老龄化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 人口增长迅速
对社会发展 导致了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高频考点巧突破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高频考点巧突破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提供的食物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表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右图是人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__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________水平对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而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2)下列各项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____。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人口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是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当前环境人口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图中不同时间出现了两个环境人口容量,说明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简述为什么具有这两种特征?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第(1)题,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经济、人口、文化及消费水平,而资源是首要因素。第(2)题,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人口容量在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减少;环境人口容量是不断变化的,人口数量有可能超越当前的环境人口容量。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在比较短的一段时期内,经
高频考点巧突破
济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在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但是从长期来看,资源总数不确定,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资源 经济 消费 资源
(2)BC
(3)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 因为资源总数不确定,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比较短的一段时期内,经济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在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热点探究显身手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女子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热点探究显身手
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热点探究显身手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
热点探究显身手
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
热点探究显身手
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第三种是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热点探究显身手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1)~(3)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热点探究显身手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热点探究显身手
(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
A.中国 B.日本
C. 印度 D.泰国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1)对比分析该图1980~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0~15岁少年型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龄段(年轻人口)人口比重2000年至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80岁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故B对。
热点探究显身手
(2)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看出,60~8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对比各选项知A项正确。
热点探究显身手
(3)从2000年和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现代型”人口增长类型的突出特点。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故B对。
答案:(1)B (2)A (3)B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甲市可能是(  )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州
典例剖析求解法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甲市人口出生率0.699%,死亡率0.773%,自然增长率:0.699%-0.773%=-0.074%,说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负增长,而且已持续14年,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上海。
第(2)题,从上题可知,该市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现代型”的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对应图中可知,①地区人口增长特征与甲市相似,为同一类型。
【答案】 (1)C (2)A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表现为“高”或“低”。现阶段,判断“高”或“低”的参考数值如下:
典例剖析求解法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9年高考江苏卷)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1、图2回答(1)~(2)题。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图1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典例剖析求解法
(2)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图1显示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持续递减,2004年平均生育子女数约为1,若持续递减下去,人口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极易出现人口老龄化。
典例剖析求解法
(2)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但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结合四幅图,D项组合符合时间先后顺序。
【答案】 (1)B (2)D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判读技巧
①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形状,是年轻型、成年型,还是老年型,其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
③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所属模式,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海淀区高三期中练习)2009年9月29日,萨摩亚地区(西11区)当地时间6时48分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在15.5°S,172.2°W,震源深度约为33千米。10月9日,临近的岛国瓦努阿图(东11区)接连发生了3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读图和资料回答1~3题。
1.萨摩亚地震发生时,瓦努阿图的区时为(  )
A.9月28日8时48分 B.9月29日4时48分
C.9月29日8时48分 D.9月30日4时48分
答案:D
2.根据震源深度推断萨摩亚群岛地震发生在(  )
A.莫霍面附近 B.岩石圈内
C.地壳深处 D.软流层内
答案:B
3.上述地震与该地区板块运动活动密切相关,资料中地震发生的地点主要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答案:D
   (2010年济南模拟)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的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4~5题。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
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
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
解析:选D。图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大于52 km,内蒙古高原厚度次之,东北平原地壳平均厚度低于40 km。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
5.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选A。a外围等值线为42,而其两侧分别为42和44,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这一判断规则,a处地壳厚度应小于42 km;同理b处大于38 km,故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图是A图。
6.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1)~(4)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    ,A和B+C是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    。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读下表, 完成1~3题。
类地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平均密度(g/cm3)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水星 0.05 0.056 5.46 87.9 d 58.6 d
金星 0.82 0.856 5.26 224.7 d 243 d
地球 1.00 1.000 5.52 1 a 23 h56 min
火星 0.11 0.150 3.96 1.9 a 24 h37 min
1.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球与火星(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自转周期相近
解析:选D。由表中地球和火星的两组数据对比可知,最为相近的是自转周期。
2.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众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同向性——各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解析:选B。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而共面性指的是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
3.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解析:选B。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会对地球地表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因白天气温过高,夜晚温度过低,而使表面无液态水存在,亦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合成。大气的存在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有关。
   图中四地为中国重要的航天基地,读图回答4~5题。
4.从发射节省能源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在四个航天基地中, ④地纬度最低,发射时获得的初速度最大,可以节省能源。
5.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此季节对发射最有利的气象条件是(  )
A.昼短夜长,有利于观察
B.风力较大,有利于升空
C.晴天多,对发射干扰少
D.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考验飞船适应太空的情况
解析:选C。9月25日是秋季,晴天多,能见度高,有利于观察,对发射的干扰少。
   下图是M、N两地太阳辐射的年变化示意图,回答6~8题。
6.M地最可能位于(  )
A.赤道 B.回归线
C.极圈 D.极点
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较小,且最大值出现在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的春、秋分日前后,最小值出现在夏至、冬至日前后,故该地最可能位于赤道。
7.N地五月一日时昼夜状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极昼 D.极夜
解析:选C。N地一年中只有春分日至秋分日能获得太阳辐射,故它应位于北极点,五月一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的北极点发生了极昼现象。
8.5~7月间,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M地多,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天气状况 D.地面状况
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5~7月间,位于北极点的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赤道处的M地多,这是因为N地发生了极昼,虽然它的太阳高度角没有M地大,但其昼长远长于M地,所以其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
根据某地区多年对各朝向建筑墙面上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实测值,计算出最冷月(一月)和最热月(七月)日总量,并绘出太阳辐射量日总量变化图如下,读图回答9~10题。
9.该地区一月和七月建筑墙面上接受太阳辐射量的日总量小于4186千焦/平方米·日的墙面朝向是(  )
A.分别朝北、朝东 B.分别朝南、朝西
C.分别朝西、朝南 D.均朝北
解析:选D。从图中的等值线可以看出,无论是一月还是七月,该地朝北的建筑墙面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都小于4186千焦/平方米·日。
10.经研究发现该地区一天中日出、日落时墙面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其原因是(  )
①太阳高度最小 ②气温最低 ③经过大气层的路径最长 ④反射作用最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日出、日落时,该地墙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小,这是因为此时的太阳位于地平面上,太阳高度小,且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路径长,被大气削弱得也较多。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1~13题。
材料1: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北京时间),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准确进入探月轨道,11月8日至10日“嫦娥一号” 卫星成功经受“日凌”干扰的考验。
材料2:2008年8月17日凌晨3时“嫦娥一号”遭遇了今年第二次月食,在北京地面控制中心的严密监视下,其顺利通过月食考验。
11.有关材料中所呈现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是地球的惟一卫星
B.包含三级天体系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嫦娥一号”奔月途中,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解析:选C。月球是地球惟一的自然卫星,此外还有很多人造卫星绕地旋转,图中有地月系及月球与绕月卫星构成的二级天体系统;材料中“嫦娥”奔月时间为2007年10月,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
12.有关“嫦娥一号”卫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在奔月征途中,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B.其在奔月征途中,可能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奔月途中其属于天体
D.其将在月球上探寻到存在生命的证据
解析:选D。早已有证据证明月球上无生命存在。
13.“日凌”时,太阳、探测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巧在一条直线上;月食时,月球及卫星将处在地球的阴影中。“日凌”、月食对“嫦娥一号”卫星的主要影响,正确的是(  )
①日凌时,太阳产生的强大电磁波干扰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可能造成通讯中断
②日凌时,太阳色球层的耀斑可能会击穿卫星通讯设备
③月食时,卫星外温度会急剧下降,导致卫星温度很低
④月食时,卫星会因缺少阳光而能源不足
⑤日凌时,卫星温度会很高,月食时月球对卫星的引力会减小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解析:选D。由图可知,“日凌”时,月球及其卫星位于日地之间,卫星信号会受到太阳辐射的强烈干扰,而太阳耀斑并不经常发生,故题中①正确,②错误;月食时,月球及卫星处于地球阴影中,卫星外温度急剧下降,卫星中的许多仪器设备会因温度低而影响工作,而且卫星上的许多仪器工作时所需能源为太阳能,故③④正确,“日凌”时,卫星温度会升高,但无论是“日凌”时还是月食时,月球对卫星的引力基本不变,故⑤错误。
据新华社2008年2月22日消息 紫金山天文台今年以来发现3颗太阳黑子,分别出现在1月1日、5日、31日。新一轮太阳黑子活动期已到来,预计2011年或2012年达到峰值。黑子异常活跃产生的高负荷带电粒子流,如果抛射到地球上,会对地球上的电力、通讯等产生干扰。据此完成14~16题。
14.读太阳的外部结构示意图,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是由于黑子增多引起的,黑子主要出现在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选A。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图中甲处为光球层,乙处是色球层,丙处是日珥,丁处为日冕层。
15.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解析:选B。极光发生在高纬度地区的高空。
16.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其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
B.产生“磁暴”导致全球变暖
C.人们的网上冲浪会受到严重影响
D.北京地区可以在夜晚看到极光
解析:选A。由材料可分析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
二、综合题
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新华网南京2008年8月24日奥运专电 记者24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国际小行星中心刚刚发布的新小行星命名公报中,命名了一颗“北京奥运星”。据了解,“北京奥运星”沿着一个偏心率为0.19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58亿千米,它在轨道上平均每天以147.6万千米的高速度前进,绕太阳一周需5.3年。
材料2:
(1)图中所示包括   级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__________。
(2)“北京奥运星”位于小行星带,与此相邻的行星是②_______,③________。与两行星比较,“北京奥运星”具有________小、________小的特点。
(3)在图中标注行星的公转方向,“北京奥运星”绕日运行轨道的偏心率是0.19,说明八大行星与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________性,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一个________上,说明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行星是太阳系中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是________,分析这种特殊性存在的基本条件________。
解析:由材料分析“北京奥运星”位于小行星带上,①为地球,②为火星,③为木星。第(1)题,图中包括2级天体系统,即太阳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第(2)题,小行星具有质量小、体积小的特征。第(3)题,偏心率0.19说明与其他行星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公转轨道的特征为地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第(4)题,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是有液态水、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及适宜的光照和温度。
答案:(1)2 太阳
(2)火星 木星 体积 质量
(3)标注略 同向 平面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个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4)存在生命 充足的水分,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18.根据所给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1)填注太阳大气层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________,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
(3)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所示变化有关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
(4)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________,它发出的________会扰乱地球上空的________,对________电话及传呼机等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另外,还将扰乱地球的________。
解析: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周期大约是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它常随黑子的增多而增多,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再回答本题就容易的多了。
答案:(1)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 (2)耀斑 色球 黑子 (3)太阳黑子 光球 (4)11年 强烈射电 电离层 移动 磁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新社巴黎2009年1月13日电 法国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法国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已突破两个,成为欧洲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法国的人口增长处在图中的第________阶段,遇到的问题是(  )
A.Ⅳ 人口急剧膨胀 B.Ⅳ 人口老龄化
C.Ⅱ 人口增长停滞 D.Ⅲ 人口平均寿命低
2.法国生育率提高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
A.解决了法国劳动力短缺问题
B.缓解就业压力
C.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D.有利于减缓老龄化问题
解析:第1题,法国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所以处在图中Ⅳ阶段,该阶段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第2题,生育率提高,有利于缓解老龄化趋势,但短期内无法迅速改变劳动力短缺问题。
答案:1.B 2.D
(2010年北京海淀区模拟)下图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为(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丁和甲 D.甲和丙
解析:选B。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判断甲属于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是传统型,发达国家多是现代型。
4.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 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进入了农业或工业文明阶段,工业化大生产对人口数量的要求减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降低了死亡率。
(2010年山东临沂一模)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解析:第5题,人均耕地减少使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加重。第6题,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推广良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能减轻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
答案:5.C 6.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影响?
(3)结合三种生产概念图,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同时存在。第(2)题,由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第(3)题,人口增长过快,一方面消耗大量物质资料,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1)人口老龄化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3)一方面消耗资源增多,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环境负担”公式:EB=P+A—T
P—人口(Population)
A—消费程度(Affluence)
T—创造财富的技术(Technologies)
EB—环境负担(Environmental Burden)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10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示意图
依纲梳理夯基础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运动轴心及轨道   轨道为赤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 夹角 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位置有 点(1月初)和 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 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 时针 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外,大约为15°/小时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平均角速度为1°/天 在近日点时速度较 ,在远日点时速度较
线速度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 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北极星
66°34′
近日
远日


递减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图示法掌握地球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的规律
(1)地球自转的速度
依纲梳理夯基础
依纲梳理夯基础
注意: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③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地球公转的速度
依纲梳理夯基础
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
依纲梳理夯基础
注意: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黄赤交角及影响
1.黄赤交角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如下图:
南北回归线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依纲梳理夯基础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依纲梳理夯基础
1.昼夜交替(如图)
(2)昼夜界线:AB线为 。
(3)交替周期:1个 。
晨线
太阳日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昼夜产生和昼夜交替产生原因不相同,地球不透明,不发光产生昼夜,地球不停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依纲梳理夯基础
2.产生时差(如上图)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如图,同纬度的甲、乙相比, 相对位置偏东, 时刻较早。
乙地
乙地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地方时
判断:图中甲、乙、丙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 。
计算:图中甲与丁经度相隔 ,地方时相差 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为 时。
(3)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全球划分为 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 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相同
60°
2
4
24
中央经线
依纲梳理夯基础
(4)特别的计时方法——各国各自执行的计时方法
①东部时区的区时——充分利用太阳照明。
②半区时——与中央经线相差 的经线的地方时。
③北京时间—— 的区时,即 的地方时。
7.5°
东八区
120°E
依纲梳理夯基础
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 。
(2)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 偏转(图中C处向南运动的物体向 偏)
沿赤道:
南半球:向 偏转(图中D处向北运动的物体向 偏)
地转偏向力
不偏转

西
西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依纲梳理夯基础
时间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 。图a是其代表日期 ,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 ,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 。图b是其代表日期 ,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 ,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 (如图c所示)
昼长大于夜长
昼越长,夜越短
北半球夏至日
最大值
昼长小于夜长
昼越短,夜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
最小值
昼夜等长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地球上偏东的地点不一定早看到日出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
依纲梳理夯基础
先看到日出,偏东的钟表时刻要提早一些。例如,当60°E的地方时是9时时,61°E的地方时为9时04分,75°E地方时为10时整。但如果不是同纬度地区,情况就不一定了。如右图中的B点较A点位置偏东,但A点早已日出,而B点仍处于黑夜。
依纲梳理夯基础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半球
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冬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赤道
南半球各纬度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四季的更替
(1)四季形成的原因:
和 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一般把一年内 的季节定为夏季。
(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
月为春季,夏、秋、冬依次类推。
昼夜
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
3、4、5
高频考点巧突破
晨昏线问题是判读光照图的突破口,通过分析晨昏线我们可以从题目中挖掘出许多解题的隐含信息。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晨昏线的概念:地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昏线组成的,故也称晨昏圈。
2.晨昏线的六个特点
(1)平分地球的一个大圆。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球球面上的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相切。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3)晨昏线平分赤道。
高频考点巧突破
(4)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化范围为0°~23°26′,春分、秋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为23°26′。也可以说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如右图所示:
因为α为太阳光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为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的夹角,也就是直射点的纬度数。
又因为β+∠1=90°,α+∠1=90°,所以α=β。
高频考点巧突破
(5)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夹角变化范围为66°34′~90°,只有在二至日才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以15°/小时的速度移动,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高频考点巧突破
3.确定是昏线还是晨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按以下步骤判断:
(1)确定自转方向,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来。
(2)在所判断的晨昏线上任意选一个普通的点。
(3)看运动趋势,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沿自转方向进入白昼的点所在的线为晨线;沿自转方向进入黑夜的点所在的线为昏线。如下图所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晨昏线的妙用
根据晨昏线在地球上的位置、走向及其与其他地理点、线、面的关系,可以解决许多有关地球运动的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若右图中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北极点;若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南极点。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确定东、西经
以0°经线为起点,随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3.确定地方时
(1)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之相对组成经线圈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高频考点巧突破
4.确定日期和季节
(1)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相交,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2)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6月22日。
(3)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12月22日。
高频考点巧突破
5.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日照图上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要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α,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α(南北纬视具体情况而定)。
6.确定昼夜长短
某地的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与晨线和昏线两交点之间昼弧所跨的时间数,夜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上夜弧所跨的时间数。
高频考点巧突破
7.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晨线的交点上的时间,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昏线的交点上的时间。某地日落日出时间的计算公式是12±昼长/2。
8.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右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    季。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    ,其中    是晨线,    是昏线。
(3)将该图利用右图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
高频考点巧突破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    时,C点的昼长是    小时,北京时间是  。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解答该题关键是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步突破,具体分析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0°,70°E) 秋
(2)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
(3)见下图
(4)110°W 见图
(5)18 12 15时20分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无论是地方时,还是区时,计算时都要依据“东加西减、每相差经度15°(或1个时区)时间就差1小时”。
重要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是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是0时。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日期的判断
(1)一般规律:地球上作为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日界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如图(表)所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另一条是自然的零时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地向西移动,但始终位于太阳直射经线的对面。
(2)判断技巧:在判断日期时,一般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加减日期时要注意月份甚至年份的变化);再根据太阳直射或其他时间信息,找出零时线的位置;由零时线向东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早一天,由零时线向西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晚一天。
学法指导
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范围各占多少时,可以先画出表示全球范围的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180°经线表示日界线,之后再按照时间计算的方法找出相应的零时线,最终则可以根据零时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零时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旧的一天确定两个不同日期的范围。如下图为新的一天占全球1/4的示意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2010年广州模拟)2009年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出现了罕见的日全食奇观,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7月22日这天的农历是(  )
A.五月十五   B.五月廿三
C.六月初一 D.六月十五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远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杰克想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来了解此次日全食奇观,据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从上午9点开始,那么杰克打开电视机的最佳时间是(  )
A.7月21日6点 B.7月21日8点
C.7月21日20点 D.7月22日20点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安徽省合肥市日全食约开始于北京时间9∶30,此时全球处于7月21日的范围占全球的(  )
A.11/24 B.13/24
C.9/16 D.7/16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1)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的现象,因此它一定发生在日、地、月三者一线且月球居中的农历初一。(2)美国纽约位于西五区,比北京时间晚13个小时,因此应于21日的20点打开电视。(3)安徽省合肥市日全食约开始于北京时间9∶30,此时西一区为22日的0时30分,而西二区还是21日的23时30分,故从西二区向西到西十二区的范围都是21日,它们占全球的7/16。
答案:(1)C (2)C (3)D
高频考点巧突破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表现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高频考点巧突破
原理应用 (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
(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学法指导
可用“手势”记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去向,手心向上“南左北右”,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物体的偏转方向。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3.(2008年高考上海卷)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
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高频考点巧突破
(3)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是(  )
①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 ②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 ③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 ④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第(1)题,甲同学在伞面内侧顺时针转动伞,乙同学从伞顶观察伞则应是逆时针转动,类似在北极上空观测,那么红墨水的流动就类似北半球由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河流,流动的轨迹应向右偏。第(2)题,由上题可知模拟的类似由高纬向低纬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但赤
高频考点巧突破
道上和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没有模拟出来,同时伞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差别也相差太大。第(3)题,上海至纽约的飞行航线向高纬度凸出是为了飞行最短距离;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是由海水密度差异以及补偿形成的;南亚的夏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的;秘鲁寒流在南美西海岸由南向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呈离岸趋势。
答案:(1)B (2)A (3)D
高频考点巧突破
 由于晨昏线和太阳直射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晨昏线也在不断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具体表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
高频考点巧突破
夏半年(北半球) 春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图示 直射点
光照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夏半年(北半球) 春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纬度变化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季节变化 北半球:太阳处于①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太阳处于③段时,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学法指导
1.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5)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借助下图进行直观形象的记忆。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示意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计算方法:(1)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360)×24。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4.(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1)~(3)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3)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
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1)读图表示上半年,即1~6月,1月1日至6月22日之间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短。从图中看出,从a月到b月①②③三地昼渐长,所以①②③三地在北半球,④地昼渐短,所以④地在南半球。所以选A。
(2)看图,a月和b月①②③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所以昼短夜长,而④地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昼长夜短,故AB都错。③地昼长接近12小时,所以③地纬度比②地低,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小,故C错。③地与④地之间的赤道上昼夜等长,故选D。
高频考点巧突破
(3)①地在a月昼长变化约为2小时,①地在b月昼长变化约为5小时,故0<Pa/Pb<1。
答案:(1)A (2)D (3)A
高频考点巧突破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与测量
正午太阳高度是各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高频考点巧突破
可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与计算。如图所示,已知图中杆高为h,当太阳从3位置照射时的影长为l,则该日正午太阳高度H可通过公式计算:tanH=h/l。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
某日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记为“近大远小”)。由此可以推知: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例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向赤道两侧递减。
高频考点巧突破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
由近大远小的规律可以推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例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最远时达一年中最小值。
高频考点巧突破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
其中,H为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90°为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
纬度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之间的差值(当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个半球时,纬度差为两地纬度数之差;当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个半球时,则纬度差为两地的纬度数之和,简记为“同减异加”)。
高频考点巧突破
5.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任一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ΔH=90°-Φ+23°26′。
学法指导
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的区别(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相对于地面的仰角,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正午12时时太阳光线与地表的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可以在等太阳高度线图上加以区别:
(1)一般而言,在等太阳高度图中,圆圈代表等太阳高度线,圆心为太阳直射点,经过圆心的直线为经线(赤道除外),特别注意不一定是同一条经线,经过圆心的弧线为纬线。如图中经过圆心的经线过北极点,实为相对的两条经线。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如果没有特殊的数字标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均大于0°,因此也可以说图中所示半球全部为昼半球,一般来说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但有数字标注的图上例外。
(3)示意图中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所以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根据该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和季节。
高频考点巧突破
(4)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就东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5)由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因此昼半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纬度跨度也是180°。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5.(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  )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A.23°N B.63°N
C.43.5°N D.27°N
解析:选B。由曲线图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47°,即可知c=23.5°,求得a=3.5°。由a为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63°N。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光照图的类型
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圆柱投影图
全图
1/2图
热点探究显身手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圆柱投影图
1/4图
局部图
热点探究显身手
2.光照图的判读
确定南北极点 侧视图或立体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极地俯视图,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为南极
确定晨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确定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热点探究显身手
确定极昼极夜范围 若太阳直射X°N,则(90-X)°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90-X)°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若太阳直射X°S,则(90-X)°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90-X)°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确定某点地方时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与此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长15°为1小时。夏半年,昼长夜短;冬半年,昼短夜长。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热点探究显身手
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确定太阳升落方向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太阳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时,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春秋分日,太阳东升西落
确定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Δφ(其中Δφ为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热点探究显身手
3.太阳运行轨迹图判读
右图是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根据此图可得到如下信息: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全年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北方的天空,故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2)①为6月22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北升、西北落;②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正东升、正西落;③为12月22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南升、西南落;(3)设②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α,则该地的纬度为南纬(90°-α)。
热点探究显身手
如图为地球某日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
(2)此时,90°E地方时是    月    日    
时,北京时间是    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A.45°E、135°E B.135°E、45°W
C.60°E、120°W D.0°、180°
热点探究显身手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A.90°W向东至180°
B.0°向东至180°
C.90°W向东至90°E
D.0°向东至90°E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北极圈以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90°E为正午12时,日期为12月22日。北京时间比90°E早2小时,此时北京时间应为14时。第(3)题,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6时和18时,应该与90°E各相差90°,因此其经度分别是0°和180°。第(4)题,此时上海是12月22日14时,与上海日期相同的地区是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以东到日界线(180°经线)之间的地区。
答案:(1)23°26′S(或南回归线) 66°34′N~90°N(或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2)12 22 12 14 (3)D (4)A
(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典例剖析求解法
(2)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当a(晨昏线)、c(经线)两线重叠时,则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b地自转线速度最大,应位于赤道上,在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典例剖析求解法
(2)由“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可知,b地位于赤道,在赤道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
【答案】 (1)A (2)C
【规律方法总结】 假如地球自转发生变化会产生的影响
典例剖析求解法
变化假设 产生影响
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①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导致地球上风带的风向改变,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发生改变,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为季风气候
②地球盛行风向的改变,也导致洋流的方向改变,如北半球中低纬的洋流由顺时针方向变为逆时针方向
③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导致河流侵蚀和堆积岸发生交换
④地球自转方向的改变也导致恒星日的长度超过太阳日
⑤地球上观察星空天体的移动轨迹发生改变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如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地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要加快,昼夜交替的时间小于24小时。由于角速度加大,地球上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小于1小时,同样,地球上两地时差为1小时的地方经度差超过15°。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时则相反
(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图中地球公转轨道被分割成12段,每段大致一个月;甲处日地距离最近,为近日点,时间是1月初,乙地大致为5月初;从甲到乙,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重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此期间其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故选B。
(2)由上题分析,甲位于近日点附近,时间是1月初,正值北半球冬季,黄河流域进入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潘帕斯草原为夏季,草木茂盛。故选C。
【答案】 (1)B (2)C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共59张PPT)
2011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1.多以景观图、流程图、示意图的形式考查
2.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质、地形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地形、河流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 和巨大的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断裂带
山脉
褶皱
海陆变迁
喷出地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
2.主要表现形式
太阳辐射能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
①使岩石发生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 地貌
崩解破碎
生物
侵蚀
依纲梳理夯基础
(1)判断某一地质作用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2)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基础: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的相互转化。
2.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生成物质 原物质 地质作用
岩浆岩 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和已生成的 外力作用( 、侵蚀、
、堆积、固结成岩)
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作用(温度、压力)
岩浆 各类岩石 作用
岩浆
冷却凝固
岩浆岩
沉积岩
风化
搬运
变质
重熔再生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四、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初期:以 和下蚀为主,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横剖面呈“ ”字形。
(2)中期:河流在凹岸 ,在凸岸 ,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3)成熟期: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 。
溯源侵蚀
V
堆积
槽形
侵蚀
依纲梳理夯基础
2.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而形成。
(2)类型:冲积平原,由
(山前)、 (河流中下游)和
(河流入海口处海滨地区)三部分组成。
洪积—冲积平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五、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呈 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上。
2.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和 上,形成明显的 。
3.冲积平原:(1)沿河发展,形成
;(2)沿海岸发展,形成 。
条带状
河漫滩平原
洪积扇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条带状
沿河聚
落带
沿海岸聚落带
依纲梳理夯基础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温馨提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高频考点巧突破
2.风化作用及其分类
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高频考点巧突破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在各种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最为显著。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归纳如下:
作用类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 冲刷坡面,造成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高频考点巧突破
作用类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堆积作用 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存在沉积物的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据图分析如下:
地貌 形成 分布 聚落
甲 峡谷 流水侵蚀 多分布在山区 多分布于河谷平地
乙 三角洲 河流堆积 多分布在河口地区 多分布于河流下游平原
丙 流动性沙丘 风力沉积 多分布在内陆 受风沙影响,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答案:(1)峡谷 三角洲 沙丘 (2)外 (3)山区 河口地区 (4)C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差 较好
河流地貌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平原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高频考点巧突破
2.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    深,    大,多    ,水能资源    ;C处河段特征:    ,泥沙    ,江面宽广,利于    (交通)。
(2)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N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高频考点巧突破
(3)下表为我国陕西省三大地区村落情况对比表。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村落密度
(个/平方千米) 村落平均人口
(人/个)
甲 0.80 300~400
乙 0.53 <100
丙 0.20 100~200
高频考点巧突破
①写出地形区的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②甲地区聚落形态以团状为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河流宽广
C.农业发达
D.矿产丰富
高频考点巧突破
③乙地区聚落形态以________为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河流不同河段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分布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1)题,A河段属河流上游,下切明显,多峡谷,C地处于河流下游,落差小,河流水流平稳,利于航行。第(2)题,由于岩层硬度不同,较软岩层位于上层,易形成瀑布。第(3)题,图中甲处是在地堑基础上形成的河流冲积地貌,因地势平坦,土壤肥
高频考点巧突破
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有很强的吸引力,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乙处为秦岭山地,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因而聚落分布比较分散,聚落的密度较小。
答案:(1)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
(2)C (3)①渭河平原 秦岭 黄土高原 ②A ③散居 地形以山地为主,聚落只能沿山间谷地零散地分布
热点探究显身手
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可是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地势的高低,那么应如何确定河流的流向呢?
河流流向的判断
热点探究显身手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热点探究显身手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平稳,所以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就较小。
热点探究显身手
3. 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热点探究显身手
4.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城市合理规划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区位,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食品厂等)应位于上游地区;会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下游地区;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处等。
热点探究显身手
5.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如我国的长江及其支流、黄河及其支流、珠江及其支流、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黑龙江、海河、淮河、乌苏里江、怒江、澜沧江等,世界的湄公河、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亚马孙河、墨累河等。
热点探究显身手
读图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1)河流R的流向为(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第(1)题,从等高线地图中可以看出,西边高,东边低,因此,河流自西向东流。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部地区等高线稠密,而且坡度陡,题目中又指出是由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形成的,很显然是山体的整体滑坡造成的。
答案:(1)B (2)B
(2009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昆仑玉和大理岩是在变质环境中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类。
(2)在外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古生物容易进入,最后形成沉积岩中的各类化石。
【答案】 (1)D (2)A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判读的窍门
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其作用即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举例如下:
典例剖析求解法
(1)
典例剖析求解法
(2)
典例剖析求解法
(3)
典例剖析求解法
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9年高考重庆卷)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1)~(2)题。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甲图是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喀斯特地貌区可常见石林、石峰、丛林、石芽、溶洞等。甲地地貌景观以石林、石芽为主。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乙图景观为武陵源风景,外力作用以流水的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答案】 (1)B (2)C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关于风化作用:如右图所示,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层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发生破碎。水的冻融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也会对岩石起风化
典例剖析求解法
破坏作用。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发生崩解破坏和化学破坏,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进而这些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了风化壳。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等类型。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共54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特征
依纲梳理夯基础
(1)锋面是一个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锋面上侧一定是① 团,下侧为② 团;
(2)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差异很大;
(3)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
暖气
冷气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冷、暖气团的比较
气团 温度 湿度 密度 与锋面的位置关系
冷气团 低 小 大 在锋面以下
暖气团 高 大 小 在锋面以上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
剖面
示意图
锋面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很小
降水区的位置
依纲梳理夯基础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天气特征 过境时 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 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或雾 降水强度小,
的天气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 ,
骤降,天气转好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
的位置,气温
、气压 、天气转晴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①北方夏季的暴雨
②北方 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
③冬季爆发的寒潮
④一场秋雨一场寒 ①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②一场春雨一场暖 ①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天气
②冬半年,贵阳多 天气
暖气团
云、雨、雪、强风
升高
气温和
湿度
冬春
下降



气团
阴雨连绵
梅雨
阴雨冷湿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2)明显的暖锋在我国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冬、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天气系统(北半球) 气压 水平气流(低空) 垂直气流 天气状况
低压(气旋)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由 流向 多阴雨天气
中心
上升
四周
依纲梳理夯基础
高压(反气旋)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由 流向 下沉 天气
四周
中心
晴朗
依纲梳理夯基础
2.高压脊:从 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 。
3.低压槽:从 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 。
高气压
山脊
低气压
峡谷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气旋、反气旋的低空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可以用左右手定则进行判断:
高频考点巧突破
冷、暖锋面的区别
(1)看冷气团箭头指向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看锋面坡度
高频考点巧突破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高频考点巧突破
(4)看符号
高频考点巧突破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高频考点巧突破
(6)看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看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右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气温水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依据各点气温画出等温线。
(2)在图中画出锋面位置。
(3)若是快行冷锋,画出其移动方向(用 表示)。
(4)判断锋面位置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B市未来的天气可能会怎样变化?
(6)在未来几天中,B城市是否可能出现寒潮天气?试简述理由。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解决此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明确等温线的概念,
(2)根据气温分布判断锋的类型,
(3)根据锋的特征分析对B市的影响。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3)见右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4)-3 ℃等温线与1 ℃等温线之间温差在图中最大,可判断这里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接处,为锋线所在的位置
(5)大风、降温,伴有雨或雪,或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
(6)可能 图示范围内气温差已达10 ℃以上
高频考点巧突破
比较内容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垂直剖面图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学法指导
1.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1)形成:在中高纬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如图中AB线、CD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结构:(如右图)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 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CD线附近)。而西部气流是来自北方高纬度的偏北风,南下时会遇到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AB线附近)。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天气状况: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涡,它同样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这两种系统结合而成的锋面气旋,将辐合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旋,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往往会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等天气。
(4)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技巧
气旋、反气旋四侧的风向有两种表示方法,其判断方法略有不同,下面分别分析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
如右图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判断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即为风向。东侧:东南风;西侧:西北风;南侧:西南风;北侧:东北风。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在(1)的基础上,加切线判断
如在图中气旋的东侧,加切线方向,风向为偏南风,同样,在其他三侧也可加切线方向,风向分别是:北侧为偏东风,西侧为偏北风,南侧为偏西风。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图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此天气系统位于    (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    。
(2)此系统属于    (高压或低压),从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为    (气旋或反气旋)。
(3)图中L1、L2处若形成锋面,则L1为    锋, L2为    锋。
(4)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随空气大旋涡的运动而移动,那么A地将经历    天气过程,B地将经历 天气过程。(冷锋或暖锋)
高频考点巧突破
(5)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现象,那么目前雨区是图中甲、乙、丙、丁的    。
(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未来几天气温、气压变化的曲线是(  )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根据锋面气旋中,锋面位于低压槽位置,判断冷锋、暖锋,根据气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判断锋面前进方向,北半球为逆时针。据图可知,空气逆时针辐合,可判断此图为北半球的气旋。在气旋的低压槽中,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由于逆时针辐合,可推知二者的前进方向。暖锋的降水在锋前,而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引起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北 风向向右偏 (2)低压 气旋 (3)冷 暖
(4)冷锋 暖锋 (5)甲、丁 (6)BD
热点探究显身手
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典型天气 时间 地区 成因 天气特征
春旱 春季 华北 春季雨带在南方,华北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蒸发旺盛 干旱少雨
沙尘暴 春季 我国北方 快行冷锋 大风降温
梅雨 夏初 江淮流域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
伏旱 盛夏 长江中下游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炎热干燥
热点探究显身手
典型天气 时间 地区 成因 天气特征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 强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寒潮 冬季 全国大部分 快行冷锋 大幅降温
昆明四季如春 冬季昆明受准静止锋影响,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冬季温和;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阴冷;夏季,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上,海拔高,天气凉爽
热点探究显身手
阅读材料,完成有关要求。
材料:2009年7月19日,第6号台风“莫拉菲”在深圳大鹏半岛沿海登陆,给广西、广东西南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等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是今年迄今为止登陆我国最强的一个热带气旋。
热点探究显身手
(1)“莫拉菲”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热带气旋气流运动状况的是________。(填字母)
热点探究显身手
(2)“莫拉菲”主要形成于________海域。该天气系统除了自身带来的灾害外,还会诱发________等地质灾害,此类诱发灾害多发生在我国________地区,这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性。
解析:热带气旋是低压,北半球逆时针辐合。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所以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B
(2)西北太平洋 滑坡、泥石流 西南 关联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流上升速度快      
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
D.气温较低
(2)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到达A市时,所在地的区时为(  )
A.8日13时 B.8日23时
C.9日13时 D.9日23时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第(1)题,由图示等压线分布可知,飓风东北部等压线密集,说明风力较大,气流上升速度快,水汽易凝结形成降雨。第(2)题,由图示可知,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6日6时。由经度可知,A市时区为西五区,此时区时为6日1时。故再过70小时,A市区时为8日23时。
【答案】 (1)A (2)B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台风和飓风的区别
热带气旋
项目    台风 飓风
概念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 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
源地 西北太平洋 印度洋、大西洋
影响地区 亚洲东部,如我国沿海地区 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澳大利亚东海岸
(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读某日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
(1)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典例剖析求解法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2)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由图可知,a、b两点分别位于冷锋两侧,a点位于锋前暖气团一侧,b点位于锋后冷气团一侧,a点气温较b点高;a点向南、b点向北最近的等压线数值都是1005 hPa,且a点与南侧等压线的距离远于b点与北侧等压线的距离,说明a点的气压值略小于b点;锋面两侧气温差异明显,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大,锋线上风力强;冷锋降雨区主要在锋后,b点的云量应大于a点。选B。
典例剖析求解法
(2)台风的移动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方向,顺着这个方向可以预测未来台风经过的地方,就能判断图中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选C。
【答案】 (1)B (2)C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天气图像:“四看三定”读图法
四看:①看气压形势;②看气团性质;③看背景位置;④看气气温、气压变化;三定:①定出气流方向、风力大小;②定出锋面性质、雨区位置;③定出天气现象及发展趋势。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读图,完成1~2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解析:选C。图中,PQ与经线夹角为20°,则知∠FOP=70°,即P点纬度为70°N。若想保证P点出现极昼,则必须保证极昼范围由P点逐渐扩大到北极圈或由北极圈逐渐缩小到P点,又因直射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因而可得C项正确。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图中黄赤交角为20°,即回归线度数为20°,极圈度数变为70°,则地球上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极夜、极昼范围变小;北半球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冬季均温升高,昼夜长短、四季差异变小,南半球夏季昼变短。
   (2010年合肥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三地的昼长相等
B.①地的昼长大于②地的昼长
C.四地的昼长一定不相等
D.③地的昼长大于④地的昼长
解析:选A。由图可知,a、b、c三图中的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明是春(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长。d图只能看出一部分地区是黑夜,不能确定昼夜长短情况,故选A。
4.从①地到②地走最近路线,其方向是(  )
A.一直向南 B.一直向东南
C.先向南后向北 D.先向北后向南
解析:选D。①地在45°E经线上,靠近北极点;②地在135°W经线上,两地正好在一个经线圈上,因此从①到②地的最近走法是先向北到北极点然后再向南,一直到②地。
5.a图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
A.5时 B.17时
C.4时44分 D.16时44分
解析:选A。①地所在45°E经线正好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5时。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图,回答6~8题。
6.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解析:选D。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从图中看有两次太阳直射。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7.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B.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C.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解析:选A。从图中看出P点正午太阳高度在两次极大值之间,且最小,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8.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Q点这一天的是(  )
解析:选D。Q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但Q点不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上不是极昼。再从四个选项中的经度可判断D为南半球,故应为D。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8年,我国恢复对东极—黑瞎子岛(大约一半)主权的拥有,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之后,又一块游离多年的中国领土回归中国版图。但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的地图上,“雄鸡”的鸡冠将被切去最东边的一个角。如图:
材料2:如下图,A、B在同一纬线上,黑瞎子岛处在C点,PA、PB是晨昏线的一部分,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P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度,则A点可能位于    附近。
A.东京 B.喀什
C.华盛顿 D.罗马
(3)这一天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天下列现象哪些可信(多选)(  )
A.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繁忙
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法国境内的勃朗峰雪线下降
D.新疆山麓牧场牛羊满山坡
解析:(1)由题意可知C点为24点或0点,太阳直射经线为45°W(180°-135°E),PB为晨线与经线夹角20°,即太阳直射20°N,(2)A点与C点相差(24小时-19时20分)4小时40分,即相差70个经度,A点所在经线为65°E,由此推断四个城市中喀什较为合适。(3)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4)此时为夏半年,所以AB应为正确选项。
答案:(1)(45°W,20°N) 70°N (2)B (3)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70°S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4)A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74张PPT)
2011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1.以“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嫦娥”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结合气温垂直分布图,考查对流层气温递减率、逆温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以等压线图、示意图等为载体,结合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防灾、体育锻炼等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保温效应及热力环流的形成、等压场中风向和风力的判读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3.以热点地区、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以区域图、经纬网地图为载体,结合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图形语言,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成因、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以等压线图、模式图及近期的台风、寒潮、沙尘天气等材料切入,综合考查区域天气变化的成因、特点及灾害防御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5.以2010年或2011年重要的气象灾害为切入点,与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结合,考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策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依纲梳理夯基础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 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 。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地面长波辐射
辐射热交换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1)图解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能量源泉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能量最集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
纬度分布不均
热量差异
依纲梳理夯基础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 。
水平气压梯度力
依纲梳理夯基础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图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受力状况 只受图中F
的影响 受图中F1
与F2
的共同影响 受图中F1
、F2
和F3 的共同影响
风向 垂直于 指向 与等压线 与等压线
水平
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低压
平行
地转偏向力
度力
水平气压梯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地转偏
向力
摩擦力
成一夹角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图解风的形成
高频考点巧突破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学法指导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简化认识
高频考点巧突破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D表示    。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高频考点巧突破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以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1)要注意下列几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吸收、散射、反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不能把反射作用和削弱作用等同起来;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
高频考点巧突破
辐射,不能把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等同起来。(2)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晴朗的夜晚温度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的角度来分析。(3)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区分
气压的分布是用等高面上等压线的分布来表示的,等压线是某一海拔相等的等高面与空中若干个不同等压面相割(由于气压自地面向上递减,因此自下而上有很多数值逐渐减小的等压面),在等高面上所形成的许多交线。与地形分布中的等高线原理相似;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则为高气压,反之则为低气压,如下图。如果各地气压相等,则等压面就是等高面,等高面上无等压线。可以简单理解为:等压面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变化,等压线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变化。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城市风
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高频考点巧突破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
学法指导
等压面(线)图的阅读技巧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000 hPa,PD′=PC′=500 hPa。
2.从气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则PA′>PA,PD>PD′,PB>PB′,PC′>PC。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高频考点巧突破
3.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
4.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A→D→C。
高频考点巧突破
5.等压面的凸凹,主要跟下垫面的冷热有关。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热力状况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地面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列表比较A、B两地大气物理性质及天气状况。
A地 B地
气温
气压
气流运
动方向 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
天气状况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当地吹________风。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气压总是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根据等压面可以判断出3000米高空气压的高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即可判断出A处为高压,B处为低压,进而可推出A、B两处的气温、大气运动及天气状况。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B表示陆地,当地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A、B两处气流的垂直运动加强,A、B之间的气压差增大,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增强。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
A地 B地
气温 低 高
气压 高 低
气流运
动方向 垂直方向 下沉 上升
水平方向 向四周辐散 向中心辐合
天气状况 晴朗 多阴雨天气
(2)画图略(提示由A→B,逆时针)。
(3)B 海 (4)增强
热点探究显身手
1.逆温的含义:对流层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异常现象。
大气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热点探究显身手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热点探究显身手
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热点探究显身手
4.逆温的危害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大气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热点探究显身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悉尼晨峰报消息,2009年7月4日,悉尼气温突然升高,特别是西南部某些城区的气温,在几分钟内急剧上升了好几度,如Bankstown机场在13分钟内上升了5.3度,而Campbelltown在17分钟内上升了5度。悉尼西南其他城区也都发生过类似现象。气象台称这是“逆温效应”所致。
热点探究显身手
材料2:某地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
热点探究显身手
(1)逆温是大气环境发生变化的表现,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  )
A.逆温时空气稳定,给人类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生活和健康
B.逆温时空气对流强烈,不利于飞机飞行
C.逆温时近地面会出现烟雾,影响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
D.逆温时空气水汽凝结核较多,天气比较湿润,有利于人们生活
热点探究显身手
(2)对图中气温分布情况的说明,正确的是(  )
A.a、b、c曲线均符合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
B.a曲线表示1200~2000米以内有逆温
C.b曲线表示对流层底部有逆温层存在
D.c曲线表示对流层中的气温分布规律
(3)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圈的最底层),则对流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哪里?为什么?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第(1)题,逆温现象发生时,会阻碍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难以扩散和稀释,从而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第(2)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一般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图中只有b线符合;图中a曲线在1200~2000米之间随着高度的
热点探究显身手
上升,气温逐渐增高,存在逆温现象。第(3)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被大气吸收或反射掉一部分,但绝大部分仍能到达地球表面被地面所吸收,地面由于吸收了热量,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大气,大气由于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答案:(1)C (2)B
(3)地面。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
(2009年高考广东卷)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
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典例剖析求解法
(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分析甲、乙、丙三地附近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甲、乙两地的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都在2600~2700 MJ/m2之间,丙地的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不足2000 MJ/m2,因此,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由甲、乙两地向丙地逐渐减少。(2)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贮存的热量越丰富,地面辐射越强。
【答案】 (1)C (2)B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等值线的疏密表示数值差异的大小。由于不论等值线的疏密,等值距是一致的,所以图上距离相等的两处,等值线密集的地方数值差异大,稀疏的地方差异小。而不同图幅之间数值的比较,需要进行比例尺的转换和等值距的区分。
典例剖析求解法
如比较上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A、B、C三处风力的大小:A、B所在图的比例尺相同,B处等压线虽然比A处密集,但其等压距(气压差)比A处小得多,所以A处风力大于B处;B所在图中等压距虽然小于C所在图中等压距,但由于B所在图的比例尺远远大于C所在图的比例尺,C所在图中水平距离较大,气压梯度则较小,所以B处风力又大于C处。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3)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1)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典例剖析求解法
(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2)四地中P地气压最低,且位于低压槽部位,易形成气旋或锋面,因而P地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典例剖析求解法
(3)由图中经纬网可知,本区域为亚欧大陆,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时,应为1月,是北半球冬季,我国冬季盛行寒冷干燥的冬季风。
【答案】 (1)A (2)C (3)D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在等压线图中,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如图所示。
典例剖析求解法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2010年南通四县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丙处所属地质构造可能为 (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a、b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解析:第1题,图中岩层既有弯曲变形又有断裂错位,其中丙处的岩层发生了明显的断裂,且相对于左侧岩层而言,该处明显属于下降岩块,因而其地质构造应为地堑。第2题,首先图中a、b都位于煤气层中,其次,a处于背斜的穹隆构造内,其上层有完整的岩层覆盖,岩层的封闭性较好;另外该处的海拔相对于两侧较高,煤气由于密度较小,往往集中于地势较高处,因而可以推测a处的煤气浓度应很大,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处于向斜部位,相对于两侧地势较低,地下水最易在此集聚,因而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1.D 2.A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4.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③岩层是在①②岩层形成后才形成的,②岩层比①岩层形成的时间要早。第4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花岗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两者不可能含有化石。
答案:3.D 4.B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完成5~6题。
5.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是背斜构造。
答案:5.C 6.A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P处属于(  )
A.断层 B.海岭
C.背斜 D.向斜
8.图中,M处属于(  )
A.冲积平原 B.冲积扇
C.“U”形谷 D.谷地
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可知P为向斜;从剖面图上可知M为谷地。
答案:7.D 8.D
下图中a城镇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县城,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连接城镇a、b、c与沿海大城市d的公路建成以后,a、b、c三个城镇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b城镇发展最快,a城镇发展最慢。据此回答9~10题。
9.a城镇能够保留大量古建筑群的主要原因是(  )
A.巨额的旅游业收入确保了对古建筑群的保护
B.古建筑综合运用了中、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先进材料,不易损坏
C.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
D.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微弱
10.下列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城镇发展最快的原因可能是交通区位的优势
B.b城镇到d城的公路不是直线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d城一定会因水运地位下降而衰落
D.a城镇与b城镇之间的公路单位里程造价低于b城镇与c城镇之间的公路单位里程造价
解析:第9题,a城镇由于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保留了大量古建筑群。第10题,b城镇位于河流与公路的交会处,发展最快;b城镇到d城的公路不是直线主要是考虑c城镇的发展;d城不一定会因水运地位下降而衰落;a城镇与b城镇之间地形复杂,工程造价较高。
答案:9.C 10.A
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完成11~13题。
11.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
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12.Q处的地下水(  )
A.属于潜水
B.不属于承压水
C.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
D.循环周期短
13.有关岩层沉积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甲处先沉积,乙处后沉积
②乙处先沉积,甲处后沉积
③上部先沉积,下部后沉积
④下部先沉积,上部后沉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11题,从等温线和岩层形态可知乙为背斜、盆地。第12题,Q处属于承压水,一旦污染很难恢复。第13题,从甲乙两处岩层新老关系上可知其沉积顺序。
答案:11.D 12.C 13.C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A.3 B.4
C.5 D.6
15.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④地区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②地区属于生长边界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解析:第14题,图中包括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4大板块。第15题,①地区属板块交界处附近,比板块内部④多地震;⑤处属板块张裂地带;②处属板块消亡边界;③处多高大山系,附近海域岛屿少。
答案:14.B 15.A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按照埋藏条件,乙地为________水,丙地为________水;两地相比,水质较好、流量较稳定的是________地。
(4)丁地在海底地形中属于________,该处蕴藏有丰富的________等矿产资源。
答案:(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
(3)潜 承压 丙
(4)大陆架 石油、天然气、煤、硫、磷
17.(PK重点线)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2:交通线示意图。
(1)与平原比较,山岳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____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_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选择了山岳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的影响比较大。(3)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4)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居民点。
答案:(1)方式 线路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1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
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比较
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
2.按性质分类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
向水温低的海区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
向水温高的海区
暖流
寒流
依纲梳理夯基础
3.洋流成因与分布
依纲梳理夯基础
(1)洋流成因
成因 举例
①盛行风
②陆地形状
③地转偏向力 ①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影响,如A 暖流,B南赤道暖流
②受中纬西风影响,如C
北赤道
西风漂流
依纲梳理夯基础
(2)主要洋流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太平洋 D 、E 、F 、G
、H 、I
大西洋 J 、K 、L 、M 、N 、P
印度洋 Q 、R
日本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
秘鲁寒流
千岛寒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东澳大利亚
暖流
墨西哥湾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加那利寒流
巴西暖流
本格拉寒流
厄加勒斯暖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
依纲梳理夯基础
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因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因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形成季风洋流。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类型 影 响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间 ,调节 ;暖流 ,寒流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渔场和日本的 渔场
(2)上升流海域形成的渔场: 渔场
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全球热量平衡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纽芬兰
北海道
秘鲁
依纲梳理夯基础
环境类型 影 响
海洋航行 (1)顺洋流航行可
(2)寒暖流相遇形成的 ,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携带的 对海上航运有较大威胁
海洋污染 加快 ;扩大
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海雾
冰山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洋流的形成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大洋环流模式图解分析
图示 分布 特征
常规环流模式 中高纬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北纬45°~70°)以副极地为中心 ①3支洋流构成
②逆时针
③东(侧)暖(流)西(侧)寒(流)
中低纬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以副热带为中心 ①4支洋流构成
②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③东(侧)寒(流)西(侧)暖(流)
高频考点巧突破
图示 分布 特征
特殊环流模式 西风漂流 南纬40°~60°之间 ①顺时针环流
②受南极大陆影响性质为寒流
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 流向受季风影响,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高频考点巧突破
盛行风和洋流分布的关系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南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洋流系统,其流动方向与各自所在半球的反气旋方向一致。在此可采用相关联系的方法揭示风和海水运动的内在联系。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注意:中低纬环流有时也称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中高纬环流也称气旋型大洋环流,是指大洋环流的流向与所在半球气旋或反气旋的气流方向相同。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该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图中a、b、c三条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分别是________风带和________风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
(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________渔场,它位于d和________的交汇处。世界上同属此种原因形成的大渔场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高频考点巧突破
(4)若②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___________。
从这个角度上讲,海洋环境的保护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是________,依次利用的洋流有哪些?
高频考点巧突破
(6)若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图示环流方向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
②开罗正值少雨时节
③正是北极科考的良好时期
④新疆天山牧民在海拔高处放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考查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第(1)题,由纬度及洋流环流分析此海域为北半球海域。第(2)题,a、c属风海流,处于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第(3)题,该环流位于大西洋时,①处为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与此成因相同的还有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第(4)题,洋流可以加快净化污染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第(5)题,结合图示分析风带、洋流。第(6)题,当北印度洋洋流是顺时针时,表示北半球为夏季,明确该点后做进一步分析即可。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北 此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2)a c 西 东北信
(3)纽芬兰 拉布拉多寒流 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
(4)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扩大了石油污染的范围 国际合作
(5)东北信风和西风 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6)D
高频考点巧突破
寒流和暖流因其流向不同,流经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也不相同。
高频考点巧突破
洋流 流向 水温 海水等温线表达图及寒暖流分布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举例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 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 增温
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高频考点巧突破
洋流 流向 水温 海水等温线表达图及寒暖流分布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举例
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 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 降温
减湿 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海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
高频考点巧突破
注意:①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寒流的水温也不一定比暖流低。比较两条洋流的水温高低,必须在同一纬度条件下才能比较。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同纬度的海区,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②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是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是暖流。但也有例外,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吹离岸风,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仍是寒流。
高频考点巧突破
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1.“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果图L是海洋,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M,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判断洋流名称
如图N,该图若为大西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右图表示海洋某区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有关该区所属的半球和洋流A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A.北半球,寒流
B.北半球,暖流
C.南半球,寒流
D.南半球,暖流
解析:选C。根据图中等温线自上向下递减可知,该地的纬度自上向下递增,应位于南半球;A处的洋流自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因此为寒流。
热点探究显身手
1.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驱动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高,于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纬地区便形成了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当东部的海水向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形成补偿流,尤其是往上升的洋流,水温偏低,因而东部海区则相对来说形成了“冷水池”。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便形成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热点探究显身手
这样,由于西部海域水温高,气温也高,形成上升气流,因而降水丰沛;而低纬的东太平洋地区则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致使南美洲的低纬西海岸地区较干旱(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热点探究显身手
2.在有些年份,这两个海域的水温出现了异常。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则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西部海域的水温不如往常高,这样上升气流减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于是就使得该地区及邻近的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地出现干旱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带来森林火灾。反观东部,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往干旱的南美洲西海岸成了多雨的天气,有时出现水灾,而由于沿岸的上升流(洋流)难以形成,渔场大大减产。
热点探究显身手
3.“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东西部海水的温差比正常年份要大,也会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
热点探究显身手
4.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专家分析认为,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热带气旋减少,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减少;二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出现高温、干旱;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仍发生洪涝灾害,近百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四是厄尔尼诺年发生后的冬季,北方多出现暖冬。
热点探究显身手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沃克环流”的垂直示意图。“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
热点探究显身手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填表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差异。
项目 洋流名称 海水温度、海平面气压 降水
太平洋东部
太平洋西部
热点探究显身手
(2)近年来,秘鲁沿岸渔民多次发现捕鱼量大幅减小,其原因是该海域水温异常    ,形成了      现象。
(3)当某些年份出现上题所述现象时,同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形有    。(多选)
热点探究显身手
A.澳大利亚东部因干旱频发森林大火
B.苏门答腊岛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
C.科隆群岛的降水与往年相比明显偏少
D.“沃克环流”保持原方向且强度增大
E.太平洋西部台风次数增加
F.厄瓜多尔沿岸海水中浮游生物减少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1)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洋流的差异出发,逐步推理分析。(2)结合所学做出判断。(3)秘鲁沿岸海水异常增温,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热点探究显身手
答案:(1)第一行依次是秘鲁寒流 水温低,气压高 少 第二行依次是东澳大利亚暖流 水温高、气压低 多
(2)升高 厄尔尼诺
(3)ABEF
(2009年高考上海卷)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1)~(4)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读图1判断,该海域位于   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    。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    流,它对沿岸气候能够起到   、   的作用。
(2)图1虚线所示的洋流朝    (方向)流动。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1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   海区。
典例剖析求解法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本题考查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影响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程度。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图中的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说明弯曲部分的水温偏高,有暖流流经,它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的流动方向同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它可能出现在南半球的①海区。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北印度洋海区夏季时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陆沿岸有涌升流现象,主要是受离岸风的影响,因此盛行离岸风的②处会有涌升流。
典例剖析求解法
【答案】 (1)南 高 暖 增温 增湿
(2)南 ①
(3)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亚欧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 顺时针流动。
典例剖析求解法
(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的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 ②处。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寒暖流的划分,是按相对温度而非绝对温度进行的,因此暖流的温度比它流经的地区水温高,但并不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寒流一般自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暖流一般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此外,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PK!}收 [Content_Types].xml (腣Mk跕 腲嫷N
瓷 詤︿7 {蓗 N 遈 舚$c!rXf辿筠坍7/ O擌産W鍦啶W诃+鰃u7?妱 a純婍 睕迩嬚.@*ㄚ?m 螕軃?齋鹔蚁告A菺 ~= 嵋; l锅E?P軏 ?b调 B* 咣篖]1傃R 鏞N懳|]k 仕 脜 ?璝Sv袩24_.~@- 嬠抑 茭圱圮D~O?薽Bo Z 偨 か砚;袑
5 L: 嗾>湌* 覨 嘅0鰚瀝 邓 鎮L;d+ 8籀巹;3興蹈凈嘣D?@顡@V5蒙i4F 鋾Q爁碼G簌尔?H 羏 r_? 駔t 坓 ~g?怯?# 罌鐇
虪 j捜[ 堻L?n袝x00判怼
Mx唶邠m 鄡BZ悠限 N ?剄副s鯄S _g PK! 敷N
_rels/.rels (寬跩A
嗭遖葈7 "屹轍?" 剻 w踏诰剑 篜踍骠缢O譀儧 痑Y諣貨`G遦xm穻
PY萚殏g
G伟ino <憯 ?獬咥$>"f3埃\吶綯簮I S彂 鯇?厩鬢殭?Y
ig顯登X6_ ]7~
f镓藟 ao b*lI苧峧) l0 潙b 6鄆⒄鮀 _嫀 壪髚u Z︿t佗y钳; !Y,}{鸆兂/h> PK!甎 { word/_rels/document.xml.rels (蘔羘覢 袹雿 -Q潽?
R/%緇韚猜薜v沸湋P p?狧滧倞c? 翋`莡搮H墜?$;筹=繖祆灓I 晩 砖 濉 ?Y炕睄jJ 慏p辏Uh穝 尬!M垎 薚
N崾GC?6 覕(Gd斆'睈) 蜨鴴
(鲫 栧3P缰櫟︿ 賸爚擜蹇 鈽卼_勄)鍅A 蘎
9犣G1K(磱豁噫伺涿垭怂瘰蠐w?怆?涽g愠嫙_ 邁尟>N究q4嬻 DM>>裈r 鉴6nc嵶Ii娜鞄汵 K洶婇悞埵鄆{楷 ( ║ < h 夭Y竣霋\ 6甭藆?踙稖~瘺擑弌揢撹欻磰熞 艿p?l*锒 ?W缦僫c宪c!纜瑛蚥 Y5侌Xi懢 (t\d1 5?*洈G e戝对0賿穒Sv懸虩唜 捬促胦)V RF:瑅睖帵 ?:\魃QRⅳH“ (験酲潆?嗾a韰缬
F ?3 袯{Y柊p 脳鰤&
?"至s!?:謿?Ⅺ卸鲱冖Q鸙呖佐(Gpn尌?t獲T8/-I濱?U4*M琎x[ 铣合,炃臨宱齼禳 PK!斚 瀋word/document.xml靅跾壑 f 零?! 讀
gB掖= C篚 sF tb[ I@r炄
!ぁi软4挦)3鏞i-賬士瘕柖-K?m禅倓: Y[谮{?譵?' 峹FxI腦ё溢躔睈b儩 ;頓囎#+\,蘀 唛侥宿縰? |2
嫛 S< &
G 馺S 猓渱R岓14圧擲餝l妑覅狲墣峴娦/D錜S犁k骹 ;矫R,橅釪TI (鬔PB|鯫 遝o炌Y b撃G01& q9譡匆 拧\'# 1嶄 鎘a < 6霶Q
1乃2顬e岶弤_眔g惡0 ?虓$ 1 聨= ?w纊b遪? 罿t楘硼% 鲗亱徂N?w陻?ホ浕u 鄦#
祎渒飊>梜椤[g[?厂跷 e c妼N唲︿ Y9-
湻墳 }啔F窰 蠥鳉 鈕疅 沅 tz Q︿鰘蛷zz 嚺
虚蚻 w钚健 ? TL鞈Dq l6f
% b!苳聜瑴窃晋U穛酯qE獺+ 讴?澽 TK?簞
飇9 ?爬S|H鶖= 駸虻?Zr 郜#袏鼹 璣淗@忎聏噪塹Q爛呼.5q觾遖︿幞s 趿zj鯢2懶~XLM岋麧芫?拚町g~緱z齆蹫Om]= 傧劸 鵏忖CB铚剰\灌犻螚b鑲 4碣R
慶鈾!.6葻栥X殦倄柏 臬Ι滃 ,Q鲮R !eX l\ 彀p趿脚Fz?檜崶菳( 嶸鷙A嶲託g 搜|匃C萩軖$qt堢聄p謂氳?* !~N圖t響倈礋
2K_勠侌Al pAY
3?竀$︿
彦:赊o25鑏 劸/儰x鶪 秘)馨"`\疴?タ lP,,v? 诟Ew->榹=.墒g 跣啀戧輘#_ f<歿劸i蝥\"1蟞?Tk燯猎︿駾p 鼼[ 

'D >夅;箼f/馭 xv 枦阙爄t uD婖;q⒗中齣朝 z{@g| 7M?冖髬,
褅f ?r)络 赚煚汊缗 !渒a T橆
X A嶢:$燸Kd z蹡}醎?!衎︿b?錜 Ka&聡鱮"绬豙顡尮嗎沱絮>? 譵絒脔?蔮I廒暚祹鄦?婏s毙 沱~K3! 綘冑煵岹 h侳&鰩馃舐 E犝咧 t@绎 ?潯G繳 鉂wIV緢濁#$x=\$"巭 翧嗸僴`哔C菩e乨硐嵪煋DP晲幤仉x鏇 橶簹踼决烴騱s YG s輣阀 'q:劫譻囘W催雉~M驋空总謥5 y? ~ 楛乿糵桭!矞?麒W鳫Х_T喚 +睉RC ( |訵_逗
'A訇魹捶鋣椖馏ⅴ)圜烽驄 ?3&R 7 褐泩f浧蕡 } 玫J嚫 鹯Z欖仦轾朩 r唛pT Nゾ玉xD辁殗XH遅9桶 鷝 8掩z螯鐃篫\h优HWh<
Bc 亜 藪 菠烪 L*
D栏潝塗

P8?枌m $Z傮倷 珨h*A仰 猆A
*] |~bm袱%} 殶葫F蒈Mn籔媲煹鮵u?厚舣彼櫱痈H 磌3 竭濼 ? ~
享?C
噜沽? 玜安X 摻E kp?!?唩奙.&9腷瑟バQ鯼I H?6 蒍锓 竚?)&7V
枡躾渵糗濻?柮?伛箰? /嵿劐?1? 瓴蕶. 濆V瞻ns跒x
殲?%s鵑rg 悥└竲靟慧 顿捓mubM{x*硧辻g 潐 O呜 ng~圭掝 檵厶幫 敭扯舖愵哉U6]魐I鰽桅d[)hM瑳m I&V泟a芖 墭 &蟁笏?自漌隄)X醯涨〨库巚o蜑圳礮H9顷j潈V ??o筴桨 }::硱︿{b瓤盩'2 >勬?&R[
'9b銋 梇 ]
噆岚' %9bf仢 踫 珗佹商毯秹鹰
櫕险 u醣簉_ 匹1E夥 彽瘷涉4痞J?c銞~搏︿_gr
1逴j浕谯 ? 荿幈惫of!/ ig櫰︳啣dbE[谡?┿oapJ d︿糳bMV{趞澓鶆6[蛨ac 篲cgdX 嚹掂i崊 ~C v`r 踗惌!m砶讻踍Z| 揊? 冢褛甬;4 愆6 醐' "W 铌|A瘷鐋 h 8俵衪p亘絑N邽乗 粺︿繗?`4?? p倞栜竿黴R慨 o刪谠 ,R檩Y踔s眍 ;
q1袱听:?现?弯 歫炽fT$柖*?Pjq斳纲:Z V U橫2絹菡< 熡?lt ? 鮝O緰v$頱糔 歔r侪J%<誗" x錽Z!鶢% ~ >岍灛?MVU,S魹?阍 悊蕪磢??瀞打P丕N蒀艌 觔ds
s3kP 5ZO eqCF啹掚`1珔綬嘺S条 餤謚吸馹rcB}0灇︿觺縇囻c銽8~'?蓫?黭x3 /漳郁猾赏E諮囻銒5 臧n< R娩裯 TWㄈ抠瀑,譃0
R娒] 乨 閵驱tカ蹅毡c讈i掵`Er$穚戃M隘頪蠑m呬筡?p!? 2or髒f酠ji)鼿w嫑 飜匊=灦lh椔 {
oO繓.?e! 帣]鋙苜iu
'鵼哉壨 貦
c 虄 嚴礰雿 抂
V7_#[?/_念 Y裋灹O儵xfo mb,箷w魄w賅嚆领j0繖 绕枠最?I&l鉏?耉嘨韲離? 嗠昂魮逗傊几 冑 Z潌 {瓂 癶囃) 熃|,蘇|竾浠%灮犤彅.決v?p{v蜙u&u3黽 U;)澽ПT6骽 j癢PCLJ蝧) U鈂
P'兲 U浸亖匘@ ? eo 漉 砨捙橘銻?試 Tク頏幈缵盖厙 u繯 竗g;鰒6 抽 uz橯J[捚:WA?* 泭
钻牸:単蕽苎vZ诧 H -饊解騺c ja暚 e 賚<諂 C{s[# R0; 伧,岦Q 百昪Htg@r瞎"M嵩輱
箊8 [
?X( 纰T浛躢? l赕[Xz S啣
鏢啽嘫寛6 乹悼,
lB 彄汬RB 牗寲j&
{嬢拷纯跙椹
k摵 sVm?憁g 斛[6f 弍#@ L$誢/j 錐N噏頥p#睻荃z ]祖鮮珷RW棈譇>o=YH 貛憦熍T扯
#z
懕\,4$J灠 +缪侾q誱\}匍觖[殅賳撄OY埰#| 胂J|凷 ?︿R:絹V[[牴雇腴鐕刋?禄︿OD
]嗝 顠8瑋;肎喈 .G 幞 . 嶏x.阰] 6 寢矤b靤O铙 1陂
墤醜尳巊 恲カ攻C騛?7硍s YG杗扣觤湏窤墜眄拐揍+陲wz奎E厪) 驷飄 誇 聇?歔[:r R苤軍鼹螳0 潷U麒W鳭Х_T喚O虇J
=b湟 箴aAa`双p払K{" 艴榁7"镍螈 鄌id 鸱 瘱j贤1 ? 覺)
忀戌?7 @鞧@ 倸ndCㄏ麁p肣?灬ba戏饥盇癸t8*膧 ?R唛x<"剙筙槼溌鮹% Q
斁圧窸彸nw悻mg]sL8
沿豶鎕鞏 峕埰9%泀N?A儭 h 橥晏o 鴃G铈搗u \ ?覷鬒踸? 腲Qh碨纀=N否F俼 0?)! 跱晔&y-=D禯蕎7緺蝆s3o暉y 4
?a |鈫 C禭闓uuA[汢d@6 "鬨谸N 亭 B掶 翧
亝g甽曹 齃MV 鑱4 醏?aF夝鎈I谾
痹 K衆灥礘淳鋇+褥?誣o 1[屎 3)Lw 姑'+i pj4#R? ニ
3D 堫 餼憬
扱奏 嘓k,"諥謥O z瞉f朰葖B qy愃僠諚

羴帨xv喖郘魈⑺G 7 窲<蓉
闊av━
uf
Jk 籛振涄軺m丣f" 晔酝哙J\淣 諱h爤}fo崎, l'恮
0N&頺/焑? 记S塢D苹饁 檢sC綑p犓+a?- 茁i筺d週 2佥U ?亇 ..D 砚RG度侇?M颻:KMC葝c 艁4咇YJ N塁U慸!
'c熛Z帰 菧{ G`3啕割鏽偟腌Nkl珃 ? 淏搽鄶門甀d-鲞?綨o匠e キ/??徵 凟 ?7F閴 ⒓禊 %,认稗⒂ 訬O廬諙 g蜭
%w倣? 芀睗R/_:n
JzT ?/$儥炞U 脪郝F始诈[Hn 鋂x/矫粠s塡I62 ?g?曁 N刋夡
B霤z
坻薆J溕 J豔 暪訒tD滇泒 ]w厀忸js&牅)HJ告蹛P0A襮あ劵 艅龄 DY︿ :R 絣b峞B 搄鍸J凫R蔆 5V紈 鍋俨@/諘dZ5习 S V
3u鏶矉狴鐥諘 X <撥榝 岽Ν豌R 﨡x
w叹K瑸嶃Xl墵w;藏 茿蓎t豴"sき号ys▕Q 蛶 鰂=︺ㄠ
2珘5枻鈪?8p危啇
?菇鰇霂 窏︿ 懮賵悇諏潑3/]:WEQ/骄3 v`Kx|赑81x溬 Z7磢?蘵
*=i 羰 冤7H摔綖H廙2暰r繁=帳? \憘
3y 羂%稇耏w嶬p]倹昄
﹜s騋 ,鹟e脗j遂E$悢ct癙w曍@e私 役,acY礭>暡褏萐zm税%? 揔协+ゞ[戥绌 匱镼R,瓄f嶙%t b硄ㄕ)? 河硤匬矆梄v盳资唩i酥2u 畖敛r瓻8Y殄ca︿饷= 褴絆
蔍 1 U?Y局檹曄2頹穹u鳾矃 ㄆ摘+ ,U斧姑o-軙/e捣扷緪展` xWj鯢2懶~XLM岋?专阷kT佻F 励(T熉鹜乍趆pAY
躜!匽+瘎嗚鰛塪铮 姱眴&欻D垷C{ 鬕F O 鑇b橈魊脢 /HQ
飑 鯍z卾?蔒1赫E
g窮&⑽甧箞eY 鍢fM 梟聮?︽L皽陵?ˊR 永S蟑P荣濺i.C GO L4庍盏眙 鰷嵔a澠] IX蔏)S褓 ?M 沪净
W$ (鉃sB襼|抆{C7鮤;盟瀋嚘O 葨=g缊 菐誻}笆L\6Q矡躽 蔨e 婬k澀v '绿x寂*氂i{
A%S呍 ?u飗讅 坥g炀頦,?k 岹溜 hf?摵侃猿u坝渣k鑃do jE3搜隷{ 闟rs EL、M厯髡亀购敨K 佺 G 塒-u|!5綖~鮄潤K S甲论 ⒏φ; In尒涀?迥Y+U涊Rg牫l〃 tD (>萢 岡s
糾#
謄`8
錙OMㄓ 髮-獡夢顠z龎簉 臭渧伶.瑫{壗m?x 頙蝎``A韷v甇鏖 -S歍壿禆择 筿
Y謙n慰歓苎頼k芌双0 I[孓o?QOq!邌樴H刊仅 萷? 玟s\ 斖U 侟贋 身5u 曂煡
彻 蠦u韠渚`u擼婅R能
斀[閫 彈萮S m|N]谏??Z澹 檂 捽3诼+u Tl 鍴WL,7> 姷F殻&&?SLD幓曰i硗ku 驍C s汴R暓魂 I 7嗬銻D 鎂 江m緍#gW伞bY?: 廕?V km\&骃jDV砹K ?j姙A=V斛[um 矿J 鶿2鍈En崓]洅錣m8'栻 ㏒Ko怎k 浤w p毶岧泹彷嬾y?e愿w*鄈怙軽d>L 鈙壼 溠灲申 剪P甍 ?PO f 碌  灱過獊:蠿 Q3蠁@fぷ(爈繱击?Fm黱 庤趬 = $e 匯[b︿x 猄ygM抁6桛0轎?p?BM秿?〧cC睤艡縱芪 ︿K镂奂稸狓 < LMf疨-狡}箙1m?? 厎[1> |m淔 渰?\-尯 t@㈡?為IP橂敉|ī歟 ?e牋髂舣╅氓谝钞 W
嵰砳
鮸 4I;杴HfA7浻懯骠 靀蚸跕~厂 臢 "來ぁP妐 v穠襍鶦陹摹$驭=咟A洂@Rhi 崿柙W璁%墹 ?"F咛诽j>fw 诠? 实U缹 蚩炕罐昘絟1ⅰ 朘D <ハ稶鯸餤浮↑C"e柲?*璓蛈飈o斑?忝粿 烠蕡Y璓
)Ji睜 HrB*}d[\.寵A頞 1=櫸妮肙~ 饮x錨荐︿~? 肛s粵钭ca 堇p穤庹蓊%v)婁萊8Q慴%姞D pj鳼冞
?犪蕘>渆局 *
BEY豗睏(1# 8 ? !旊 濇E妝k枇lH- l9-孪? 穙.
)?戂 鰻筠; l?嵱 &S齙=咬鶥ZU 鲕{u&z o舴_ 纵業>摷紕E磯櫳bB N玉繘錠
9 ]t鱐頕/ 憩c0?gE融
旧"D!僕F荂l?髂羍A挕遒箙意p漂6乂 ,C?| }Z ~VP晿?烷筦铥S 寷qF鳶?劭 |愌n
Eナ擯X
jx?0┶線&D 2f? ひ:?鄣|l遦|
?蚏 ? X`韺鴍d%锻q┉鱋q稘
z樔 袰k ?键 >O| 矩酡剶U 瑊 嘳钓営茌囶? F 寒'.鱡 藡'蜃燊觥浺(q(e動;x滴v3駑敻G讆 欱?C憲杀聱勎p'絲p#Lq[gG汖镤o擞犻屚戝艣 x脇厬歰 PK!?嵏C word/footer3.xml湌薾 E鲿 塞`垻˙乴P譛 ? P?贸廍u 忥 祳:峒摀4NH$
嘕欿N轣 w$騺檴)0"'凁鋅苓濟 .B雕Y噳&決陏#4 Xa0Y冇,喁籔蛙Gkw磂A綤%聾鱅r$
r 垵栜亣:寬
闦r眲U醤駶 餠
&G陝 励FZ恳 i豣矪簁MtZ?z{媅錢彛衘. WY
\x彠鍦軋ir蛖y n)岱鏩塮襩榪1?︿屆37Q邖郲窮6 \筷9'IR铟嘋J郑R袁U酖fR< 紕A 稼1 v$ Q鋶 N_\意
PK!?嵏C word/footer2.xml湌薾 E鲿 塞`垻˙乴P譛 ? P?贸廍u 忥 祳:峒摀4NH$
嘕欿N轣 w$騺檴)0"'凁鋅苓濟 .B雕Y噳&決陏#4 Xa0Y冇,喁籔蛙Gkw磂A綤%聾鱅r$
r 垵栜亣:寬
闦r眲U醤駶 餠
&G陝 励FZ恳 i豣矪簁MtZ?z{媅錢彛衘. WY
\x彠鍦軋ir蛖y n)岱鏩塮襩榪1?︿屆37Q邖郲窮6 \筷9'IR铟嘋J郑R袁U酖fR< 紕A 稼1 v$ Q鋶 N_\意
PK!?嵏C word/footer1.xml湌薾 E鲿 塞`垻˙乴P譛 ? P?贸廍u 忥 祳:峒摀4NH$
嘕欿N轣 w$騺檴)0"'凁鋅苓濟 .B雕Y噳&決陏#4 Xa0Y冇,喁籔蛙Gkw磂A綤%聾鱅r$
r 垵栜亣:寬
闦r眲U醤駶 餠
&G陝 励FZ恳 i豣矪簁MtZ?z{媅錢彛衘. WY
\x彠鍦軋ir蛖y n)岱鏩塮襩榪1?︿屆37Q邖郲窮6 \筷9'IR铟嘋J郑R袁U酖fR< 紕A 稼1 v$ Q鋶 N_\意
PK! .阺Eword/header2.xml湏蚽
秋擌U類矇
蝖 惀)崠腝挾cO ДL 剉i\箕?豜 碕峒摀 %
i9y}賺 駚檪)0"'G嵘jy{砲唱p f ˙ ?WB3 +
Kp |u
獧{?垉 ヾ8一4} '
浃v&;!FZr
S2(K膳 2 簘 x瓍 uBa
`|% h?4l 庭&瓎颶{峑醁嫞歇/ WX
\x忁m <' 碛F 銡~j昲& 阕? 沭h疢#昊紜%畱M 庄x蔍歯 g虞 ?(Y?呷>烘毁鷡證霎c=嚕樰0 6%大畫. !?
鵒du唀閘
p筙 2(栙A モ X~ PK!Fd剖sEword/header1.xml湏蚇
秋H糃曽杗b?猽l 耨Y毊I%i藊z渧?庖竩?郾;_~h 聐 &'搎Ja8异s蝣 輷 f
?垳 伺跽纪?%榤|謄 羏攝︿ 忘 ,羒鹫愆f罱 诓 wR蓀犛4 G
浃v&;"FZr
S2(K膳 2 簘 x瓍 uBa
`|% h?4l 凸&瓎颶{塟醁嫞歇/ WX
\x忁u <' 磴F 銙~j昲& 阕麿 沭h疢#昊紜畱M 庄x蜪毊 頵 \kQ瞆吙憁t軱油飑噇]莦
%0籥*'lFh鐌,鸿B=D
顂驘汝
6屹鄏 @dP,硟D#J懦{釵傍 PK!K兿D word/header3.xml湌薾
E鲿 ({&蘦ZU 旰赉 啫I%蔬 鸛孎輅鐬k俏N焃E漰︿偵蓗棎H 鐪冀> $騺檴)0"'凁銽苻d}赥.B雕i噳&汻陏#4 奥` ?繽w?箯制磂A綤%聾IrO
浃u&]睎軄 寬闦r眲U岙駶 餠
&G陝 励FZ恳 i豣矪篕MtZ?z{峓錢彛衘. WY
\x彠鍦軋?掲騹#bS\S耾系亭 鉨鼨 6 徫辴D}7俹Q 侉Oq?鐪$Iy8弡 暍f 2撯蒑
J嗾帺湴;B媽"o處q? _ PK!
]r word/footnotes.xml瑨薾 E鲿 戺鄝(B 群赉\ Vc廵;I?N瀖)B?芉f<甾裉v鳌薁諭 Y藽 擔撟梩 侒Lg -br庫掻籱︿ .@唙Q嶉聓Q陎!ss0Bc2
珮莀{?禀侍8(眉|摜 0撌阧@虜 渚- 胓?疯鰰{鄷趙娫 =?v nぉ恳芭b勗讱║9辦 j檈
D暯 lf,p F鱹r".耴诿秷┾
5G'奍=a邗8 4 忲诖E}5俹憒[?夵 骮 哾摪籫 {翤槮胪晷︿鐱{懗? 弇h 訃C
杯 @ EBw氼7?1贙]u嬻|nr裣&/奭3対岊] PK! gr word/endnotes.xml瑩薾 E鲿 戺鄝(B 群赉\ Vc廵;I?N灗!Tu闳3瀞镓擁頚旳-瑩燾矘 欳& &飋閘C鐧蝀 Z匿$ :余 ?Tc娥轉 ︿跑屝樚 鎞k廡1鸜
e槜 矓﨑梐 bRY
垯捾們芊%涔鋌鴮 菥r糝B鸑慫Q 挟惼 鮓禭寪鶹 莝嵐G-超流Peo
\8囇}煖垕饢鰌 b?锹O脱塨RO榲:. z > 淼i 7倃憸g)h"2r X 櫯$鞄茚╢/觮結 ]h/rV會w婀
瓥a鷗 h播H鑆迎肻_撑A{┇nj︿/-.?釻 v睄駰L PK
!?E虠 word/media/image3.png塒NG
IHDR 迀sRGB?gAMA睆
黙 cHRMz&??u0阘:p満Qc
)mt錡~錡??0~鉳 c$? 9
銀下xa銗 ym銂F 黡醫硩DI近h 梑儘棢-|EX~c oMN ̄V甪 9 胶闂 O--_
K铌KNu轓6oc菞 G粺琰 9 ︿OM5瀇p菚j計4?硲7巊/絣 ;潡#吆 B娈/ [y; 6R r褫竑楄碱y腩a2 眞j控 鲕L鴳絵c4铯恛疲c潫U}Z滏羲確 誽玿舊蔠镁縢:' 鯔{舶扦?譙 N 灙 ?k?,COg鼬飑廏=
~ 栠祬w{ 鮝}1錖r灬蔱5舵LQ礔S?
鷧=jM0 棋 t#'0.橡b觼S椪>溒 砀氱軬mp竹儫桳遪!/ 鮌摋~~ 2 0~ 贠 寢n嘗?W蔝D访v烕y纵﹨3 勤?溏膛 敡牧1?#钨z 爨 﨤娥g 壋 藺応E.衸籔~
A~"墐儲岌峙AA? 炭p 堄W~俼 ?蒶g )
??黓 圵( 0N瑴r 惙v?婥鳰嬎 ;這鵺V 擊窨,< evN鄨 ?| l鍢2 臀S沌莂緤3+g揲 莁~g虍<@?葾鱷 鏦 ? ?{騡Эp︿臺m溊x?湫i佡丷 . 淍y蝦K鍋
o 衬孪
鴄=? ?嘮R d"FR[F訥 攐e 嫉s <煳淸鎞" 髶軠0 yo檧嬱`"w` 睱 En俙//y? df$耱 Y"'2/鉶z詑lp }'s3瑜rR崗w? / 竽族瞪蛒]棌{頕8 ~紲 櫶 ︿n P〇絿莻佒嶁烄 H餴樂
> N
Jo-\腮虉躽n劯I辕 鞷骚 Y%?蓳 O m殷箿Ts芋L鏬矷>)'洖O2#|斴 Ψ3<铢A鏞l郙 e餟奜睟湃i鋖咀ㄧ摐T纹|E橞叫蚦 指X G憓V尧亸窎羾 挫詗
~袲謑 誽氠Ub袻k u笞诰鷡?7礉颹 抲櫎ρ,o嚻oe;芹v藿 殜?竤L G弳溯 |軈赛V檣(W胗N{︿減楊m狰k8 k? s q唪渾}(悁萘8 縭848 < 姇7l蛓w哞紕 﨏1醸?娊垼桯屵/ybnr`R飸X詭幖 ?讷 柬y 5C
y 骫 >
I髙 紛薵\u鸌合才晽Cv迋/
顊Tl勀N贻薝GW髰盥沓d1Wc 閪粶 ou鸼U逭◢w沀| r釖濭F x I纥 巂櫄ㄢ螶筌30縀
D漐 P6釔 u溎[ !坰~刊彘.妝Z铃9坳=s)7j硺\鵊 IEND瓸`侾K! m Qword/theme/theme1.xml靁MoE F{oc'vGu? h覨盵糟x=逎zvg53N j廐H垈z 饴昛 $石I)*E阓酀欇鮊 IA 裎>秣羌3緓镹男>掤搁U蟇||#洞\┈.E樒 妐l瘡F 栀峡鉴鎭窇q + |&z qH
v8甹劀 h 肠
倖鼱O 1,糷z篑 ..狨攬 寒?t)羛糽d奰 璿k [9`j 组t跐j蜗帮儱V 蟌w?蕏@鲭<飗?┕ 璙?Hu盠
葉?嶙*?蚭
o@_熋譠涰霆 媉澝w/4Vk.迉BF泷Z
篡M圭 g邾 ?疷R 賽g 1獗Z攌就E劝 R觿尠i芷袬P 鄒 o鞉/鐤 $}A蒸>L0斈屵?呖z 迃rx鳔脅 稔h9T 奣/魁煜 ? 鍃Y 雒'蟸? S琦棌~蜩鶅O_|w 馉镉圚t 乤 ?d NG 1-Rl苼 諶J鴚T锠疢1Kc柩" o
h e浪撣幝絇L-憒% 绗臙 甴Y7 qP.\L姼=岟薲穛炷 I爋fi 墸 帽 墘B Rb J款P_p蒅
茛▍i㎏鷗郿訉h汧梚櫷o ;7Q嫵2?染媱?珼 a /銐翾 嶺厌W 藬霱卂膗?H
剄 )薶 胺 :Vi豾 r態裶汐橌"r嫃 帓2l徠a麃C奲此U|嚮?!8︿顩 軤仯 A魶壭眲V韙鄨 讕厏ls囔 4犁_=,涩返o聻TV 跥陲"苎?鎎H唼灮 熯x薜躻-?戏蹺鮸褾;氕衯踯`嘼3"G
' e??\昮H柊O
话ㄩ恬愪' 劘i_wp伬 靺8 魂i&丩Y
%\铝 楎謝視=瞩伭 壵 阱綔 r6f 提3储淭厥厰)橗:陋Z K 誏玸ゅ&C
鏜兣軟0? [浪玴@注醏 j扣
媺耏咹唜H i荤cT5A蕆跑@顢腍 驇馴AZC硙i' RQ\m伕,zo 僩Q襲{ Y\,N?ψ 溷ら嵿L
_ 跆嘫7C 6韽-fS宄h62密"?5咍麥罭 H凾[X 5太4X Y龡豚殖2纅鷎h辈绅痠~tCKF#猥b +趙 m??鑵 4`眹! U翞!昿5a:倊?{4韒笫m蝘 o 萎c杽8m泛D矹秔S枪姗 豓?1铘? #S奿 3E pS 疳 W`る甸q?]( ┻08樲 w别 n撏A鲺[s枃)k8皓= Aa R d趻删c楿咏瞬d)#換ueb 恾满 ?捷C!ず i0福?> 4魫S ?鋥? z虮 F箎 4 sKvUKo瘸椒h垀1砵YU?奥V蠬塔5U8錠k;譁潘鮈9堚寂皹D 荀 *|FL 迪鳡 ?A3兇伂>g
?类dm2iV值殍そ杕謌<殒r [kv抶熞蠃p鎶sj 潩z伛礭[鑚堨 叆Qv 縤u鈨 高 %M2羙J描 u舘%覎 PK
!L駇崬烏word/media/image1.png塒NG
IHDR ~棒sRGB?gAMA睆
黙 cHRMz&??u0阘:p満Q !!!"""###$$$%%%&&&'''((()))***+++,,,---...///000111222333444555666777888999:::;;;<<<===>>> @@@AAABBBCCCDDDEEEFFFGGGHHHIIIJJJKKKLLLMMMNNNOOOPPPQQQRRRSSSTTTUUUVVVWWWXXXYYYZZZ[[[\\\]]]︿︿︿___```aaabbbcccdddeeefffggghhhiiijjjkkklllmmmnnnooopppqqqrrrssstttuuuvvvwwwxxxyyyzzz{{{|||}}}~~~???亖亗倐儍儎剟厖厗唵噰噲垐墘墛妸媼媽寣崓崕帋弿彁悙憫憭拻摀摂敂晻晼枛棗棙槝櫃櫄殮洓洔湝潩潪灋煙煚牋 、ⅱ#¥いゥウΖЁЖè┅┆?????????鞍北辈膊吵炒创档刀抖贩犯父构购汉换患技浇骄揪靠坷览亮谅侣妹媚哪排牌破乔侨热缮墒适怂颂烫屯臀挝舷闲行蜒岩乙佑釉栽照罩种鬃棕刎儋仝谮圹圮苘葺蒉揶哌哙噜後徕忖沣沅滗邋彐骀珑玷梃殚殛觋腚腱祆眄眍铑镲镳痧耨耱蝌篌篝趑貂貊鲻鼢鼬?????????? 獍]} pHYs\F\F擟A
tIME

弼_8tEXtSoftwareAdobe Photoshop 7.0蒷狗窭IDATx︿忑yT仝
絷︿膂 ?鮖輢Y鞣頩絍鱹鼅鼢剧蝱 k蔼蔼攔Q DD碄R=(殧奟 ) DH$亗銨
蠦-,谋L-
? 鰩 檻I"旑8U "v禅起|鲶p/ \W?+ 郒罒W?+ p笚? \W?+ Px鄝
\W?+ 鹄 \W?+ 鄟 p \W?+
p \W?U? 痃 p \濳罒W?+ px. \W?+ 喙 p \W? 餲?+ p \ <綈 \W?+ ? 鴆 p \G p \W?+ (澜麵 p \W?# \W?+ 郶 p \W?+@鄟 p \W?+
p \W?
p \餲?+ p \V濳罒
W?+ px. \W?+ 喙 p \W? 餲?+ p \濳罒W?+ p
痿B﨟p \W?+
p$鄰W?+ p p \畝 p \ p \W?{ p \U?
? p \餲?+ p \ 8嘞W?+ p W?+ p Z
︿ [皁隬溜 ?鱜{鬏w逎 :3 O路? ?蹒黋 p \W@E 翄勖 +|?{锞笾溰迆鹘 黿E襂髤涇]肋W?+ ( 婵='Y@蕞 }钩犽缁黁 p \W?U`篐01n t学飇欣埏镶﹀瘶 耒_ 齶 \W?+ P?巷娈
﨟 o靠喑 !+胋哭柎镗氵我v熵鐯|XH仁艧/x_崧xQX 7烌' p \A乮 两
W~黍纚
M?牶胍麜懕護芄 嬠?侎积蕝迒旅蒶}:燀 K譯 鴥 p \?磹郶o戟 坡倔徕嵡[/忀}8
橱 r\ 佞吠K z楅魝暽
鴽 p \锝籗脴P?焠8佤 幧9? `>穲蛗Xa0 6莧突 p \乄爛W亙{ WIc矸棨誝 }濙 鳉縔鶃 u躍 iy#\W?+饆V $x|.y筪P~]賩?? ㄟ籇 ,N畕饆 轤W?+ 鳹彂`r鑠倧鉒- ?C?惦%)嬭4勦齷/︿諜鵼 \W?+0 n濟 羚
王 W殢檹瑺n潒鲊鲏+ p 疕蠍郔莀I? 陗 煖;紛z
R歽瘼W粼裼p \?T $扮~)帾 9渣z赠 +淍璃
渻w坵 p 疍愢 [垱} m?w?$絿讗電盢硫橱t杵w p \?k?>$竁).o鬉t鹝&綔羗 君冯跨???着 p 3瑎.$p]焳肓z揾{)n鹎緬 _? : ;? p \W?U@
L → L>y豇醿
~ >z黷 趤
鈧HIW鎧W鵖 p \ + &o qL咨 傢搋q鵁皪_縱蹶梃 w 鎡輅 1藀语 .勰w p \畝L鱄p-Q r 鳑|鲣蓳;7?竳mt詞弪錕百恚仔6T0z跷膿9溡 Y絇岗uC麬 p \??[$ 稇+,O\
3?鶍 飘_ 赃纵裫njllnn禭簃 .跥
FF?2鰐詈
m呐
本Q 縓W?+ x p }%A 譪?幈_n審] 甑訵 URRVV︿YYYU圬已 C凌辱毡莝V?雐鴬過蓹`无$ W?+ 料 $粰楓蜴鴯隿弥κ???%?錊U照 55叼O児{ F擎p徉粐鏲&錖0o p妾畱嚓6aZ︿诟? 籷?洠冺祬鵼
?
世5O偅`dt
| f倣鐌-7o p sUWHp S馉 辑蓰嚳 瞠+ 濻P\V︿︿ 44666哉扶 Lp趿湞 Op \??&\屒DsA]嗙w苚
硯 ?}bb! V?囙$?A 4h AK嫻デ !t饗麄埑v靃|*猬 ~bW?+ x h!翇4\膐国BG/炣 鲜2 TV BP |- 冲侾瀈羰 汵0辗
3A待曓~2W?+ 處H痄 ??悃穙師 v鑨¤"繦?j噔D? 樛mmf v寧
輿矻0Y i0 c?0;
+W?+ 紟
h A l
鳗M6榺~c| 镟扅 !f祲'狥P
? @伖#伵躢 l客YY 熌)咥us秶糲\W?+ 饳闔pu矃o谦 >縰悝 +3鐢(窅N4?ぢ*槍XRX 2讛s鈞nYs
A3r炊歔圳,?藗梎鬜镎 笐* 鹦佅 W?+ 蘗T戉镼\褀 昻 v髚i鎽歍 P︿!xP疋晔室掆倐摝渃G 3
I
K{涻A傼 镂Yq?B 陷蓲sW; W?+ 鴿)爦V< 鹈咯$< ~涧 骕 蟺 偤 u
u54(-伒廚歂>悥淾賔FH. @ 磅?Y
i值|Q僰3|pv謠 p \ V@
~蹓 |{蹣蠊煂_ v 椾諌袣囌(嫲 悹?TQA瀳 wmL痬 憢牻浇C襸厁 l浇龓綡餂縮 骆n娇6~$W?+ pXT恅缠d僓喥O?o Bq"Y貭布
::;Hv針}牕
悹 廸Q棫 婥
麈j
y扛\W?+ 湋爏)唯;錞犵渗丨俱 \甈 腄PUSW厠 f&儞& d< H_l%墔 :;鷧偲0
毕谯孅Cs誒瘘
糂鬧g燍Do W?+ p妯NH0檪<錹 Wv?? ?撯G G 懓 ?渎鼡98np!翞樐 1卑o]i芾j艖兙蕖龟'?.砑鲦絻糩\W?+ 饓NH袔 罭% \)=悆3
睆 衷爼?1Aq ?)圙 皁呶圿
菿?:?倧`詎出嗳A__哮滠
譕︿聈嵾?n q W?+ 槪
8!磷豋~馈栾髊?禆G厭厁 N#?U屷筐 5?D 8q q躟k腝K$
H姓照sE偙盿p n踶撬供涯 B滭&s郴糤\W?+ 餔%
~壧邨? ?土銠" e8??7R@> 任:
q儅{wE'VZ;p9 ??嘹暰n } 锿M& Y "6p7乄 p~
(
6轖: n寣徶锵伬q攦g牚篭t爘脪S?! AM4萼爍茷娜lK7T,腝儺町铪Qa庳鑀w粪&@~沵喾 : 莕傰 窋鲯+ p G偵煴撪c骋6叩忁 X+ 鈾8 狵婐溎Sо哜侣X U)B艑 霮︿熤Npt屺Aы奨抈霷o 焦 f蛑b攁?en藢_ W?+
( {睋` 诺 :~锦 ?皼 櫥 迗w俖$W?+ xC 龄M< V詿 2z觀朰a
jK

眱 ;姫0 浇不U'翲DpI$俴6 ' 1r`洠L0yMX? 釛 p o 2$xy; v︿S\鶍? ℅P殫洍棢徃偅YY 嵠 *璢br?廆D傃a 擪 1 鷨 螮諢兯 潾鯏姊f糘\W?+ S@ 廤悛D"琅j隞rsN 檞2/髝)''
>d4 纽讑D
?荻蒜d冄補k
0偫8t) ` 檊]由 #a蛕Ox
\W?+0C
癏鸩 d ?8卒u?雕 9 2〣H M'?L& & B 豚羶茲駢G d? 雬X鉘O
N.P" &f鑂в焖- i?焋h3 謍濶國盶W?+ 鸨,NYY 6?I i "w@? -吭蹘 X/r赭轁毦狨盝SS琊ZP沪[肇 O邳侺N?
撏缱犣 6@鑁@`悺埋jN獈
瑺嵍凫 7W?+ x `戉︿2{A P蜀钘t pA]]}c 肴1`爜闱吵憢2
鳓&'х7uAf 訝猾玱xD 寔彔 聣
瘟﹫ 肝驜氪 { 鴱~ 跜?嶖i漀橇6e XJq 兀j?岙8LA业
刅梃籸毁h0毀譕汬% 瘼C W?+ S?A ]x?_滷 韅糖{rL `d +s巢矌臀
9抲8s?澔鲧5tY lz. 妏c媂踃
恉擭 闩垢R渭,橬丒浱鄫七螥 G 嫱

烊 d0M响1Oㄉ鶎簏 劐?忰賗澽
A痟/t綩敠 摁観ad=8j聙鬎3軔奨g 蠭杜`3橸嬗y1|7W?+0;
0H '殱VE緟慲ㄨxY.O 鬃76 瀫 8ZpJ霮叱缋駫杗 @(Wp\# F螩1C!羳I0匋B?a Os0澿 熴 M =鬔k 浐E拡 /藍 啜1 罎跗仃铻A 愌愃V$ ? 7谂罤?傧?牢誕柄疍g圌n\W`F`愢 辱-鸿t 靧 P b 詢棤惫┒?X? 8`<擲臆i D.傤濧iα祽 T迾d抜坉 O鏫:脸p琋涽w!V薾 摗闎纕X8?n墏辸 〢p卫
?j涆`鮟傍Bd伒熎
{ 伕P23閫,7A ?纺衋9( ?︿vmCL營聵 y膄筋9蓄 e 倅:楡 怈槻tn翥陛wu? 佳賑 W?+ $$xd聁僾'c<鶍?o 帡 皬牨 刳,? r;︿蝷畠
鷩GHu"擣休f丒 済 LF悧5F??s A0 秒<嘆&眠焓<踀伭8 耈嚧?㏒辪/]u氓!党壥
8転X茚U魩3佫瞒 pfO 瞵G&飪_滫29",Kp}柑T帀燰p>傛姒f@傊6磅`眈&F:粃鷩商C(F0f 霡鄝w ?懻*$@:B傼Ks-熰鵝はW轛+2{ u 儫}zO嵎2O锎剩担h隘y d瞍柆z F镲婫GN鱲鵙u W?+ PS@B俀\実s帖审 \ X︿PF馌cB &(hC~ 衖 B
廬儕卪郙p 8涟狅绻 T滇覨/煟 F潰 z鑫Is @ 梿5H H 昼蜳 瓄緥顲.窘 W?+0E慲 |颸`钵o 畭 椪肿LB ?<俧 0徎蛡 磊 ︿#尟峕瓿8鸓n恓/ 翽衱i幣 "乺絳h豅 XL?驷{n_ F锖"%Om@隅tv 澯* ?O D婿 帅Cj: 籭z<| o LC 肏0鄿 y畒 v驲key5T(耓s "N$2 ?
z!b0vM俀鸓gK砓 Y銨*kL
?緹潶CN鉈 鑠h焪 鞼A篟?茳BqQ 涃噢蜷3z +4揅
镵7乴愵
Ea
b rW圿/爧 ,uN惜FN 夊-p \ 燞pc
2x 帿 AkQ ◆圊Q[3狵P< P菮0魝椑 8|Y 苉 謻&[ H & 哣a 倐闁鯨
w{盔
) I虞佽鲯櫍D u怖祆9 囏牜赫豸鰬圕f:
*@, ?~Fk?+衴6?'A牂頳g~l vW=hjj侍t睍泹蚫 /V絸!T墥y?u夵芑
躸 滩 疇R\瀃+%袛屽? 蒑/7鉇rK" OL
G 謅 zk V 0V扢鄯K瑺g?︿$毁d垥,┘Q佶 B?k骸x? 3?G %齯攁掝U愅艴懖 C(婻鳍 \?l*@慲
佭9駴sg& y璿渁垈
`釃m講Kk
@=
_稄帒B叞鞯 ?nsc#
0`&繦 p z趣!焋n 妗5 逋頀 r+畃\+R鈹兖F嵩襭U_
漐 飫 ;掱f鷳{ㄤ
?|3~鉶c &餾o 挊苓Ui妴譅 %鋜 !邇+ 糱( $x稭-|邲汼d綝 \ <赃譪呎 肋o
_簜 t 聡k悖 :[罒? 鐎 P:PA<韅pN1Ag(诣 w(愗5cr谽a 繞 m蛖鉒m〕ysP?Rj戚沍 蓛沦擬 欷@ 邂P 沫潷魂櫧A) 榨涜=纘笕馽 \畝 $x 2w飴 櫅W M 绬 0 v磵 4Cal鬮煡W= 厣姼\慩疕 K
? *c8啌 鰖QkY膊NVJr滳︿屙擖诓伌Tw奥 .PA愍J
峉下魡籮 8琴蓰`H P j惠庢 F:RY軖喖盤r) tㄌw pfS w?梯g握尅s 姎a )A?L-曾/ZL9篫Q l?R稨 歷 x 劼抢覀坆舰亖?/fS 俟_&"崚~鮸5D)>飀哩 ?T欫 龞? Cj?T豫 L 鯗 牃wM祎丑( `M6饛誁:.w;溩篟瘴Sx箴仱7_ 旅儿頫W罈
$廏賲U芢SS 錇,(n滨]f=.╜?笛藘莪M
h〥\鬤(h剤@菴 C!r 0沗80 賡
霮佖兑D{︿/亷鰸M ︿W櫐& 若DrF劢籚j逌(冢喴$o滫: 躑_塘 ,*㏄A?2\纕 u鑮眩"閰?澽DO杂) W?+ 稹 ?Dq兲
jM_; H柡钂B4? 0>>v錌_g[S=
/f c7F?@鑐 蕼a傘 ?H?<︿胬E蹳V2萯运"乴菿?w諽 浭
譴 p嚳戗啭2\ % 4︿:.wTq?V圖璢歸 殾Ep$疳噵7 虅 ~B诸 誝OjM匨二綹2?
*幊 0
孿拘o 酌鶫h灑3 / 慪锧猈$.拰 鈒`倯 ;˙薌
7?蕄}k\ Ζ 葷搂?骗o\礸t瓃
:

匟棶餑@У i 鑁Qw?妠隵槈鳚飞 p\(@
蛷 > 霺礭 4 ( p% xC墕恑x 魐 种TUV?慔誧) lW鏗闽 褿哌豸墷? :惱螢 O;兲-蹬 s慇:程Y牔媄?簠赍雞gxb x瘠馛 \佭 ~@H鹆?獜嗀} A
?麣
噈P .
_栾祐捣6誙W枙WV绽
蔖 !
鰞BJx諊R脠#亣 邼+ ?)@愢,F傠 熹H`k-j YJ
KJ咙WW *+薐JJ + 譕 伆<拰 C2e适c$? 3 |3? 玁藀q6 蹨鳍!0 f瀵e閰r 1攡︿\? S
嗓h{鷣紵 呞陵@罏跮 鷲繭歹 H鄲誳 顨黧-萗肌7/ xA d 姬谔C /佂R\k;遈Y\r? 豃耸獉 哉羭p圞&聹qI渀(畱, 犢d )檂`pp渑\`偳x埥 紷-癦葰漲 淠K
f竬$瘏QuOj窌MO ↘D? '2 駼
z;獛 H! }/ 滖鯩媲q \乮+@悹幌 歂詩H`腼(?;遈-褸Iiii 悋@@ B銨` D眲! a慸?慩痵?D/拎嗬鑌H1淟F*?{?d佌r诈iw 惎rDQ耂 5 畭z陼组li+b怸跤盉j宖慝%竀烥?揔╭
闔擂 >
u绋軪W}? 乬/邲+ x $8仮洹闔黏 A/J/K葸) Av`"&繦 刲佻?、?X3 鳿$漙p痍\(c !A?郴$Y ?u 骴'& 殖蘩蔻u誠IQ脻 鴙? ︿–G α1腘 藅 訩B甆8'鶝Аz裫穇族饾 \?玅? A6睾w⒃g 9儜@H/$(╆戤罤! 贖? 塑.惱* $ HUc 黣0 ;.yvk偍軹9N `V ??慯绺覫镻}濱魾 潋S ?K舴箺臔?篟非扖鯋嚽 ?]~]腒0E灬h 擻 佨世w p 3A 5{ z務
?;K+{啲祩 GAJ6瑏 8橜 P&`* e峇 歂<@ 婖婜H1翉c诚
yt じ乑z櫮
: 瞈j︿= 霯M斊J乼V?莹朎3 醒硔揋O韎煡拪篳傯Mo郂n鋾︿1 齒 甀ry~腰W?+餔 H 睾wS4悹駒A︿曊謬 邡籎?C趾"擫P 犎亪(潬?CA] QH'@E峣淅 埲T5Α ?H' 涻2啓 掹=篊扞`,壝鋎R萃8铀i陱謊$ 籒m`懥i@.!乚 "埄 浴V 裎剙 E 菅{B3r$牥%?紀攇嫱
勯h畡Kr L扨铠膕M \W婪
$@氵鱲 /渮z鎄A︿e7 t棗w `$?d ` v )N@B
v p ]$YL0
\涰i
溵? H&骤錄浦巧
筘 M峝 ?縣 漇塃鱟 圷 篹襽缳 魓 吂贆哖潲9浯FDм鎶 櫝
b翳贬;s \乄A傹 以戉儋c鶂P
K (繱 Cv&"藽腜繬DI 嗏妶x qAD dL L;榤 裂 F蹈3辒蛬{$樓
\ p枮,b耒iど谷瑮\绮nK E袚Kn彑tB2z悁鯯蚟3g质歱凧孺GO(錪犬拶S@ r曥 _3 ?+ 糧dH皁B蹁蟌庡焏憼悹Q x 崓b錉 f 階倎  ?頫膌蠎@ 蠶 鐯f 5煳薾猼樒T簝砷ap 筌
_
H颁 k'RN賽卓 1"╛ ??唷3缯~? \R@4g鐭, r ? %C秄Z { 蔖锽eq1p ? C爆1 葿
C 丳 恅h囝?粿蓭 y顣cm? p0廔0d纻 竰? o癖A?析旫J肐 v= 5H@?瞭La\ 仛孨w肃t抨 鬄 p︿ 鷳燬D浀陡} 年? 雬 @ 攁H 范聰a謥8J埖 H T+勑列噩 睰Ni蠎@2,R@Zqb 颓H陱喗斱unCf
”i 鱽墪4 袈 $繴篏D9 塶扡@悹︿(kLk -(肞(k
P?JⅤ廳%
申G &偂
考樑y
A, &褶h t 2整d丸wJK噾 ) P萋
:.嘾|W uQx鼫R毿 m悵
O O慇
篐L 祽▼!
囩椞忇
p 疿=H稷韍奚 0倮2豲.? ︴娯i
B~!矹侧&0#$@L dL?J庹弰I
蘈D: 2媬蠎@r A#覍瓏匍纣;硅 伮:乚值Ig譺狵虪
;@qe成P烳撛誳┦渤Fl矀妌A蒘$惇眼?營翤轭 疠 \?L* 赒檀?睜U LYc 劌
d 9V ? c
8t?-u 擣bj"$?鼡Y $薓莏#Mb9溚 ?
V荔牅缥EN !5RZx塧 3o蟄 == :魐 r宬z?觷 ,
曜a68 Q?\W婪
鐳傸躡K_o / & 婬 篐矆L
C ?擧?
C.t?塷5羞毲H@=宕蕫魮泋b溳頵昤崪5b彷%覊g挏Z t類老撵羋H赴拇uO"馳枞[雈檷 !娾 { 蝍.s劫 哖?砦 pf_彁?羸 听龞睟2鐎菾
8肞 "M'` et掽B $r ?d?傮谬祡撑 V&&A兽
pxt鲿OQ x岷M鱊茒97批& 蟒KM 鱐u"睓 營鞷(栓`T `憰u襊E
嘞,騂息梙樐 嵫憷w p 3爛N$ /J/摹儢偊 剅Eí盄聤垽 N&WD?蘤袋憳M 蠩抜6伌H2 西7 桃r
U&CV:N雳躼栅5 L 僝c)n 癐鐂Z
檘@歌
5 F誑,畇|︿奒(圑qyf'$p ( 艺¤-虚揂:P捰 =鲪锩 pfN=H鸩砣IS懪謰fb$h v 棓0鍔J) jD 亅慸p4 +癏 L:繼pL 睻崌 毇宋衔 O慇2澳恿辞&B 鎻Z]鉜塒磛g j鉸r:' ?
T隉
弲 11憏播懝 睲覒l跰∫1r&鹩5(尊(5垏嚻
<竪#\?誊胪[ p &;彏4遏 +
k$ 折 +
奜研 ;#
腛 ?q峝 繧@*婓?Eb啞| *W憙
C鏆戟1O.襣鹺 L鞕t佢pvS;挝 :U︿徟a
ZN&n爢xf ?裄HD+s畫 胒K `VafB 昤Q认?杒 丼胋kz舻.t丅嫯 駶 \?l* ︿vg鍤
趱 嘱"$(& 懵埔B
暍焵0 @u?u 嗾彴桜 殗埅奌p~ VZ?琓6 $跙
?畕憂︳g娩嚧冶巼H谗 i8甎`漓 笰楋蝦 汢66gbY 熁 o?櫠,锉P ?.T-
螭1 W?+ 楺 +E<繰H衇]▎b2丳肞 垹︿XQX%橠繭罃&P.u 0︿鷋p .虵枥3$怓錜饳宑U愉苘i% 鸋G畾枤6 磫筁芾u 禐R涱贲$ (!s'H 鴯 kˉ熕r鰺虛蛧 伡荖H Zs騭= zF痋
3?笃 \畝 簮狖堗%@ 贠睁vW珃 璎渀( 忪B P T疕XH鶇B6亾桜 u档刻翸 瑷扽 /蝩黼rH- 踰j沾?詺d m朵GpS哖瓘r父3睯M2 C鎗丶J:鶹 酖& (s U宄
驢Ez怤Ms冘鰲锢 pfV軭愖赜K悹甘
︿@6EP靲瑍TE
Q:[
睙@╓$ A 褃圔 8G六 敗P
n蠍?z幞 4杗纛囤c? -寏$`?Z諭f 鱟须uum,u悋锵z( 巐軃彬NCyg4p H狋芓堊?敦zv rg膬暨 餅~W?+ 饾簮 亙紗 H/勷~O_WI?萙
B"亹L Gi ?b(,u性訦
懀@bi 釨
bYc!洜抗 6褛 b H甿) !婈oP嚀@鎸 \= 覉泝贀 d
,丐齯 -フ
$??攏 洅]f両h@-; 睏 ?ユ-q \ 袇齓9 鹉擂>珋 ":愜Rm爆1 ︿ '犢谊G虋垽6仒M@朓芀$ 鄅DM汐wx 捬灿{鉺』A撇2哢?Hc]0贋#A,濒. Ey
?欇揺骁,0i o兂 腛︿礙ZH?v&% }TV禿 u 镛_~W?+ 稹 A?朔枖wY Q銨
H@#
竈㎝? "Jk$銀圠姟0鐎瑃? 豐@'
宍$ {鐣 葢@\#檟 \ D78`j窤倂<摗? ﹚嘴齉 宔坡訞x 鶓z- : x{ 衼t翃;貗? w 熼敘)u,惞! 容 抩A 蛘鳞 p L5?率植扤 P瓐 碸殗︿vAD1p 6r f& 锧猘( 凾 鄑?|錕x?晁 8ぱ筈骯駬櫿橜攀衦c\e}攽
c沩嗀@ 陵馄 ="Xz7葴罪應梹駇0蝙6{柠讻 p@. A 敓j 靕 哊 唗 ?殌 PUc;琅 Pz? &@鐯Z# 鄚o}曕% 髫 跖 乨郘虣}>f再 ぶ秪婑 b瓽=鱚 鲇_ 榖 K遱m銋︿2s5 勼%H?N╱璲H 禤(爉杓Az翦鹥 \ V@ 煃慇@朼 薂_KQAQ憀 "︿麳 蒝D?侳 $@T LD敃0悁 G列PG 8╧}4免85 衋固QO-堎G]7:华UZfF缵'V G2溩 6` ;J 蔛洢?恶?獖?戲|R秶糷 H 距H啵
糐粿俕 兌柭侭7H?3
蓚坙 猭L 剷$梃hg 嬚 夭艭 旴,⒕畓鳸/埁 れ7箎#荑?靱d嶯$?橳GE 閥 i $K?L塶ɡ H I甍&:3
?]J5/佋F@? M︿や沤>z襶3\?+P@'溔桐D︿\>ě度<衞.慇Zy 凟拝5掑 嫢 膟坆Yc<讒,拰C
d )潃N:@︿偖Z 跽 疈! 鷳@2聉Y 鑡?牍8j抃硖X{yo槂淰P術{ 鑉4瘝vVc r U㈣?T(|葛uH?7厵#牘 ?彯偃慇嫌索 p鏄鷲 B俷 u ?m $`V:蠤罳@ 夣婁H .u ??9Q)8 繩P5w慇2 隚虋產閿蚫 t蔽nv QW 糣y坤‖?囱@噃 g鱢権OE仦W ?v3墐赹E?+w傌A5$ D@ 扁hs躃犵鲵} \伖?7H衃/ A>b偄"v蝸癋茶&證 湊營琕$.u@ S7伆 -M袊悹?D@ R垯咞みM@ 婫鴧獙痖y4濙pN呻甶嬮鑆鳒瀇
}f]~稱 ? 磚扅8戮 wo$ 肬扇% B麽H郚V?W` . ;N 谺74踣,%%
馮D)繍瑃?
i6-j, ??"
h蕘感仒` 務彜rE齷崟$c本静o ▂T庌%V胁溾胊 ib弈晭槆G蹭畳hZCa'"p諟泼+MXph霶A鶴崤驩X 蚏噭蜘豑G 齼 綉?嗜圕
>QV 几f~W?+ x 鐱偀廹況J;Q掇緰鼏? 8t@W:繲 x 楨挬梹 扞m 槈(&
)喣M@ 搲埗? u禃豆 以4 朏 /斘クpZEO舶?
4 僰g?厱昇〆N旸鄓漓鼝Jmhm奀︿4/ ? $猧 睓3根 俱H狅?礁\ ﹢.$笇悹ぃ AA#x ~?Z麍゛T?C
?憪M汸泙a壶戉&f蠩捙増P渀牕
终V 4Wg邪簾覯wan亍9 zl栔 蜲?紐霸3e會X峣= 扥CIA j吔y<< P u妍 捃\~
W?+0G袇 e悹ё\Po腼( b鑰1
保@ 聑坔 谊G?Z*k
T D/ZO:璺禂桲HP觮 U嫧w艫( 蜵sW盌霩_r鲭2Y. 53﹛騭鶕 艁鎖'N坪够:?慇9錜検釴 q "v坁糎2FT指M?9 Cp趱w讝菮9嫊漵v j]T 眈 灪 贠uK劒 泴鐛嬂N}"璨]L0$H CP轢o慇苗A泲漛b ?@ ?喆K鳌祚?&馂r o 簮郰銘 Emb.AO?唉g繸崙@
萭"2 岁A1?懱M咮郂rP$栝宾糍zK薍$ 曋9 j?)鮌i?$活聲爅 ~? 鉫禸O 葱xEzt" 泏8 H@A゜j师Mi猨3H@ 魭湊繡攜c D? \伖爛.$榟问=Q豃憼建 ` 檹橜渦?r
q 檴(T0膵$ M& 鯅 熏 萉 /A煭导D溓 藽l ?詸K@s漇 犌欰閖豵w *擪仃肵Wu廻衆+輤眹F忰T良y&M腓 疚儵`︿亠澁碌穩A?" 6 TW` 袇廩矻 X{: 凿醖:Q 什芺鑰u
噜.W$d?
$ - zm柂萈8AF展W 橋 糟闦瀓 q茴牔E臷Q? Q<褕馣yv~諷?t6ギ垁矏媆H韘yu 笴駥釨塔:b
z悁灃#连}埒壒\ 袊-?腒`黹$YJ)禶攝 -训)
n恷.凸妑蜙噻奙繟O.譀跕嶶u 7Hu 戈 ?!nF猝`桵贼p$疰&骳 \乊V@7薿楸婂;O晇鲼 垇? : ?哬
?I0敮~DI B 扽
zz:獘!"!%-VW?淑Ly w珜 5硬軀6 憚 h
睏 MD 劜芼"bc0"b砊 /扡 孺!鲷vT Z焙杭髋Li⑤?︿
g=:仈o@ P3- 拫 4G佥夃 鑠Y琊[8焆濼坢綃 ;I五y淅LC)6w t溄澳l.阽H燢{ W?+瘥U@$皣R骛
?8
G}怏礁\佭 z慇 圲J 菿 愜x J' 陇q謥
2
墰? 觳鰒 夞
N
A谙 P 嵅潎案 粇鰄B娩覨 i|*5 閥4鎂 m 俐!T蟳樀 礬r-賶榩6崼酘燢| W?+瘥U@/ 賒s ?2 蛥h忖Gl餈V 蒖
恴E0鐮 蜠剷趨粄-U厖B薘Y奈G场筃/亙1 r 任蜨 { H@憝N=諃老M>i氷鈊頋 戯 倵蹀.琿誗 c 開韫?危
刃 u t W?+ t" 鞲? Z瓡舖?
9! 訵?= (0+0e峓悧 琕KeAA瘵b 晵+~ 1芏 Θi z;#乨厛鞶x涧 鉫襏-籠5 jw+湼凓 uA賱F =啎恚纩腞?
仩圝 H@ d '$效痎!鶁\W`&袐?9
T欫鸝腢訲5綳+疤矋歭JW l芾
5!;R3蜙c璸 喂@蔥 芫D|
W` 瀢s帣!p .9PSH衂悑 HYcg7-WDJ?t?檧瑃K
8鑰癆s缮蹿"f 犡Ae烧貿T/ C ?H 祺)P/ 盝D g 恢s翷唣s J 涛[窍 t!翄n@倻z
j
[?
8?奔s鋩 か 崂J1$啒 Pi擬 蜟D 姞 E!o奔 + 弘05 m 慩$ (灗G裙舾浈冼b 燝汌派
O<鯘洒攙w` [腎鎀P渶拻缽~ I剓 ︿ 嫙 楢 翂趎
?,殴╔戉&繪? 运)V:D$H 劉苽洜-捾賓 &:
L? h~c谬T腢觶 T9 蚐驤l摽tb o? DL I~O亐Y侷i嚌?NRx; 鋺t2jq钓僾
C s 觕 坺 t<>|W` ~8悡M憼圳S_匦g 涷 坲崟~痱搨Ex "S肞 噔Lu:梃頹)纤湃Q$蘨兰QZv?+_颒紡z慇 镬~況2IL屃? ?;ヵ.恞 淃g曨嬱g@ 7餡99S寑1谴摙F 櫖预玕氒潬 崑鳤vb悁 顭 W?+0 袊怟H x 涵綅 N 爠?癏D(g躊淜 D末辟(I?o?$`B K忍+26 LQ ?? 凿?e?肉~丳) 鄠F皬I 4瘋鬜4剖x
+?+r蔞 凇qs瑹 腾
8 T \?颮]H痱锲菐W爡 换?Qmo_G夐?梹豰a<_沃+BU崶财B 1鼉L刋?吵 /鏳炶嘆 QZx? dc蠵挡肗H镭E焭 槺y?妏RN儃Ui _47N斤? c鱬3M=D#EC尙 嚧 6M ?墭?U <粄|oW鄔?>$鐲HP賗 觐i)?眜 $
B:锄猔HJ嫢 肞*kLJ⑿伆F2P亐 99?@ ? P蜮? 莑 < (哏)?侍鴜筘岙o慇材j関4鞟 挫瓏]lF
ax|<璡D cyM$pGSv X !橳&IH0銱鸹鶞駧r 覵@<镓焥靫9E俕s!B俽 C滢 z ,媸紲淺由 p#A岍踊鄆?K犎| 仙* 涋頲$`\ 纹樅身nァ}v户 RFョ怯 9T於f鄝蔾滿6%捳燓Bh]bp 烟
= pfV]H瓞eOn Z
?懂J匉E/ - `桯枟5 "Ⅴ忚B
xED 0穁:陔婱'rL& L锠鑄岍? 鹉K 夌d?H`d畛彂?q纋?
E?&稯槌噦Z[袁 资汩?bkE$PZZ* w壍醪?q
:H "溤愧 诣╗冰\W鄷+ No;y孉倿秱r R霡Hu嶑妶R6.j,F0嘹xAD)r`nm 楃 N悁0Aad攲緗 1'燥%`)R %豧 黡&9朮1v湰. G剪 P㈦ / 9 H缼 瘪' 敛 炗#$欣;]滋w p 疺]H鸺j龎渃%R.A[Q% A 窧\n 埁
- 菐炄丩S Wp`_Daa流#矹鷊繫d苍 Ku$`o化 N麬擊喱襊兕钛S /\lTK濼m桑疾 鼻>A﹙捒靯
焺#擿撶︿襬Vrw:筮s \佡Q@棘Y 缲﹙擽
{,卐]6kMN.蹲B ! [龍 勨 劌皼? @ p耽柡忏G擦G?禱 騅橾" 銵 p s?籄/乱r 薳旉 $0鵖; dr ~O.k灋潟響+ 帍i_崲 遪6h鹘 x, )邊+ 鳵}H懈p搜銆潣 含砼?6k?擥丘襃
L
C9@+0LPM'"
e岻 >憉糌胥'N~ 倹 硻G?T p wH ?飸@YJ靥RVy $pP)Z 禝 馔L雾[$P3蟥wJ$@ &榹E皥?H/1@ Go x 鐱俫-煬賣糄 }諾 洡
e崊缕B姟摏@H' 霬
崓@ '矌dg ;v
L构 x*bAn涩仹H0e︽ m ]砘酬龋"B乿7忣\F y哒悁rs/蓗銰hs ︿黼拖 p牥A荸湰?Y $@P? 8 //ъ鷏 < 0K 笴 s 炣`函 `? 鰓竛 @i撾胈轩冾餏 H 錫夜沦妧~盉媻=己s W?+饖袎
W畧:奄訅墵粟Yv?郑 蝈 7 9@D 丳掳”━┖餌至CYG廐L 餖膿yU穅 甆鉧鄝Y吳
菴賜悁 vA l 箐 Q$
驭 竑惱 /怣Q ?橩@'W鐱﹛払KU/伩鳶闇r憖@饸T@ "妵窋镂 p|獉︿$X祌墶汞 Aq洯 d
":#.k宑
纍H&h h 攗 歁? 肤 >絣/ $0 鋖{鸠㊣5b 舆計pH朶v,mw X砆$
y楌箞Y杝 桳@青醔3 染鋊dg櫘 汃

睵 蹞︿I %譶恇圞?縄梳痿f颀 \?玏@7 鲁憲牷?弹
!lt"/亹M?悁潏X岯
Al单'硨麔
C茑葢HM? 瓞: 澼r舳x 4澾崡@n$墶Q*苩
{釁z<亘 )? 沁簮厘z B!歶崕;bY瑞3 @ 艐i!津Py3d鶭H&
D唰J?囖{<傅|WW?+0}t!羢寺愓+?T祐Y t`礦4黪4珑N}蹬忦E+H 褱渂
氆O 嗜0 EzA"w怟Χ︿ E倅A C S液贲腘 U p \仚V@及~ 愢P~I#N1於V6黪 $@ 溏墪 盁@╜(/kL慇r訟葼 ;s呔 <劶 悷 殙埣9Y锋 坴庈l怈V︿醉肂#踨 ?虦aK,踭 [碜閤壹 4]!r垷jTF踴岯b徟︿Q蟋8塯亙 *K刯扨?馈訛n 邅+ 毯簮噱?瀚Wl8攇石盭璢葜陚妻︿sA ?g悐E"癒犺 坤:ōmhǒ-/8~h 迣 孎懔藽 g 眱#")j鵰 罫y 弫GH0彯觌? S菭?5e
3 !A 柍 穔w冓 Y=@ ?mt卍H.额$牠(饑黒 < "V 攚佚?{p \乄瘈.$樇 悹郿帺す觠憝蒾桧k-? 苽桜 呢$詳 跅灳堗b偺C cG d ;憮}瘥 痎 蜳嗬8-$樼o荧 b稨郍鱬0諶a D "9鏨 DW F H@
{膉y 偆蘋峕*艮! W?+ 楨t!猎訐
1錂rr
猍簔 { 堳)8 ? \及 X婢 {鲱腿@L @ 彤v 堀橝銰梞瀥 `瀫 J
T撱 K"L姠]髊ι朖肐橜k N $&O 澌%玺(p@'(S)I d?瀰 机9榶滒w9餇禱` 钧?\ E S/? ?F}H鹇 lE劚郿n 荰Pe 招幼亹@`鐣攅嵥蔖~!T% /9櫟袭创=閧黝/l
寵檺Opb
8O;任* yb. 憖q 虵 \&醣?& $愘K&ㄠ"搸尵澠襜[vj榱 [V8宍mA駖{ ZrPta% 6 Y淋]許b;鼖 鳳仐帀眥梿/?顸 \ 簓餮畅 <胟謹>$樇絬衮坿鵓!犂擺榼牑房籘D\︿P\鼒]鼿 ,-+
AueI扪探粀ヮJKG0佷& 哹庒眩遣攒1蜂觥桜驉;9 w %岁D旰i# 窤ex淶pyN灛#.趚 颳u灉?* $ 揬.*骳彤 肋衒楊/阩熊z巠o o?魁6n 琴⑻宱鰚潥 絬c堞 z?v裆3 ??>$榸毧hy宁|Dx賮奖鹙[ZJ骮1" K"J
? - 毠o衔潻┗v枚
3 嗋'@ 渤2狥鏟 懤 髫K緆]o $p t Jg?d3 ?觮璔' 琭j+墥惁%O解 斜糓 A纱b &d 橥d 屒c ]w庯 鑆帙糟G縓+舅乇a輮 B0 鑿
? 搡觷o? [ 徊銮塆/尕燬 诬 慲揖1楢倐 掦O屣賾憰搹6(攟b 4 Xo%E G钲摵脨挷c' vы轒 寬涏pf判 3 H&F艢籈侤 V>
甄& 8~:? 蚻倅v榲 G勈C
t e鳲
ㄑV4B 賟y? 迋
&噪))n 粭r燗枥7W` xyk汹V挋竱q袊 -鴇羾焴? 8??螣? ?? -_{à趞廋侟庤D偐?煭迼 菿Pp0&蒚 n[贽蹋'rr骽A b D
' 惥{gJ蚨い v 窣侰 断 灞桜 K.r獊詡厈X罰佉嵂? 溍魭\y慑??拋屛櫮EH H@

祱 翮4膧nM– (睽塹 衾7W`&xr鸅K?7?驌 ,
Z鉴讼 ︿?倧-?阆 ︿羯圀遻臊 痫? 撖`閵d箦 鏈 z&r佣︿$樅 穞OE侰1[M 壦 _箊]驭-踳碣g勻儛祱廵 =z4雙纩介籿l酆%a髺-壽挿o7v`$貐3J0膽< r` s~n?飷?
5椏 K孢(
?z " "伋荮 E
劶c實嘍睱 齖 ?7蛔冣夠Z埅贼;X 9 蕸乐]r?? \ N灍玈E| 襚Y退畮 殼{/1kF5 " ?ti ?Z燡?9Cr 捙旻硎k%碗@诓 坔"9 d EC渼gW慥騻忁` W?+ (痄?c膾 玍, Y瞸IH炔怳+ ]篸崖蠔,
?崧 鹼qp星熖|k??[ 怛黆 樇q亳啰 ?猪赏CsQ噜绕 E !?琞媓`l 噙 6DE
膍姀
> ?m[R2x R 熨C
馤D 8 鉖 s鯺 D銍娲玕 P笙 Bc
候讄 v鐍
堼昼%
C
3豦駒钮恌缤摪 H@o D怤G# í瘟 t荨9?髱q娓鱷O r
柉诎a]臍惦繧 $,l賷 藮.Y8饄稷E媯>Y痖鏮|蛄 矿蝹?w?蝕 俏?蘹窥}f諆9~ 鼿0y?0辽偅耨菋騰甖礷蜌痧p `?`嬢 ? 秏CH悳 L 悾@渢 藾 ` ?{ K谮 闲礜縔_!乲'1崐 夗擸\:柚鍡 (蔑H[ ?鈖妦 v 鶟b +怤JI 眶揸 Nm攎Xj i蹳道UU砺%偖;4齡敺 xxr绉?Q嫋嚠
**:r}??铡+CB肂 杴? 罯鹋? }??拣 ?每 鴿 ??魁琰跎 , 桩澘╋
.Y L絴鳶 OC
O8阉L=婕]??嬠 鋙_ 6&:&:戢?
+BV璟 !欣梍.?驟_|鰅 } 魃g x o旷鰺 頍 煬N0?%几阐 憝3f堟糨 _<厵郿帘鴯G 襑#$X儛`莺蹼 '0 罬 1Ab `4 楡r C {佑R訌詼w<熀o 囃浏彟y/| n 闔@亲矉衏囬異@xk"=|烍 巍'p@鯽
7愭滾4 絫b?iz ┹wj? 絥甄G ]dL骾鋰s H亄#%夒W/ *f酥鴯1 QQ_m垐_>俇 劗
︿
H憙/}豉
?揙 ?搮焲瘃? y铮/? ?婤 w@詤7R]O恅j蛏吓&9 6KD傉 "p @餈H&P *W$0翞栽}'蜅铩[p??郠鐃[ 竡P# "愛2Duk讗队Diu烶禇呚iAsziR$ H
驦娭)B m$Psc葲?另?麶 nPr8u 濬奕
縣?
+0q扁埒Uk緤莺1z应 0&" l蜌誥?BW叚Z膘衰K /︿糳耒
/ (鑓╕痖 |监 倔藁Pi漤 ? 劢踘 ? -畘: 煋蛖 S/煆 $8眜cVQ赁斋V痎
憙 p2詭 (r? ?@ 爞旬 = 侤w} /濱? 3箨n 泽堩gB荑︿)8

攃墵%涤.Ll, 堰N,30
? 獼`僸W( i铆潡奥祛Y爲礔"P$埻R 嚮羽遱 01辵xcbt, 耨0 l 嗦︿撯B!|簉椴e藯~紅 0徉嬒~蜓嘝氰 罣箸 镙 蜱 n9? 餙 豧鞔3??!猎渌 Y?9踒d剣爐1r? 7At蘁lC
(r? ?
x诹Nq*忸=i; ョ4︿窩鐏揲欘X炥棗O 擛锸牝箒n R 檌$vI1?蕷+
j蟚o涤.L,箃 R5 0稵b V B?︿ 凤 $pP儚YD 笚拉纜
畝 < ?曝韱砩I 6n贃 6*
? k掷 t 甛 j@ p 绝鞊 |蛏  ?P粱o ? 嬀? 釤? 弈e
?P?sJ'7AR 4 熵閰籿$mI軝Uie |8x?幔G 軌 霄9慯栉I YFU$P豤2H}% 棷- 囨n4n`vak? xU 笻j' 詀醊9JN @ c犧 / z W@C伹 掆鼎钬灨蹼瓑II 涒汊bQ~醀怤
`熉V劕X瞕贄_| \_,? >_醿 |粞
>?? 鴒 ?奎 ?
?痮絹聓 揙o5梔m TTh\徏萂 LD A <雬T' h檭 C驏蛪c侚鈣9婛
︿>泋垚嘌3鋩樇欪 .N p辔I 澹蓪晿霎4` 此K渘.佀茐漹a?)﹣b脧 gJ?掿H,煔骾 5鍲稯叇l颔嵲 鬬麒岫#|
W?*0鵻黮竖勴[縉N 侄l趻槹9!>nc4鹄啹緤 Gs涿妹 ,t僖藘 [ A耿 [竝岌焲鼞 偀 ?考?埏君 ? o犣 樧塤[w啣奲 / 鏎榯?f$` LD R秓M芗%)5敞酡悌r漕#$x?袰a{H瘘J詿?諠檗`_ 乕'乨镤F?l妅 ?∷嗵(鑰b咰厠`鸅
:鏂 IF J(o)i羃.仈J燭赠!i蘨峜哃$gA悎; z戔EO 淝s X伝濝{"7钯 i{蝣m[ nB秄s 愢?"之媆 b$瓻U
V-_,T)&?m酈?Sp $x?锟 污y{? ? ?}烤yR{ 泴咤庄
鹱褚揔浨歿綋 ?K ?馷 \ 躨蘈莶侔 B焉 an AB骆8攂垈
Q憫央W瘚\ $t酹e薟蓝t蓷 :X 槑埣(t羶鬓}鳚愤y鳚奎窨 SH?炯F粂 SS/_<*:皀壢陇@傰膌Z瓾╓$ 秏酆9>q{FA氚汩s鯐%| *x:踱龇
?伙uM7昤 H 9 L?20:F?9w?? P 貃祶歛釛捒剮繖 1J$ = 悁庰醢5 ℉
6蓙
鷎9)糉 ~)\乊P噱賹痺$%ыM邞 R覴拻揱壗勀Dpl Q綛)m1醟7琜 lE桕 C!砢膨eK? &缼擭0 }4m?z氰砛鱕P然Sz p渡g慷}礵q鹨擿堢!"7I0D `7瀶 A剟涮ⅵ?蟔h 鍍懒sH!慲b犍`鏃锛驛 .瞷's 悁
'仈\s?wX;驧碡橠 沠瘔=@ 圸K XQ亘鯚'M驐(J純鬞覢:寞p/2 ab蜭 5J%w騡 /邊+ PS`蝈mkFbj毩皗餅 Rw磙侐远B坺+駽'l 骍L剰 [ j ]穎) 啯
薫諆艐 B? f @ x:b`郷搡 鷩u泗 紎|c u佗E亮KWB q 8? 褆悩hK垘踒H x黿濂 甮vL 瀾犃D&甦吿 薣 ,? LQl 5%脄v璎 垥镱6彁?Xiw崐咖? a岷?>;Pg捡6 i 忏Ё ?牍< J 孞 U&姖 GO?BO_ \?oCG ぇь艹'm缥] 哭毚蒺5Lv 1A"J2 (6&"2v}d瑍癹MD牟% K縗 朆鷕q鹇O.B瀭 @s>x C擲 @ |z? 龃夣?醚熀蕩oZ絡鍔逅WB
藺X?皕M?葮鴐;ved 擳56翟Z葜崬6"榵
餼)遢 襟迋 ?绘 }$恷轥Z 重鐯?蒗箅x 绾婲藈?}6m` N;
眀棬 遻$ 住1湑
(妎0Cxf寤s <箰w0m甾介籖w颪莨k HYO诒3y圩 拿: ?a鳺胱
︿磍耒_唲叕︿?姷+棶\艓 ?T f @ lx>" ?絯邆辛 ?叽{0m$纻綔x?趶 鴞楀l]}CUIIYmc銠s ?60t耜鳣穖p斑肿誢ouhF
D椐 涎堂 鄟 悖* 穢砚 \>6齵;}$P穬R蟈'仦 祹 n&憖赶壿V閻 垉CA冰QG<蚩 鹢踕=跏訍吖森爭]9补熨駸匶 ] b
煜 -韬媩'?洯荔
呭蛞 殮柧{嘺钱4米I;襌 穧絬硕m墰独鼬
k庄 嘆!鉛+ 簗?/東簆閵E_啳︿ t)? `蛄B 焲 @d|P疝;o ? 灳s?u硘 縷?鶕噺 R 熠瑗簖=m骊幓3 M< ' e Q⑧??O;}pk? 獥脳G 監~ ;WH Yb盡]-覞╫荬} 偰 M% 嘞晝q銂=銆秌謚櫜
&犐勽 A 钂氾 p@硲蔡傀u過(埧k锞4(t摵g譾d釻w搗霩乊mq浿噭瑓鈪胱oMM t4;蹼])11k 瘈矃
︿緅找艐/?銋0%奌 妫  w 綟U鶁 剡k泶 <焫顸久a縡懑L3lI堻溆彈 z 飽M n鄡
tt關UJ 怣腟.iH\ 8 限#9 錟'/ 笔N
A汻t塜o亠暓验%燤爰JMs蟙NiMKO鍮澖嗷q S7領邨眞桩蓍
謦 腯輷 m缱[秐鹺{戤詳刋╣禷?=Gs 龡._?雠媰W:; 佣?t亚 ~糽詹臟東碻!瑊 犅E0 馛p@泞 ?闶7L馱 w/
貅v蕴皸 疶6椩 叱f镽T 8b镚稞e閫;鲃 }/潽熗_f 旦峸岙g 僅@泣 氅]牌慔A,皆O州. B/Q鲭i" @}璇X圣@墋t湗zK O 繕z6鵻趄 酃5d鳞 疿3鎂~ 虵?鬆O悷@d槍k ??Y7嗾 罞 h?t8榁]偵麅%蹡d L塜 -伖$2溆迃7 ~(Ψ 葷.婠愃 f.
簹$;鶋&訒籅0钠獪F威J e M$戌]亾0U 8餾挐M}PB剓麦Hq W郙T`怙 辂 鲰莘 繾鱚伥ワ诠s 肿輹鰑詥?蓒砍 涧炌?赆? 辮d龡_?虺/棷\寫
D/ 咙鵲 ?p韩妪绢耀A傖
鲧&甝 鸛p糈`(e进嫚灞醎,?/+ 7b诜f?@ 衼t漓<訴籜彁@_撯ih|邥荩 ?p $` 惤??鑧覦сQ賖Y r&響 ]唕觱p$橏
x x<槜檻駦qF凭
鲰?~鄡}粀ΖBu偞嗕丿v*m? 7♀ 鄄鉩C Y箃 &?u惏虴| f 箭 鞡?珱鰆愢?慲rrj捹@羯墴 W璛祙Kz\0狾+a.
佃訝w <螋牛 P綈? ?I 鑠Z逤 橍 霦 畮⑷冩篅┨ 葕 N l蟒
9 乿R瑑<蟔C 蛯t褆 pΑ莱
E 屵:x爛恅飤纼}i祸 m黝敪_'7]腑玿?;荮沤?仧
C栣鏟 ?賵P Q,濣醷 ?Uj哧i\ 粽 8p; 皴 豟 ? 濷\ cX l?u1 覬貣
?
5<{O ︼%燾H曕坑刎}睒:迟) K?果 餿
Dh聟 諪S n@y!? dw? 簨=D 湻
?R罞琮4簝s鼪粱 ︿︿? 榰??櫰L# Az喲 f$f黸桩夞籓4
譀J>9貘g腭锞 鈦E邦罛X 1 ╠膏? 佡j稞 铧e w6嘻
u 棔F諊 埤?粀?m摧來. 幓鳛辬俜!l
擳_秊u X {i ~賕_|駈些缦P塩輳娖瓨>醒磰w nm5
爐睽鉸驀濭晏w輊f畝 葍rO>x鰴M
軔=mA︿
x餌馷 <节x?苚 抲栊‖C遜3 8樄鳢
岥襳历G坪媤=S钯C宿焴?棆
諥傞堗)@晪`?
Z佟1<;筌茺"殑╟屏 嶚肸 芑5~?鯖h籾
髝 q{鴟湓謚耄 譍 _秊U貖?[RV垃訝 ?O
%O ?4骖\樌y罨[$ ∮阼 H僷圑G杤孽鄿濒~4J? 檡 钠Y買b胼 e舷x 渌3K;僭郑t簡娦軗?X;-}?&閃濓 x xy甸霓尙闱 =r铔?鱹s 鄠虒]鄯 屉巾y??_}聩椓嫍~?? 牡 | !俭圌囓周}峮 F鳐婎ZK悰 l枯締穛 ` ?們秢忷弇
弾崕 箏]?5?V.[櫜'!$8x疋缾? <淾颞荋 姎:苪r0鍴<蕀8@0;肮1?鋪u }敥禆\弰e/ 浑w =摼珣G,?_琁 龝鷷隩 沘俅垛来辺漖氈9?\佔_佭?
可:v燠?>|翳醥 p0隸F掐}痪逇~柬g蟻 l\ LE0 ,傢
|4 儚>? 觉 翝o悰`!龄骻 { m<詝??枵? 悋@p 凛 K鷨ǜM# D 囆联 c姻& ︿ x <湗纸 ╳ 乨 j: De瑇楗A忿 i[64 K1j逎w 崄措b 擹8C蚜檜h鲃sV(?
4榏偃D( i ?@潳錤}犟p僈z 邚+餱*餿 霙煦 =r?7欉>l C 偪 x咚匣=s彗薫* 疿?棆-?谨 ?鉕 } 韄w込s H0?伲鹷伶7F/ [菇泮笛驯1袳?〡
P 佽&"竃煷a沔鳰cD琜穠酹鹉糨q剥宀?|x瓒6@\0-& ▂瓲 夏  ja曵N馶引蹻葋 蝭掅
tb*萁R让璷 嶡掅7
fB癣皂; 躼┗魧吞举肥 / ] x徕曀/? ?肙?Q戌A 烬諾嫍?;糰 ?
肈耮7G項 ︿穘鵻諉歌惻;.菁? 穘菁%&倚聊xi|L聳勍駋北? 伦勄燔縦脪 qQ婿雪墖蓚 雫l渙хH@拼捬朏 惶 砃S/Yb︿'廧d'SGA?Y馇瓉OK彎缰 2怾6﹖ 丼枱DN侻WZ"漑 熮 k0HW羈婣/i 审犨棰鱪螨 o 弤 t鳧芜N ?Q 8
D慁土? 镂o梗 娋湔~y 畛/BW厙痁兵 +縓 噯~ 3~?聟 鹞
嚌s轤W錩∕B湝z耩铠欣艐 偾珫-
Y b闸瘀圩$R hz! x聛c鈀徭桶鎓p呐艱GEF琞縨唼K _ 8h泫鏞憑@d侴弔蚗U窟 祄碅j铩$巘蓎?H1椂︿j搔黢D 迶譃:引贇j众鵗R.牫罅io缧亾諊c╨ 腤bfOA)山逥ヴ 覠be?+蛋 銀?霩 W?+ p祸琛氵鍤rN 8\H`?`鎭輀 Z9靨峕 + {也u K Y簗鍡 Y磍蓲屦颾糷 Y>?軏W 騟 '钶箌 轋 Z秊?eM穙嶡枥 癓01Z 密殬n:X .-訕 * 竖| 垷`n蠎?=℡a'P搆觯& 4
匈t3?\ 夐Q E訠擦`Kゾ鑹??V _%J%鋳誾/uA烒痓莈 珔<*/碯︿ @V丵7u晌刯!姏 驧 &r~淃]nn嗬 `榲憙C0醏棥蹋 萭B8芩?脧 ?#X
q燎 |脆?繨 駤蟩厒 }|r甴n69[H099岣< 勍~ x T噚A堝$偀燖p 剏堭 牵扅m壣I?[忏鈈 cS 薹y 谺 豟檟: 0疝M 袘| 孋`︿ ?A- ~鳁L摽伞? l虥g札lIYu 藺v p 0-蠜 h0剃镬fc(覷澦 :檅珙郴 %r⒙误梙K {uZ陎 pC l?
\ E?. o 揷誈硆N $叁鰄轴#恉橎娃碨胯?rt -雟$颣 穉鞼a+}蜣_辿珥刻 侊 槉鴡嗫G
H? 髁 0<8?槄x?汜XqR?{0 伶鴯Q臂页馋沫 [絲u貟O? b-庇軀 鎈?仍浲&C386M)*k
淯~顷贉* E1XS
T*`憹螣u多+ 囐鮰D be陑 ?媇 戶魩锩 P t檸 / d宋>z鋄 d Tx誆瓃沉D
bk (?摒饙K楙;隂O ;樁3!:l?亮
矸>
|胂 {捲邔mV愢?隬喯?鑈葳? x锩嵀浊纅粉痋 釁KW甛綽 AS1軁0V iG蕍袽 ncb凇c嘡cV痎
|t?輠'hv! <駫 d鋎殥仌R漖QU F9旞?
宱器刜%W`Fxr光伛擓? 舆 !tp饽 汜鞀a?濩E乺 憦 M=樅??缁涥+髎霳M $唥蝰奎?f浜鎊/ PA 蚰蚄
.帊謓_眤W
?焷+A 辛e? `笼浀蹞v ?
/林耐馵
芻冫摙伦 喫W扈| j菥}O.x粜K& υ鞗
#Z欩sc悢i 27?亇6础 Jk陎蘉瀄? 牄le 訰誾U醠鷧藀等眫I 荮; 嶏 xCxy 缒w 鶒K悰
!熰鴫湝#{3?p颜封
Of?荊K蛪〨S 絲yd`hü疾r_B硒"?EH/ 鮤T0惣#
C樊夙 _8 | 竱 lv 竊黤[zr X%;%9y壑 ) 颪匕 jF琞 ?綳?q A鶪 铼z 虍,
鹉M爐换~r荽,x\幚碟o蜢暠?p甔Bb钞gs2齮
x谸贤帑p4x4Xx旎 咤 fGH鸱儃諐N笒M麶樫} 伡燎S 鏉渗?裌 h%年铥螰 L ﹦ 鐕單_竝A 繪?堆馧泠]籖Sw
鄯%&?=歴"3%.:: 琙猖?慍Z釣? 瀦: \f旻M蕿穷.]汵 9}4] D橏蟹 狛x \溩劆zy2& 1 綽St 頋寣B忉朽l H~ #鉉9)﹞襳仜 %i埚衄討鬽P
璠 宾謩'!
巶秽(? < t x2鈌-G怤+涔祋5害裇 仈鲲羉陦/剷C湗(昽Ph濉&禭45 &葐騶F澐Cu7vig溽籸 X仐悭&S~aQ~~︿~a辸98鳾 幺虒銝 5" 貼 羂 v?c2 {鶭惱A憼甧%ho p衤朽? 偀?0 G恋K濠; 霩I1?橬 3顖吒 E厙E 榻 P&伆p鉂;怮 虵 澙$ ャ诎T07SYo_鉎 >3Y︿ 偗瘅 鷜Y阆
x 馡荨 ︿8,4︿#囇
塕竂 _R~8W鄭V`蝣 r @HPPP悧沰:穹 佯 邽A嬩关HU⒆
p < 烗摸~T叫茇`9
奓~1t 狋B v?;鳏颪'廖裘9y箛佣m帍噳堁胫飅 i7殴
鱅 CT⑧╃rz 虹簟Lw 札m瀇刦顪琓$矒鶿駚V 鱙s猁 羿+6? 茗lC v d贁 鼫u羿u熊 x丗 挝坂

< *..)9UTT槦?w 滭鄯荖 r?HK鄛S
跙+|訏v+4k蓣邨橤倝 齝 Z獿% p 曧蚺?急LT
?堗RYZ? 灰 县櫞
f"n 莦){, 眱;怮 l =蜍M L 澢喝欿ni
観仯荜[?X狼蹏蟜寘*Ix
r. kW4翬` 3O ぶ栅A纂G-棵缼褲 辞2畗繝 ? 膵作 呖?辧~W鄔?僺?棖 UZ\T 艎N }_`:q 驰檨㈨斦nQ$!y抎–D)為W 硯 y端 翐s99輈 劺Ak鍛 岟錯
厭X$P @鋩8
靋杻击ェ砩 =皗泅鋽碹 7r-龌?@ )熰庛
<瀡 @ Y徇y?鋺 茲u [ 项騖捋&疉 uEn偼勓E
侤瀶
Z骝镇緌 *餯阿ì剪Tq1$溏}w2 驙dQ蓎访:僠;e綞e︿矅輖硔(: 8鬳Д#Eq犳肒榪$竈p駾宛棂?钗vKSq直毦?悖 棨 徚 pり 妛ェ?f鐐 3=瞻冒}似貏袈N鹠 X. v坘&
I啟熰.b裊嚅 瘧彯IU鈯橣H > ?);?
膇a0鸀|_蚭鸪p 網`㈨麙什绎 筐?q q頦 SCe 邁o暗霈~滊 T( N欦铆簐榠$x襓x2鱠 魐u稊 =V者3t耱(猉lg#腅 DpB亜 (B 'A掰天 笹︼J輎HJLH辳春o?桔 E裃 殠HV=餿眱 伄哿w p \V丟 e曞% .?銽A︿ @AQ?'v贝佖? Y K窥.孃i抴慥籷b呴_侍!龄 鼙 晽焄Po黼砕蓑L莚 ,9'蕸踸 、CWD,碤 b擿( 爤!q憙{y鷣lS~. v
;訌Vv_緎 .︿01亹K K( n偦w馢HO 蟠 G傞 q W?+鄟?%?e排?ェN 麦
奜?鄼哕7 丆XH c賫+ 霢x贸⒉ ?[h杳儙檩uf愢鍕 痏hM] 巢 爱甫井,遲蜾 藸e蓑堣劥?啚髼`J!@铃峋 癓?& 0 ._ ?墐{黛
i槠湭n麧 嘭e6tp黝蓰廯蒬O塦J ?(o pf@給3邚+ *0V駗EeyqIYY侃S |g Ti 9椵L@DRHH?隐LSv鐈威> 惣 f 嫕 勾ER懪w ┏3? 熯?d頀 藘?敆擛 駾 e︿︿︿N︿}_WzD膯
戨" 嘕趩 癲六畁 嘞儍版檴Hf\紎y 鬣佁齵!沗锞 %M 7镘 瑴L r" E
懅堗庛镰?彠! 羨 X W?*鄾 o 饆T嘧 奛UUV敂枙 溙+8U]?o隰|縀
mn p? Mb殲F?
>Z @o2瘍痌 &'燓襲8l镇 玍痌s船がじQA$婤』蟜 *荄GEo;P躴att埃砄 B餈 痋瞟<憹u0訕y4鱐渐鱾}tl黶滲佮 8
呢翝{鲊砏G 飑汙
穅\仚T`z )~4W圜?迨聤戟騍?%匛怞恄t? ? Dt VN5亟V 4/H録 鋟犹乼UZY耣▁ y"d L>縮>{[D饞!?桩
_{醇が技 & 灙l觎榈ugDFm妺奂y覨爞赝; l}潩踩A 璪H@篸 o)>v$话岩f #鉩c# h肏 RAy 鉳)亮籵z 闔 课 鄊s|駇醡p~ \<鮹mMU 傸锼N~_Z︿Q︿P玄D襄垉v锄Z36=Mh靸`C?!蟮騾 pt蠱漼巌鬫隤_"龄擇洱 /_巟? AiyeuuUeeeu]摜驰 H *>n渔婉 [ l;a轫TF擧pa?啪杭lSIs咤蜒鄝k 癟草>鈱7?1 d 倵喈沔p彞x[貟恹 Gn瀏C x駓揬佭
K雑薑怂婓 U\ZYU駗n箾艐#胕 i+
Pㄍ;.2麹N2 D Rslk釵g 筹恅r猹9}貰 k脂Y d#J kj 沍Z ;; b lNHH芎u毽
?鷶 ?! \ h)蜕玧 喙
鉼抋#L s櫢 8鸽 6剞f k諩汈秙$ 內嚣?v骬rf@仹柤矄谝娛尧Ⅱ獖乙颡獖BS丸K'#?甐:魑r氢蠏sj 蠊搽琛隴槙輼8釠)堜3$x~菁k馼 悑`]暮uaq 4窐 鯣舗跀 ?`藮腄?偆㈩炍 2
)溈pi抚疇犑2 卝 Y 凌51r@ @@}黝佧,袕揪塄呀:扸?茟?涚貾`赺W圜?抿⒑35U 邨TU晽擵 fv 2綵 4RG?W蕡钧
辶魔 6{ {P?艄a#犩t騣 <镹[瞭u鴼绽k桩A您堳? #A]= tu#$堔 1 @@ Sk{ ;簃僐Cv p
_碩灙 竧 甕
% E( C渀Hr
ヨ併謦顅餠t uW瘖;颕鑰#羖D~N_奸 ?颮乕UU 5 誩逭5暲? 燹I``碱 萠馝袷r嫤呱M喇仡U渺M h毲&+ 0}/勈 $橖祃Yp倁皡GDnX/z p錉サ找迚惱
@H皍[R蚨Ls/ :{eD婸 \伉聬旦?2 @C睟偘P2唫 爛労
芙w隑' :?絵CM跜V&]筻=y崘 ?瑳鷼[ p潯 轏砹#蕎 糬
黌Y}汉?汉勃Χ蛟 呿麄躾返岉 浖xF `}?7︿YV窑SI"娲庨迚X?` 挄 乽瑕{亳>A俫 \緗鮦 "X穘= 瑧悹惱 ︿8溶>
)嗧I9 `ЯM燻∟pa??【幤莆A 鵥
専@t葠@橬墔C韒愩刿圹 X緌諕t钲k 4?栤瓭鷿G 鱕嘉 o%箝+ 鼮 Bvz *燰Q慎y叆?廬_ Vi?錍 =绗
抴賗5囪 P 鬞w X砄 c(癄F 継偋g
A 擱) 憫慟釠?#
`$垕G) `泞膜R !伂4歱艎 仴党 甒刉;纞p /仸涏柛 竰w? z 詿祸孙鬞 溷H喹Q浗 x 恹s鎺/唺kjk* *`? Li/-8 + 舾黬kd 昺 Yh?Z +種diQ
B萅B楥 x}?O姉疈
華筧CTt?cbz! 犻厵 #瘤僡泅腗1蓫 揱(. l U儋譱韲捚鈯垟 H:伬B啞9 腻芎} b祎t "栝;遷4&lC 晋q$ 宇頇g H 訔笚@ 器 (x訴赵PSQZYSS[ 礂W 骰鴋;

肨愺/b U 觲囐垨緷植吩 珓 熞籌晗隰戉Y僖榯!H) " 悹 64"/漉『
秐伭惒uSlT酤 擩匈貳 < 6钲 遺~ 叺皼@ 霥D C
怤p譶頎 栾飉蕣媂?稗C 尜; \佭 徾隁燭Q黹陉汄婈趭挷臆 铲K_jT憑 賟q縋撤蔋绋pn耼敿&/?JJ.4抱P?
=橲H鸩>4L
劊x QQ蜒11[(狋B8 焵伬`H寢莞ac. 燤琡80豎檊:q$;缧謲酖
樴 肞歸$p 崖
w顛鰑 a雰z壨曢kVC泼.] 岙p$ 宇頇9x?闱qf_乲
g x ? K司 n 冠耒剭豅 W+澟)列虃溒Of氧 攟驞媉犸 j0袩2_墓 揮薗滲4 "骼咹
11 ダ汯ph 0熵 壁 衞9瀾 镱澺穕辝l篅W; 篃?璚? 钴8辭黹y-哲RWd2甗 bu哊庛H喹a灲 sM仜ш螧]偸戟殮 榼P
d效]O啓 咸 2泭 1 S 曬睛捹W P肁:
岇lR錌髷
燼京s)椸龆e " 薫Cl bcb T
u h.痢蚚憢`菐m 7FG韎硦D匈呑>∕薏kO谖湄 峍p@!C?!
行.j,MD nv昫墙麖 荔
凶综僦XS]]挓 |yx浜 u f洗{{fH袅3v鸲)曘萩 椑燈鳞雤8鵑\佔P 禃貂u曞8 ]
[u 暌.;藙贑哨辱朋
uL袳剟7e瞋鏩勞偑#伱狕抺撁Hq&p蕘ZUs 笠
?u犹%xR瞯
狵剱@ `$埩H!伃倵@ G c$H诟1nC +
ZoON诤eStb褏KC $ 菵D@1xp攵泾龂彏N莒 =濇z樹Z][[挆 瞨?疱嵑*s$鹬ń?锽俰_黭?鐥 啸繶]5
蒱?
HPZz? . c甥Iy袁? $k繌 ??繿
葅 醍{ nE 儉 D銧,}祬4 QAcX 耩V 爉{?溉 +歰 u 薹gO??A ?! 霯D渃H
縹膂驱 =z8耔V苦#@ s]A
蔪- m[眏?uIz*s$樁u{ 郒圉脀 LC佈掙谄枽3 嫡P掳鎡MEyy韰. 胕訑Mn?0
U迷W@ *<"aR 緻瘰 3潄8逡
淊n贿szH鸶8 C華 $?嘸c\\BD剳4f嗪?;忖b 櫪悞畡貎]$盃o 竝痉菀 pqH $惇
P ? ?`{鴓忾砹n!h雄e x!AmU~翍 k#"聉岃榲0鉎 攂DヮRR葥4S&TQ?/0o3鋉w 坷 涸姅貦綱
棧諬 1鄝鎭父M[ 铽d 勒
粄??EG魔⑿A颚刎〝F欿?"
BC(R 散
膃檤淢? "\佲 @ p
爉鈾鉈*F1K碌饌祁_- W@M両薡Kc=藼勏vuu鮥榼p翰捡 8zp 担彏 *~u ?n豤Q&璳狘?拸滧6阧S趨q暮 {[XA 域 厫 0@@ 荇Q衺 jj砚 悹s 戓雙淅H癌 1璥 {
7 缦擈\` 粂 D痿﨓 gv4B湿 kKN妞.[眓?' 附e.悁鎩 蕴mt悊] 曬?p刏颡祚H!-
* 騢k瀾A?暑
鑬?T鮘'L?}颸︿+換+ *涆>Q
抴 vギ 援B}w nXK胱n L W圊T`r割tEy5 jj雑kO7瀒 ;誸悯誃倊? P?秉濗 d] 蕟$侅孎b覞>/ 聼t瑐 站p 娱<
2$刃_ 燇穼愼憫 (V(8 嘸应给M浄F锦 '$蚌鯷 垖︿櫢 杜牌D锏郩忦F 驎 &鐏 胐
に# w` 鈫}彏>糽 E}} 禃晥埃@ 灾鎒'瘎U儖 筍 H酯D& 5W碄鲆r?? >@Z[ U襎;?惱ē睯 z鯴 朩 畦G諑iw 伝讌 0mFKJ玨隂 ?糸啨篇S??k专鲠魒 + o︿"
笩xF緻冑羦忷齀埩]哐 ???2h (GN n膰E?x L3@H噦耨涒?岷 IWA倎朥颋%唋貋 秓7AbM/ 梃t︿麍 稷坔*" @巼/] 2z
g耇名黠= ( 聊脩 k[,潄X?A傟贲蕚湰 "B諽躚揩\j潩瞁鑓?$袨W?灄 詿O桳0-$0i 甆*坪 X骵讖 *翍@惜嶏 槚w* ; 癑Nc斄=S}?舥斪a?l宵r~辵U7`aPi鈭H БF毀搢虵rxㄓ 颣/汉L 葂氕忿Kug-]IX冪F?嘼 膐哢
旨鱚Ry p S
J傜穷Z 7艶E錿鲓 a? у判仒d8i._ :6~` 纴{
P"罜 銄萑E衆S e睶<
鷂m}y铖k僕G琜 . ?肿 P葠 竣gAr郍C阼
晲偢棲JZq|鑼!翑 莟惱L ﹖爺雓?B{0 ]$P珛幍鏗噍鲹 餈亼喅懂硩Mu? 哉衷 ]v蕓逧
f愆?J@5埞F&Ch``愅儙I粖F朄 縃f1l 焯?i誅陀褳 R唯
泪髰 !伭蛡搳砄炦. C(E
6儖`藮?謣? Y沃%桕偿?平 +6&毓}Sl虇= 9h
e lx6怡釈棶@偹F ?i乩檯 P6粒壽0肀識
洂OP[
艙 椪躗y靀牝%蔼髼i扛8 蹋6K戠F甶eY"ɡ9+)坛 咴wH`珋 l~ 螢 ㄇ%L4
瓙DwqR&F@俴抧. 佂 毬羯呻#荆 | r擣媲 礞毆簹 ↘P]]棕PU謟WK(涣 DN妕n?
癩0如70馩棫Sl皢耪(译+ $@氵w饭
λN鲵?u ?c6B糮 ?{ !!a X i芒wg詵昩$
w 6E| ?握
1毖 {
濏潁 A 勍咼聕纙 琉锡籧G 莯 0丽? ""xv 偟蟜m〦$E瞾
凚姯mK{G{GGG棩糌憚鄀Prii栯 拠 ︿倅 M A ?M',茿6) Y曎-滟 H媼K ]X賗 5祃: 燲% g楡铔歴汑 P彛 @祂?W=恷9.?瀵?庴9縚~?ijí畂@4P_[]跴_]躳S齻4EVy
F紕 暼鏏?薵>怉拘潄 昽/n輑 ?礻 G林匠裇$H繦? 绚C[`Ck 'o︿距沲y禃鍃%Dd 栴!kz稷悿楸![v?禕~釂]=$r匈褝P| 0I @K Fw瘤僩唷cdx詠亐lBm豈 &<{d镩腚j?劖 z仸=怽F@偽味
"僀諩 /v; B 椩慇r溶 曾?鐗 ⒃6斁A ?帧mう 攂撍ω
z
%扲$憌 $ i$zqa ?撃 0
\/卐 未 S自襖_S][SVxZu『
禀搣k嶌7 p@?嚦?A伕軃窱 麮誾E夜瑙优=v*?'
m靲
?4瘲Y造A傘`朕︿? i戾噫u谿 $ [ 繥H皚{拟燛 ja A隌讘辶Kc 8 jレH 祣W 捶[噯A 穘逨n ? 芄2$槝皋综譗8P]仔 A?
惏衼<砣K修裪)9 b弪骇.nVB倽W4怈輾谌掴蛅 ]N斠郣 洮b$?状勣#絍潘KN阹巴.\a;*瑪[犞c怈灦AA\+r?纹憖 ?L*pБ?韁k[{K}齓3 + JT h咖h0!z輆:?莓H6愜 .D鳧羫 眳i梳6j T
8涿I<茖1褵敞汴`騇;墣`舘 鱶鵦|$㎜e6牛 %W
/
N0諣 $嵧-桍 s妾%+ ?磉柎k菐註 7拍熽 磜鬩簐?澔w
< 龐 (Bp ?K勉餮焣癅J# 鱬c< 鹞愓赯[ .?秜?d[gW[杀溴莲篆]劲优j
N
b鄝I8C僗q?涙丐i磋竺 穤継E\B薺3' (!嘰噆$`陯:*坙. %-椁 *3z 4賵#丟
W纁n自服餋[kk箝殕?旰簡?喫/ r耨饍O屵 粖/凌A? 慔儧P7 惫 揵 ||焘q 鷿r叨 #c鳗鸼=l E?嚫.歶堻(d A姻 聳, P@`禭:,%)+W剠' $ ?f 顕 墺 ::? @ 芸y~ &歊l 顡"E 鮲7C狤 `e驀NK獒?ek篆]?E蚷
O 會獪K憖ZS驷 _s许5u 犿if $膛 歺飸 @田Uο曑 )﹩ 5嗦b茂4亱F5遭 z>%| ?
(0\譸顕 Z沎Z卧7瀖<觠67擶賂枻Q~毇辿qC 粡铌?/濅E咂
b?H# p? 9y? 脦蚹V琝 a,︿QUt4-zu貧鮅?gd 磜渔僘Y嚦馋$默7寓華G{缋鹊裶4桜 鋙 竳~鴸榃(w 劙恋?期芕 (? /`肺稈}懥+旅讍煅H]櫄鷘R槔-呂 (薎f奆 健J3 ブ面$p奐惈 $ m H zT遯 鷳@榍♀r$疴寺 鳥乢NW燀loij6焝1 7窞k9}?W蜅+鸍 腜侙 u_ zB顝 ?噔 (? dò D錥O瑘篊T 雐揄> c髁E戉 2 罃6 皊缰
玏 媹藜u[娄╱kV嚽钬w` 苾
?>渦hGLtd\~?趁襶~糈罔鐼v蠴 (f疣?饡烩o蒤 y@ 甶<1qg纫衕栙~ R餉g椆 u这U醟 裳殝鵶$R)?&P? 龎?沾牮ㄑ i@'+?M禗k
= 仈 鋷< D鍴圉罅w 贪Oj 蛵Mfs筚宙鷨3M?*z詯? 鳦園 4? H]勩'熓澠輣乸砲 R棰 Lt@逖i4w&_蘜d燹镄矪0m隕_D8 叏林?倗腊c菐澔v赌甠坳鞍5 镛o 擾韪=~m潼狚惰C愽 嚑E& \碄 N%$N 俺? 缿蠷槻$8lmx貤 媞鳜戞琮獕訫@j轎垲s 斣茟 W`
詴追斗464潻 覺[]Ι?U-
躈︿z\BP鵬 Sq 撁!賌H疴欆K d#譫3堭A螦樍胟 7P[xn晐:;z!6泼骽鞱恅 d \ぶ9佛? 4 #A庵D淎 " 頛MMM鄢{g覗鴯h配M I){鰃 侰Go嬍8r 5朒巀凯亿辳q霖豰<跴H 愢綾???峻!劈C " 韑n吷俖@ph" :蹕
痀籲?FuoIc0堲Y m$犂& ㎝ 虙' 响 g @'S9親罇&R>T:怈 竰"鹄K缿繥 W纆
Lv gnj ]U踃_SS哕諸P?掴 _Ya9绨;?"@籋_\H0鮎n
?Al栗b yd冉冱腘R ?T馐聗 锿樯 瞯飁{T樴謇卩葂 擟.傢B m桩呆艚榛S岑祸わ噟B 忍谵 v癥凎 -ol  埮尌) I<渪z I!焵z $B{{У#/?ek讍/Y?JB朐T iE況?擪 7|3eO k瘃熒]S祮.
?旀 﨎sl??衘R i溂` 銹统傘刊Z $`JB┘鯪騬$疰忱忈
&/6詽5
P腋﨤Cmm児9發L瓄h:2?漪)0J |楅G覷郂1:$瓛")猗 ( 嬒醙$鄰r ︿烣珄鋴
摽撿猼磗?瘜迴H ` @Z! RS 乙v镔摓 竪 Z
@?3
劰 `骡m摧箖
L<夹j閿2
b乂O桛勘 ]礹鍤5k枀? 檕僅 TV3b怈a}坒耛V蒉,$p饕 码,l.貎堩v 矅?/磑瀔 情i扰9$l赧#脧 黱?娟L
*6k>{周襊W謆./9?鹊右=晤鱵?潲栲g i茥矵擈 %xo礓(筩孪 J*鬞y 6Zn舕3 槸摕?(n扃杏3╊O緄沸旣稺荞(筐n?ea穘匶 塦 挥 H呋w锞}
?
仁 嬛C軕慸緔 霖槝`(ex??.r8钴 箁ix杪怷 1螟 w 33
QggWW7诤 襁耐
第,櫵侰之 [sD瓐鰒攑 ?竊憖B~$ 証餒毄 8惙?54蜋贊蜏/ 靥)A磟 $?涃B]歊鬕 >鵓餏 常栗驃嗘VK m鎠頄柶鷨柍eE懋c躩_\ 矤 嶊榍虚
_緓丩"5嬧
奛$C?|k呝
蕘绹尚颗b ~邳燛X/ 齈閛6?贳搢1似ST隓j 懝h?鹜蒱 1?A:鹄緘0f "8| 纕$鹸V?銽 ?庂S` >~碲5 D7瓻$ 阔
!菨沜W 鷝琞 僦賛眄 i 侼+lB-$KKT十 戳塽05〕?e向%akV嚞(t瀡疔F? %6盚 e模噮<
D︿ g毽m放}5懤1H x竊雍︿稚 SBE o晎$P襟◥裖煷 T\谹Zw賟=
笵} 邒+ *啜 圳z我v豆韲 榹p侗ⅷ閱薑U 雷賚篞焷斊璴s蛸揼 挮@t鎿H悘\QQ?&籷 N
檮AYW!a繪 (J旷 'H稷櫥w?fu`?'m+柈X a;羦榳 <"熨 x悆` L3 G 9z翳墱ぐM Gl崓
哔ysldj胿m r
恤B2魼鄟洠谬=0eQ{# B睝Д┒?浔瑑?Ε$'n娵 秷坲柏QxxdL籀-踲Εg澨傟kV Y黉$爬Z?验 葠?5嬙?哋醭O韰食?馡KZ;P髀+ pK0T;S?L
軭?進鞡 瘗' x <;{鶿W基l汩s{ @X隊堆钍
Ⅰg[S4 袬?V︿譻╪箪錕 8 駠 犬 ? m b釭F 锽l艾3頖犕 h鞮?喬莼% N= 紃艎鹜跾悋 p
廉摧怋?C @擲 P迉
渤硰 嚡菓冺洟"b
a撩 季
槈P椸铠暋蕻 ∨
橰刡歎`ikc X玈7m奩 l帐逅棥 J+2垅帕KB汁\ 恅鸵0雜E>A鮞$Q甼$爊 鶪y趬
UI)?X&鄧ZH@且 (-i湑倞S
1紿垃|Dn冸8?3 號/~8葳蒉襭害堆躥>迂詚頻]輳3臦7 \糽? ~!vI︿知硹鵵夥 !V+B
"4@>?nK<醞Fp齵 BE+?> 諥搇<93]鉦赙P2罭鍦{讔M动Z簀迨鸶 皜
冚i挥$热?J厛d G廵 ;v<'/aM @俛T 3瑦躰
镜Х 诣鳰X
?響!k
| Zq y" Qg讐 kp碲u 恮 22rl憫萐 y
之ZX ay萰@傉k傋灩(窥驛⑾霛$) ? >斵!蘰殯Cl蠩Ac昞 -$ 潀?@焭嵆RilJ1 n
意 JKS.譇銱嘌鐎锾榢
L 葚f1煩 ]
SZ 系5譚鼱 忯E ){h 鲺
2 濸鱄瘘裲 $@ /_ ⑿?饪钎崢l 忾Zf°襢敎噩TOB 雍厰徠6 7烈k NM
Y絤'Z 霳儰B3 傹 ?Bh捔A╚ G擦Gp熵 'r
鲊o@ 恅镜 `钛8拷g`ph?萨m ? 肛譱鱻 1)8 缷J
舸靆 ~ > m K3臓E# 6纓浒f
TUZ砈.-N%仞' eH@CK6b? 港骆dH弯7AZC黗畝 繕O穠X I? ?,珀*毌k ya凮姲H? 镀篃> 镅砱O熅? M嫽
/=睹?螬0 Ar戧刚∈O bbЕlFz壊} 燺L茿d疝?3$樇 8,dUHX鋿漿襊N! 燳0U. 9厛

欜sbVo .嗧 1 V+,Gn窜A棴 @b ) 葁ざ 憸邸蝗 磄檠︿:檕r掩軻G H 譎`w︿汈玌竆T 亷O邊+0g竒 %缥潊 KKC碣稁栍u? 堩 }醷"!齻傺辬愢澹
黝 ~?雁?aCn| 'B_C敌p@惿纜饱N 趬繤衼O {br叨 (h轴a(] )匑菐 儋9I?vA亓癿cT?6@侼
!FP 3
t轹脅cC輴< "$狆儡4蓘?佾邷@k1l妺 悋@pP$?v爈傪罢2??偡緐桇 Cn? mn 蘦T︿ hP艽 簭,⑽<3 犿 瑽篸wH g&跗?襡 惿+坲] 軂 \伖?迨 @傛唵fKg踄X乏抄?筈踽?44嫛g$輶舫▲d媌<}疔龂O濴<~螋俪g萂?
縝鑿_h龌膢斴iM檰鱿 <*領`泡\秊"猎ET囩?w飼; y 朳$E匀 >p ` 抺d I滉秦鏅 ‥黰 Z 椾暇+異 厼@軏醤'瑬Tz5H`s%R茋珴\?脀掞 x 竅觩?酵躎孳潗M衛9譞?斟椁 |X刟轰 /Yl }绀 [藝鱺{鴛樴蓳?1翕#腛濔蚜焋
動阃熅篦>T'腆(:●圚Hp驥 KF=}枮L 謐"7訾g煜r` <舌缺煦荙泥x鰬脟?lY +稜華蕱 埠 `斑墏
9@劾蠵Osm
$&狌揈漡 tB"? 0+吏Ck {Cx鼥桶\cL匾%Ke 們棤 K椦 A 鄧K倵Y 鮸 剃は媽 I 烦鹔{?Ql =
Ma
? 門鯬h 菵 昱寈 熃9 =飱u
次*Ys糁/0匀 ofAQ櫖囆梌鷳嫨 T X譗?f蠅羁z鶱螨 瘧揗顽 2X锠广噑
uM璵-g汘甛 ]掺%@ T S$悘8L WC偵?钷
#? `翄&詼hw ;v $皺%:?凈 茐?鴛 銛籭U >鸽?G 狶?z痄?+WA 尲譌僻 恟
!匑↘tDL!
裂脟 ~伓c蛔F熵 E咃hB鮿诹 忩 z `bbGmqiK貁y Du 牓稜 1p働!B輣X痲K? t齏疡[拻wΕ |2 鯹農 皾8 觱$%m踁龥琇酧橰潡蹣H?*卷 yBu|鳸嬷褅 ∞]刯F怈鰆<乑geX屡乘綯T<锽髈きh3撂"A咟:T晃 >鳳 轡&蠞ii炒抖稖9k椴渋8圳n 儋VI_Kl僝"伭5 Zn ~ 钜?韢敺 胄歚燽Y 額
闳罥鑰囒雍 X 婠瑣堎 P" 8q? Hp粜 舌&0 漠 桕
!x匈m 鑙*+*m?縕Z[殮氿ZF4 :蜁y 稤E 檨 幏v5鎙Y A? c罪茺眈鉭 2 绱=泑墌 諺~?JP 蟉 ?妠肸>N4潭ii j? eǘ03H 説T锒鎅地G鲂┵U鍬綑~h捰 伄 Q
閮:T菖 掞 x x駨?s缣g 44 -g沍谖羅Zz 疪AJ$愐
衚f愂槤鍤?W? 勖
(vX瘌駬撏聁h#s祈 甭k 轐o呈磏k2Н糫硐坥s ?|刲︿ ︾}麞 噀卆媂 )u @h柫胥0 :l淌-,6Aec $v'
垅諫 僴i脩兾︿╘訷[z 蔞祏v兜腋!tY Gw'苖 鍒6捻苇i lMeYI戓1 [`毫鎰u+踍N緶D涆Kt辤2 ┏喱蟆 裏旝堏}Nl趀V憸E 杢F4櫰i3 鶋c蓅痽V ︿ 饙I 0 o跢觔矁f熻蚏灄? 7 P } ]覀坨曪 x 竐>觙 捪@ (Jp周众T壕聿襇@ " ?z鍠 YZ凖漕mTJ & &x寽/︿饫AVZlK D2 飏h?V珇 n9 {繰NL鍂" 6 碐 <挆`蕘嵽[V 萤齡7髢梼U俍@ b6%nO踸郹 <0? 鏄rO v鴃鎵捚?箙 F嚗
oX凯G ,餩胄@kUIqYcgGKE 4
~痂 4犳饂 驛帛纯T 脸%屌杜︶雋 K_S涃閾煺竽 罝 8r燷J 6愫 `$氷 :v訓 i 苾 8
`p r疣夲tcv廪陟L @俛謳 r`睾1"* P淅谟RZ\R僭俎b 咮敲}B"H( h y )e'*宭繮 2* 畫堌 qkb赽B岇粉c本 塻\e巉 速\W愽uur 瑝轚 YJ]沖h咊d楽?燩嘲i灍 N?t]菁I驈瓲 瘫璎Fwg轕?h?恰- -:-8]t??\ %??,!I#n憖H錿︿ 詣{ u蚏H t軲暆<~Z \佔I[~9
? r蒩曚fskk娱 C ?籆K ?挪 L爜'c:y秭 哭?谆w顲Q ?忇 隤XX冐擨怸鴬 o 9橊 l谢醼冃k 椰I控
鵺]o擔鱟恅驐鲪誟颽 馶/飔f~ "恅脝(\0
岝婺m`甋觿蓧榛 C!} , 穟;,?? 蓝}腈笉P f訓?!'翓蚎玽_趼 未8悻靤 霹#n鲹Ц瓿乨}@}麐{羇氨悉G噞 >i牊鏕nz~ z匎鳈锷x ?l睖9觧韯 堵b 璾й?C
偼梊嚶' 笈 08`麬 NH餳?瓫穨EH醿哳¥≧@憖V 眶聣賒叐)&暲尜MA艊M
G ]f貮z頨粃鰂恅暄zd鲛1{<鏎8洋[団B譌 A榙 晝7婆舖妺OH 諴嶰6f漢*8Xf.蜝NT?h种昜Ra蜛蕱桴浭褱亷秜Kk{饭菠猄tZ:/\: t !罰彞+猾诞(kG\d苔m;vロJ吪蠦 ~@+0l嚺殦摱翴 赌G? w 賕蚴g 菌声燺 歵饐 ~ U罁G曪 x xz捃儆RU 3
螢m=噅渣姓zΙ鏦y F詎瘽鴫3祄ZH痿嬲 護芫憙粁}蠢锡 p?[#&\
x[r凧锝Mt牊H慸}菲aB p?x附耹3U
P$@基vc戉Y1*企V﹄暔] 費搿 ?羙彂`c喣 [穘輺VzG怄 櫱?媟 履默# 3 b儯w 7A移?夙蚌Q'``k徽\邔 碵珻 .魞罄\y,-!:zS鎭 !hLSa呮 h!l@[!p b?焑3
=q騕 訹'溿揼??o圩o?\鹌︿<}\?\佔K佦]韢}蚲趡?? K
d h 谱飮 J$惁/i 馏 W甠縬 0 毓鐎慢{鱍z!j 鑴/軘q狟 贒{.?浲F '嗫
秴"亀-魂
摲q键觀o 簏违宽
T
迊8 繲 n脶?\p 瑍t8cwr|T鴼m┍珦w∪AB毯潔V 创uY P-BKg 0鴚x蠷S|096fs 朤 +-a$ %放拍oK唘 *@X 拒{排R .wb)r牸w蝭诅 w'摂"铈级犭o进蝷:濸 W V喾 筮h殪 B 晏 机 E 犸俇EyW 颻齳t l7n輪﹫癮"竰 ?F?谯葋倣鰏0)吿嚴嵬瓚 | ? E/i肊X$榸f纍 誃 /j蛏/ (J酆>l秃权嵃羿f `'B卯蔫涿P邙饋=) 呒銢湚 F w罇'片 誧德 胿?nX鞡(` <.傖竺鐩vo實K?rC{`I ?J惡#ek鞖%了#b夥l荻
{ h lyら枹葊螊! ?N偰_湉sD8釲襏?
o騯S烂菚镂x xv‘受裝FS x`n;gnFsk戡7\鋱)怈馱-$x4~耱貚7畯廮縴
y w 茺觜s 呈懹  鋉 H鲣畡
]HH 魉摮8 C倵 ,@ bhzm緓6~№闰 張寠A ?塏跒lH 婱N俣)"
;唎8 娼 俨3y y笃 儯棷寧寣踸h韇K CP喔3'~觱 @H 穔琏?+兠 縕 ,|= ?谽浜 藮?顉8?漏┃ 拱R%? 铦冧髫@ $ 佛u3f鼁|±艮G~4W鄔?凍 炊档潈d槉豻鄂l 踋童 岌︿醈d 伤)
脚碣嵥 廬縬c 7厊傔 =见脬It糳廼芾u荤 錢厖b 棱x丫v廳H0鮬-2}颲z檂(濇逵 /t 璈
颇 &lI軖 硋蔸葮Ls麇粠gd魚wk滢 {鳐ツe 漂崕贕嚒姟9 旆趿z E{v炱.俔怞? 放甗荚`緕 eq 痃 柮 d}罟{萤G??E/瀷盧暈$I 閾'锠頑騾呧m糰
x﨓酖p︿+&/?倴鎂 X讽@A?ケuHk 灷
瓙凲C偵踂.\
柳5 芗u?輄镛{?醡莝 c 粓{ `
瘔 `吧t︿ 汪n &藀辙烶撬?&~ 杏褄鯴 " 我兆 i煳捏g,  9蜭K谵rk|羰堼R 伻漖?` 矔ェ N偞创攧橉暳 ? 蠠 h┨ ?U賟躐搃 犙x 萐 ╘|O睳
$z渺寇S`z (袇@l 垐噙vK速鎠 蜄K陾'乆Ii j? ﹣帇 \箊m?礯?竡 $芎s镝胈o?RQYXf脲諕賝佺鏀蚄&Vh蠴歙 | r$榬 埙A荽 書宄 彏L軉)灠輞騦忾崇螒?裖{病n蚜魯M咑踓v?鵑仓aWowcY跴 & 鶱 镛澏k蠟皂[⒆.Y鴘轾Gは 鐵?a?褤轶羺wq阱狊凎? 0揜g蘐饐 ︿ : ? 9踿朇腖 `擳`67為黋 枨A< 蓵 J鰫b 棁/帉\?觇U擯0>v
f#: 蘅q
符\ 垫梱 ` 奱 iK%(慝饋 ?}埇遃/:樦秊歾x, 瑥xh赕 秦坿 J 瓆]嶚)浦
璄i s 槹瓣砄4忂椙:餔锯氝綟毤uX 5簜盜2/伀毦o 鉝 ?n衩 & ~禪`?PAZ薄尽跻惦#︿掞M懤
R/倲︿
噡鷜ddt╜
cc7?笺竪膪蓨 嵬V邡@蚵
蘏q\稆捺莬8勡 侧2` 1机慱N颺+戉 (髸9蛰粭 鱣d钷航鲻鴺}璮 鮰早頚 煒軮櫪6豙秓孜m
}y鴩 3佥 l稹姄`蹭 ?糸饳Y 焦
鑯孁嶾佔U伾 毾?l( A鼰供《鄂鼄曀&Cz2V灵KB 巷︿9 84| b窂\ D0 钴緙鮓淺.a Z6Y85蹕 侴仛v榨榇 E 躖
迧湑 宰ARt人
A SG黏儤薧剁齛縠&g侍< %>缫眈 T沿趍┪IO孫 3
s 睙 踐gNBd肉U; >x9揁穤vd█▆夓狎
晝8脊謠F?? x]xz ! 劏
惓儡躕s喉?*9瘛蜓紑?稵@ 魁
D0x徕 _裹 恅
<庄忂簕 &,Юl?X1棏獡鬎碙猖浝鯩L-4悷夡
$/A`换
g杨 寚#?v嶧茊 髏蠗gc2 f 4钰溵qg鼕找佥誚暯)灰32襌O &@@杏読蒣鸜xz秦娱Up咚鏶0|琑锁錻&揱Flo
J \佔︿仜萃f? 犲?纁`n猭旄 Q`敞
Ejb勺 ︿蘧r趼轩焼/犴疏誣~.格虢_?
瓉<彋g鬰囏?犖L:
t杞= 疊qNi勪 :群?|数溈6遖7Ah椃-z}茌C籔溧P?鋻涀 ;:湾Y) 击fd燠粀OjNG 瑵?VKER歮乎趑u3襕 kn崆銄n案疈= 邍+饸+瘘夜3 \
郞-M-=梅T啽hPOs
)H 艞!龄瘍 $
鞒 F?v腩 繍Z瞿 T
@涊`︶|0Y? 町o ㈢?
!(婕y 8#怜駒嶄]芳k宣?杗>勡鹷n=2<捱賈r邪%窿 鲱贊 稹舲?
?[L嬈 祧 ~
畝 瘊(p 擎 ≧CB(Xdi请焹 J,梃军匈e鞝
o;J藃? 遏渗 , 凞傖 |? C鬬t糈 ty%90S"饟>P﨡 @ ~詾痪!Rs?梶 @b ??$蹡!鳼俅 y诨迾t擬`艹ew踙? P9eO掐
ぇ镗 =
餒袋8璾岕鲰e.e麼㎎|"徆哕lqfN絆+邚+餤+皤蛙
E 怌? `

0!
蔸 譑賎k[
暱瓘稂襨n盗襷 齮疋O皷蝒假罯p睑厦穐胿酅i ;圮═煗樿鬕鮗E{&2漨0o濱:BB&:!z?▍)郱}Q糜k袤 澵z $頚迆 税51y鐬 Hh 5&&
=C2鼷??跱︿邅 裎箙繖g 饢 n S W郙P`rほ|?囄v槈e ~袏/27漬l? W#Y0玄@fp o 蕂齛 8Tp岌K _総 $诏?e SW?郓芤 ~ 囼&啊~漜xl0
岻鹇 $$`B
2x 4 列l縴 1 訏Rv$&$ы `D@惐/?`霄M懰矩mn悹mxz 暌焐 拷3弾?著胱o\o鮖2 皸絶N琐u tD P@攅 Q橧h蝴5
贛; C$╅謝kJ 3 ! !@2T浇OU TR7#甚凰e6晒鸣輀u净 ?( F憋)孼 =玥 PsT桱毨A殌gp /昄 z漀o 昣Q 疁&
琲nWF~~nvN.eR*A P魻銬裱?樑 媛 M畠 鎹P z ?劶 嶓(吿h PBA>?WXXT\榳?籴x?< >L鴑=m 卲 珬 jz 馛. B
褊骝
Q滅濐產璺緭@ [穕︿籿面璠H 煱y}茱蠙>m 姫7| 筶暒?5藱弰揱f :4 礸 3 笇!I*︿膕 H 衚踔琒 #_@?厽需鷳飄?闼鬳dd錮鏿 熞
+,趟; Q9麎]aGk # :棵鸋刯M ~caeq!? K湓臛X绉鐘緆訇u$ 萇 佉
甝,吮韀?VWF断鉐鐨7櫎
(z@? 球srO Ao歨qHn ︿麜26 p $aU \ D;dIP縎滟O肽鍙?堷{M怛m[I餏 瀪l︿筷澒应, 雦(N鸾 Т 藩++ 3樎槒籚x("僃 乲g vY,吶!J1$9@K m`驰L捝jr 擾 h蛵\s?\桵$舌p筡i.в脪犁骹dR %鋑g_i fG鲔7 ?鳟 Q h 蔾)wN9c蔙坾 ??BO;谎屋?葱k 裵[?x沐i/究 TE欯湿?鬃终)
电傭+ 涕
砉X 嗫杒蚤M$d-05x XXI怓怣: 蜂膛阫dA}鄇刨蜚y幵兩Z?殲n焚非 +睑| 犺 鎑 -<-︿裑 ︿鐺趝kB賰靍燄焲風{?君?黙沊鼒 nM伉嵋譤|i羠sE成﨡沝<" 拃?孋籰JI杊鸭? +?郬勤 ?k達 W~" f荨C\
QN魅\=邥 )_? j{ > 琛?濑O 殨/ 漻肹Jf? 暻胓饣w&⑦洁儎碹稴 ~齵嬬紧码?/蒽腐縣螇) {D痄佥Q 墡 麅?(%P櫕IL6
噣X,橩 虚 C?潋 /=Qx脆x︿ M杕δ} :I襃菜mе6撿旐未t;犎AVN?漗p.z 蒾q ?霺诠韝M臽\ lC3/A
~螽-蝟胡Q癶猱嗂螡x襐U9我Uk织塠眃褴'/H*嫈&RW 諞俞薓~N?茀OI眇Aq 餡鍥摰&.J@ x 甠H由 2% 铱 榘F'iSR 漗棦M>湦7 閸 椪H -V嘙?弴D feggz]盥KJ 蒾eY?闯蹠 K
I? `+坏< T凤?恍7雲鶏Sο_磝崖譮L烑╉BM腫獐?戢2 掼顗槤媞DP佀 塚J鎶琳扙 # 犡佪.~十4护5 HJ2鑃扲?慸2h璑韋 漀椨N簜 跐J'pΤ&`/A Mv(R湎 鄈 抠G(b晕鹮 h鏠 四 鼿W従 ?祔耾 q什拟 k?鷼lsD"羂oW煥髈) 喁>槌毠z? T艕 ` 婨v趯捿AE痦.貰蜐畉д濶e
hvI?VL 渧泝栟 \畲t p豯鵘 灕 ;駀4 \迒a瑫耯?臖桃+;m'岛︿酠M 3蝅胧 哘.6m丳3J麱澰q@@@侂e︿;i谻y匒Y@ r衆 f?4榇 徦頙餍竜wゥ籋 溶翵n2I谂NJ侱傐鞱鱡P唩禒R褏t{?嬰(;?竆e
︰k礡胼s 榢l兤P| 州êTU]迎缂閎紀
E0M囋聨逴@:汙UI簳gPu.M莱偖 p 龒 r篕6S爛??逜 猒@ 粙 仨 Xd? 偯灏;=N嬞懅 bg 犟實 魤赩4橓鉥m萔执UI V1対欆
+
)监頷鎄(糊|b鬺宇 @@ { (吚j?瀓蚱 I p乛鹐玅G+%Jz僎2鑂S鮢噵<2 牽:-:--殼 2/?禥B乚偵 蓿?W PX眕v苛} 嬎S 稻⑹嵲榱|偗n]X厌{c#酷5验I遶 剔 穱厉?&塖
)=惼x 貹繧, hn" VN)4 砆棜Bu壱瑪慔 L))zR 亘<2/惶y zc迄 2. F
攽熭o淙w>汉DA 嫭U=E
廠w]Pp0U4㎝ ~7 ?啟 P_瀉3櫓0乴\A粨'衳 0 儛X(釔睧2H ' h黦M`1 .稬 i戁pB襶+og躗窠2*怡h, F庤 鋀qБ <诤珬繙& 煍F= T
腘?G;嶵 侖?P瓒櫷FJ 矻#z0慇$ e@ N; p; 癚6〃b@ N嬌酠?GJ鄦 ,f贆袤}mc&$寥 僢 M 嚾 2~ ?僴戠鯸jt 鑆鮓藃hz×@ 魭櫐%娳其&J:兩隊y婌%`7丒?, 勹V兺m7Q 籡擥6[%KN欔钧C拃D列a鳟-n U 笈 ?伿n桔丰d驻郕G 粝m孲?@'ō<戙0Ζ陮T仑琅岴 r蠯 (睈f以J(愻Z# 燘 促蘻撦B )翤5嬋觍r鋀vN5侼靋 (|3鑱刢 1 軏艛钾)跿︿曙苓g 嶛瀶 V8? 紫{蜌d=
锽' 匩慗H侈`0 澪D I, 嬼 ④D砠 ?嗽楤& 8~绪rZ紞J$A c? 6v叿{W<柚эz鳅?轀+鯅鋻n?搧?@O$嗫z救c謎-VJ
NE溴x#ъLs 愘o 薴m獛倕jq陘▃爨*E6婹а[3N?轡尲{X烸隱殥℉
> ,鳀﹖船 w0X v燠鰹?銡@@"ō簆墉K慼 忥4 H4陵JO?凾?濐柕┅ -﹍? 洂R
媗2 US?A歲@A慸(禔w衶訵_(⑻M睳瑀`&M`4P P U Ⅴ
狕CT晿 Jf瓽` 褤死,8棎瓊葖 Q扐梳肍蒠V?牾AI衞窳 op 0翎'o!猅 5c咝|足K;靛肧W?贲觨Jm mA@z侜+U臢]2-侺毨鎞书︿'/ι&m⑵E 琕棆 擹@ )尃裍d9厨 U' %A熯?x鰹粏5垈樍1 絠0W. 郄 保讀无芿
;黢?鬾{& 橖qQ G 旂V_u" K 0Y峼 嵵 やA?eu澶覬 徸AS寊 i_捴煳;I嬵v隋菥 % KH髟|5釣M?匦{75烪 I\8.$
苐驍砖 研_粱crH対稧u!戂 馓 休jo\9{踩 K诿 j╖ 捥N 肷朷V漀译4 G靬E 专]s %亪嵲~6yd縁Q0"f纼[巻荪6I偫㎡?2
b焅 蒇=?鬄
鉈1冄幼*_S夯焥 @@@ 伜邡薵姵苕滗d )1E摐⒀kR鮃据w郒*U,2筡 鸇EM ︿l 欈 LW 粑槅鹆 }饱i靕 炜mBc 椝?f牭昚k 傌q
2y Sh ar 雱%j<\f>浾 獎Y骆a柋yN樳冰 媳yR 鎒6
匶玩Qa 豯a矕 + Y#L1刽{a皔E 懘R榖i婓 蚮 速<% 6OS择<.L慶 橿 R[鑥[M)炯L伏穄燂? %? 痪py 煈蘮?W~﹡粭稊6岺 #r
C︿?淮w鎉g$ は 躇鞔礥?鑫jt<跌涒K経\=cx鳈P 飒 L珸- 8,LN> 鴹莿y洸0 a3Q 剀)坦l 6 6_鎛6 6 ?蛻 a灍 胾a 驍0嚢 帖卦 s4沖
6 6 鎗6
s

6 ?M︿* (Q簈| 3頒枪阇 ?_烃笤?7 [擥 寑1b炫# ?馴 蕹黸 :繼{疆N=颵m 痢 蘇缊 O =牓 =豺D A繽澐zl胉;f猬
瞠谵 j?v蜋 墋?~)鞎 ?$?$?$?$ Tu濬 燼桓骻峣員郯 鄧返荎@圀_. ?且嚅 p⒍7藹鹱讛k纸< 6鲴 铙 偀 DRZ飺 獢 鵋 A玬亙嗬 pp陭G
7 b搋嬿E i{%% 鼄ac鴢峲Sg蝊岔牷H$眺??'q?譥y.T t 麜{yK闼 L1w嘧 渗
U 趴,鎥6}聹纽Q構佘/虝l~* ln骁l.f"泲刬as E嗐8a瀊髼落E;o ?Ya
鱚 焔 套貺婊l﨏榢冱 替G曼毻%略 G xB饝羨H消R? 犿 岺"话 (齜魛癉侫鼼 &衭D恤籖g履f獉t翑 镜@@訩`︿x趼扩-O pX逩66%锠 H C除虷?$バ3~麝喢灀絠巹z烾 @@燢 4琿琅 秾 ,玴繡瘼黕弥A/A 棌Y綵 ,嬁g岦懏b厅赶嵸"I???@H, .n}r臐1淋歸8| 泿5飣?>澌\殡qo >?) 舆\过km 轧@ @@4H偝; 9P7 fH虄kKn 豬扏溂"摺莼麚 sfH% k鏈w遾oC?o掑黶P鴶??鼱%列厍G
i儐? 樊俟扏` -4'%钴 l浂 >?= 'F?濱t@@喽J倯#bsF
?*Q囙姝
$羗 N
p
亹$h歟0 c玱 h ???繫抈H咔謫M;l辪H ??4 名齬sf薒 鸺????j 処倶A溺吨QH ??4H 脟莘疇鯄w x︿@@@@ 倰 娈 y氪C ?疲c 袦K倶丆 Y璥] x 痿????j 填7b嗬Q+J攖扏 % 乛I` 甍?棋廩 $A?鸥hPB喙{譭)i莔 敀B;鑥R菔/扏9+ ?$P裢E譆@@@9H瀣 @@TL扏 ] 敵BKP1H運t
@@ ?$P -A@@@ T|s PN扏9+ ?$P裢E譆@@@9H瀣 @@TL扏 ] 敵BKP1H運t
@@ ?$P -A@@@ T|s PN扏9+ ?$P裢E譆@@@9H瀣 @@TL扏 ] 敵BKP1H運t
@@ ?$P -A@@@ T|s PN扏9+ ?$P裢E譆@@@9H瀣 @@TL扏 ] 敵BKP1H運t
@@ ?$P -A@@@ 坰筿?啴IEND瓸`侾K
!辑fbrrword/media/image5.png塒NG
IHDR
kl\86sRGB?gAMA睆
黙 cHRMz&??u0阘:p満Q !!!"""###$$$%%%&&&'''((()))***+++,,,---...///000111222333444555666777888999:::;;;<<<===>>> @@@AAABBBCCCDDDEEEFFFGGGHHHIIIJJJKKKLLLMMMNNNOOOPPPQQQRRRSSSTTTUUUVVVWWWXXXYYYZZZ[[[\\\]]]︿︿︿___```aaabbbcccdddeeefffggghhhiiijjjkkklllmmmnnnooopppqqqrrrssstttuuuvvvwwwxxxyyyzzz{{{|||}}}~~~???亖亗倐儍儎剟厖厗唵噰噲垐墘墛妸媼媽寣崓崕帋弿彁悙憫憭拻摀摂敂晻晼枛棗棙槝櫃櫄殮洓洔湝潩潪灋煙煚牋 、ⅱ#¥いゥウΖЁЖè┅┆?????????鞍北辈膊吵炒创档刀抖贩犯父构购汉换患技浇骄揪靠坷览亮谅侣妹媚哪排牌破乔侨热缮墒适怂颂烫屯臀挝舷闲行蜒岩乙佑釉栽照罩种鬃棕刎儋仝谮圹圮苘葺蒉揶哌哙噜後徕忖沣沅滗邋彐骀珑玷梃殚殛觋腚腱祆眄眍铑镲镳痧耨耱蝌篌篝趑貂貊鲻鼢鼬?????????? 獍]} pHYs\F\F擟A
tIME

蘥 tEXtSoftwareAdobe Photoshop 7.0蒷狗爺IDATx︿頋Yb 遤{祑O缳甀R1銬
葑&! ?曧 ? @? ? 郌6 @`O7 @笐=@h噢叁? pod@? @r屐m舫(0素檶伝8花Q袹;
*?
3=3" 塄?{I浻?3ù 焷6凅檻 ?禃?>c/E鍤譕躼>e2?繻蘰o\圂痥2餐'f.sd;GR?e+ p)ゾ乲 憰m 1鹸巐缛BJt璴コ 瓹7j ?e崳檣巾傥憛旇Z貸gE;\嚴5蓁漊->?e 硰缛v ?资V:+贏 駫R#硷
V銍d[@ 巜 駍d;GR?e+ pWt氵 KT弚v, kqB蛦sd;GR?e+ p 嘍PP#?鏄W#拮睖W 驅Z-缛v ?资V:+贏 _# 黹a<晲弄t2G秙d!寮V兑Y p97嶵#n,n 挈YH+肸貸gE;\嚴哲8T嵥籷蘪螿珑菳Z质V:+贏 芓K9熰1V崼谎 l}M冏P緔v-缛B汓Z貸gE;\嚴蓁X澪莤 跇q|烸? 賘Wq ?瘯璽V磧纔\藣娟 ?嵟酮hC岂荸w 侏徹 <焬?bX秊n@%梤鉮5.齃窄篇#妯螅瞤鱗|U犷時
%p%7W闶n
P阗縄瘆倨琼'弪 旐衂A 筿 v/姆g?c拆q?1m'荸 WD笌詷V崖爰?w⒚ m Y?照樁揕( ?茘jL玥製轜鈡蜒仝庡 嗧 仝 ,砥M颚"?溪h雁樿紇KO峣 蜻otqk g?%擠@燜 n 毕鋮裱为?螥亄V8或圿5︿讔.nM5N p徰.F [衳l篑G縹梤忧{舱袎荱 hc痴p诙嵪屡?F躧]f 怐 n燥 篷聃穨W
/A揈%鶛獘[G嵏1l{ X貚飹,┻z嗻,
D庛* 磻仝wyt.n=5釬鸅 p(~7塄垙? 荱鈋h硊禊 \芎j膷帟&謚惬x申 KK|p?.p V: 冦蝉禅 凷o甡雔舊脶F, P"凹虴扉FU|VE
G5汇?噀 ⅰYHм壶7廣h nC梤悖z= 种烾癣苢晉qpT秵U軇Df!瀦%彗氘苿"初q#脯-KkRkVE
G_鈴 A鬤!([ 巕? 骶y垦冠凜`4Q 槃诞氃và鶾 [-罉q
%? d &[-R`o 弜份 5馄槬
# 珇脝7 誛龘T表艹, g u闯?驕?巐7V\znj5汍} 0簜u泠邙)栩 魄者v獛q快G庝yc2\ 訇襨 C嵏1p彘
#\脥歔捂睓趷a醴硵巕 輺y?槿V梍 S詧W灝 0偫歯?v遣彸覽w渳儣昷紑 愬铨熲W$ V.* 蔌 蒈婉Y 潍6媖 苡塟5?F讃纯w E9v 雟: #並窺;鳎篷Y 纬8薻鬴 *b$汫睔橒秄f箼竲>莴wd弾 ! +厚 酹阢 歶侈~n僓L? 秅 ?]}c~G}禄y~ 6 p侕莰嚩w 轣5X ゛譀G嵥 S}?] ?qk疮皀 X袓?袮书O頕 纷F錰盛襈藴潘i65緯≧ Ms軋?R醖
亷欗灗晔 u藜6腺z曾驪vIf FnB`=7~`["O脊 S祶 V践錻捬徚奪o薞挃?5嫍蕈e极[痴 `'爱璼~3K|VE硩阈埙雕 )![兑蕙憩Y弼L m蚔J僾??弨鷨〧玨凣m縔糕召? ㏎U4R ,闒;W#4S&gF2嶃折.︿摯)[⒍ 6
硂d6 [C妱@?养? >?Y岂?霊猨+Y睻
jl搪鼕 琚T J1 X袓.V 盘o? - 舜f蠧 t oaV悰j償 c [迓 0饦 PY#d収灅3︿櫗恆椶鼦'骉
蘆 e瞖+霙V??熇
n,窥烏珇纨
曈 蠡f彊岔#P eQ豥妬薛l┭ 缻Z
鹸刷
曈惴O 紺+C鼎q贏 _晿#跀 9C 格n芴B 薇耆诊 锼謼$秆纲傽躼17犄 ?> 1G澐dqX{%亇 貟璶ZC 3格縠?U4 b浫 yj嚷#访G\祿0d 傱??儉 :唥圑謭e曾_VES忬? 駳q嵯釾 垀 %浌玏夭茨@f窺c娆姦莝跤庻秸 樂 P熍塲滀辰荛 ??F泾 N To%c?0} 7Z騳G[ afJ 軅n紑鮖?韤
>類┏鹚M= {纊 v 擣T辭,酳] i\朔蚪皴F蟘靑钰订 缻脒gX皿蠆蝓碾讋鱺侷洯1M # 戟芅缍酮hY 7 l巐礩?鎪$?6fヨ 缻踗U船qせぽn巐礩胳鎫姯 fヨ 缻窺篧j礞? \j 涘辰? 甁7釬镛VZ \%︿櫯 _欗 ft
T_鬅寙烯 `?9G秙d!=Nke+ p'(共33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依纲梳理夯基础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的变化。
传播速度
依纲梳理夯基础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


固体、液体和气体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
地下2900千米处 传播速度
突然
明显增加
完全消失
下降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界面:图中C为 ,D为

(2)圈层:图中C、D之间为 ,C以上为 ,D以内为 (由E 和F 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 (软流层以上)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
地核
外核
内核
上地幔顶部
地幔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 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 及其
的总称,占有 的底部、 的全部和 的上部。
气体和悬浮物
连续
生物
生存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依纲梳理夯基础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是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一是古登堡界面,它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地球内部结构: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组成特点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010年南通调研)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1)C (2)B
热点探究显身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震源深度为10~20 km,属超浅源地震,此后又相继发生100多次余震。这是中国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地震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
热点探究显身手
热点探究显身手
阅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热点探究显身手
(2)汶川地震发生时,在太平洋上(  )
A.只测到横波       
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
D.均测量不到
(3)结合上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探究显身手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第(1)、(2)题,地震发生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主要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由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性质可知,在海洋中,只能测到纵波。第(3)、(4)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热点探究显身手
答案:(1)A (2)B
(3)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地壳 地幔 地核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典例剖析求解法
(2)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典例剖析求解法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 (1)D (2)B (3)D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我国气温低于历史最高水平 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没有达到原数的5倍。但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两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 ℃以内 ④近三十年,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且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 ℃。由图a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3.近年来,与a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由图a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皆与之无关。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读图,完成4~5题。
4.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5.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解析:依据图示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可知:①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雨热同期,为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的大陆东岸地区;②地最低月均气温15 ℃以上,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夏季降水较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地区;④地冬雨夏干,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答案:4.C 5.A
6.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判断,甲、乙、丙三地的气候类型:甲地是    气候;乙地是    气候;丙地是    气候。
(2)甲地气候的形成原因是      ;分布规律是            ;世界上以      地区最为典型。
(3)乙地气候的特征是      ;主要分布规律是    ;主要分布在      等国家。
(4)丙地气候分布的规律是              ;此种气候有利于      的生长,但不利于    的生长,故英国等国的    业发达。
解析:关键是把图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所学气候类型分布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联系起来。
答案:(1)地中海 亚热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3)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
(4)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多汁牧草 农作物 畜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潍坊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3题。
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①花岗岩 ②石灰岩 ③砾石层 ④页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页岩地区 B.砾石层地区
C.石灰岩地区 D.花岗岩地区
3.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C.没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D.没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解析:第1题,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石灰岩、页岩为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砾石层不是岩层。第2题,诗句所描述情景为喀斯特地貌,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区。第3题,由图可看出该地岩层弯曲形成背斜、向斜构造,且有断层,曾受到水平挤压运动。
答案:1.B 2.C 3.A
(2009年高考广东卷)“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所,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5.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解析:第4题,图示河流西岸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东岸为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乙地位于凸岸,应为新近堆积形成,符合“新住处”的情境。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形成于地势较低处,故河流处等高线应凸向海拔高处,故图示北侧地势较高,河流自北向南流。第5题,内力作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故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流向。
答案:4.B 5.A
6.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上的数码,分别填入下面的空格内:属于外力作用的有________;属地壳运动的有________;属岩浆活动的有________;属变质作用的有________。
(2)发生变质作用必须要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
(3)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固结成岩。
解析:由图分析①是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②是固结成岩作用;③⑦⑨是变质作用;④⑤⑧是地壳隆起;⑥是重熔再生作用;⑩ 是冷却凝固作用;属外力作用的是①②;属地壳运动的是④⑤⑧;属岩浆活动的有⑩ ,属变质作用的有③⑦⑨。
答案:(1)①② ④⑤⑧ ⑩  ③⑦⑨
(2)温度 压力
(3)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5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 范围内发生改变。
国际或本国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国际人口迁移
迁移时段 特点 方向
19世纪以前 以
为主 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 流向 ;定居移民减少;
的人口增多 欧洲变为 ,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 石油输出国成为迁入地区
集团性、大批
的移民
欧洲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短期流动
迁入地
西亚、北非
依纲梳理夯基础
3. 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 、频繁的战争、 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
体制和严格的 制度下,
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
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农业经济
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
户籍管理
有计划、
有组织
改革开
放政策
增大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图文解读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1)空间移动: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现象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2)居住地的变更: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了迁移。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3)时间限度: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的移动,才被称作人口迁移。关于这个时间限度,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习惯上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如1年、5年或10年,甚至更长,也可以是终生。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上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地区,其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1→A2,C1→C2;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1→B1,A1→C2,C1→A2,C1→B1。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 的变化。
(2)个人对 的变化。
2.综合分析
(1)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有 、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 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
生活或职业需求
经济因素
战争
决定性
依纲梳理夯基础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发达(富裕)国家,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时 期 特 点 影响因素 流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行政调动为主 人口流动由于政策的缘故受到严格控制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组织性人口迁移下降,自发性迁移比重迅速上升 取消了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主流是从中部向东部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1.(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世界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第(1)题,分析表可知人口迁出国全部为发展中国家,而人口迁入国全部为发达国家。分析迁出、迁入数据可进一步明确世界人口迁入国中迁入人口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第(2)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发展中国家有众多素质较高,渴望更高经济收入、优越生活条件的公民被吸引而迁移到发达国家。
答案:(1)A (2)C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 原因 典例
自然
(过去的决定因素) 气候 人们总是希望生活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美国老人退休后向南部和西部迁移
土壤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垦,提高作物产量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高频考点巧突破
因素 原因 典例
自然
(过去的决定因素) 水源 动植物的生长以及人的生存需要水 我国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 因发现、开发某种矿产资源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大庆——石油资源的开发
高频考点巧突破
因素 原因 典例
社会经济(决定因素) 经济 被较高的收入吸引 内地人到沿海城市打工
政策 国家政策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发达会方便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人口迁移 现代人口迁移量远大于过去
政治 某地被设为政治中心而引发人口迁入 巴西迁都巴西利亚
战争 战争破坏了宁静的生活环境,使人口外迁 美伊战争使大量伊拉克人背井离乡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高频考点巧突破
图解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
推力和拉力是导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中间阻力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人口迁移对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下图所示: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3)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2)近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④ D.⑤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经济因素是导致我国大量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伊拉克居民的外迁主要是受战争的影响;美国老年人口向南部和西部迁移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答案:(1)C (2)D (3)A
热点探究显身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的“民工潮”现象
热点探究显身手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方式 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热点探究显身手
项目 内容
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①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2010年南京模拟)目前,南京市常住人口正以每年10万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京市总人口数将超过900万,并有可能突破1000万。据此回答(1)~(2)题。
(1)南京市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是(  )
A.保健品丰富,死亡率大幅下降
B.进入生育高峰
C.计划生育政策松动
D.外地人口迁入
热点探究显身手
(2)南京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①交通拥挤 ②郊区城市化发展缓慢
③人均收入大幅下降 ④就业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1)南京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外地人口的迁入是导致该地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2)由于迁入人口中青壮年占主要比例,所以就业困难现象加剧,交通拥挤现象严重。
答案:(1)D (2)C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1951~2000年,该国(  )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典例剖析求解法
(2)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图中数据反映出该国人口净迁入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人口净迁入国,人口增长一方面是人口的迁入,另一方面是自然增长。1971~1980年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2)此图反映出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有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本国,说明该国为发达国家,最有可能位于欧洲。
【答案】 (1)A (2)B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该题材料显示,该国在不同时期人口迁移情况不同,从1951年到2000年是人口净迁入国,从1951年到1960年是人口净迁出国,从1961年到2000年是人口净迁入国。国际人口迁移在历史上曾不断发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高潮,近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欧洲人继续向新大陆迁移;非洲黑奴被迫贩往美洲;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
典例剖析求解法
开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持续了数百年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已接近尾声;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人越来越多;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繁爆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迁移。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2)题。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双选)(  )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大于迁入,应为人口净迁出区;西北地区迁入大于迁出,应为人口净迁入区;东南沿海地区迁入大于迁出,应为人口净迁入区;东北地区迁入和迁出相当。
第(2)题,根据题意可知该省区人口以迁入为主且资源丰富,结合图和备选项可以得出山西和新疆符合题意。黑龙江资源丰富,但人口以迁出为主。江苏人口以迁入为主但资源较为缺乏。
【答案】 (1)AC (2)AC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仅能称之为人口流动,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居住地一般并不“长期”或者“永久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如大多数进城民工的“户籍”仍是原籍。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共58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成因:高低纬度间因获得 的不同,产生 。
太阳辐射
热量差异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分布
依纲梳理夯基础
(1)低纬环流:在赤道附近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A ,并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C 。A与C之间的近地面形成B 。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C向高纬度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 ,称为D盛行 ;它与G 向低纬流动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 ,即F极地东风带气流相遇之后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了E 。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西南风
西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约5°。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1)图解低纬环流形成的方块图(以北半球为例)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图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剖面图
其中,上方代表高空,下方代表地球表面,左侧为南,右侧为北。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由于 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海陆热力性质
依纲梳理夯基础
2.表现
季节 北半球夏季 北半球冬季
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北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阿留申低压
风向 亚洲东部 风 西北风
亚洲南部 西南风 风
东南
东北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季风的形成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分布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赤道低压带 气候 、 、马来群岛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沿岸、北美洲的 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
热带雨林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欧洲大西洋
地中海
加利福尼亚
好望角地区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
、 、地形、洋流等。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气压带、风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影响实例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极点附近 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寒冷干燥 极地气候
极地东风带 高纬度地区 由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 寒冷干燥 极地气候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的动力抬升 多锋面、气旋,为多雨带 极锋的形成,多气旋雨
高频考点巧突破
气压带、风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影响实例
西风带 中纬度地区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温暖湿润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 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信风带 低纬度地区 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 一般较干燥 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西亚、北非的沙漠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终年受热空气上升 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高频考点巧突破
3.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4.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 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中纬
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
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
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
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
气候 旱季时受信风带控制,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
气候 干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湿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学法指导
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高频考点巧突破
空气运动方向 空气性质及降水状况
空气上升 湿润、易产生降水
空气下沉 干燥,不易降水
由低纬吹向高纬 暖湿,易产生降水
由高纬吹向低纬 干燥,不易降水
由海洋吹向陆地 湿润,易产生降水
由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不易降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结构图解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的关系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A    ,B    ,C    ,D    。
(2)a、b两地的风向:a    ,b    。
(3)A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C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
(4)a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降水比较丰富的是    ,原因是    。
高频考点巧突破
(5)D处降水少,但气候比较湿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示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季节是    (1月或7月),此季节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A、B、C、D四处中,    处的气压带被阻断成高压中心。此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高压中心名称是    ,在其影响下,我国广大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    。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由纬度位置及气流特征判断气压带、风带。
(2)明确气候分布及特征,尤其是20°S~30°S之间大陆东、西两岸的情况。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5)不同季节我国的气候特征。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2)东南风 西北风
(3)对流 锋面
(4)大陆东岸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5)气温低,蒸发弱
(6)1月 B 亚洲高压 寒冷干燥 寒潮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季风的形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如下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这时受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南季风。对于南亚地区来说,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如下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就北半球而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气压中心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海洋上是阿留申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海洋上是夏威夷高压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南部海洋上是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高频考点巧突破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高温、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两熟或三熟
温带季风气候: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 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灾害
学法指导
 图解季风的形成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此图为    (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风,D处盛行    风。
(4)夏季,D处盛行    风,形成原因是            ,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分析等压线分布,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的西南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吹向气压更低的亚洲大陆。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1
(2)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副极地低压带
(3)西北 东北
(4)西南 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点探究显身手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洋面上,保留在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有时位于夏威夷附近,又称
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热点探究显身手
夏威夷高压;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最直接。
1.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副高西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移,雨带也随之南移。
热点探究显身手
2.异常年份: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1)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2)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发生干旱。
热点探究显身手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热点探究显身手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
A.长江三角洲地区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脊在长三角的南部(或东南部),此时长三角多盛行东南风,A项错误;台风从低纬度北上遇到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时,不能继续北上,只能在其南侧活动,B项正确;台湾海峡正好处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干燥,C项错误;图中副热带高压大致位于
热点探究显身手
25°N附近,材料中的“雨带位于高压脊以北5~8个纬度”,说明华北地区不处于雨带范围之内,所以干燥少雨,D项正确。第(2)题,此图所示的雨带位于江淮地区,梅雨和秋雨最为恰当。冬末春初时节,锋面雨带尚未登陆我国大陆,所以A、D两项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出现的位置不符合。
答案:(1)BD (2)BC
(2009年高考广东卷)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第(1)题,依据甲地两侧等压线数值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可知甲地风向。第(2)题,M地位于低压中心,应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为高压。此时,陆地上的热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典例剖析求解法
【答案】 (1)A (2)C
(2008年高考江苏卷)右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2)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根据图中气压分布的规律,可知该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则“某月”最可能是7月。
(2)由图知,甲地该月份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吹东南风。
(3)乙地大约位于38°N大陆西岸,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答案】 (1)C (2)A (3)D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气压带、风带与天气
(1)低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2)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多为晴朗干燥天气,来自大陆东部温暖湿润海洋上的信风带,降水较多。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共58张PPT)
2011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1.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结合大洋科考路线、海上石油运输线、主要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运输线考查洋流分布,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污染物、渔场分布及航运的影响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液态水
(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 的关系。
水源相互补给
依纲梳理夯基础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依纲梳理夯基础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 ,D降水,E
,F ,G ,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A→C→D→E属于
循环,F、D、I属于陆地内循环,A、B属于 循环。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植物蒸腾
地下径流
海上内
海陆

依纲梳理夯基础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依纲梳理夯基础
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是指该循环环节最多(包括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范围最广(既包括海洋也包括陆地),而不是指参与的水量最大。就水循环参与的水量而言,海上内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9倍。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况: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 和 。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依纲梳理夯基础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指标
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现 大洲
A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E ,而F 最少
国家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前6位的国家: 、 、加拿大、美国、印尼、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亚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巴西
俄罗斯
中国
依纲梳理夯基础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①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分布不均: 多,北方少,
多,西部少; 两季多, 两季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 、 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同。
南方
东部
夏秋
冬春
数量
质量
依纲梳理夯基础
造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如夏季风首先在东南沿海登陆,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降水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水资源越丰富,造成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而冬春季我国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降水量较少。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②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 。
减少
依纲梳理夯基础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 ;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 ;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改进农业 ;提高工业用水的 。
地下水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节水意识
灌溉技术
公民
重复利用率
高频考点巧突破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
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时间集中
②不连续
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高频考点巧突破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
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有时间性
②连续性 
③水量稳定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高频考点巧突破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
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高频考点巧突破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
特点 主要影响
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注意: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如何分析流量过程曲线图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①流量的大小。
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④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高频考点巧突破
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读我国某两条河流流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河流甲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________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河流有断流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月份径流量较相邻月份少,其原因是_______,由此可见,该河流径流量随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补给形成的,B汛期是________补给形成的。该河流径流终年存在,可知该河流至少有________种补给类型。
高频考点巧突破
(3)根据径流量的变化分析可知,河流甲、乙分别所处的地区是(  )
A.西北、东北      
B.西南、东北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北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7~8 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 1~2 气温低于0℃,冰雪不再融化,河流没有补给水源 蒸发旺盛和农业引水灌溉,使河流径流量减小 气温
(2)季节性积雪融水 雨水 3
(3)A
高频考点巧突破
供水紧张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针对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原因 措施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高频考点巧突破
面对水资源不足问题,如何开源节流
学法指导
开源 合理开发和抽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节流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灌溉效率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图中甲乙两图为我国两地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图。根据图示资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比较甲乙两图,我国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大的是哪个图示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甲图上相距较近的A、B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
(3)分析乙图中阴影地区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小的原因。
高频考点巧突破
(4)依据甲图信息,推断该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
A.时间分配不均
B.空间分布不均
C.污染严重
D.浪费严重
(5)根据甲图分析,解决该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第(1)题,读图可知甲图夏季平均径流量所占比重大,原因与气候特征有关。第(2)题,据图分析B处为太行山东侧,处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几率大,A地位于太行山脉背风坡。第(3)题,乙图阴影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有伏旱天气,降水少,故所占百分比较小。第(4)题,甲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分配差异较大。第(5)题,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较大的是甲图所在的华北地区。
原因:华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雨季来的晚、退的早,雨季短,降水集中。
(2)B地位于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几率大,降水量多;A地位于太行山背风坡,降水几率小,降水量少。
(3)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降水少。
(4)A
(5)加强水资源管理,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热点探究显身手
1.概念:等潜水位线图就是潜水的等高线图,即把潜水面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2.水流方向与等潜水位线的关系
(1)潜水流向:在重力作用下,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流向低值。如下图:
等潜水位线图判读
热点探究显身手
(2)河流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关系:一般由高等潜水位线向低等潜水位线流,原因是等潜水位线数值越大,一般地势越高,而河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热点探究显身手
3.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的确定
(1)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低于潜水水位,则是潜水补给河流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向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大。
热点探究显身手
(2)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高于潜水水位,则是河流水补给潜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向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小。
热点探究显身手
4.等潜水位线图的应用
(1)等潜水位线图与水井
①在等潜水位线图中,水井位置设置:为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积累潜水,各水井排列应与等潜水位线平行。如图中,1、3布置水井是合理的,1、2取水有冲突,是不合理的。
热点探究显身手
②水井中水面离地面高度的计算:H=H海拔-H潜水位
HA=65-50=15(米) HB=55-46=9(米)
(2)等潜水位线图与排水沟:排水沟应平行于等潜水位线且位于潜水埋藏深度较浅的地方。如图中,排水沟5是合理的,而4不合理。
热点探究显身手
右图中实线代表地形等高线,虚线代表潜水等水位线(单位:米)。读图分析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河流流向为a到b
②图中河流流向为b到a
③此图表明该处潜水补给河水
热点探究显身手
④此图表明该处河水补给潜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热点探究显身手
(2)有关图中潜水流向和潜水埋藏深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潜水流向为A→B
②潜水流向为B→A
③E处潜水埋藏深度为5米
④F处潜水埋藏深度为85米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第(1)题,河流由高处向低处流,由图中数据可看出,应是由a向b流,此处河流周围潜水位高于河流,只能由潜水补给河水。第(2)题,潜水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可推知A→B;潜水埋藏深度为该地点实际地面海拔与相对潜水位的高度差值。E处潜水位为87米,地面高度为92米,则潜水埋藏深度为5米。
答案:(1)A (2)C
(2009年高考广东卷)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典例剖析求解法
(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依据水循环环节可知:①为降水;②形成地下水体和地表水体,为地表径流;③是水汽输送的上一环节,为蒸发;④属流域间循环,为跨流域调水。第(2)题,在排水过程中,仅仅防止当地污染是不恰当的,还要防止对其他地区造成污染。
【答案】 (1)B (2)D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在判断循环图,联系框图中空白框所表示的内容时,要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入手,每当你完成其中的一个空白框后,实际上就相当于增加了题目的已知条件,这样越往后解题,其难度也就越小了。对于典例1这类组合型排序的试题,只需先找出最有把握的一项,往往就能将错误选项排除了。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8年高考江苏卷)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1)~(2)题。
(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第(1)题,降水丰富不可能成为此项规划的原因;规划的主要行为是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然后在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说明该岛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故气候干旱少雨不对;材料的表述与环境污染的关联不大,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第(2)题,人工降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水不足的问题;该岛国面积较小,岛内水资源短缺状况普遍存在,不可以凭借国内调水解决问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
【答案】 (1)A (2)A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2010年上海模拟)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 ℃。据此完成1~3题。
1.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
A.温室效应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2.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
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
C.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3.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②火山喷发 ③过度发展核电
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在实验中,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如红外线)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大量燃烧矿物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过度砍伐森林使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也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加。
答案:1.A 2.C 3.D
   阅读材料,回答4~6题。
材料1:2006年,欧洲的冬天不太冷,冬天已经降临,在动物园里,本该冬眠的狗熊仍然精力旺盛,水鸟和长颈鹿纷纷在露天嬉戏;在一些地方,女孩穿着短裙走上街头,许多滑雪场由于缺少降雪不得不推迟开放时间……
材料2:大气温室效应形成示意图。
4.如图所示,导致全球变暖、欧洲冬季气温异常偏高的过程主要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C。全球变暖的实质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大气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能量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加强。
5.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  )
①气候周期性变化 ②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SO2等酸性气体 ③世界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小 ④许多国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⑤大城市中光化学烟雾的出现 ⑥沼气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选C。全球变暖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现阶段正处于气候周期性变化的间冰期;二是人为原因,森林等植被破坏、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CO2含量增加。
6.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部分极冰融化 ②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受到被海水淹没的直接威胁 ③城市频繁出现光化学烟雾 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⑤生物生命活动紊乱 ⑥世界各地经济均受到严重冲击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A。光化学烟雾与汽车尾气等废气的过量排放有关;全球变暖使全球降水状况发生变化,有的地区降水增多,有的地区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也发生相应变化,但并非全球都减少;全球变暖使高纬地区气温升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2008年高考上海地理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全球变暖会使天山博格达峰雪线升高而不是降低,会使东海的水温升高而出现南海的鱼种,使华北地区的温度升高而导致树木的生长期提前,还会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8.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
   (2010年厦门高三联考)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其影响因素是全球气候变暖。据此回答9~10题。
9.下图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应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实地勘测技术
解析:选B。对海平面上升数据的分析主要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
10.全球气候变暖使淡水资源越来越少,在野外淡水更为紧缺,下列获取纯净饮用水的方法和应用的地理原理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水汽蒸发 B.②—水汽凝结
C.③—生物循环 D.④—地质循环
解析:选B。图示措施①—植物蒸腾、②—水汽凝结、③—生物体内的水分、④—地下水的渗漏。
1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解析:选B。此题较简单。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都与太阳黑子的变化有关。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都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而B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是由于纬度越高,纬线圈长度越短造成的,与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不可能有关系。
12.(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读表,该海域沿岸(  )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离海岸距离/km 0 52 104 208 312 416 520 624 728
水温/℃ 14.7 16.4 17.4 18.4 19.1 19.7 20.3 20.8 21.2
A. 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
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
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选C。非洲西海岸19°S附近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东南信风,表层海水受其影响离岸流走,海底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本格拉寒流);本区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或大陆内部的信风控制,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
   右图为日本1月气温、降水分布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例①②③的数值关系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不能确定
解析:选B。冬季,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导致降水由西向东递减。
14.关于日本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属温带季风气候 ②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 ③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④年降水量太平洋沿岸多于日本海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日本四面环海,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太平洋沿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15.影响甲海域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
A.太阳辐射、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洋流
C.海陆位置、洋流 D.太阳辐射、洋流
解析:选C。受暖流影响,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
二、综合题
16.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14日在新加坡开幕。21个成员领导人当晚身着新加坡传统服装出席“新加坡之夜”活动,品尝美食、欣赏表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下图,新加坡的多年降雨日数多于成都,为什么多年日平均日照数也多于成都?
(2)“新加坡之夜”活动以“水”为主题,凸显新加坡对水资源的珍惜。分析新加坡的年降水量高达2150 mm,但水资源仍短缺的原因。
(3)在此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新加坡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尤为关心。试从交通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解析:(1)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降雨日数多则日照时数少。此题针对该思维误区进行设问,强调了降雨日数同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的区别与联系。(2)学生普遍认为降水量多则水资源也多,针对此思维误区设计此问,强调水资源同年降水量的区别与联系。(3)与新加坡密切相关的交通方式为海运,而气候变暖对海运的影响表现在高纬度海域通航条件的改善。
答案:(1)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多对流雨,每次降水时间较短,而且雨过天晴,因此日平均日照时数较长。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因此日平均日照时数较短。
(2)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河流数量少且短小。虽然年降水量多,却迅速转化为地表径流注入海洋,无法持续利用。
(3)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亚洲联系欧洲、非洲海上通道的必经之路,由此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全球变暖将使高纬海域的海冰融化。一旦北冰洋适合航行,经过北冰洋的航线将缩短亚欧两大洲的海运路程,从而降低航运成本,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将对新加坡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17.(PK重点线)下图是“美洲大陆略图”。美洲大陆西部有世界上最长的科迪勒拉山系,它像一堵墙阻隔了东西水汽交换。图上表格中是西海岸部分地区1、2月和7、8月平均降水资料(单位:mm)。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可以推断,    和   的气候类型相同,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原因是    、    等。
(3)从图上推测,每年7、8月份,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的
是    、  等。
(4)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旧金山 圣地亚哥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2)利马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离岸风)控制 沿海受秘鲁寒流影响 (3)圣地亚哥 温哥华 (4)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而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判断方框I、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解析:第1题,结合框图与备选答案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第2题,各自然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C 2.A
右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解析:图示自然带的分布是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P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受寒流的影响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
答案:3.A 4.B
  读图,回答5~6题。
5.“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解析:第5题,诗中反映的是两地的热量差异,A选项符合题意。第6题,玉门关在今甘肃省境内,属于非季风区,由于深居内陆,东南沿海的湿润水汽难以到达,使之降水较少。
答案:5.A 6.B
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自然带B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该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常年受________控制,自然带A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
(2)自然带A→B→C的更替体现地理环境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表现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解析: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据图知自然带A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为热带荒漠带,C为热带雨林带,D为热带草原带,自然带A→B→C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热带沙漠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赤道 两极 热量 纬度变化
8.(2010年盐城模拟)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D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随海拔的变化,高大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使自然带分布也呈现出垂直分异规律。而这种自然带在某一海拔高度上的分布范围也会由于阳坡和阴坡的热量、水分状况不同而不同。
答案:(1)北 南
(2)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9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 。
波状弯曲
依纲梳理夯基础
②基本单位——褶曲。
褶曲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
,两翼 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
,两翼 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而形成
较老
较新
谷地
较新
较老
山岭
依纲梳理夯基础
(2)规模:褶皱山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 发生明显的位移。
压力
和张力
断裂面
依纲梳理夯基础
(2)断层的位移类型
①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方向: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 。
谷地或低地
山岭或高地
依纲梳理夯基础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 作用下,沿着地壳的 或管道喷出。
(2)组成:包括 和火山锥两部分。
中央喷出口
压力
火山口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 为主, 为辅 主要分布在
和河谷地带 前进
原因 修建 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 这里地势
,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公路
铁路
山间盆地
公路
铁路
相对和缓
迂回
依纲梳理夯基础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对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仍起着重要作用,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便于维修护养。
温馨提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高频考点巧突破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法 从形
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实践应用 资源勘探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
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坏,水库水易渗漏,铁路遭破坏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地质工作者在我国下列各地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古生物化石 年代
三叶虫化石 老

恐龙化石
哺乳类化石
(1)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
(2)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________,它是由于岩层受________而造成的。
高频考点巧突破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4)在B处往下打钻,可能发现的矿床有________(多项选择)。
A.铁矿     B.金矿
C.石油 D.天然气
高频考点巧突破
(5)若该地区位于我国贵州省,则A、C两处植被生长更为茂盛的是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1)根据中间及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
(2)明确沉积岩的排列关系一般是“下老上新”;
(3)根据指向标判断坡向及与植被状况的关系。
答案:(1)背斜 地层中间老两翼新 (2)褶皱 挤压 (3)沉积 古生 (4)CD (5)A A处位于山地的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光照和水分充足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高频考点巧突破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读某地区公路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修建B镇到D镇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Ⅰ、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________的措施。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 ”画出。
(4)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这需要_________条件做保证。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第(1)题,由B镇到A镇的公路,①线距离近,但穿过山区,工程量大;②线沿山谷前行,工程量小,比较合理。第(2)题,绕道C镇,既提高了公路的运输量,又促进了C镇经济的发展。第(3)题,运河的修建,一需地形平坦,二需距离近。第(4)题,E地的煤炭需运到F镇,首先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的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C镇经济发展
(3)修人工运河 图略(在两河间最近的距离标画)
(4)修建铁路或公路 科学技术
热点探究显身手
1.板块的划分(如图所示)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貌
热点探究显身手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热点探究显身手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热点探究显身手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消亡边界 碰撞边界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大洋板块与
大洋板块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热点探究显身手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消亡边界 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俯冲角小 海岸山脉、海沟 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
俯冲角大 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热点探究显身手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写出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名称:
A    ,B    ,C    。
(2)简要说明A地形的成因     ,该处所属的板块边界类型为    。
(3)图示区域位于(  )
A.东南太平洋 B.南印度洋
C.西北太平洋 D.大西洋内部
(4)写出图中字母所指的板块名称: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本题通过海域等深线的分布考查海底地形、板块分布和运动等知识。第(1)题,海底地形可由图中等深线的具体数值和分布特征得出,A处等值线两侧对称分布,线密且深度大,应为海沟;B处等值线较密且深度向中间递减,应为海岭;C处深度最小,应为大陆架或大陆坡。第(2)题,A处是海沟,属于板块挤压的消亡边界。第(3)题,该图所示区域应依据经纬度和板块分布来判断,由图中纬度分布可知应为南半球,结合
热点探究显身手
板块分布可知图中AB之间的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因而图示区域位于东南太平洋。第(4)题,C板块处于太平洋板块的西侧,应为印度洋板块;D板块在海岭的东侧,应为南极洲板块。
答案:(1)海沟 海岭 大陆架或大陆坡 (2)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碰撞 消亡边界 (3)A (4)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
A.80 m B.110 m
C.170 m D.220 m
(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
(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
A.道路③ B.道路①
C.道路①和② D.道路②和③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形剖面图的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点间的高差大致为260-150=110(m)。第(2)题,读图可知,①剖面线表示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最远,所以对应的地形图上,道路①不可能为直线;道路②没有经过图中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道路③不是最长;道路①与道路②右端坡度大致相同,所以道路①与道路②部分路段可能重合。第(3)题,本题考查交通
典例剖析求解法
线路的选择,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甲、乙两地间为山地,所以交通线路要选择在坡度小,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读图可知,道路③坡度最大,道路①与②相比,道路②的坡度较大,所以选择道路①最合理。
【答案】 (1)B (2)D (3)B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地形大势对我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的影响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主要地形 高原 高原、盆地 平原、丘陵
经济发展 水平低、
发展慢 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水平高、发展快
人口分布 稀疏 较密 密集
城市分布 稀疏 较密 密集
交通线路密度 小 较大 最大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8年高考上海卷)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_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典例剖析求解法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性。
【解析】 (1)背斜处岩层上凸,向斜处岩层下凹,断层处岩层断裂错开。结合图示岩层特点较易填注地质构造名称。从地表形态看,断层处往往发育有陡崖;向斜往往成山,而背斜往往成谷。背斜(甲处)成谷是因为背斜处受张力影响,岩石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力侵蚀变成洼地(或谷地)。
典例剖析求解法
(2)联系教材知识可知三叶虫化石形成在古生代早期地层(即④层);恐龙蛋化石形成在中生代地层(即②层);早期人类遗迹则会保留在新生代地层(即①层)。
(3)结合题干图示信息,不难得出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的结论。
典例剖析求解法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形成山谷
(2)④ ② ① (3)不可逆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全国卷)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1~2题。
1.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 ℃,甲聚落气温为17 ℃。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
A.15 ℃ B.18 ℃
C.21 ℃ D.24 ℃
解析:选D。解答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综合考虑高度、天气对气温的影响。两地的高差约为1500米,按照正常的气温垂直递减率(6 ℃/1000米)计算两地温差是9 ℃。上午10时,当H地气温为12 ℃时,甲聚落的气温理论上应该为21 ℃,但实际气温只有17 ℃,说明甲聚落此时可能正经历着阴雨天气。到15时,两地气温都随着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日变化而升高,而且高压中心东移至甲聚落附近,天气转晴,气温升高,实际气温一定要高于10时的理论气温21 ℃。
2.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
A.晴天转阴雨 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 D.阵风间暴雨
解析:选C。第二天,甲聚落继续受高压系统控制,天气晴朗稳定,气温与昨天接近,在20 ℃左右;又因位于反气旋的西侧,受偏南气流的影响,因而可以说晴暖有微风。
   (2010年浙江金华期末)读某海平面天气系统图,其中M是不同性质锋面L1、L2的交会处,回答3~4题。
3.下面对锋面L1、L2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冷锋、冷锋 B.冷锋、暖锋
C.暖锋、暖锋 D.暖锋、冷锋
解析:选B。由于M位于不同性质锋面的交会处,因此可知M为低压中心,L1、L2为低压中心伸出来的两个锋面,这两个锋面会随着气旋的运动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即L1处由较高纬度处的冷空气推着较低纬度处的暖空气前进,为冷锋;而L2的情况刚好相反,为暖锋。
4.据图分析,此时可能出现明显降水天气的地区是(  )
A.山东半岛 B.东海海面
C.韩国南部 D.华北平原
解析:选D。锋面常会形成降水,且降水一般集中在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据图可知,华北平原此时位于冷锋的锋后,会出现明显的降水天气。
5.下列属于北半球的反气旋及其过境时的气压变化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故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故②正确,反气旋过境,导致中心气压升高,故④正确。
6.(2010年江苏启东模拟)下图是一则中央电视台发布的关于四城市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6月25日 6月26日
北京
上海
武汉
广州
(1)北京6月25日的天气预报中表示________天气,6月26日最高37 ℃气温值一般出现在________(时刻)左右。
(2)从表中可看出,这段时间里,我国的降水主要分布在________流域,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我国北方由于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常形成________(灾害)。再过一个多月,随着________气压势力的增强,该流域将出现________天气。
(3)综合分析这两天的天气预报,说明我国夏季气候资源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应用能力,结合表格中天气的变化过程及日期即可解答。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答案:(1)多云 午后2时(或14时)
(2)长江 雨带推进到长江流域,在江淮之间徘徊,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春旱(旱灾) 副热带高 伏旱
(3)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降水地区分配不均,易引起旱涝灾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①②均向北流动
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
2.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  )
A.巴西暖流 B.本格拉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加那利寒流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判读。第1题,由水温判断图中海域属副热带海域,①处等温线向低温处弯曲,属暖流,位于北半球,②处等温线向高温处弯曲,属寒流,位于南半球;①②均向北流;结合洋流分布可行,南半球寒流分布在大陆西岸,北半球暖流分布在大陆东岸。第2题,②在大西洋,应是本格拉寒流。
答案:1.B 2.B
读“某季节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①半岛东部沿海地区该季节的气候特点是(  )
A.进入湿季,高温多雨
B.进入湿季,低温多雨
C.受东北信风影响,高温干燥
D.受寒流影响,高温干燥
4.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解析:据洋流的流向可知,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因此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向东流。索马里洋流属季风洋流。在夏季表层海水受强大的西南季风驱使,表层暖水流走后,从邻近的深水盆中升起较冷的水补偿表层水,使水温降低2~3℃,成为寒流。此外,太阳直射点北移至回归线附近,太阳辐射增强,高温干燥。
答案:3.D 4.C
读下图,完成5~6题。
5.某航海爱好者乘船从A到B,若从尽量利用自然条件考虑,应沿哪条航线航行(  )
A.a B.b
C.c D.d
6.图中M、N两地沿海降水不同,主要原因是(  )
①大气环流不同 ②地形条件不同 ③洋流影响 ④海陆位置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5题,结合洋流流向及盛行风分布应选择d航线,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顺东北信风。第6题,M地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和暖流影响降水丰富。N处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高和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
答案:5.D 6.D
下图中a、b为流经该海域的洋流。读图,完成7~8题。
7.M地沿海海域因(  )
A.上升补偿流形成大渔场
B.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C.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D.加那利寒流与南赤道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8.M处的气候向低纬延伸的原因是(  )
A.南赤道暖流的影响 B.西风影响
C.秘鲁寒流影响 D. 山脉阻挡影响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海域为秘鲁沿海,受秘鲁寒流的上升流影响形成秘鲁渔场。同时,秘鲁寒流使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延伸。
答案:7.A 8.C
读图,完成9~10题。(双选)
9.有关图中①②海域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大西洋上
B.①处于北半球,②处于南半球
C.对沿岸气候都有增温增湿作用
D.位于中高纬海域
10.与②洋流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
A.纽芬兰渔场的形成
B.美国西海岸降水丰富
C.与同纬度的大洋东部相比水温高、盐度高
D.北非沙漠直逼西海岸
解析:本组题考查洋流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及海陆轮廓可判断①处是巴西暖流,②处是墨西哥湾(北大西洋)暖流。美国西海岸降水丰富与阿拉斯加暖流有关。北非沙漠直逼西海岸是受沿岸加那利寒流影响。
答案:9.AC 10.AC
(2010年广东茂名调研)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寒流,②为暖流 B.①为暖流,②为寒流
C.①②均为暖流 D.①②均为寒流
解析:选C。由流向可知,①②均为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
12.形成当地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地形因素 ③盛行风 ④洋流因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对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010 年广东揭阳模拟)读“海陆分布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某大洋,据图判断13~15题。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至③的洋流受信风带影响形成
B.②至①的洋流受风带影响形成
C.①比③的海水温度高
D.②比④的海水温度高
解析:选D。首先要搞清世界海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在中低纬度的大洋东岸(即大陆的西岸)有寒流,西岸(即大陆的东岸)有暖流;在中高纬度的大洋东岸(即大陆的西岸)有暖流,西岸(即大陆的东岸)有寒流。根据以上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处有寒流,②处有暖流,③处有暖流,④处有寒流。①至③的洋流是受西风的影响形成的,④至②的洋流是受信风的影响形成的。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处比寒流流经处温度高。
14.若①处附近有世界性大渔场,在此交汇的洋流是(  )
A.北太平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
C.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
D.北赤道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
解析:选C。①处位于北半球大洋的西北部,从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规律来看,位于该处的渔场有可能是北海道渔场或纽芬兰渔场,前者是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后者是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15.若阴影部分是太平洋,其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
A.①地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②地沿岸气候为地中海气候
C.③地沿岸为温带季风气候
D.④地沿岸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选D。①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②地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③地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二、综合题
16.(2010年徐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中新网2008年12月26日电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今天下午13时45分宣布从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总航程4500海里,用时10天左右抵达任务海区。
材料2: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航线示意图。
(1)舰艇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风浪较________(大或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航线,运输的主要资源是________,世界上该物资的最大输出地是________。
(3)三亚至亚丁湾航线附近陆地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双选题)(  )
(4)图中正确表示该季节洋流流向的是________ (A、B),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马六甲海峡纬度低,处于赤道无风带上;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可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运往大西洋沿岸国家;图中三亚到亚丁湾航线,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北印度洋洋流流向为逆时针。
答案:(1)小 位于赤道无风带 (2)石油 中东(波斯湾沿岸或西亚) (3)AD (4)A 该季节盛行东北季风
17.(PK重点线)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离海岸距离/km 0 52 104 208 312 416 520 624 728
水温/℃ 14.7 16.4 17.4 18.4 19.1 19.1 20.3 20.8 21.2
(1)结合上表格,描述沿19°S水温的分布规律。
(2)M海域所在的纬度带为   ,该地一年太阳直射   次。
(3)该地区位于    气压带与    气压带之间,盛行风向为    ,受此风的影响,海水会发生运动,在图甲上画出该海域海水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示意图。
(4)根据前面的探究,判断该洋流的性质为    ,并在图乙上,画出该洋流的流动方向。
(5)分析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有何影响。
答案:(1)离海岸距离越远,海水表面的温度越高
(2)低纬 2
(3)赤道低 副热带高 西南风 略
(4)寒流 图略
(5)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度延伸;上升流使鱼类饵料丰富,吸引鱼类形成大渔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84张PPT)
2011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地形图及剖面图
3.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1.以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切入,考查地形特征描述、方向判断、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
2.关注“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嫦娥”探月工程重大进展、海南文昌大推力火箭发射基地的建设,金星、火星探测的最新进展,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出现等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3.以重大时政事件(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领导人出访等)为切入点,结合光照图综合考查时间计算、昼夜长短、球面距离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季节的判断
4.以实际生活知识,如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等为切入点,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5.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水圈、生物圈的特点
一、地球
1.形状: 的椭圆形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 。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6371千米
二、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
依纲梳理夯基础
纬线 经线
图示
概念 地球仪上与 平行的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赤道
依纲梳理夯基础
纬线 经线
特点 线圈
形状 圆形;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只有 能平分地球 半圆形;两条正相对的 组成经线圈,且每个
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约 万千米,两极收缩成一个点。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
相互
关系 所有纬线都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间隔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
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指示
方向 指示 方向 指示 方向
赤道
相等
经线
经线圈
相等
相互平行
相等
赤道
东西
南北
4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①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
②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和为180°。
依纲梳理夯基础
2.经度与纬度
纬度 经度
实质 某地和地心的连线(即该地的地球半径)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图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纬度 经度
起始
点 (0°纬线) (0°经线)
划分
方法 从赤道向南、北各划分90°,以北为 ,
度数增大,以南为 ,
度数增大 从0°经线向东、西各划分180°,
向东为 ,度数增大,向西为 ,度数增大
半球
划分 以 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北纬
南纬
东经
西经
赤道
20°W~0°~160°E
依纲梳理夯基础
3.经纬网
(1)定义:在 或地图上由
和 相互交织构成的网。
(2)意义:对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进行 ,确定其经、纬度坐标。
地球仪
经线
纬线
精确定位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地图的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定向法: 。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是 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 ,纬线指示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南北
东西
依纲梳理夯基础
概念 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计算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 、 、 三种
意义 比例尺是个分子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 ,图幅相同时所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内容就越
2.地图上的比例尺

简略
文字式
数字式
线段式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关于比例尺容易疏忽的是单位的统一和换算。图上距离以厘米为单位,实地距离以千米为单位。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文字、数字。
“泰山▲、1532.7”中“▲”属于图例,“泰山、1532.7”为 。
注记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四、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与相对高度
图中A为海拔,B为 ,C为 。
相对高度
海拔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图中各条实线是海拔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其中A处表示 ,B处表示 ,C处表示 ,D处表示 ,E、F相比,E表示
部位,F表示 部位,G处表示 。
2.等高线地形图
山顶
山谷
山脊
陡崖
缓坡
陡坡
鞍部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地形剖面图
(1)概念: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方向下切而显露出来的 。
(2)作用:反映地势起伏状况。
垂直剖面图
依纲梳理夯基础
1.常见经纬网图的判读
类型 侧视图 俯视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类型 侧视图 俯视图




①截取一段纬线,在其上标注经度,如图:
②截取一段经线,在其上标注纬度,如图:
截取极地投影图中的一部分,如下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类型 侧视图 俯视图



领 ①横线(或弧线)一般代表纬线,由南向北增大为北纬度,反之为南纬度
②竖线(或弧线)一般代表经线,由西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③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纬)线之间经(纬)度差一般是相等的 ①关注经纬线的表现形式:纬线为圆弧线,经线则是从圆心出发的射线
②判断圆心是北极点还是南极点,确定纬线是南纬度还是北纬度
③依据自转方向及经线经度值的变化特征,确定经线是西经度还是东经度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经纬网的主要应用
(1)利用经纬网定“距离”
①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②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高频考点巧突破
①同一经度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中AB)。
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MPK而不是MQK)。
③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处在晨昏线上的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即最短劣弧线)。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①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
a.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b.确定东西方向:同是东经度,则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两地经度数值之和大于180°,则位于东经度的一点在西方,反之在东方。
高频考点巧突破
②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a.如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b.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由以上两点可判断C在A的东南方)。
高频考点巧突破
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判断
如果记忆不牢固的话,可通过右图进行推导。如图A、B为位于北半球的两点且不在常见的大圆上,则其最短航线为一个向北弯曲的弧线。具体是:同北偏北,同南偏南,同一条经线圈上走极点。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4)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  )
A.回到M点
B.在M点正东方
C.在M点正西方
D.在M点东南方
高频考点巧突破
(2)M和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
A.4444千米    B.3333千米
C.2222千米 D.1823千米
(3)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一直向东 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 D.先东南再东北
高频考点巧突破
(4)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A.(60°N,80°E) B.(60°S,100°E)
C.(30°S,100°E) D.(60°S,80°W)
解析:第(1)题,不同纬度地区间隔的经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不同的经线上间隔的纬度数只要相等,则长度相等。某人从M点出发,在向正东前进200千米时跨越的经度数,要大于后来其向正西前进200千米所跨越的经度数。第(2)题,MN在60°纬线上,经度相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B (2)C (3)B (4)B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
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实地范围
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比例尺缩放
比例尺放大 (缩小)的计算 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③将原比例尺缩小到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④将原比例尺缩小 ,则缩小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 )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
高频考点巧突破
图解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方法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在一幅地图上,北纬60°纬线上的甲乙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
B.该地图上与甲乙两地相同的图上距离在赤道上的两点,地方时也相差4小时
C.该地图的比例尺比1∶20000000地图的比例尺小
D.在1∶5000000的地图上表示与该图相同的实际范围,图幅面积要增大3倍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特征 含义
① 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② 同图等距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
③ 闭合曲线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④ 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 疏缓密陡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坡度愈缓;反之坡度愈陡
高频考点巧突破
特征 含义

凸低为高 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
凸高为低 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

高于高值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A海拔高于200米,而B低于100米
低于低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
(1)地形类型判读
等高线图 判读
山地 山峰(顶):四周低,中间高;山脊:等高线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部分,成为分水岭;山谷:等高线向山顶凸出的部分,一般发育河流;鞍部: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呈马鞍形;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等高线图 判读
盆地 从图中等高线数值看出,四周高,中间低,根据经纬度和比例尺大小可确定该图所示地形区为我国的四川盆地
丘陵 数值一般在500米以下,多闭合曲线,反映出该地地形起伏不大,海拔较低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等高线图 判读
高原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不同的高原等高线差距较大,高原面一般较平坦,边缘陡峻,如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等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河流的判读
①河流位置的确定
a.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由此可确定河流的流域范围。
b.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由此可画出河流的位置。
c.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由此可确定河流流向。
高频考点巧突破
②水文特征
a.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b.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迎风坡、背风坡有关。
c.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3)判断气候特征
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等因素进行判断。
高频考点巧突破
3.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1)选点
水库
坝址 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港口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港湾
航空港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气象站 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 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高频考点巧突破
(2)选线
公路、
铁路线 一般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
引水
线路 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输油
管线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高频考点巧突破
(3)选面
农业生
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居
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势平坦开阔处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可视问题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数值计算和数值规律
(1)同线等值,邻线可等值也可相差一定值。等高距全图一致。
(2)两点间的数值差,有如下三种情况:①两点都在等值线上,则两点数值确定,数值直接相减;②如果一点在线上,一点不在,则在线上的点数值确定,不在线上的点数值不确定,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值差也是一范围;③如两点都不在线上,则数值都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据差也为一范围,且两个范围相减时,其中一个范围的大值减另一个范围的小值,前者的小值减后者的大值。
高频考点巧突破
例:如图甲,A点的海拔为100米,B点的海拔为100米~200米,C点的海拔为200米~300米,D点的海拔为400米,则A、B两点的差值为0~100米;A、D两点的差值为300米;B、C两点的差值为0~200米。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注:若有等值线重合如等高线的陡崖处,计算数值差与此方法相同,也可由此得出以下公式:
①陡崖顶部的绝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M≤H<(M+d),M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最大值,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②陡崖底部的绝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m-d)高频考点巧突破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ΔH)计算公式为:(x-1)d≤ΔH<(x+1)d,x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如图乙中陡崖顶部(a)的绝对高度为400≤H<500,
陡崖底部(b)的绝对高度为100陡崖(E)的相对高度为200≤ΔH<400。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3.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图中D处是________(地形),其海拔高度在________米以上。
(2)若B点气温是20℃,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则C点的气温应是________。
(3)该地区河流干流流向是________。若在该地区修筑一水库,则水坝的位置应建在_______处。若坝的海拔为100米,则坝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米。
高频考点巧突破
(4)若从B地修筑一条公路到E地,BGE与BFE两条线路中较合理的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有甲、乙两人分别从C、E两点向D处攀登,分析两条路线的利弊。
(6)判断在M、N、L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7)经图中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地所在的省区简称可能是(  )
A.鲁 B.浙
C.青 D.吉
解析:(1)从D处示坡线可判断为山地,因等高距为100米,D点应在700米以上。(2)B地海拔100米,C点海拔500米,二者相差400米,C点气温比B点低2.4℃,故C点气温是17.6℃。(3)从指向标看河流干流
高频考点巧突破
流向从西北流向东南;水库大坝应建在峡谷A处,工程量小;A处100米等高线之间距离约2 cm,故大坝长180 m。(4)修筑公路在等高线图上尽量少穿过等高线。(5)从等高线疏密和海拔高度分析。(6)M、N位于山谷内,等高线先疏后密故看不到H点。(7)从运输物产茶叶、柑橘、毛竹等可判断为位于亚热带的浙江。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山地 700 (2)17.6℃ (3)从西北向东南 A 180 (4)BFE 工程量小,难度小 (5)CD线路近、坡度大,ED坡度小,但线路长 (6)L L处等高线先密后疏且海拔高 (7)B
高频考点巧突破
绘制步骤 确定剖
面线 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可能为已知,如右图中的AB)
建坐标 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

点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线 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右图中8、9两点高度相同,两者之间为河谷,地势较低)
高频考点巧突破
判读规律 定位 根据经纬度或地理事物确定地理位置
看起伏 看纵坐标(垂直比例尺),了解图示地区地势起伏变化,确定地貌类型、分析地形特征等
解决问题 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该地区所在国家、濒临的海洋及与此有关的气候、地质、土壤、水文、自然带、人类生产活动等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确定某剖面图是沿何剖面线画出来的方法
1.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所穿过的最高等高线、最低等高线等,看剖面图是否与等高线图相吻合。
2.注意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图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高频考点巧突破
3.注意观察剖面线与最高或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在剖面图上是否得到正确的反映,剖面线与最高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应该小于最高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和。而与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应该大于最低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差。
高频考点巧突破
4.下图中图甲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沿pq线作地形剖面图不可能是图乙中的(  )
解析:选C。根据等值线特点可知,图中闭合等值线只能是60或70。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步骤 说明
1 看

名 读图名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即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人口密度线、等震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和等太阳辐射线等
2 看

密 如等高距一定时,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水流愈急;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的地方,风越大
3 看

向 如等高线弯曲方向为地形走向,如下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就是水流的方向
热点探究显身手
步骤 说明
4 看弯曲 确定弯曲部分为高值区还是低值区,一般采用垂线法和切线法:
①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如下图)
热点探究显身手
步骤 说明
4 看弯曲 ②切线法: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高值区。(如下图)
热点探究显身手
步骤 说明
5 看闭合 如果两条数值不同的等值线中间有闭合的等值线,则要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确定其数值。如下图中有两条等值线,数值a大于b,则M地的值大于a,N地的值小于b。
6 看递变 等值线上数值大小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该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递增或递减)
7 看特殊 关注等值线图中特殊的地方,如等高线图中几条线交会的地方表示陡崖,等压线非常密集且气压较低的环形区域可能存在台风
热点探究显身手
下图为一幅等值线图,a、b分别为等值线的数值(a>0,b>0),据此回答(1)~(2)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如果该图为等高线图,则(  )
①海拔高度:P<(a+b),Q>a ②海拔高度:P>(a+b),Q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热点探究显身手
(2)如果该图为等温线图,则(  )
①从地形方面考虑,P可能为山峰
②从地形方面考虑,Q可能为山峰
③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考虑,P可能为城镇或工业区
④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考虑,Q可能为城镇或工业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1)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知P>(a+b),Q答案:(1)D (2)B
热点探究显身手
(2009年高考江苏卷)右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1)~(2)题。
(1)“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2)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解析】 (1)“陆半球”的极点为38°N、0°,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S、180°;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因此“水半球”的极点应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典例剖析求解法
(2)“陆半球”相对集中于北半球,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为冬半年,南半球则为夏半年,0°经线地方时为0时(24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8时,正值上班高峰,非洲全部位于夜半球,因此,可以排除A、B、D三项,南极昆仑站地处高纬(80°25′01″S),处于极昼期。
【答案】 (1)D (2)C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对称点的确定
(1)对称点,就是我们站在地球上,和我们“脚对脚”的地方。换句话说,也就是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和地表的两个交点。
典例剖析求解法
(2)计算某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坐标——对称原理。
如图中A点(35°S,20°W)和B点(35°N,160°E)关于地心对称,两点的关系:第一,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其纬度数相等,且南北纬相互对应;第二,关于地心的对称点,一定位于该点所在经线的正相对的经线上,其经度数与已知点互补,即两条经线的经度之和为180°,且东西经相互对应。如北京(40°N,116°E)的对称点是(40°S,64°W)。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9年高考上海卷)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右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析图、作图能力,具体而言即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能力。(1)需明确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如下图所示:可判断山脊走向为东北—西南向。
(2)等高线地形图中,依据等高线的分布、疏密程度,可判读地形特点。
【答案】 (1)A (2)B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等高线的判读注意“五读”
(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2)疏密程度——密陡疏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3)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4)弯曲状况——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5)闭合等高线——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典例剖析求解法
点击进入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共74张PPT)
2011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11高考导航
命题热点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
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 和 等。
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地形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合成 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平衡功能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
实现
有机物
光合作用
物质
和能量交换
依纲梳理夯基础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
其他各个要素
协调
牵一发而动全身
统一的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其他要素的改变
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依纲梳理夯基础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 、 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 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 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 、呈 分布。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植被类型
气候
宽度
带状
依纲梳理夯基础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海陆分布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
中纬度
水分变化
海拔高度
依纲梳理夯基础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带体现得特别显著
 低纬度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多数大陆内部距海不太远,水分差异较小;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即使是内陆地区,也不显得干燥,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也远不如中纬度沿海地区,海陆水分交换不太活跃,因而沿海与内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陆地区水分差异较小。所以低纬度和高纬度经度地带性特征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大陆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与内地水分差异大,反映在植被上,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动物、土壤等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整体性
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高频考点巧突破
整体性
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高频考点巧突破
整体性
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高频考点巧突破
表解厄尔尼诺现象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1.(2009年高考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问: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第(2)问: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问: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高频考点巧突破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横贯大陆 赤道低压带控制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10°~2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高频考点巧突破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大陆中部、西部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中部、西部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高频考点巧突破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
35°~50°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盛行西风控制
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美大陆温带地区 大陆东岸 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
高频考点巧突破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
50°~70° 横贯大陆 副极地低压带影响
寒带苔原带 极地气候 高纬度 横贯大陆 极地东风带、极地高压带
极地冰原带
高频考点巧突破
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联系紧密,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对比分析如下: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 (2010年西安模拟)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图中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4)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高频考点巧突破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特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沿纬度更替 非洲沿20°E,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高频考点巧突破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特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更替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沿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
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高频考点巧突破
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高频考点巧突破
2.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3.(2010年合肥模拟)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各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向阳坡
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高频考点巧突破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根据山地基带类型确定其纬度,可知:
同一山脉不同坡向自然带不同,说明是热量、水分条件不同。乙地山脉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其位于亚热带。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和气温。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
热点探究显身手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热点探究显身手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热点探究显身手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热点探究显身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
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特别提醒
热点探究显身手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热点探究显身手
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1)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2)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绿洲属于(  )
A.垂直地带性现象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点探究显身手
(3)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从北京到洛杉矶按照图中的路线,经过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寒带针叶林。天山和昆仑山脉位于半干旱地区,该地绿洲是利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作灌溉水源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规律。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两种类型。
答案:(1)A (2)C (3)B
(2009年高考天津卷)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阅读三幅图时,要注意各图中的地理要素的变化,如:植被、生物、地形等要素。(1)观察三幅不同时期的湖泊示意图可以发现,湖泊中的沉积物质越来越多,湖泊中的水体逐渐被沉积物质替代,致使湖底抬升,湖泊逐渐消亡。(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D (2)A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根据阅卷统计信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抓住湖泊消亡这一问题的实质,简单地将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归结为较为常见的全球气候变暖,从而误选“气候变干”这一选项。事实上,自然环境变化比较脆弱的地方主要是温度条件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如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9年高考上海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典例剖析求解法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____地。
典例剖析求解法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甲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在四地中最高,最可能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丙地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
典例剖析求解法
(3)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丙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带;丁靠沿海,降水较多形成温带草原带;丁地到丙地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差异规律。
(4)由前面几题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的差异关键是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和距海的远近。
典例剖析求解法
【答案】 (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 海陆位置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
解析:第1题,丁处岩层最新,向两翼变老,故为向斜。第2题,甲处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第3题,甲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大,岩层破碎,受外力作用易成谷地,丁处为向斜构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
答案:1.C 2.A 3.D
宁西铁路东起南京,西至西安,途经五个省,总长1075千米,是我国跨世纪铁路建设中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下图为宁西铁路经某地形区的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解析:选C。图中显示地形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
5.为防止图中切坡处滑坡、崩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砌石护坡 B.植树造林
C.种花植草 D.修建梯田
解析:选A。因为铁路经过之处进行了工程切坡处理,使得道路两侧山坡变陡,只有砌石护坡才能防止滑坡、崩塌。
6.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理由是什么?
(4)分析影响图示中铁路选址的原则。
(5)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6)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________,分析其区位优势。
解析:本题以区域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判断、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和聚落分布的影响等知识。由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该地为一背斜构造,结合等高线分布判断为一盆地(谷地)地形。结合该地岩石构成及等高线分布判断丁地应为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聚落易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答案:(1)背斜 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外力侵蚀(溶蚀)作用
(2)喀斯特地貌
(3)A处。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顺流至甲镇;在B地建水库可能淹没甲镇。
(4)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5)受山地(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致使聚落易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6)甲 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3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解析:第1题,煤炭是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层本身就是沉积岩层。第2题,花岗岩属岩浆侵入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属沉积岩,石英岩属变质岩。第3题,联系教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形成其他类岩石,岩浆岩只能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其他类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答案:1.C 2.D 3.C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该地区地质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丙地岩石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B.该图只表示出了外力的沉积作用
C.图中岩石有可能是沉积岩和变质岩
D.图中的岩石一定能够找到化石
5.有关对该地区地质条件利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丙地的岩石可以作为水泥厂的原料来源
B.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储藏
C.图中丙地的岩石可以作为石灰厂的原料来源
D.图中甲所在地的岩石有可能找到优良建材大理石
解析:第4题,图中甲处为页岩,乙处为砾岩,丙处为石灰岩,丁处为页岩,石灰岩被溶蚀、侵蚀有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图中既有沉积也有侵蚀,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中无变质岩;沉积岩有可能有化石,并非一定存在化石。第5题,大理石是变质岩,图中没有变质岩。
答案:4.A 5.D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7.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解析:第6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图示地质剖面中存在的地质活动,然后根据变化判断先后,如侵入岩浆在断裂处断裂故岩浆侵入发生在断裂前,岩浆侵入切断了喷出岩浆,故岩浆喷出在前,依次推断即可。第7题,①是山峰,是岩浆喷出形成的,②洞穴是沉积岩受溶蚀形成,③岩石界面是断裂的结果,④岩石弯曲是水平挤压使岩石变形所致。
答案:6.A 7.D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解析:河流上游多流经山区,河床呈“V”型,聚落一般沿河分布呈条带状。d处位于入海口处,水流极其缓慢,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答案:8.A 9.D 10.A
2008年10月26日开始,西藏山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暴雪天气,截至31日下午,5地19县的暴雪灾害,已造成10人死亡,3000多人、14万余头牲畜被困。读下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12.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狭窄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
13.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是(  )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半山腰降水丰富
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
解析:第11题,图中所示怒江河段为上游河段,多峡谷。第12、13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低,气候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答案:11.A 12.B 13.A
某河流的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常于夏、秋季节暴雨后泛滥成灾,使附近居民饱受水患之苦。为此,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整治——裁弯取直,以期减少水患。a图为该河流整治前、后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b图的河流横剖面最可能出现在a图中的(  )
A.甲、丁处 B.乙、丙处
C.丙、戊处 D.乙、丁处
15.河道裁弯取直后,能解决大部分河道的水患问题,但也可能出现新的水患威胁,它们是(  )
A.己、辛处 B.庚、癸处
C.辛、癸处 D.己、庚处
解析:14题,弯曲的河道凹岸水流侵蚀,凸岸泥沙堆积,b图中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甲、丁处正好是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第15题,新开河道使己、庚两处上游河道平直,两处的水流速度加快,流量增加,而这两处河道弯曲,流水不畅,因此易形成新的水患威胁。
答案:14.A 15.D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2: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图中的山脉是________,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_______,板块a为________板块,板块b为________板块。
(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由内力作用造成的
B.发生于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的交界处
C.发生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发生于世界地震带附近
(3)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4)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影响。
解析:第(1)题,图中山脉是由于印度洋板块a及亚欧板块b之间的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第(2)题,四川汶川地震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第(3)题,结合图示知青藏高原的移动与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有关。第(4)题,板块运动会造成地壳的弯曲、断裂、上升、下沉,并带来地震等灾害。
答案:(1)喜马拉雅山 褶皱 印度洋 亚欧
(2)ACD
(3)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4)在地质上有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
17.(PK重点线)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什么?
(3)分析图示地区2008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A处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B处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有关。
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2008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1.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解析:选A。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即使没有地球自转,也有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2.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   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昼夜现象 D.120°E的地方时早于90°W
解析:选C。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日、月将西升东落,南半球河流一般左岸多沙滩,位置相对偏西的地点要比位置偏东的地点地方时早。只要存在太阳及地球就会存在昼夜现象,只要存在地球自转就会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2009年高考辽宁卷)南极中山站(69°22′24″ S,76°22′40″ 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据此完成3~5题。
3.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
A.5时25分 B.6时25分
C.12时25分 D.13时25分
解析:选C。根据中山站的经度可知,它位于东五区,该时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晚3个小时,因此昆仑站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月2日12时25分。
4.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
A.820千米 B.1020千米
C.1220千米 D.1420千米
解析:选C。根据两站的经纬度可知,它们几乎在同一条经线上,两地的纬度相差约11°,根据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两地距离相差111千米可知,这两站的直线距离约为1220千米。
5.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
A.年降雪量较大 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
解析:选D。昆仑站地处南极大陆内陆,受海洋气流的影响较小,故年降雪量应小于中山站;昆仑站的海拔较高,故气压较低;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的纬度较高,年太阳辐射较弱,且受极地东风的影响也较小。
   (2010年北京海淀模拟)读“夏至日四地昼长时数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完成6~7题。
6.图中标注有明显错误的一地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选D。图中④地昼长12小时,判断在赤道上,但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与题干中夏至日不相符。
7.当北京时间为8时45分时,①地正好日出,则①地的地理坐标是(  )
A.60°N、30°E B.45°S、30°W
C.60°N、75°E D.13°S、75°W
解析:选A。根据①地昼长18.5小时可知①地日出为2时45分,可求其经度为30°E,其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得所在纬度为60°N。
   (2010年江苏南通调研)下面甲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乙图为“此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完成8~10题。
8.P点的地理坐标为(  )
A.70°S,90°E B.70°N,90°W
C.70°S,90°W D.70°N,90°E
9.此时北京时间为(  )
A.m日22时 B.m日16时
C.(m+1)日14时 D.(m+1)日8时
10.此日后一周内(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北半球昼短夜长
C.P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D.P地日出的时间变早
解析:由题干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可知,与180°经线相对的经线为0°,地方时为0时,则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同时可知此图为南极俯视图,[(m+1)日向东跨越180°经线进入m日,可知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此图为南极俯视图]。第7题,由乙图知P地出现极昼现象且P地12时太阳高度为40°,结合选项确定其纬度为70°S,并求得太阳直射点在20°S,根据自转方向可知P地经度为90°E。第8题,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利用时差计算,北京时间为(m+1)日8时。第9题,由P地12时太阳高度为40°,0时、24时对应太阳高度为0°,则太阳直射20°S,此后一周无论太阳直射点南移还是北移,都仍然在南半球,故北半球昼短夜长。
答案:8.A 9.D 10.B 
(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右图中X、Y分别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据图回答11~12题。
11.X、Y两点情况相同的是(  )
A.太阳所在方向
B.所在时区
C.正午太阳高度
D.白昼长短
解析:选A。仔细观察,图中外圈大圆为晨昏圈,赤道向上方凸起,X、Y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所看到的半球为昼半球,可以看出X点纬线至其所在半球的极点为极夜,X点昼长0小时,Y点纬线至其所在半球的极点为极昼,Y点昼长24小时。X点和Y点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相反,此时太阳直射Y点所在半球,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不同。X、Y位于同一条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上,地方时不同,X点地方时为12点,Y点地方时为24时,此时太阳所在方向相同,都位于所在地的正南方。
12.太阳直射点正向什么方向运动?能确定的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东 D.向西
解析:选D。由上题可知此时地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在一年中有两个时间,太阳直射点可能向南也可能向北,但在一天当中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直射点在一天中可以确定在向西移动。
   (2009年高考广东卷)读图,回答13~15题。(双选)
13.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选CD。图中四地昼夜长度不全为12小时,故此日不可能为二分日。甲地夜长为12小时,应位于赤道。乙地昼长24小时,丙地昼长小于12小时,丁地夜长大于12小时,说明丙、丁两地位于同一半球,且与乙地所在半球相反。
14.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
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解析:选AD。甲地位于赤道地区,昼夜等长,日落时刻为18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次最大值;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
15.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当甲地日出时,可能乙地的地方时是(  )
A.4时40分 B.8时40分
C.16时40分 D.20时40分
解析:选BD。由题干知,甲地位于120°E,乙地可能位于20°W或160°E,甲地日出时刻为6时,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计算可得。
二、综合题
16.(2010年黄浦区模拟)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    ;C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    (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    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    (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 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    地,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2)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4)当B地昼最长时,即12月22日,上海市日出东南方,当上海(121.5°E)为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方位西南。(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适合建航天发射场。
答案:(1)0° 66°34′S
(2)A 全年昼夜等长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东南 11点54分 西南
(5)A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
17.(PK重点线)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遇到的问题 解答问题
(1)他们认为:在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图”。该图表达是否正确?为什么?
(3)他们在进行图像转换时遇到了困难,请将下图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右图中。 (要求:在下图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解析:本题以研究性内容的形式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第(1)题,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的地区才符合要求,而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第(2)题,冬至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影子朝向相反,图中绘制正确;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旗杆影子指向正北,且影子应是一天中最短时。第(3)题,绘制时应是北极圈以内极昼,且20°W位于昼半球最中央。
答案:(1)不正确;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进入房内
(2)不正确;正午旗杆影长短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
(3)见下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解析:选A。从图中可知在地下5 km处地震波速突然增大。
2.该地可能位于(  )
A.116°E,40°N B.90°E,30°N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解析:选D。从地壳厚度只有5 km可知该地应位于海洋上。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解析:选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经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因此地下波速发生变化的地方,其上下层物质的组成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
4.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解析:选A。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5.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解析:选A。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是不能在液态中传播的,故A正确。
6.某地地下30千米深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解析:选C。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会感到上下颠簸;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能感到左右摇晃。地震波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先传到地面,所以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横波传来,出现左右摇晃。但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气态和液态传播,所以飞鸟和游鱼以及人,都能感觉到的是纵波。
7.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选D。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中国经济信息网2009年3月25日电 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解析:选B。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13千米,钻井厚度在地壳范围内。
9.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解析:选B。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探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也可监测地震活动,B选项正确。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0~13题。
10.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10.C 11.B 12.C 13.B
   四川汶川继“5·12”大地震后,余震不断,2009年1月15日又发生5.1级余震,震源深度约22千米,给灾区重建带来一定影响。据此回答14~15题。
14.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15.此次余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解析:第14题,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15题,汶川地震区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区,地壳厚度较大。
答案:14.A 15.D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图中也可一眼看出,这是由于大陆地壳往往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而大洋地壳常只有硅镁层所造成的结果。
答案:(1)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17.(PK重点线)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    。
(2)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    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  (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湖泊
(3)影响图中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直接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2)N处为闭合等值线,其周围地点取值范围在36~38千米之间,则N的数值范围是38(3)流水作用主要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答案:(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38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读图,回答1~2题。
1.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  )
A.②④和ab B.②③和cd
C.①④和ad D.①④和cd
解析:选D。据图可知甲图为冷锋天气,①④为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②③为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 乙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a为冷锋后,b为暖锋前,均受冷气团控制;d为冷锋前,c为暖锋后,均受暖气团控制。
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①地气温最高
B.乙图中的城市天气晴朗
C.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D.乙图中的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
解析:选A。①地因离锋面较远,受冷气团影响不明显,故①地气温最高。④地未来将受冷气团控制。 乙图中a、b两地可能形成降水,c、d两地处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城市因处在气旋中心区域,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
(2008年高考四川卷)右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回答3~4题。
3.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解析:选A。气旋为气流辐合系统,反气旋为气流辐散系统,结合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原理较易判定正确选项。M点吹东南风,说明该天气系统为气旋,又因该点风向右偏,故该系统为北半球气旋,故A对。
4.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由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可大体判定该系统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气旋,联系教材台风中心移动路径可知C项正确。
   (2010年山东聊城统考)读“某地2009年1月7日和6月9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日变化图”,完成5~6题。
5.该地1月盛行偏北风,6月盛行偏南风,据图分析该地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地中海沿岸 D.印度半岛
解析:选B。已知该地1月和6月盛行风向相反,为季风气候区,又从图中看出,该地1月7日全天气温均在5℃以上,20℃以下,所以只能是珠江三角洲。
6.关于该地6月9日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的多少与气温高低呈正相关
B.该日降水不可能是对流雨
C.12~13时气温降低是因为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D.该日6∶00左右地面辐射最强,损失热量最多
解析:选C。该地6月9日降水主要发生在12~13时,降水最多时气温最低;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午后降水有可能是对流雨;12~13时出现大的降水,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该日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最弱,地面损失热量最多。
   (2010年南通调研)下图为“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甲地的气压(  )
A.小于1012百帕 B.大于1008百帕
C.小于1028百帕 D.大于1032百帕
解析:选D。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知,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为4百帕;甲周围的等值线应为1032百帕,故甲地的气压值介于1032百帕到1036百帕之间。
8.乙、丙两地(  )
A.受冷锋影响 B.受暖锋影响
C.受气旋影响 D.受反气旋影响
解析:选C。乙、丙两地位于1000百帕等压线之内,气压较低,受气旋影响。
9.与丙地相比,丁地(  )
A.气温较高 B.气压较低
C.风速较大 D.云量较多
解析:选C。丁地附近的等压线较丙地附近密集,说明丁地附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较丙地大,故丁地风速较丙地大。
   (2010年北京西城模拟)读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此锋面形成的季节多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此时贵阳附近的天气特征是(  )
A.阴雨连绵 B.晴空万里
C.大雪纷飞 D.暴风骤雨
12.据图分析影响昆明准静止锋的成因主要是(  )
A.暖气团势力强 B.冷气团势力强
C.地形影响 D.海陆位置影响
解析:第11题,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多在冬季。第12、13题,冬季时,南下的冷空气遇到云贵高原及附近山地的阻挡,与南部的暖湿空气相持而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并在贵阳附近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答案:10.D 11.A 12.C
   (思维拓展题)锋面形成或加强的过程叫锋生,锋面消失或减弱的过程叫锋消。下图中T1、T2、T3为等温线,t1、t2、t3为气流辐合、辐散过程中的三个时刻。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气温梯度为t1>t2>t3
B.图中沿虚线方向表示气流辐合过程
C.图中沿实线方向表示锋消现象
D.水平气温梯度变大是锋生的主要标志
14.我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下列地区中属于主要锋生地带的是(  )
A.四川盆地 B.西北地区
C.东北—内蒙古一带 D.青藏地区
解析:考查锋的基本特征。第14题,由图知t3时刻等温线最密,气温梯度最大,t1时刻最小;从气温梯度分析,由t1→t3是冷暖气团辐合的过程,故图中实线是锋生现象。第15题,我国冷气团来自高纬地区(如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冷气团南下在东北—内蒙古一带与暖气团辐合,该地区成为锋生地带。
答案:13.D 14.C
二、综合题
15.下图中上部表示120°E副高脊线位置(横坐标06-21表示6月21日),下部表示我国境内的锋面位置示意图。读图并完成各题。
(1)图示时段内,副高脊线在    纬度之间摆动。副高的强弱和进退,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    的分布以及    灾害的发生。
(2)图中所示锋面主要在    地区,在其影响下的天气是            。
(3)图示锋面系统在正常年份对该地区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是            。
解析:第(1)题,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进退影响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分布。第(2)题,根据图示判断,锋面位于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第(3)题,梅雨季节降水丰富,河流进入汛期。
答案:(1)15°N~27°N  锋面雨带 水旱
(2)江淮(长江中下游) 阴雨连绵(梅雨)
(3)河流进入汛期,流量增大
16.(2010海淀区高三期中练习)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两日天气图,图中H为高气压、L为低气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明20、21日赣州的天气状况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在图中画出21日赣州的风向,说明其两日风力大小的变化及判断理由。
(3)简述L1发展强烈时给所经地区带来的天气现象及产生的影响。
答案:(1)20日气压较低(或1006~1008)气温较高,天气晴朗。21日气压升高(或1008~1010)、风力增大、气温降低,出现阴雨天气。20日冷锋过境前,赣州受暖气团控制。21日赣州正值冷锋过境(或受冷锋影响) (2)偏北风或西北风均可
21日的风力大于20日,理由是21日的等压线比20日的密集。
(3)天气现象:有可能带来大风、强降水和风暴潮(或狂风暴雨) 产生的影响:有利:丰沛的降水使陆地上的淡水得到补充(或使地下水、地表水得到补充),缓解高温和旱情等。不利:毁坏农田、树木,毁坏道路、房屋建筑等设施,造成财产和人员伤亡等。
17.(PK重点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央气象台2009年10月20日报道,入秋以来影响我国最强冷空气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较大影响,新疆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4 ℃,风力达6~8级,局部地区风力达12级,南疆出现沙尘暴天气。乌鲁木齐19日17∶00气温19 ℃,20日17∶00降至2 ℃,并出现初雪。
材料2:2009年10月19日全国天气预报简图。
(1)根据材料1,此次强冷空气活动给新疆地区带来较大危害,其危害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2,图中雨区主要出现在我国的    、    和
       地区。
(3)未来几天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经历    天气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0月19 日天气预报,受    影响,海南岛将继续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原因是         。结合图示,此天气系统西部比东部风力    ,判断理由是           。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1可知此次强冷空气带来大风、降温、冻害、雨雪天气。第(2)题,注意分析图中冷锋后地区也属雨区。第(3)题,未来几天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经历冷锋过境天气,存在气压、气温、降水等天气变化。第(4)题,读海南岛附近气压分布图,可知此时受低压(气旋)控制,中心气流上升,附近多阴雨天气。
答案:(1)大风、降温、冻害、雨雪
(2)新疆西北部 东北地区 四川北部、陕西、甘肃南部、海南岛
(3)冷锋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天、降水、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4)气旋(低压) 系统中心气流上升,附近多阴雨天气 大 西部等压线比东部密集,气压梯度力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8张PPT)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依纲梳理夯基础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时期 距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 最大,
最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
趋势
近现代 近一、二百年
时期
时间跨度
变化
周期
波动
上升
有气象观
测记录
气温升高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导致全球气温波动上升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海拔
较低的沿海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3.削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四、世界气候类型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图中图例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A 热带雨林气候 刚果河、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等地
B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典型
C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南美巴西等地区
D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内部和西部,如撒哈拉沙漠
E 南北纬15°~35°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季风区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
润气候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图中图例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F 南北纬 ,如地中海沿岸地区
G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如欧洲西部
H 南北纬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季风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地区
J 寒带气候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K 高原山地气候 高大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
40°~60°大陆东岸
40°~60°大陆西岸
30°~40°大陆西岸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表中类型):北美洲和亚洲。
(5)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依纲梳理夯基础
(6)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
例如:四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深刻影响
影响内容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资源条件的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自然灾害加剧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最近数十年干旱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影响内容 具体表现
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根据有关研究,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世界上将有1/3的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农业生产不稳定 高纬国家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增产,但干旱加剧,造成供水不足;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减产;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危害人体健康 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图解)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克服思维定式
1.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一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尺度,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人类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如下表)。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近现代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升高
由上表分析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
提起温室气体,多数同学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二氧化碳。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只有针对这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项目才有可能成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这六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  ,影响因素主要有    和    因素,其中    因素起主导作用。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    ,其中,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至少列举3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相关措施。第(1)题,读图知近50年全球变暖,其原因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第(2)题,读图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中纬度地区变暖明显,低纬度地区不明显。第(3)题,气候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带来一系列问题。第(4)题,“节能减排”主要是节约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暖 自然 人为 人为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高频考点巧突破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主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高频考点巧突破
(3)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4)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5)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 (2010年长沙模拟)右图是某岛屿沿东西方向地形剖面示意图。下表是该岛屿甲、乙两地1月和7月平均降水量表。据此回答(1)~(2)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月份 甲地平均降水量(mm) 乙地平均降水量(mm)
1月 58.2 210.3
7月 121.9 41.4
(1)该岛屿最有可能位于(  )
A.地中海     B.印度洋北部
C.大西洋赤道附近 D.西北大西洋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形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洋流影响 ④地表状况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1)根据表格可判断,该岛屿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故选B。(2)季风风向和地形是形成甲、乙两地降水状况不同的主导因素。
答案:(1)B (2)C
高频考点巧突破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高频考点巧突破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a判断
南北
半球
以“高”
定球 最高
(或最
低)气
温月份 6、7、8三个月
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
气温最高 南半球
b判断
所属
温度

以“温”
定带 最冷
(热)月
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
0~15℃之间 亚热带、温带
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
-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气候
高频考点巧突破
c确
定具
体的
气候
类型
以“水”
定型 降水
量的
年内
分配
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
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
候>1000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300mm
温带季风气候
500~600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200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
气候<250mm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依据已知地点的地理位置,推断其气候类型
先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哪个温度带;然后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高频考点巧突破
3.依据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推断一地的气候类型
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依此确定该地所在的气候带位置;其次要牢记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有哪些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又有哪些气候类型,在季风的影响下会形成什么气候类型,季风与气压带、风带的复合影响下又
高频考点巧突破
是什么气候类型;最后要根据地面状况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特别是海陆位置对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等判断。无论是根据哪一种情况判断气候类型,都要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差异。如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与上海相比,日本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表现具有一定的海洋性,年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上海小,降水季节变化趋势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相似,要注意从降水总量上去区分。
学法指导
1.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及成因
世界气候的分布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将世界气候分布理想化、模式化,并与气候成因建立内部联系,下面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几种易混的气候类型
(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见下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相似点
气温:全年各月均高温
降水: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见下图)
高频考点巧突破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3.读右图,回答(1)~(2)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和②地纬度相同,因此其气候类型也相同
B.③地的多雨期和南京的多雨期基本一致
C.④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⑤地位于纬度40°~60°之间,终年受西风带影响,降水量较丰富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下面四幅图中表示的气候类型与④地的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1)③地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受西风带控制的冬季,此时南京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也处于多雨期。
(2)根据图中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知,④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了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D项所示。
答案:(1)B (2)D
热点探究显身手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2009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遏制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看来最有效的手段。1997年,《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中方期望哥本哈根会议能按照“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达成公平、合理的安排,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可持续实施。
全球气候变暖
热点探究显身手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可怕的全球变暖”。
热点探究显身手
热点探究显身手
材料2: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在本次气候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并宣布中国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节能减排等的措施。
热点探究显身手
(1)根据材料1,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下列事实不会受其影响的是____。
A.海陆间水循环     
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峰的海拔高度
热点探究显身手
(3)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节能减排”,请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答案:(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B (3)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 ℃~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典例剖析求解法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亚洲的暴雨、非洲的干旱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温的普遍升高,导致中国各地的积温增加,自然带北移。选B。
(2)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选A。
【答案】 (1)B (2)A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碳的循环过程大致如下:
典例剖析求解法
通过碳循环示意图可以看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吸收。所以减缓温室效应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另一方面增加植物的吸收,就是减少植被的破坏和加强植树造林。
(2009年高考江苏卷)右图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2)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同属暖流 B.同属寒流
C.增温增湿 D.降温减湿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根据大陆西岸从赤道到南北纬35°气候类型由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变化,结合图中四地的纬度,可以判定甲、丁两地为地中海气候,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甲地位于北半球,1月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丙地终年高温多雨。选AC。
典例剖析求解法
(2)依据洋流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处于中、低纬度大陆西岸的甲、丁两地,沿海都分布着流向赤道方向的寒流,对当地气候起着降温减湿作用。选BD。
【答案】 (1)AC (2)BD
典例剖析求解法
【命题探究】 地理命题新趋向——线性考查
地理高考试题对气候类型的考查形式,经历了从区域分布图到统计图,再到区域分布图、统计组合图的变化过程,2009年又有向线性方向发展的倾向。所谓“线性考查”就是简单地以某一条线为载体,考查相关的知识点。这条线可能是经线、纬线,也可以是地形剖面线、等值线、海岸线等,看起来图形比较简捷,但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典例剖析求解法
本题考查的新角度就是提供一条不知经度但标有纬度的经线来考查同学们对气候类型、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这一命题角度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对气候类型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气候、洋流分布规律)图;二是注意思考海陆接合部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差异性和相互关系,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包括洋流)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沿海地区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的规律等。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
点击进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深圳一模)右图示意某日昼夜分布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4~15题。
1.图中N、B间的距离约为(  )
A.5000千米
B.10000千米
C.15000千米
D.20000千米
解析:选B。本题考查地球上经纬度分布知识,难度不大。从图形可以看出B位于赤道上,与北极点N的纬度差为90°,按每1个纬度跨球面距离约111千米计算,两地的距离约10000千米。
2.从C地出发,经过D、E、F地,最后回到C地,其走向是(  )
A.先向正东走,再向正西走
B.先向东北走,再向西南走
C.先向东北走,再向东南走
D.一直向东北
解析:选C。本题考查地球上的方向,结合数学知识容易解答,难度不大。图形外圈即球大圆,运动路线与地球自转方向大体相同,即一路向东;在运动路线上,C纬度最偏南,E纬度最偏北,所以自C到E先向东北,而后自E向F是向东南。
3.读某局部经纬网图,有关图中各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到③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①到③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C.②到④的最短航线方向是正南
D.②到④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解析:选B。在球面上,过两点的最短航线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所以从①到③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A对;而从选项A的内容我们可知其大圆航线与①③这两点所在的纬线不重合,因此其最短距离要小于这两点在60°纬线上的距离,即小于555千米,B错;②和④在同一经线上,则其大圆即为这两点所在的经线(圈),因此②到④的最短航线方向是正南,其最短距离是555千米,C、D正确。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中的地形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处是山谷 B.B处是山地
C.CD处是山脊 D.EF处是山谷
解析:选A。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和弯曲状况可以判断出A处为鞍部,B处为山地,CD处为山脊,EF处为山谷。
5.图中两山峰的温差为(  )
A.1.2 ℃ B.1.2 ℃~2.4 ℃
C.2.4 ℃~4.8 ℃ D.0 ℃~2.4 ℃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山峰的纬度及距海远近均相差不大,所以影响其温差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可以计算出左侧山峰的海拔在1200米~1400米之间,右侧山峰的海拔在1000米~1200米之间,两山峰的高差为0~400米,故其温差为0 ℃~2.4 ℃。
6.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
A.101米 B.198米
C.298米 D.601米
解析:选C。图中等高距为200米,陡崖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则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米~600米。
7.(2010年北京海淀模拟)下左图为“北半球某地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左图中沿X—Y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2)图中河流PM段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其________岸受冲刷较严重。
(3)人们计划在乙处兴建水库水坝,简述其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
(4)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内地形、地势的分布特点。
答案:(1)A (2)自西向东 南(右)岸 (3)河谷狭窄地带,有利于筑坝,工程量较小;上游河谷较宽,有较大的蓄水区域。(4)地形:北为平原,南为山地。(或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 地势:北低南高。(或北部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南部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水圈是地球上物质迁移、能量转换活跃的圈层之一,水循环也是最具动力的自然循环之一。读下图(图中箭头代表水流补给方向)回答1~3题。
1.甲代表的水体最可能是(  )
A.雨水 B.地下水
C.冰川 D.海洋水
解析:选B。甲水体与河流水及洞庭湖水互补,故应为地下水。
2.箭头a代表的补给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解析:选C。a代表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应为洪水期,湖泊起削减洪峰的作用。
3.近年来洞庭湖区实行退耕还湖,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
A.a、b都变小 B.a、b都不变
C.a在丰水期变小 D.b在枯水期变大
解析:选D。洞庭湖区退耕还湖,使湖区面积增大,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洪水期a增大,枯水期b增大。
(2010年山东烟台模拟)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是(  )
A.①——冰川融水补给 B.②——湖泊水补给
C.③——雨水补给 D.④——积雪融水补给
5.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
A.水位季节变化小 B.泥沙含量大
C.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D.冬季封冻断流
解析: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春季来源于冬季的冰雪融水、夏秋季节来源于降水补给。同时图中显示河流的源头是湖泊,故也有湖泊补给,一般河流都有地下水补给,并且地下水补给较稳定。故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地下水、积雪融水、降水、湖泊水补给。淮河冬、春季节既无湖泊补给也无积雪融水补给,故水位季节变化大于东北的河流;同时,东北的河流还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而淮河只有夏汛。东北地区植被覆盖较好,河流含沙量小。由图可知,该河冬季未断流。
答案:4.C 5.C
下面两幅图表现了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并完成6~7题。
6.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①减缓城市涝灾 ②缓解城市缺水 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 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解析:选B。题中左图采用雨棚收集雨水,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能够缓解城市的缺水状况。这种模式一般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涝灾不多见。缺水地区谈不上水生态。
7.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下渗
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径流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发
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腾
解析:选A。右图把雨水引入地下,有利于增加下渗。
读下图,回答8~9题。
8.该岛的水循环属于(  )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9.从水循环来看,小岛(  )
①夏季水循环的速度较一年中其他季节慢
②夏季水资源丰富,造成水循环比其他季节快
③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循环的平均速度会加快
④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水循环会出现异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8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太平洋赤道附近西岸。岛屿上的水资源与海洋间存在循环,属海陆间循环。第9题,夏季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更新快,水循环比其他季节快;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会造成气候异常,从而影响水循环。
答案:8.A 9.D
10.下图是“68°N某地在一天内太阳高度和该地某河流量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由图可知,该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地下水 B.雨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解析:选D。根据图中的流量曲线,在一天中有断流可知其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
读世界四个主要大洲年径流总量和人口总量比较图,回答11~13题。
11.四大洲中,人均径流量最多的是(  )
A.欧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解析:选D。从图中数据可知南美洲人均径流量最多。
12.北美洲的面积大于南美洲,但年径流量却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该洲(  )
A.地形较平坦,不利于储水
B.气候干燥,降水总量小
C.海岸线平直,不利于水汽进入
D.植被稀少,涵养水源少
解析:选B。北美洲气候较南美洲降水少,虽然面积大于南美洲,但年径流量却较少。
13.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是(  )
A.水资源总量不足 B.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C.水资源污染严重 D.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解析:选B。从以上可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缺水的原因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读济南泉水成因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涌泉的水质变坏,最有可能是由(  )
A.图中城市排放的废水下渗所致
B.游客向涌泉乱丢垃圾所致
C.含水层岩石发生变质所致
D.南部山区受到污染所致
15.涌泉在某个时期曾一度断流,要想使涌泉重新喷涌,行之有效的措施是(  )
①在城市上空进行人工降雨 ②增加城市林地和草地的种植面积 ③限制城市地下水的开采量 ④绿化南部山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4题,该地涌泉为承压水,南部为其补给区,水质变坏最有可能是因为南部山区受到污染。第15题,根据涌泉形成的原因可知,限制城市地下水的开采量、保持南部山区涵养水源的能力是提高地下水水位的可行措施。
答案:14.D 15.C
二、综合题
1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呈扇形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或山间盆地的冲积物中,冲积扇上部是良好供水源地。但是,在某些地区,冲积扇上部是大片的砾石戈壁,而下部能利用的地段、土壤往往产生严重的盐渍化现象。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如下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成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从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
(1)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    ,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2)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        ,最大水量出现在    季,理由是                         。
(3)坎儿井开挖暗渠的作用是            ;蓄水池的作用是          。
(4)作为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为何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
(5)坎儿井发挥的重要作用是:(1)    ;(2)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可确定水循环类型和主要环节;受干旱气候影响,坎儿井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水量受气温影响大。坎儿井采取地下输水的原因也要从气候方面来分析,如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等。
答案:(1)陆地内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2)高山冰雪融水 夏 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最大水量出现在气温最高、冰雪融水量最大的夏季
(3)减少水的蒸发 调蓄灌溉水量
(4)由于新疆地区晴天多,光照强烈、蒸发旺盛,地表水损失大,因此,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
(5)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防止土壤盐渍化
17.(PK重点线)下图图1是我国部分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柱状图,图2是京杭大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1所反映的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________。
(2)“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举措,其中的“南”指____________流域,“北”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地区。
(3)京杭大运河是“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之一,读图2,简述京杭大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解析:由我国部分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柱状图,可以看出我国长江及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多,北方地区普遍少,这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举措。
答案:(1)南多北少 (2)长江 华北 西北
(3)北京至海河段、黄河至长江段地势北高南低;海河到黄河段北低南高。北高南低段河水不能向北自流,需要建设提水工程。北低南高段,河水具备自流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2010年江苏苏州模拟)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
1.曲线②表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乡村→城市
B.城市→乡村
C.城市→城市
D.不固定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可得出答案。第2题,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模式是由农村到城市。
答案:1.B 2.A
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
4.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解析:第3题, 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第4题,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3.B 4.D
(2010年江苏盐城调研)右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
B.人口减少
C.变动较大
D.基本不变
6.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5题,丙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迁移差额率为-10‰,所以人口变动状况基本不变。第6题,西亚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由于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迁移差额率为正值,所以乙点能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第7题,伦敦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由于环境、地价等原因使该市人口大量外迁,迁移差额率也为负值,读图可知丁点符合该题的要求。
答案:5.D 6.B 7.D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8~9题。
8.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9.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是以经济因素为主。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8.A 9.C
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并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
11.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城市是(  )
A.大庆 B.攀枝花
C.金昌 D.珠海
12.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解析:第10题,推力表示当地不利于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指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第11题,大庆、攀枝花、金昌是因矿产开发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后,珠海被划为经济特区,人口大量迁入,属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改变而引起的人口迁移。第12题,③④阶段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答案:10.C 11.D 12.C
读图完成13~15题。
13.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入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
14.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方向,则甲、乙可能分别表示(  )
A.四川 广东 B.湖北 重庆
C.河北 山东 D.新疆 内地
1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解析:第1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成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因石油开采而收入高,吸引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迁入区。第14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方向是由内陆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广东经济发达,是人口主要迁入省。第15题,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答案:13.C 14.A 15.A
二、综合题
16.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
原因分类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 原因分类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
经济性原因 56.2 217.3 家庭性原因 34.5 39.0
工作调动 11.5 268.4 投亲靠友 9.9 75.9
分配录用 5.9 243.5 随迁家属 10.4 67.4
务工经商 24.3 223.8 婚姻迁入 14.2 9.7
学习培训 12.9 149.7 其他原因 9.3 215.0
退休离职 1.6 603.9 合计 100 123.1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____________影响不同,主要是以__________迁移为主。
(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不同造成的。
解析:首先要看清表格,审清题意。该表格把迁移原因分为经济性原因、家庭性原因和其他原因。其中经济性原因占迁移人口的比重为56.2%,其次又以务工经商最多(24.3%)。通过性别比的比较可以看出,经济性原因的性别比都大于100,家庭性原因的性别比都小于100。
答案:(1)56.2% 务工经商 国家政策 自发地
(2)生态移民 行政工作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动
(3)男 女 女 男 社会分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对流层大气运动模式图”,回答1~2题。
1.关于a、c两点的近地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近地面可能接近刚果河河口
B.a点近地面可能接近亚马孙河河口
C.c点近地面肯定是海洋
D.a点附近海域受巴西暖流影响
解析:选B。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此处为南美洲0°~30°S的大陆东岸地区。
2.关于a、b两点近地面空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近地面空气高温湿润
B.a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
C.b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
D.b点近地面空气低温湿润
解析:选A。a点亚马孙河河口,位于(0°,50°W)附近,地处赤道低压区,近地面空气高温湿润。
右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表示气压带,表示风带,据图完成3~5题。
3.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A.? B.?
C.? D.?
5.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日地距离小于1.5亿 km,长白山地可能出现雾凇现象
B.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华北平原的冬小麦正处于返青期
C.巴勒斯坦正值少雨季节,悉尼的白昼比圣彼得堡短
D.北太平洋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达最北位置,四川盆地逆温现象严重
解析: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可知属南半球。南半球40°S以南的风带为西风带,盛行西北风。题中图示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表明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答案:3.B 4.B 5.A
6.(2008年高考广东卷)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南北纬80°附近 B.南北纬60°附近
C.南北纬4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解析:选D。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为,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大气稳定,A和C分别处在极地东风带和西风带;南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低压带,形成极锋,故D最优。
(2010年山东潍坊模拟)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7~9题。
7.P点附近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P地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N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9.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则此时(  )
A.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集
B.南京昼短夜长
C.淮河进入汛期
D.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顺风顺水
解析:根据题干中所给信息,图中的纬度为50°,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从世界海陆的分布可知,图中的纬度应为50°N(因为50°S所经过的地区,只有南美洲大陆),图中P、Q之间的大陆为亚欧大陆,M、N之间为北美洲大陆。从图中可以看出,P点应位于西欧地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吹西南风;根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知:P、M两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N为温带大陆性气候,Q为温带季风气候;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说明从P点向东至Q点为白天,50°N昼短夜长,北半球为冬季,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集是在夏季,南京在北半球,所以昼短夜长,淮河进入汛期是在夏季,此时,北印度洋洋流为逆时针方向流动,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应为逆风逆水。
答案:7.C 8.A 9.B
   (2010年山东威海质检)下图箭头表示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据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哪条虚线为高压脊线(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图中降水可能性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南半球高空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故图中上方气压高于下方气压,乙为高压脊线,丙为低压槽线。低压槽处多降水。
答案:10.B 11.C
   大气环流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图中箭头代表盛行风向,能够正确表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示意图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结合风带的风向和地球自转方向可知①②正确。
13.受右图中a、b两处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
A.巴西东南沿海
B.智利中部
C.意大利南部
D.东非高原
解析:选C。从图中可知该图为南半球,a为西风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故C正确。
   下图为副热带高压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P点此时受西北风的影响
B.甲图表示春季或秋季
C.乙图表示7月份
D.P地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分布广泛
解析:选C。甲图中副热带高压带南移,故为1月;乙图中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故为7月;P地为地中海气候,而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
15.图甲中P点的主要农产品是(  )
A.水稻 B.苹果
C.柑橘 D.咖啡
解析:选C。结合题中四种农作物的分布特点与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分析可知,P点主要农产品是柑橘。
二、综合题
16.右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为气压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可知,此时无锡的盛行风向是    ;开普敦的气候特征是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    凸出。
(3)此时,北京时间为    时。
(4)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箭头表示出极地东风带的位置和风向。
解析:从气压带分布的纬度可知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并且它分布在30°N以北地区,说明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无锡多盛行东南风;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湿润;亚欧大陆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从图中可知70°N以北应为极昼,此时太阳应直射135°W经线,由此可知45°E为0点,所以北京时间为5时。极地东风带位于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且向右偏转为东北风。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东南风 温和湿润 北(高纬)
(3)5∶00
(4)略
17.(PK重点线)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左侧添加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    ,B    ,C    ,D    。
(3)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加箭头表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4)极锋是    风带和    风带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5)此图表示北半球    (季节),判断理由是    。此季节,罗马的气候特点是             ,形成原因是                 。
(6)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南半球低纬环流近地面的风向将如何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三圈环流即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结合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可判断A、B、C、D的名称、风带名称及风向、三圈环流的方向,而极锋约位于60°纬线处,是由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气流交汇而成;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南移,故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而罗马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据此判断此时的气候特征及成因。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将向右偏转。
答案:(1)见下图。
(2)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3)见上图。 (4)盛行西 极地东
(5)冬季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温和多雨 受西风带控制
(6)变为西南信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9张PPT)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宇宙的物质组成
(1)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等。
(2)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彗星等。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天体系统
图中A表示 ,B表示 ,C表示 ,D表示 ,其中与仙女座星系级别相同的是 图所示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B
依纲梳理夯基础
只有两颗以上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能组成天体系统,谁的质量大且被其他天体绕转,谁就是其中心天体。例如,太阳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故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依纲梳理夯基础
(1)八颗行星的排序: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依次是A 、B 、C 、D 、E 、F 、G ,H 。
(2)八颗行星的公转特征: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自西向东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宇宙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
(2)自身条件
①适宜的 条件,②适于
的大气,③ 的存在。
温度
生物呼吸
液态水
依纲梳理夯基础
 太阳系行星分类及物理特性
温馨提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1)直接为地球提供 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维持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提供能源:包括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光热
依纲梳理夯基础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和大气层的结构(下图):图中由里到外依次为A 层、B 层和C 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 层。
光球
色球
日冕
光球
依纲梳理
(2)太阳活动
①主要类型
太阳黑子:出现于图中 层,变化周期约为 ,是 的标志。
耀斑:出现于图中 层,释放巨大能量,周期约为11年。
②影响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 ”现象;带电粒子冲入两极高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A
11年
太阳活动
B
磁暴
依纲梳理夯基础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温馨提示
能量表现形式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 电磁波 各种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维持生态的平衡;给人类提供能源
太阳活动 高能带电粒
子流、射电
磁暴;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极光;影响气候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大气层的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有液态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高频考点巧突破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学法指导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读下表,完成(1)~(2)题。
行星
名称 与太阳距离
(106千米) 公转
周期 自转
周期 大气及
成分 表面平均
温度(℃)
水星 58.1 87.9天 58.6天 极稀薄,
氦、汽 白天350,夜晚—170(固体表面)
金星 108.5 224.7 243天 浓密,
CO2
480
(固体表面)
地球 150 1.0年 23时
56分 浓密,
N、O 22
(固体表面)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下列关于表中各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星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水星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C.水星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D.金星表面平均温度比水星低
(2)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原因是(  )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
②地球上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 ℃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第(1)题,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的轨道排序由内向外为“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八大行星具有同向性,水星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金星固体表面平均温度为480 ℃,比水星高。第(2)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最重要条件,应是自身独特的条件。其中的日地距离适中,太阳的光热条件又是地球宇宙环境中生命物质存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因素,其他自然现象大多与此相关,故④是正确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适中和物质运动所产生的重要结果。体积和质量是保留地球大气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成分,故②是正确的。
答案:(1)C (2)D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纬度 地势 天气
日照
时数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
射总量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高频考点巧突破
2.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因素分析
(1)总体特征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2)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高频考点巧突破
2.(2010年岳阳模拟)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高频考点巧突破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值大约是________。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A、B的纬度值应为37°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青藏高原地势高而空气稀薄、云量少,从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撒哈拉沙漠降水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2)C地纬度低于B地,太阳高度角大而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较强;(3)城市与郊区相比,纬度无差异;但大气清洁度和降水多少有较大差异。(4)一个地区不同季节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只能从不同季节该地太阳高度角大小、昼长、天气变化等角度分析原因。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青藏高原 撒哈拉沙漠(西亚和北非)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2)160~180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3)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散射作用强。
(4)A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白昼短;受西风带影响,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高频考点巧突破
热点探究
宇宙的新探究
宇宙探索知识的应用:一是联系宇宙认知、探测的发展,二是联系“神舟七号”、“嫦娥奔月”、“勇气号”、“机遇号”等宇宙探测最新发展;三是联系大气层;四是联系地球运动及发射点和着陆场;五是日食、月食产生及带来的影响。高考相关知识点拓展如下:
热点探究
1.卫星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和返回地点的选择条件
(1)发射基地
①人烟稀少,有建立禁区的可能;②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③良好的气象条件,晴天多、风速小、湿度低;④良好的水质;⑤符合国防安全的要求。
(2)其中影响卫星和飞船发射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因素是——气象因素
(3)返回地点
①人烟稀少的地区;②地势开阔平坦的草原地区;③便于发现目标和营救的地区。
3.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
著名航天基地 经纬度 条件
我国甘肃酒泉 41°N,100°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交通便利
我国四川西昌 28°N,102°E 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湿润但洁净,交通便利
我国山西太原 38°N,113°E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天气晴朗
法属圭亚那 约5°N,53°W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人烟稀少,冬季天气晴朗
热点探究显身手
著名航天基地 经纬度 条件
卡纳维拉尔角
(美国) 29°N,81°W 纬度较低,濒临海洋,地形开阔,冬季天气晴朗,利于观测
意大利圣马科
航天发射场
(位于肯尼亚) 3°S,40°E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冬季天气晴朗
拜克努尔航
天发射场
(哈萨克) 46°N,63°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
热点探究显身手
格林尼治时间2009年2月12日22时09分,一枚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读法属圭亚那及法国示意图,回答(1)~(3)题。
热点探究显身手
热点探究显身手
巴黎时间与北京时间24小时时差对照表
北京
时间
(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巴黎
时间
(时) 17 18 19 20 21 22 2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热点探究显身手
(1)如果巴黎市民要观看火箭发射的电视直播,则最迟应在当地时间何时打开电视(  )
A.2月12日23时09分
B.2月11日22时09分
C.2月12日22时09分
D.2月12日21时09分
热点探究显身手
(2)相对于我国已建成的三大航天发射基地而言,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的优势主要有(  )
①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②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可节省燃料
③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④风力小,有利于发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热点探究显身手
(3)有关法属圭亚那与法国的对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总体来说地势都是南高北低
B.河流均无结冰期
C.整体来说降水季节变化都不大
D.植被都以常绿林为主
热点探究显身手
解析:(1)根据表中巴黎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可以看出巴黎使用的是东1区的区时,而格林尼治时间为中时区的区时,则可计算出火箭发射时巴黎时间为2月12日23时09分。
(2)从法属圭亚那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库鲁纬度为5°N左右,位于赤道附近地区,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较多。
热点探究显身手
(3)两国地势特点可从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出来;法属圭亚那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法国多数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两地河流均无结冰期,降水季节变化都不大,但法属圭亚那的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而法国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答案:(1)A (2)B (3)D
热点探究显身手
(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例1
典例剖析求解法
(1)此时(  )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由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北极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所以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故应选A。(2)图中①为火星,②为金星,地球具备生命的自身条件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原始大洋(水)的存在。结合题目中所提供的答案,A答案是正确的。
【答案】 (1)A (2)A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时应结合生物学中,①关于生命存在的三大非生物条件:光照、空气和液态水;②生命诞生和进化的过程,来推测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
典例剖析求解法
(2009年高考北京卷)右图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
A.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例2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这里降水稀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加上这里地势较高,因而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
【答案】 D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规律方法总结】 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1)读等值线图的名称:读图名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即明确是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人口密度线、等震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还是等太阳辐射线等。
典例剖析求解法
(2)看等值线的间距和疏密情况:如等高距一定时,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水流愈急。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的地方,风越大。
(3)看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如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的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典例剖析求解法
(4)看等值线的闭合和递变情况:如果两条数值不同的等值线中间还有闭合的等值线,判断时要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确定其数值。
(5)看等值线图中特殊的地方:如等高线图中几条线交会的地方表示悬崖;等压线非常密集且气压较低的环形区域可能存在着台风。
典例剖析求解法
点击进入
优化新题精演练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提能力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山东济南质检)右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2.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扩大
解析:第1题,结合降雨量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判断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降水。第2题,结合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推断为东南地区的河流。第3题,结合选项,如果①流量曲线测得的时间早于②曲线,有可能是流域内大面积开荒种田,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流量变化加剧。如果②早于①,有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或大面积植树造林,使流量得到调节。
答案:1.A 2.D 3.C
新京报2009年2月6日报道 截至目前,由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的气象干旱已波及中国12个省份。北方冬麦区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4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5日召开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异地会商会议,并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读图,回答4~5题。
4.图片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①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
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  )
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
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
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4题,水资源短缺有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第5题,华北地区由于处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造成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较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量。
答案:4.C 5.B
6.读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为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4)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问题。
(5)解决B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此图中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第(2)题,A属于海陆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第(3)题,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重力能。第(4)题,B位于沿海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第(5)题,解决水资源问题需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
答案:(1)海陆间循环
(2)水汽输送 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和水量平衡
(3)太阳 重力
(4)地面沉降(或地面建筑物倾斜、坍塌)、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答出两点即可)
(5)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加强山区植被保护和恢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2009年高考四川卷)右图是沿36°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2.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3.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 B.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 D.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图是北美洲的气温曲线图。①位于西海岸,②位于海岸山东部,③为中部大平原,④在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⑤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第1题,②地气温较高,应该位于山地中的山谷中,受海岸山脉的阻挡,海风难以到达,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地面辐射较强。第2题,一般来说 ,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日较差小;①地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比③地小;根据气温数值可以推知此时为夏季,内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沿海等温线向南凸出。第3题,②③之间气温较低,说明海拔较高,人口稀少;③地为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发达;③⑤之间是混合农业区;⑤地夏季受大西洋海风的影响,多雨。
答案:1.D 2.A 3.B
4.(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选D。“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解析:选B。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A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故C错;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 ℃,夏季日温差约13 ℃,故D错。
6.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解析:选C。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中新社2008年8月14日电,奥帆赛14日进入第六天,但青岛浮山湾海域的风力不到每秒三米,不符合比赛条件,当天原计划要进行的七个项目的比赛被迫延至下一个比赛日。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7~9题。
7.影响海上风力大小的因素是(  )
①地转偏向力 ②摩擦力 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惯性离心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
8.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  )
A.热力环流 B.海陆风
C.季风环流 D.山谷风
解析:选B。结合图示烟雾的飘动方向,可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海陆风。
9.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  )
A.春季 B.秋季
C.白天 D.黑夜
解析:选C。根据上题分析白天的时候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工厂排放的烟尘被海风吹向城市,对居民的影响大。
10.(2008年高考广东文基卷)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如果地球不自转,将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热力环流。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故③正确。
(2010年山东泰安模拟)读图,回答11~12题。
11.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解析:选D。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降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垂直气流运动,使丙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降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升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丁>丙。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所以正确选项为D。
12.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解析:选B。因为水平气流a是从甲地吹向乙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将有大量废气、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布局在甲地,以确保城市大气环境不被污染。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大,废气排放量较小,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家具厂和电子厂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因而选B项。
   右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
A.4 ℃
B.3 ℃
C.2 ℃
D.1 ℃
解析:选A。首先要注意题干条件中的要求是两地区的温差最大可大于多少,根据公式(x-1)d≤T<(x+1)d,其中x为两地区之间的等温线的条数,d为等温距,求出来该地区的温差为3°≤T<5°,因此答案应该选A。
14.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选B。在近地面温度越高,气压值就会越低,因此该区域中心地区气压值低,美国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故N地为东南风。
15.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C。该区域中心地区为低气压,则高空地区为高气压,若高空地区的气压值比同一海拔高度的气压值要高,则等压面向高处凸出,因此选择C项。
二、综合题
16.读沿50°N一带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的角度分析,甲地近地面为    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    气压控制。
(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吹    风,丁地吹   风。
(3)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严重的是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罗马的气候特征是    ,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可能位于    。(中山站,黄河站)
解析:从图中看出:甲地等压线向下凹,乙地向上凸,说明近地面甲地为一低压中心,乙地为一高压中心,甲地气流上升,空气扩散快,乙地气流下沉,废气不易扩散。从气流状况看,丙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向,乙为高压(反气旋),其东部吹西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北风,同样,丁地位于甲低压(气旋)的正西方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吹西北风。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甲地海洋为低压,可推断是北半球的冬季,罗马为地中海气候,正值温和多雨;南半球为夏季,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有利于极地科考。
答案:(1)低 高 (2)西北 西北
(3)乙地 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废气不易扩散
(4)温和多雨 中山站
17.(PK重点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1所示:
图1
材料2:图2为“福建省7月气温分布图”,图3为图2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图2           图3
(1)材料1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2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
特点;并根据材料1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3)福建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结合图3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正确读图依据题目提供的材料分析归纳。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大致呈M状分布(可有不同的形态描述,但应说出平原和内陆河谷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气温较低的意思);A地处于沿海,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言之有理即可)
(3)秋冬;B地盛行冬季风,为一年中的干季,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读经纬网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所见部分不同纬线的长度,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线是②线的1/2
B.②线比③线长
C.③线比④线长
D.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解析:选C。由图可知,图中各纬线所跨经度相等,因此纬度越低的纬线,其长度越长;③为赤道,是所有纬线中最长的。
2.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解析:选D。甲从G点向北行,当他到达北极点后将无法行走,因为不管他朝哪个方向走,都是向南,因此他没法回到原出发地点;而乙从G点向东行,可以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出发点。
3.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的是(  )
A.E点 B.G点
C.H点 D.K点
解析:选D。图中位于东半球的有K、H,位于北半球的有E、K,位于低纬度的有K、G、H,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只有K点,故选D项。
   读“某岛屿示意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中的信息,估算该岛屿的面积约为(  )
A.105平方千米 B.209平方千米
C.549平方千米 D.1025平方千米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合建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的分别是(  )
A.①③       B.①②
C.③② D.④②
解析:第4题,根据纬度1°所对应的经线长为111千米,赤道上经度1°所对应的纬线长为111千米,在13°20′N~13°40′N,经度1°所对应的纬线长度小于111千米,估算即可作答。第5题,注意结合图示中的河流分析该岛屿的地势特点。海军基地最好建在港湾里面,所以①地最适合;空军基地要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所以②地最适合。
答案:5.C 5.B
读图,N为北极点,大圆为经线圈,ACB为赤道,据此完成6~7题。
6.假如一架飞机从A飞到B,实际最短的飞行线路是(  )
7.按最短飞行路线飞行,该飞机从A到B的飞行方向是(  )
A.西→东          B.北→南
C.东南→东→东北 D.东北→东→东南
解析:第6题,从A飞到B的最短飞行线路应是过AB的大圆上的劣弧,但是赤道,理论都是过AB的大圆的弧,但题干中是“实际最短线路”,地球两极稍扁,极半径较赤道半径短21千米。第7题,因为最短飞行线路是指沿经线圈的飞行,从A到N(北极点)是向北飞,从N到B是向南飞。
答案:6.A 7.B
   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的三角洲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甲中河流三角洲位于乙图中河流三角洲的(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解析:选B。关键是读准两幅图中经纬网的度数,推断出河流三角洲的具体位置。
9.甲乙两图所采用的比例尺(  )
A.甲大于乙 B.乙大于甲
C.甲乙相同 D.无法判断
解析:选B。相同纬度差的经线段实际距离相等,依据图上距离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综合分析甲、乙两图的图上距离及纬度差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010年长沙统考)下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10~12题。
10.乙图中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范围(T)是(  )
A.1200米<H<1500米 3℃<T<4.8℃
B.1000米<H<1300米 3℃<T<4.8℃
C.1500米<H<1800米 6℃<T<7.8℃
D.1200米<H<1500米 6℃<T<7.8℃
解析:选A。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可知,A外围的等高线数值应为1200,即A点海拔范围1200米<H<1500米。B外围的1500米等高线相当于4.8℃等温线,故B地的温度范围3℃<T<4.8℃。
11.按照甲图中的大坝设计(大坝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从坝顶到坝底)分别约为(  )
A.50米 200米 B.500米 150米
C.500米 100米 D.50米 100米
解析:选C。该大坝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而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故该大坝的实际坝长约为500米。由图可知,该大坝两端分别交于550米等高线,即大坝坝顶高550米,而该大坝的坝底不低于450米,即该大坝的最大坝高约为100米。
12.关于图甲、图乙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水域
B.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
C.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
D.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
解析:选D。乙图中的水域位于两个山峰之间的鞍部,A、B、D处的水会汇入,但C地和该水域之间存在一山脊,故C处的水不可能汇入该水域。F位于650米等高线上,E海拔略小于650米、G海拔略大于650米。E和车站N之间有一山脊,会遮挡视线,故站在E点看不到车站N。图中铁路经过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的地区,该地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总体流向大致是(  )
A.西北向东南流 B.东南向西北流
C.东北向西南流 D.西南向东北流
解析:选A。首先据图确定河流流经地的等高线数值,再依据指向标可判定由西北流向东南方向。
14.该地区拟建一条铁路,有人设计了一选线方案(如图)。方案沿线甲、乙、丙、丁四处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选C。乙、丙、丁三处不合理,因为铁路线应沿等高线走向分布,不能经过市区内部,无聚落的区域应走直线。
15.若要安排露营活动地点,就地形、水文特征判断,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
A.W B.X
C.Y D.Z
解析:选D。Z地位于河谷,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山洪等水文灾害。
二、综合题
16.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经纬度位置:甲    ,丙    。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位于寒带的有________,位于温带的有________。
(3)甲位于乙的________方向,丙位于甲的________方向,某飞机由甲飞往乙,沿最短路线,合适的航向为________,其最短距离应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2222.2千米。
(4)丙、丁之间的距离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丙、乙之间的距离。
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网的意义及应用。第(1)题,注意图示区域为南半球及自转方向,判断经纬度。第(2)题,依据东西半球划分界线,低、中、高纬划分界线及五带划分界线判断。第(3)题,图示区域为南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甲在乙的正东方向,丙位于甲的西南方向。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劣弧,故由甲飞往乙应先往西南,再向正西,后往西北飞行。2222.2千米是甲、乙间的纬线长,故其最短飞行距离应小于此值。第(4)题,丙、丁间与 丙、乙间所跨经纬度相同,但丙、丁间纬度较高,故距离较短。
答案:(1)(60°S,170°W) (70°S,170°E) (2)乙、丁 丙、丁 丙、丁 甲、乙 (3)正东 西南 先往西南,再向正西,后往西北 小于 (4)小于
17.(PK重点线)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沿图中的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请根据图中信息简述理由。
(3)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    ,若用现代化的手段动态监测森林火灾,最好采用
    技术。
(4)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    。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你给他指出独自走出困境的最佳路线。
(5)简要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图示地区的最高海拔在600米以下,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较小,垂直差异不显著;A处位于鞍部,地形平坦开阔,适于宿营;监测森林火灾可利用遥感技术,瞭望台应建在海拔高的地方;遇到泥石流逃生时,应沿着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往高处跑;B处为一溪流可沿溪流向下游走,以摆脱困境;E位于河流交汇处,河流提供水源和便利的水运,同时该地地形平坦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1)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2)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3)不可采纳 遥感
(4)② 顺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5)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现在(  )
A.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很相似,自转周期较短
B.从结构特征看,地球属类地行星,体积质量适中,比巨行星小,比远日行星大
C.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
D.从结构特征看,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周期适中
解析:选C。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所处的位置和特征与其他行星相似,特殊性在于其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2.地球是人类目前所探测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关于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与小行星以外的其他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B.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C.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适中,为液态水的存在创造了条件
D.日地距离适中,适中的引力可以使某些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
解析:选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厚厚的大气、充足的水源等,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安全的运行轨道。
 读右图,完成3~4题。
3.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
A.恒星轨道 B.彗星轨道
C.行星轨道 D.卫星轨道
解析:选D。太阳电池围绕地球运行,地球属于行星,围绕行星的轨道是卫星轨道。
4.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
A.太阳风 B.核能
C.太阳能 D.光能
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电池利用的是太阳光,其开发的能源类型是太阳能。
5.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图中的(  )
解析:选B。本题属时事考查题,但对学生读图分析、审题提取信息能力要求较高。在四幅图中,注意找出关键字眼“一轮圆月”、“一双脚印”,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6.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轨道离地球最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轨道和________轨道之间。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   向______。
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来。
(4)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其中心天体是    ,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以太阳系模式图为切入点,考查太阳系成员、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等知识。由图可知图示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条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属基础知识考查)。
答案:(1)水星 金星 (2)火星 木星
(3)西 东 图略(逆时针方向)
(4)两 太阳系 太阳 质量巨大
(5)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6)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解析:选C。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微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效应差,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温差较大。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据此完成2~3题。
2.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解析:选B。由题意知,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故图中多年平均云量值越高,则表示该地阴雨天越多。由图知,甲地数值为50~52之间,乙地在64~66之间,即乙地平均云量大于甲地,故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丙地数值在45~48之间,则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丁地等值线较丙地密集,故云量空间变化应大于丙地,故B正确。
3.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解析:选A。乙地等值线向较低处弯曲,表明乙地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比两侧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该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云雨量比两侧多。
   图1为某城市地区城市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显示0米与600米的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读图回答4~6题。
4.有关该地区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解析:选A。正常情况下,垂直方向上,大气层中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果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会降低,高空气压会升高,这样近地面0米与高空600米的气压差会缩小;反之,近地面冷却,空气会下沉,近地面0米与高空600米的气压差会增大。图2中甲地0米与600米的气压差大于乙地,说明甲地空气下沉,乙地空气上升,故甲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乙地,即①地的气压高于②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的风向为东南风 B.b为下沉气流
C.c处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下沉气流
解析:选B。由上题分析可判定b是下沉气流,d是上升气流。
6.有关图中地面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
B.甲地是商业区,乙地是工业区
C.甲地是郊区,乙地是城市
D.甲地是果园,乙地是菜地
解析:选C。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过程,且气流d上升,气流b下沉,可以判定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
7.(2010年广州模拟)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一种现象。它也是一种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完成海陆风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    (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    而掩盖了海陆风。
(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解析:第(1)题,海陆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温度差异造成的。第(2)题,作图时把握住“近地面受热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受热少→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第(3)题,略。第(4)题,海风发生在白天,能够把海上湿润、凉爽的气流带入城市,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如图
(3)冬季 冬季风强劲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英国一男子戴维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为英国西部沿海的两个不同城市。夏季,由于受够了堵车,戴维采用在海面上依靠顺风冲浪的方式上班,这比他乘车快10分钟左右,但下班只能乘车回家。据此回答1~2题。
1.戴维冲浪所借助的风最有可能是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沿岸流经的洋流是(  )
A.东格陵兰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 加那利寒流 D.墨西哥湾暖流
解析:考查洋流分布与风带、气压带的关系。第1题,英国地处西风带,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故应选D。第2题,根据洋流分布,英国沿岸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
答案:1.D 2.B
如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回答3~5题。
3.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4.下列关于a、b、c、d四处的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为暖流 B.b处为寒流
C.c处为暖流 D.d处为寒流
5.下列洋流与世界著名渔场的形成有关的是(  )
A.a、b B.b、c
C.c、d D.a、d
解析:第3题,首先根据图示风向可判断此纬线为北纬30°线,再结合a处的位置可知,其洋流为C图所示。第4题,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四处中,a处为暖流,b处为暖流,c处为寒流,d处为暖流。第5题,a、d流向处易为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与世界主要渔场形成有关。
答案:3.C 4.A 5.D
6.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澳大利亚西岸气候类型的形成,受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影响
B.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引起空气强烈上升,产生暴雨现象
C.北太平洋渔场与秘鲁渔场均处于寒暖流交汇附近
D.南亚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是受洋流的影响
解析:选A。澳大利亚西岸属热带沙漠气候,除与内陆吹来的东南信风有关外,还受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多海雾。秘鲁渔场是由于秘鲁寒流离岸运动造成的上升流形成的。南亚地区偏北风及偏南风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给右图中各线段标上箭头,正确表示出世界洋流的模式。
(2)有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投入一漂流瓶,若干年后,该漂流瓶漂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漂流瓶途经的洋流依次是(  )
A.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B.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
C.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巴西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
(3)图中已标出箭头的那股洋流名称为________。
(4)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图中P处洋流与等温线关系的是________。(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
解析:根据世界洋流分布模式,不难补全图中各箭头。漂流瓶在海洋中会顺着洋流的方向流动,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可得出具体的洋流名称。图中已标出的洋流,是信风吹拂形成的赤道暖流向西遇到大陆后,有一小股海水回头向东所形成的赤道逆流。P处为北半球寒流经过,根据北半球温度变化及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可判定D正确。
答案:(1)见右图。 (2)B (3)赤道逆流 (4)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010年福建龙岩质检)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选D。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解析:选D。读图可知,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体是20~34岁的人,这些人迁移主要是务工经商,这说明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经济因素。
3.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选A。甲年龄段表示新出生的人口,其父母对应的是乙年龄段的人群,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2010年江苏南通调研)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解析:选D。仔细读图便可得出正确结论。
5.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D.生态移民较多
解析:选A。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人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和美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
国家 2007年人口数(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0~1995年 1995~2000年 2000~2005年 2007年
中国 13.21 1.10 0.91 0.75 0.51
美国 3.03 1.00 0.83 0.71 0.9
材料2: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材料3: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由材料1中资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人口现状对社会的影响。
(2)材料2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       。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4)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
(5)从材料3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知识。第(1)题,由表中中、美两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分析。第(2)题,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退休的老年人向南部、西部迁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第(3)题,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第(4)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第(5)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新疆吸引人口迁入主要是开发资源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答案:(1)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较重。美国经济发达,人口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
(2)工业发达,大城市集中,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此集聚 东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又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3)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①对流入区:造成交通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②对流出区:部分人才流失。
(5)广东 上海 北京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