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资源简介

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以《澳大利亚》片段教学为例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显然,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新理念,更不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如何使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过程多探索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去发现问题,理解知识,就成为其重要途径。著名的教育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尤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众多,怎样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笔者以“澳大利亚”的片段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 、巧设问题悬念 , 营造探究氛围
探究性学习与接收式学习不同的是,它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根据问题来探究解决的过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的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废倦。” 正所谓“一石激千漪”,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达到这种内心状态。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产生共鸣,那么,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课堂顺利有效地进行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的学习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通常就是借助地图,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分别找出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条理清晰,系统性强,知识点明确,表面上看对于知识的传授已经到位。但是,这种讲解式教学太过于死板,只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迪迁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进而课堂教学呆板、沉闷。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导入:
(一)北半球的冬天到了,但是地球上每个地方(比如澳大利亚)的人都一定要穿棉衣吗?
(二)大家来当导游,小明家住在广州,如果他们—家要坐船去澳大利亚度假请你来为他们设计路线,以及给他们讲解所经过的地方。
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于问题(一)说明我们处于北半球,当北半球处于冬天的时候,南半球却是夏天,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问题(二)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并且独占一个大洲。虽然两者都是在讲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后者更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另外,在讲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时候,曾经听过教师这样的导入: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许多毛线、皮衣等)。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或许会一头雾水,但是,这样的问题会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映像:澳大利亚的羊多并且产的羊毛质量好。此时,教师再抓住学生疑惑的心理结合课件继续讲解,展示澳大利亚养羊业所占世界的养羊业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教师继续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历史:
首先,在课件上呈现无羊的澳大利亚,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学生此时惊讶)。18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此时,教师用2——3只羊代表这29只逐渐并且在课件上呈现,最后,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逐渐增多,后来又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因此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教师一边讲解时一边向课件上增加羊的图片的数目,让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过程。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发展得如此迅速,从仅仅29只发展到今天的拥有1.6——1.7亿只的养羊大国,它究竟使用的是什么‘魔术’呢?”
通过教师紧扣主题的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探究氛围,为后面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活动情景 ,从探索中获新知
有效的活动情景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人生智慧。在课堂中创设活动情景,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针对这一节的讲解时,笔者进行如下的活动的安排:
探究活动:大家来选牧场址
根据授课对象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6个人,另选15个同学扮演“羊”,然后,由各小组预习或者查阅资料,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他们认为建立牧场最适宜的地理位置。组长汇报各组选址结果并分析选址依据,之后,由扮演“羊”的同学选择他们认为最适合自己生长的牧场。
通过此种探究活动的创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和结合实际加以运用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丰富课堂内容,做到在愉快中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学生在经过对教材内容的探究之后,对相关的知识已有一定了解,迫切地想知道澳大利亚的牧业的实际分布规律,此时,教师再加以讲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结合澳大利亚地形图可将其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有大分水岭,东南有最大河流——墨累河。中部为澳大利亚平原,西部为低矮高原。据此,可将牧场建在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及东南沿海区。
2.充分利用澳大利亚气候图,通过读图得出,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气候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南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类型。由于羊的食物来源为草,因此,应将牧场建在热带草原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利于牧草生长。
3.带领同学们一起思考发展养羊业的另外一个因素——羊的天敌少,由于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长期分离,动物起源古老,陆上无大型肉食动物,为羊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此时,建立牧场的最佳位置已经浮出水面,西部和中南部回归线穿过地区不能建牧场,虽然这里具备了地形方面的优势,但却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缺少水源,而东南部地区地势地平,气候湿润,水草丰富,利于养羊业的发展。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澳大利亚牧业分布图,充分肯定各小组的选址结果,并且给选址正确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鼓励。
总体来讲,通过创造情景的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课堂是围绕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取新知,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达到好学、乐学、爱学。
三.课堂留有余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一堂好的课能够引发学生深思,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回味无穷。“善使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有始无终,这样就显得有所欠缺,一堂好的课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同时也要注意课堂的可持续性,引发学生更远更深的思考。
鉴于此,笔者在针对上述内容结尾时选取了关于澳大利亚总体概况的视频,视频中显示澳大利亚神奇的魔幻大理石、袋鼠岛等,并关掉视频原音,用之前准备好的材料跟着视频富有感情的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这不仅拉近了师生的关系,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澳大利亚以及它的神秘,想知道更多关于它的故事,进而为课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体验、探究出发,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索中促进学生“学会新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