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24 2. 特点 ① 物质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过程。 ② 不受季节和地域严格限制。除农产品加工工业是一定季节性和地带性。采掘业和资源能源密集型工业具一定地域性外。只要具备资金、技术、设备、劳力以及地域空间、原材料、能源、水源即能进行生产。 3.历次技术革命起始时间主要标志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及主要工业基础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① 由分散走向集中,主要在煤、铁产地和交通便利地。② 英国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区,伯明翰钢铁工业基地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电气化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制造业① 规模更大更集中②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欧洲部分工业区。世界形成西欧、美国两大工业地带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20世纪50年代微电子技术发展及其普遍应用电子、宇航、半导体、核激光、高分子合成等工业① 集中走向分散,新兴工业主要在知识技术密集地和现代交通发达地② 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二.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1. 自然条件 ①必要条件 A土地 B水源 C原料 D能源 ②特殊条件 将洁净空气是电子和感光器材厂所必备的。 2. 经济因素 ①农业经济基础 A商品粮基地 B副食品基地 C农产品原料 ②节省运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A近原料地这是原料笨重而制成品减重大的工业布局原则,如低品位生铁冶炼厂、制糖厂、罐头厂棉纱厂等。 B近能源地 这是能耗大的工业布局原则,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早期钢铁工业。 C近消费地 这是成品减重小,运费成本大的工业布局原则、为棉布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家具制造厂、印刷厂等 D近港口、铁路枢纽 这就间接靠近原料地、能源地和消费地,是大型工业基地必备条件。 3. 社会协作条件 ①社会服务A水、电、气邮政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 B技术咨询和培训 C文教、医疗、娱乐等 ②生产协作 A原材料 B零部件 C加工服务 D副产品再加工 ③协作效果好,会产生聚集效应。 4. 劳力与技术因素 ①近廉价劳力地 这是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布局原则,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收音机、电视机和照相机的装配厂。 ②近高科技人才地 这是若干知识密集型工业布局原则,如化学、电子、飞机、精密仪表厂。 5. 环境因素 ①宜在城镇的下游方 这是水体主污染型工业布局原则,如印染厂、电镀厂、造纸厂等。 ②宜在城镇的下风向 这是大气主污染型工业布局原则,如水泥厂、酿造厂等。 ③宜在城镇下风向和下游 这是水体、大气双污染型工业布局原则,如化工厂、炼油厂等。三. 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 世界工业迅速发展 ① 世界工业最发达三极是欧共体、美国、日本 ② 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已形成较完整体系是印度、巴西、中国等。 2. 工业生产和布局的趋向 ① 在新的燃料、原料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除煤、铁等属传统原燃料外,其它都属新的原燃料。 ② 大型现代化传统工业发展趋缓,新兴工业多以中小型为主。产品由"重厚长大"型转向"轻薄短小"型。 ③ 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如日本向南、北两端扩展;美国向西、南扩散;德国向南扩展;俄罗斯向东扩散。发达国家从环保考虑新兴工业多分散,发展中国家从经济技术考虑基础工业仍多集中。 ④ 工业布局在煤铁复合型、临海型基础上,出现了临空型新布局。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船舶集装箱的出现,为临海型布局提供可能,如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上海宝钢等;而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为临空型布局奠定基础,如美国硅谷、日本硅岛、北京中关村等。四. 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成就 ①建国成就 A工业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B工业部门较齐全 C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工业布局有明显改善 ②改革开放的成就 A加快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突破能源、交通电信等瓶颈,建成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业五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B调整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比例。 C加大国企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D根据市场原则改善工业布局,实行沿海、沿江、沿边的全方位开放政策,鼓励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开发西部,实现共同富裕。 2. 我国工业布局原则及布局调整 ① 布局总原则 A. 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原有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内地工业 B. 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 C. 促进各地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和各民族团结 D. 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E. 注意大中小项目结合,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 ② 钢铁工业布局调整 A. 加强发展原基地,如鞍本、京律唐、上海、太原、重庆等钢铁工业基地。 B. 新建内地新基地、如包头、武汉、攀枝花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C. 除西藏外,各省区都有中小型钢铁厂。 ③ 纺织工业布局调整 A. 加强沿海老基地,如上海、天津、青岛、无锡 B. 近棉产地、消费地建新基地、如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武汉、西安、乌鲁木齐、成都 C. 在重工业区平衡性别构成、如鞍山、包头 D. 近羊毛产地建毛纺厂,如乌鲁木齐、银川、西宁、林芝。但三大毛纺中心是京津沪。 3. 我国主要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 ① 沪宁杭工业基地 A.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杭州、南京等工业中心。 B. 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电子、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化工突出 C. 能源、矿产资源缺乏 ② 京津唐工业基地 A. 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 B. 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机械、轻纺、化工发达。 C. 水源缺乏 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A. 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 B. 我国重要老重工基地,钢铁、煤炭、造船、石化工业发达 C. 能源、水源不足 ④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A.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B. 我国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轻工业很发达 C. 矿产资源、能源不足 ⑤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A. 包括五个特区、五个经济开放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四大工业基地 B. 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对外贸易重要地带 C. 煤炭、电力严重制约 ⑥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A.包括沪宁杭工业基地,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基地,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工业基地,以乌江水电站为中心贵州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 B. 矿产、水力丰富,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由沿海深入内地促进西部开发的黄金水道。 ⑦ 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 A. 包括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洛阳机械工业、西安飞机制造工业,兰州石化,新疆石化工业等基地。 B. 是亚欧大陆桥的捷径,开发西部的黄金通道。 4. 消除工业"三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① 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 ② 消除措施 A. 要预防。努力通过技术改造,根治污染源,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B.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如硫酸厂可回收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建材厂可利用火电厂的粉煤灰。 C.作无害处理。如建污水处理厂;焚烧或掩埋废渣;通过除尘装置消除烟尘;通过化学手段消除废气中So2,Co和氮氧化合物。 D. 加强法制,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规。[复习指导]一. 本章节最重要的规律性内容是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复习时要把握两种逻辑层次。第一种逻辑层次是: 1. 工业布局主导性因素,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① 近原料地, ②近能源地, ③近特定资源地,如采掘业、水电业等, ④近消费地, ⑤近廉价劳力地, ⑥近科教发达地,具体内容祥见前面知识要点。 总之,都要近交通便利地和聚集效应地。 2. 工业布局限制性因素,以求最大环境效益 ① 下风向或两个主导风向相垂直郊外, ②河流流向,上游或下游, ③与城区的相对位置, ④综合利用项目配套,具体内容详见前面知识要点。 3. 中国工业布局总体性原则,更多的是考虑社会效益 ① 积极发展原有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内地工业 ② 促进各地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③ 综合国防安全的需要 ④ 区域分工、区际联系 复习时要把握的第二种逻辑层次是: 1. 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分析 ① 水源、资源、能源条件 ② 水、陆、空交通条件 ③ 劳力数量及群体素质与技术状况 ④ 历史背景及协作条件 ⑤ 农业基础 2. 厂址评价 ① 用地用水状况 ② 风向与流向 ③ 原、燃料 ④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⑤ 与城区的相对位置二. 本章节相当部分内容应列表并对照地图来比较分析,准确认识相关内容异同,加深记忆。如: 1.部门生产过程特点时空分布特点科技发展对布局的影响农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合 季节性与周期性,地域性温室手段及生物技术发展,时空局限性有所降低工业理、化变化过程,少量微生物作用过程不受季节和地域严格限制进一步不断摆脱资源、能源的地域限制 2.布局类型主导因素主要条件主要工业中心煤铁复合体型煤和铁(原、燃料) 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煤铁等资源开采规模迅速扩大 美东北部工业区,范围中部区,德国鲁尔区临海型廉价海运 超级油轮,巨型船舶和集装箱技术的出现 日本京滨、阪神、名古屋、北加州工业区临空型知识和技术 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出现,能耗小的电子工业兴起,现代化空港和高速公路 美"硅谷",日本"硅岛" 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