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25 3. 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名称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条件备注铁矿煤炭水源交通运输鞍(山)本(溪)鞍、本的铁矿抚顺、阜新的煤矿辽河水系 哈大线老基地京津唐迁安开深山西大同愎河水子京广、京沪、京哈、京包、大秦线老基地上海马鞍山海南石碌澳大利亚淮南、淮北、徐州黄浦江、长江京沪、沪杭线和海运方便新基地向内地扩散包头白云鄂博神府--东胜黄河京包,包兰、包神线新基地向内地扩散武汉大冶河南平顶山长江京广线汉丹线长江航线新基地向内地扩散攀枝花攀枝花六盘水金沙江雅砻江 成昆线新基地向内地扩散重庆附近铁附近煤嘉陵江长江成渝、川黔、襄渝线 长江航线老基地 4.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工业基地地图轮廓中心城市特色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辽中南沈阳、大连重工业老基地① 资源、能源较丰富② 交通便利③ 重工业发展历史悠久④ 技术协作较好能源、水源不足 发挥重工业优势,更新设备,提高质量,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工业发展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① 资源、能源丰富② 交通便利③ 工业基础强,社会协作好④ 农业基础较好。水源缺乏 重点放在钢铁、石化、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较纺和精细化工沪宁杭上海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① 水源充足② 水陆交通发达③ 科技力量强,社会协作好④ 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⑤ 农业基础雄厚能源、矿产资源缺乏 结构轻型化,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开发,开拓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特别是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① 水源充足② 水陆交通发达③ 临近港澳,海外联系历史悠久④ 市场经济发达⑤ 农业基础雄厚能源、矿产资源缺乏 发挥特区、侨乡优势,促使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五单元 人口和城市、人类与环境[知识要点]一. 人口的增长与问题 1. 世界人口发展的概况: <1>自人类出现的最初二、三百万年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2>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3>二战以后,人口迅猛增长,出现了"人口爆炸"。<4>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 2.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①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美的国家为代表,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等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②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3.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既使很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有很大的人口数量的增加。1997年我国人口约有12.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2%左右;自7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每年净增加人口仍有1400万人之多。 4.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大量浪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二. 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 <1>从大洲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亚洲连同非洲和拉丁美洲,则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 <2>从地区看: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队;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来和巴基斯坦。 2.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大,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以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作为我国东西部分的分界线,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特别是沿海地区更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西部地区虽地域广阔(占我国面积55%)但人口稀少(占全国人口的4%)。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总选择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2>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面有着决定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趋势也不同,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别,人口分布也不同。三. 人口的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特点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期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流向① 从欧洲迁往美洲,大批殖民者到美洲进行掠夺② 殖民者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③ 帝国主义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① 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② 西亚石油收大增,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2. 国内人口迁移: <1>城市化使人口流向城市; <2>开发国土使人口移往新开发区 3. 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式①国家有组织地调出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的建设;②大批农村人口自发地从东部稠密区移向地广人稀的地区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①为了平衡生产力的布局,开发边疆;②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力富余,西北部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流向①东部地区的城市流向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②由黄河、长江下游地区流向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意义对调整全国人口的分布,开发自然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边疆,都起了积极作用?四.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及城市化问题 1.城市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增长缓慢。城市数量少,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大批破产农民拥进城市,使城市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显著的特征: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大城市不断涌现,有些国家的城市互相连接,成为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2. 城市化及其进程: <1>特点: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制约因素:城市化过程是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生产发展的过程,它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差异。如下表:?特点原因发达国家①城市人口比重大;②城市化进程目前已变慢;③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②一些大城市的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发展中国家①城市人口比重小;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③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许多社会问题①农业提供不出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②帝国主义殖民侵略造成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 3.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城市中,由于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将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诸多问题。 <2>产生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后果: ①环境的严重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绿化面积小。 4. 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五. 我国城市的发展: 1. 特点: <1>城市化的进展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 <2>大中城市增长快,小城市发展缓慢; <3>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 2. 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六. 人类和环境1.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这里所讲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2. 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人类: ①给人类社会供应物质和能量; ②给人类栖息和繁衍提供含有媒质(空气,水等)的一定空间; ③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所排泄的废弃物; ④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反馈作用)。 <2>人类对环境: ①通过使用工具进行开发性生产劳动作用于环境; ②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 ③通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活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3. 环境问题的产生: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有时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人类自下而上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有一部分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包括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或者自然界本来就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如因缺碘而出现的大脖子病等。及自然界中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如因氟含量过多引起的氟骨病等。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更多的是关注由于人为原因而引起的: <1>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如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造成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失调;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滥采滥用矿产资源,使有害人体的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任其散落地表各地,污染环境。 <2>任意排放有害物质,使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污染和毒化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3>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产生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废气、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4>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修建水库大坝来注意生态平衡问题,引起土壤盐碱化,某些鱼类绝迹等。 4.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3>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