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潍坊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3题。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①花岗岩 ②石灰岩 ③砾石层 ④页岩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页岩地区 B.砾石层地区C.石灰岩地区 D.花岗岩地区3.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C.没有良好的储油构造D.没有良好的储水构造解析:第1题,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石灰岩、页岩为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砾石层不是岩层。第2题,诗句所描述情景为喀斯特地貌,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区。第3题,由图可看出该地岩层弯曲形成背斜、向斜构造,且有断层,曾受到水平挤压运动。答案:1.B 2.C 3.A(2009年高考广东卷)“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所,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4~5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5.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 B.含沙量C.汛期 D.流量解析:第4题,图示河流西岸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东岸为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乙地位于凸岸,应为新近堆积形成,符合“新住处”的情境。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形成于地势较低处,故河流处等高线应凸向海拔高处,故图示北侧地势较高,河流自北向南流。第5题,内力作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故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流向。答案:4.B 5.A6.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图上的数码,分别填入下面的空格内:属于外力作用的有________;属地壳运动的有________;属岩浆活动的有________;属变质作用的有________。(2)发生变质作用必须要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3)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固结成岩。解析:由图分析①是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②是固结成岩作用;③⑦⑨是变质作用;④⑤⑧是地壳隆起;⑥是重熔再生作用;⑩ 是冷却凝固作用;属外力作用的是①②;属地壳运动的是④⑤⑧;属岩浆活动的有⑩ ,属变质作用的有③⑦⑨。答案:(1)①② ④⑤⑧ ⑩ ③⑦⑨(2)温度 压力(3)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选择题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3题。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C.沉积岩 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解析:第1题,煤炭是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层本身就是沉积岩层。第2题,花岗岩属岩浆侵入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属沉积岩,石英岩属变质岩。第3题,联系教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形成其他类岩石,岩浆岩只能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其他类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答案:1.C 2.D 3.C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4.有关该地区地质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丙地岩石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B.该图只表示出了外力的沉积作用C.图中岩石有可能是沉积岩和变质岩D.图中的岩石一定能够找到化石5.有关对该地区地质条件利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中丙地的岩石可以作为水泥厂的原料来源B.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储藏C.图中丙地的岩石可以作为石灰厂的原料来源D.图中甲所在地的岩石有可能找到优良建材大理石解析:第4题,图中甲处为页岩,乙处为砾岩,丙处为石灰岩,丁处为页岩,石灰岩被溶蚀、侵蚀有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图中既有沉积也有侵蚀,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中无变质岩;沉积岩有可能有化石,并非一定存在化石。第5题,大理石是变质岩,图中没有变质岩。答案:4.A 5.D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7.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解析:第6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图示地质剖面中存在的地质活动,然后根据变化判断先后,如侵入岩浆在断裂处断裂故岩浆侵入发生在断裂前,岩浆侵入切断了喷出岩浆,故岩浆喷出在前,依次推断即可。第7题,①是山峰,是岩浆喷出形成的,②洞穴是沉积岩受溶蚀形成,③岩石界面是断裂的结果,④岩石弯曲是水平挤压使岩石变形所致。答案:6.A 7.D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A.a B.bC.c D.d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解析:河流上游多流经山区,河床呈“V”型,聚落一般沿河分布呈条带状。d处位于入海口处,水流极其缓慢,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答案:8.A 9.D 10.A2008年10月26日开始,西藏山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暴雪天气,截至31日下午,5地19县的暴雪灾害,已造成10人死亡,3000多人、14万余头牲畜被困。读下图,回答11~13题。11.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A.峡谷 B.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 D.沙丘12.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A.半山腰 B.狭窄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13.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是(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C.半山腰降水丰富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解析:第11题,图中所示怒江河段为上游河段,多峡谷。第12、13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低,气候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答案:11.A 12.B 13.A某河流的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常于夏、秋季节暴雨后泛滥成灾,使附近居民饱受水患之苦。为此,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整治——裁弯取直,以期减少水患。a图为该河流整治前、后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14.b图的河流横剖面最可能出现在a图中的( )A.甲、丁处 B.乙、丙处C.丙、戊处 D.乙、丁处15.河道裁弯取直后,能解决大部分河道的水患问题,但也可能出现新的水患威胁,它们是( )A.己、辛处 B.庚、癸处C.辛、癸处 D.己、庚处解析:14题,弯曲的河道凹岸水流侵蚀,凸岸泥沙堆积,b图中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甲、丁处正好是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第15题,新开河道使己、庚两处上游河道平直,两处的水流速度加快,流量增加,而这两处河道弯曲,流水不畅,因此易形成新的水患威胁。答案:14.A 15.D二、综合题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材料2: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1)图中的山脉是________,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_______,板块a为________板块,板块b为________板块。(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由内力作用造成的B.发生于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的交界处C.发生于板块的消亡边界D.发生于世界地震带附近(3)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4)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影响。解析:第(1)题,图中山脉是由于印度洋板块a及亚欧板块b之间的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第(2)题,四川汶川地震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第(3)题,结合图示知青藏高原的移动与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有关。第(4)题,板块运动会造成地壳的弯曲、断裂、上升、下沉,并带来地震等灾害。答案:(1)喜马拉雅山 褶皱 印度洋 亚欧(2)ACD(3)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4)在地质上有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17.(PK重点线)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什么?(3)分析图示地区2008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A处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B处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有关。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3)2008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讲优化新题.doc 11讲课时作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