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解析:选D。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被破坏后,小鸟失去了栖息之地,第三幅图反映的是水体污染。(2010年济南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2~3题。2.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的措施是(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3.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沙漠化 B.泥石流C.石漠化 D.滑坡解析:第2题,由图知,柏树林植被条件下CO2浓度最低,营造柏树林,可有效减慢石灰岩地区岩石的溶蚀速度。第3题,该地植被破坏易形成石漠化。答案:2.C 3.C(2010年山东日照模拟)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4~5题。4.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B.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D.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增加就业机会5.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A.青海省 B.四川省C.广东省 D.河南省解析:第4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第5题,青海省在河谷地带种植青稞,四川省、广东省广泛种植水稻,图中的粮食作物为玉米,所以应为河南省。答案:4.A 5.D6.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A.a—科技 B.b—土地C.c—劳动力 D.d—资本(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是________阶段。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4)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解析:第(1)题。狩猎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资本在工业文明阶段早期影响巨大;科技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第(2)题,工业文明阶段早期,资本影响力最大,到工业文明阶段后期逐渐降低;土地、劳动力的影响在减弱,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第(3)题,工业文明阶段是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此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剧增等问题日益严重。第(4)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不一样。答案:(1)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4)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互利共生(环境文明)。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选择题 (2010年江苏扬州期末)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1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第2题,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答案:1.D 2.B(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3~4题。3.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增加而增加解析:选C。用排除法选择,读图可知:1964~1976年时段至1985~1989年时段臭氧总量最大值向北移,排除A项;自30°S~50°S臭氧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递增,排除B项;60°S~80°S臭氧总量减少得快,即递减明显,C项正确;CO2浓度与臭氧总量无关。4.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选B。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臭氧总量减少会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地面升温,从而使地面辐射增强;酸雨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有关,与臭氧含量无关。(2009年高考江苏卷)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5~6题。5.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选B。新能源车节约能源,清洁,环保,排出的废气少,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6.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析:选B。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需要大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因此,可能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此完成7~9题。7.当前,传统的塑料包装正日益被纸包装取代,下列观点是对其原因的说明,其中正确的是( )A.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B.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C.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D.纸包装比塑料包装轻便8.实现汽油无铅化是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禁止使用含铅汽油,主要原因是( )A.降低汽油成本 B.节约铅金属C.避免铅污染大气 D.含铅汽油燃烧率低9.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车用汽油醇已于2001年6月开始在河南、吉林、黑龙江三省定点使用,为全国实施使用汽油醇这一战略措施积累经验。车用汽油醇是用小麦、玉米等原料生产的变性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新型燃料,是国际公认的清洁燃料。我国之所以率先在河南、吉林、黑龙江三省试用乙醇汽油,主要考虑这三省是( )A.农业大省B.小麦、玉米生产基地且产粮较多C.汽车拥有量大D.人口众多答案:7.C 8.C 9.B(2010陕西西安中学统考)读“中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10.丁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红色荒漠 B.盐碱荒漠C.酸雨 D.冻雨11.结合环境因素考虑,图示的四个区域开发中,乙属于(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解析:第10题,丁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发达,降水多,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第11题,乙区域为我国长三角,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现应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答案:10.C 11.A(2010年北京崇文统考)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12~13题。12.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利 ⑤环境污染A.①②④ B.②③⑤C.①②⑤ D.①③④13.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解析:第12题,围湖造田、森林破坏、环境污染是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第13题,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不能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答案:12.C 13.A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14~15题。14.E、F、G的内容分别是(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15.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D.消除贫困化、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人类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方式的改善。答案:14.D 15.B二、综合题16.读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 。(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右图中。(3)用虚线在上面发展模式图中描出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右图中。解析:本题以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生产属粗放式经营,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属于传统发展模式。第(2)题,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系统,从图中对应找出所属的内容。第(3)题,描出的恶性循环即为生态环境恶化而反馈到社会、经济系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当地社会经济问题,阻碍地区发展,措施应具有解决各系统问题的针对性。答案:(1)传统发展模式(2)填图略。(上: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率低左:燃料匮乏,粮食减产,毁林开荒右: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淤积加重)(3)画图略。(上: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进行科学规划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提高单产右:恢复改善生态系统)17.(PK重点线)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不限于地区,而是牵一发就动全身的全球性问题。下图是几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对东南亚哪个国家的气候影响最大?(2)穿越北冰洋是东亚—北美—欧洲之间海运的捷径,但目前仍未通航。然而,科学家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具有商业价值的海运航线就会开通,为什么?(3)目前图上A区因为气候变化及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4)北美东部及欧洲是全球酸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的速度会减小,所以首先会影响西太平洋位于赤道区域的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位于赤道区域的是印尼。(2)全球温度上升,将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有可能在夏季开辟出一条西北航道,缩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航线距离。(3)A区位于沙漠的边缘。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气候变干,就可能引起沙漠化,或人类过度放牧、耕作及采伐薪柴等,也会造成沙漠化。(4)大量的酸性气体与湿润的水汽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酸雨。答案:(1)印度尼西亚。(2)全球变暖。(3)土地沙漠化。(4)工业、交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带来丰富的水汽。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讲优化新题.doc 24讲课时作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