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 方 地 区【教学目标】一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人口和主要民族;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河、湖等水域盛产淡水鱼,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主要的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利用方法及改良措施;长江的冶理措施;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2、记住本区的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秦岭、南岭;全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以及海南岛和南海诸岛;重要城市: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海口、南京、南昌、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南宁、昆明、攀枝花、马鞍山、宜昌、宁波、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理解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及其特点;平原和谷地以水田为主;“山青水碧、鱼米之乡”以及经济作物、林果业同自然条件,尤其是同气候和地形的关系;南方平原地区的水稻土与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为什么肥沃,东南丘陵的红壤为什么需要改造?进一步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河湖淤积的原因及灾害;南方地区水能丰富的原因;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南方人民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海市发展成全国最大城市的有利自然条件。二 能力培养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南方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分界线,确定所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继续培养阅读普通地图的能力。2、通过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学会分析南方地区主要农林果产与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关系。3、通过对比黄土与红壤在成因及治理方面的异同,初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对比的能力。4、学会分析沿海和内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继续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5、通过列表对比南方与北方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培养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6、把本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以及主要城市填在填充图上,培养学生正确填绘地图的能力。三 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2、结合南方地区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的教育。3、结合长江沿岸地带和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的建设,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分布逐步趋向合理。同时发展生产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4、通过“读一读”的诗词,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北国风光”和“江南春色”的景观差异,一方面使他们受到美育的陶冶。【教学重点】1.南方地区为什么有“水乡风光”、“鱼米之乡”的美称。2.本区主要的农、矿产品3.本区两大工业地带的工业发展方向4.本区水能资源及水电供应的全国意义【教学难点】1.紫色盆地的形成、红壤的性质及其改良2.长江流域水害加剧的原因及其营建防洪林的效益【教学方法】采用复习旧知、掌握新知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建议掌握1.多——农产品种类多,经济林木果树种类多、鱼米多2.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3.发——沿海和内地工业发达,长江沿岸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工业发达,沿海外向型工业发达【教学过程】一 范围、面积、人口、民族1.读本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中国地形(或政区)图,明确四周的起止位置、本区所属的三个分区(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2.利用两个百分比(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55%)说明本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本区少数民族30多个,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多集聚在西南各省,要求任意记住5~6个民族。二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光、热、水、土、生物都是农业资源,因而把“山青水碧”、“经济作物和林果”、“紫色盆地”、“长江防护林”等四个标题的内容,列表处理。1.学生默读课文、回忆旧知,教师指导填表:掌握上列表格中的内容,基本上达到了课文关于农业部分的知识要求。以下的讲述是作为较高要求而提出。2.为适应城市学生的需要,(1)讲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分。(2)区别哪些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3)经济作物(一年生、草本)经济林木(多年生、木本)的区别。(4)个别的经济林木可扼要说明其用途,例如,油茶的种子可榨出茶油,为湖南等地人民所喜爱的食用油,桐油的种子可榨工业用和民用的桐油,涂在木料上可防腐。3.紫色盆地讲:(1)紫色土的简单成因,以及它含有磷、钾养分,土壤肥沃。(2)紫色盆地,即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粮食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区。4.红壤要一分为二讲(看教材封面彩照):5.讲水稻土:强调水稻土是人类种植水稻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特殊土壤,含有机质丰富。6.讲“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1)提出问题,长江流域为什么要营造防护林?(原因),自学课文找答案。(2)利用已知,解答营造防护林的重要意义。营造防护林的原因:(1)长江流量大,输沙量也大,有人预言,不及早治理,有可能成为第2条黄河。(2)滥伐滥垦,植被破坏,加剧流域内的水土流失。(3)河湖长期淤积,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简单交代重点措施。营造防护林的意义:(1)利用利民的跨世纪工程。(2)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3)减少旱涝灾害,(4)增加经济收入。(5)缓解农村中用材和“三料”的紧张状况。7.小结 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水乡风光”。三 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1.自绘一张南方地区各省(市)空白图,用硬纸画出钨、铜、汞……等矿产符号,一个个符号剪开,按课文中的矿产产地,教师讲一个,在图上贴一个。然后,全部取下来,再让学生贴一遍。或者,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地名、矿产,在课文矿产图上作出标记。2.在课本南方地区地形图上,将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葛洲坝、三峡、秦山、大亚湾等河流名称和地名用笔勾划出来。进而讲大、小电站在南方已遍地开花,按我国能源战略部署,本区将建成为水电能源供应基地,担负西电东送、支援东部各地建设的任务。3.完成“想一想”两题(1)本区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地势由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河流落差大;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大】。(2)水电比利用煤、石油发电的好处很多:发电成本低、不污染环境、而且是可更新能源。四 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1.简述 建国以前,本区以轻工业、采矿业为主,工业落后。建国以来,工业蓬勃发展。2.做连线题,讲长江沿岸工业带,在地图上找到位置。A 高精尖产品的综合工业 ①宜昌、重庆为中心B 钢铁基地 ②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C 钢铁、煤炭工业 ③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D 多种有色金属工业 ④武汉为中心E 电力工业 ⑤湘、赣、粤为中心3.提出诱导性问题,学习“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问:你听说过我国设立了哪五个经济特区,请在课文广州……宁波等7个地名中找出4个。那么,另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是什么地方?【海南岛】。除此以外,有广州、宁波等14个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若干开放地区。再问: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将发展什么工业,其有利条件是什么?【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便于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发挥劳力资源优势】。指出:上海浦东地区也将建成为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4.小结 长江“黄金水道”+沿海“黄金海岸”,将是南方地区工业腾飞的两条巨龙。五 南方人民的生活采用学生朗读方法,结合“做一做”,填表格,掌握这部分知识。课后的“读一读”,《沁园春》可以不讲,因语言课要详讲。《村居》一诗比较易懂,略作讲述。【板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一 范围、面积、人口、民族二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填表)三 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填图)四 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1.建国前后工业的状况2.两大工业带五 南方人民的生活教后一得: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中国分区地理中的南方地区,主要讲述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特征,在教学中要注意阐明人地关系,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