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十三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基础知识回顾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背景① 、资源危机和 等问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 的能力和环境的 都是有限的。(人口增长 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 自净能力)②若沿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最终将因 、 、 而陷入绝境。(资源枯竭 生态失调 环境恶化)(2)行动纲领: 。(《21世纪议程》)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概念:既满足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构成危害的发展。(当代人的需要 自身需求的能力)(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 和公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公正)(3)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 和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资源 生态环境)(4)环境观念发展的观念 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公平的观念 代际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环境的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权利的观念 全人类、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人都享有过健康、富裕的生活的权利、平等发展的权利,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温馨点拨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增长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且更加追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控制人口规模1.积极影响:协调人地关系的 措施。(根本)2.紧迫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的压力,协调 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三、转变发展模式项目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土地资源(1)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 和 。(生产资源 环境条件)(2)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 和 ,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2.森林资源(1)作用:地球上最大的 ,是维持地球 的重要因素。(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2)措施: 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合理利用)3.水资源(1)现状 世界上有 的地区淡水不足, 多个 国家严重缺水(60% 40)严重的 加剧水资源不足,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存条件(水污染)(2)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 。(污染)4.海洋资源(1)问题: 、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 。(过度捕捞 排放污染物)(2)措施: 、禁止滥捕、环境污染治理等。(伏季休渔)五、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四个人地关系(1) 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2)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 利益之间的关系。(长远)(3) 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4)当代人与 之间的关系。(后代)2.从观念走向行动的方式(1)各国政府干预和 参与。(公众)(2)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 。(保护好生态环境)(3)开展 、培养 。(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温馨点拨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原则和途径可以有效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但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注意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高频考点讲练考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成及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人们的观念转变,具体表现如下所示:2.可持续发展的构成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原则 内容 要求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营造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的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政策例一 读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问题。(1)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建立一种环境伦理意识C.公平性是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公平的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分别符合哪一原则。①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②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③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A.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B.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C.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D.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环境标志认证【解析】 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个原则的理解。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代际、人与其他生物、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既包括义务,又包括权利;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公众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答案】 (1)C (2)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3)B(随学随练)1.分析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京都协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指出,发达国家可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来获得二氧化碳排放额度。2007年日本新日钢铁公司与山东东岳化工公司合作,进行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东岳化工将每年减排1000万吨二氧化碳,并将此排放额售给日本公司。材料2:日本每年淘汰1800万台废旧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和冰箱,产生60万吨电子垃圾,而其中的85%得到回收,这样大量铁、铜、铝、塑料和玻璃等物质得以再生,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得以减轻,实现了“商品—使用—回收—再生—商品”的良性循环。(1)请说出减排二氧化碳的主要目的是 ,此项合作最能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和 。(2)结合我国国情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你认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做好哪些基本工作?解析:(1)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就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所以为了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世界主要排放国之间经协商,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注意问题是此项合作反映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合作减少排放、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我国企业出售减排指标,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2)材料2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充分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结合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量有限、经济发展需要资源多等国情,我国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应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同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答案:(1)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减弱大气温室效应加剧的趋势)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环境意识。考点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资源利用方式 环境友好方式原则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目的 经济活动生态化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 资源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来源经济效益 改造技术,调整工业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方式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大农业,协调经济和环境效益目的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典型代表 留民营的生态农业2.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资源开采 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 物质流动传统经济 高强度、无节制 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 单向流动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循环流动特别提醒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②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利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注重了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例二 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典型。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 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 种。(2)按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出的服装产品,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原因是什么?(3)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哪些?【解析】 本题以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模式图展示命题情境,考查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解能力。第(1)题,用低温榨油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加工,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除豆油外,还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等。第(2)题,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之于大豆纤维,因此属于绿色产品。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答案】 (1)1 8(2)其产品原料为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3)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收入。(随学随练)2.(2010年山东日照模拟)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B.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D.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增加就业机会(2)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A.青海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 D.河南省解析:第(1)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第(2)题,青海省在河谷地带种植青稞,四川省、广东省广泛种植水稻,图中的粮食作物为玉米,所以应为河南省。答案:(1)A (2)D规律方法技巧一、图表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1.我国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战略人口问题 人口战略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口素质较低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贫困人口多 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人口结构不合理 完善养老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禁止性别的人工选择,消除性别歧视2.我国的资源问题和资源战略图示3.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图二、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途径 要求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巩固练习(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1~2题。1.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动了企业间的集聚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3~5题。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4.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5.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6.(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改编)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下图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第(1)题。(1)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下图为福建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第(2)题。(2)比较分析福建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专题训练一、选择题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1~3题。1.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4~5题。4.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5.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完成6~7题。6.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有( )A.生态环境危急程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B.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以荒漠与草原为主C.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D.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最小的地区7.关于①②两地的正确叙述有( )A.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肥力下降 B.①地的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毁林开荒C.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D.解决②地环境问题应适当退耕还林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8~10题。8.该地区可能位于(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9.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10.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完成11~13题。1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B.沼渣、粪肥、塘泥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D.菌渣、沼渣、塘泥1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13.华北平原沼气的普及率不及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 )A.气温较南方低,特别是冬半年产气量很低,效益不佳B.北方煤炭资源丰富,不必利用沼气C.北方贫穷,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沼气D.北方生产沼气的原料不足读四大牧区超载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率趋势图”,完成14~15题。(双选)地区 超载起止年份(年)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西藏牧区 1964~2000 37 47青海牧区 1970~2000 31 18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14.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A.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B.至2000年,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C.总体说来,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有上升趋势D.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15.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B.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C.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放养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D.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二、综合题16.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材料1: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材料2: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项目 西汉 唐 金 明 清人口数量(万) 3 5.9 7.8 5.9 24.4人口密度(人/km2) 0.38 0.75 0.99 0.75 3.09城镇(个) 1 6 6 7 7耕地面积(万顷) 1.65 3.25 4.29 3.13 10森林面积(万顷) 5.3 4 3.2 1.2 0.29森林覆盖率(%) 70 50 40 15 4畜牧业程度(%) 100 90 70 20 10工矿业(个) 0 1 0 2 3灾害频率(次/百年) 0.1 1.2 1.3 1.5 4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 。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草原、荒漠(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 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 。(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材料2: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材料3: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8.39% 4.19%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1)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简要说明“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2)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3)依据材料分析我国能源利用的问题。(4)说出转变中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合理措施。解析:本题通过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阐述了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的内涵,重在强调“循环”二字,即实现生产过程的循环、生产物质的循环、环境友好、低排放、低污染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要从历史、人口现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来分析。针对目前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高的现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答案:(1)内涵:“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把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2)从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3)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4)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利用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解析与参考答案巩固练习1.C 2.D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产业园区的核心企业为制糖厂,制糖工业属原料指向型工业。第2题,由图中分析该生态产业园区的各企业间并不完全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也就不完全是因为技术协作来带动企业间的集聚;市场竞争时刻存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3.选A。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工业为原料指向型工业,因而应布局在原料产地。4.选B。解析:目前社会上广泛使用的购物袋是聚乙烯塑料,丢弃后会产生“白色污染”,而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成的购物袋易分解,减轻了污染。5.选D。解析:在我国的松嫩平原,玉米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四省中只有吉林省位于松嫩平原。6.解析:第(1)题,结合模式图中有关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内容回答。第(2)题,依据图示即可分析。需注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与不赞同均可。答案:(1)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2)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专题训练1.C 2.B 3.D 解析:第1题,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及深刻的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第2题,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3题,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而A、B、C三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不能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4.D 5.A 解析:第4题,AB线显示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这是不可取的发展道路。第5题,城市化进程本身与生态城市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不能使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各功能区太集中,否则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故⑤错误。6.D.解析:选C。由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都处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内,因而答案为C。7.选C。解析: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严重;②地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该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过度放牧引发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是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适当退耕还草、还牧。8.B 9.C 10.D 解析:该地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牧草为主,特色养殖业养殖野猪、狍子、山鸡等,据此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松嫩平原。该地的农业生产已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11.B 12.A 13.A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箭头指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有粪肥、沼渣、塘泥。第12题,南方为低山丘陵区,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可以降低对山地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可以减轻燃烧秸秆、煤等产生的大气污染,利于净化环境。第13题,气温较南方低,特别是冬季,是华北平原沼气的普及率不及南方地区的主要原因。14.BC 15.CD 解析:第14题,结合图表,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第15题,全球变暖将影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牧业发展。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16.解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会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答案:(1)峡谷 B (2)C(3)清朝 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量大增,农业生产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山、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人口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4)河流含沙量大、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增加、植被锐减17.解析:本题通过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阐述了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的内涵,重在强调“循环”二字,即实现生产过程的循环、生产物质的循环、环境友好、低排放、低污染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要从历史、人口现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来分析。针对目前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高的现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答案:(1)内涵:“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把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2)从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3)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4)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利用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