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主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关解题能力重、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背景、进程及影响课程导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从半封闭状态转变成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2013—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928.6亿美元,超过前30多年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同学们想一想我国对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来导入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①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对内改革的逐步展开,对外开放也被提升日程②进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③影响:(1)在各种政策推动下,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2)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你如何理解邓小平的这句话?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①举措(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外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清朝主要通商口岸)试分析以上两张图表述内容的异同点?(2)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影响:(1)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2)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3)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4)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进程: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影响: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开发前后陆家嘴对比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四、当堂检测1.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D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B.港英政府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2.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这表明( D )A.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B.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3.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面柱状图,指出该地区外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D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B.特殊的地理位置C.最早设置出口特区D.浦东进一步开放的推动4.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5.197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 B )A.率先实行农业改革 B.开辟经济特区C.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D.成为沿海开放城市6.由下图可知( B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D.浦东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7.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下列关于其形成过程,表述正确的是( A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8.发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史实是( D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C.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9.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D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