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专题概要】第九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知识体系构建】【核心要点突破】(2010·江苏卷地理第15-16题)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答案:15A 16D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1特点。第15题,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第16题,从图中可以丙城市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2010·海南卷地理)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读图2.完成4~5题。4.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5.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以人口金字塔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地理数据的分析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判读金字塔图中各年龄阶段人口数量的多少,解答该题需要明确阅读金字塔图的方法。【规范解答】1选D,2选B。第1题,④国人口金字塔图,为典型的下宽上窄型,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反映了人口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第2题,在判读时一定要注意到四国人口金字塔的横坐标单位并不统一,在确定好四国人口金字塔的横坐标单位后,结合图中数值很容易判断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为②④③①。(2010·上海地理·T9 ~10·4分)(四)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命题立意】该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解答时需要利用世界主要人口稠密区及稀疏区,以及它们主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等有关知识。【规范解答】1选B,2选D。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位于亚马孙平原,东邻大西洋,所以A、D项错误;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森林等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十分丰富,但是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居住,所以B项正确,C项错误。第2题,巴西既有欧洲移民文化又有当地土著文化,其东南部虽仍处热带,但由于地形平坦,加之地势高导致气候凉爽,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因而开发较早,形成人口密集区。【高考真题探究】(2010·重庆文综·T1~2·8分)读图1,回答3、4题。3.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 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4.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命题立意】本题以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为背景 ,主要考查世界人口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判读坐标统计图,分析相关数据反映的地理问题。同时解答本题还必须熟练掌握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和俄罗斯的能源状况等基础知识。【规范解答】3选B, 4选B。第3题,截止2010年,该地区人口总数达到约600万人,而65岁及以上的达约150万,占总人口的40%,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A项人口素质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该地区30年间人口增长不到5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因此人口增长慢,就业压力小。第4题,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资源环境问题”等关键词。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是世界上资源能够自给的国家之一。通过上题分析,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现代型,亚洲为人口增长现代型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这些国家与俄罗斯相比,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能源短缺。(2010·广东文综·T10~11·8分)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4),完成3、4题。3.可知该市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4.可推测该市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命题立意】本题以城市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为背景,主要考查“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认真判读图中信息,解答该题需要清楚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规范解答】3选D ,4选B。 第3题,从图中可知,该城市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且数量最多达30.7万,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既有人口净迁出也有人口净迁入,近郊区净迁入人口最多为47.5万。所以D正确。第4题,该城市中心区和城区边缘区大量人口迁出,而近郊区则有大量人口迁入,因此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所以B正确,A错误。城市空心化是指城市中的大量城市居民选择到城市的近郊或远郊居住,从而出现住宅郊区化和城市空心化的现象,从图中可知,尽管有大量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出,但城市中心区是否出现空心化却不能判断,所以C错误;该城市有一些人口从远郊区迁往城市,城市人口还在增加,可见城市人口规模在逐渐扩大,所以D错误。【专题模拟演练】(2010·温州联考)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1.2005年,该城市5~9岁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A.5.2% B.4% C.3% D.3.5%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青壮年男子逐渐外迁 B.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C.生育率逐渐增加 D.青壮年人口的负担逐渐加重(2010·黑龙江模拟)读2006年末中国人口资料,回答下列3—4题。指标 全国总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男性 女性 0—14岁人口 15—59岁人口 60岁以上人口年末数(万人) 131448 57706 73742 67728 63720 25961 90586 149013.如果a、b、c分别代表我国0—14岁、15—59岁、60岁以上人口比重,图8中符合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状况的点是 ( )A.① B.②C.③ D.④4.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应在一定的时期继续保持人口低自然增长率状况B.解决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遏制人口老龄化 图8的加速C.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有利于安排就业D.流动人口持续增加,有利于城市公共资源合理配置(2010·杭州模拟)表1为我国2006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情况资料。读下表完成5-6题。表1 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年龄构成及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表单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乡外县内 19.2 29.9 13.5 15.2 26.9县外市内 13.8 18.4 9.9 12.4 31.5市外省内 17.7 33.1 9.0 12.8 24.2省外 49.3 18.6 67.6 59.6 17.4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16.1 14.2 17.6 16.1 16.721-30岁 36.5 36.1 36.6 36.7 35.431-40岁 29.5 27.3 29.3 32.2 25.441-50岁 12.8 15.4 11.9 11.1 15.351岁以上 5.1 7.0 4.6 3.9 7.2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1.2 0.9 1.1 1.7 0.5小学 18.7 15.0 16.5 24.9 20.1初中 70.1 70.9 73.0 65.5 71.8高中 8.7 11.4 8.4 6.9 5.9大专及以上 1.3 1.8 1.0 1.0 1.7四大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5.关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叙述正确的是A.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是以到外省为主 B.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到外省从业最少C.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都是以外省为主D.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以外市为主6.关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B.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以初中文化为主C.我国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低,外出从业是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D.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基本一致,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2010·浙江五校联考)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完成7-8题。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A. 甲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乙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B. 少数民族人口重心明显西迁C. 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D. 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关系8.200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大致位于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C. 江南丘陵 D. 东北平原(2010·烟台二模)读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发生的人口移动现象。据此完成9~10题。9.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10.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近距离分散为主二、非选择题11、36.阅读材料及图9,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05年人口普查江苏省人口密度729 A/km2、甘肃省人口密度57人/km2。(3)分别说明江苏省和甘肃省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2011·苏州模拟)12、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的正面效应。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按照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点,人口红利可依次分为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材料二:图19分别为我国“1950-2000年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和“中国人口增长变化状况的预测图”(1)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现在已进入 型。(2分)(2)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 年,2010年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缓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2分)(3)“人口红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是;但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是 。(3分)(4)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 ,将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影响有 。(5分)【答案】1、 选择题1-5 BBAAC 6-10 ACACD二、非选择题11、(3)江苏: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降水量丰富;河湖众多。(4分)12、 (12分)(1)传统型 现代型(2分)(2)2025(±1) 老龄人口比重增加(2分)(3)积极意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任答两点2分) 社会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1分)(4)问题: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2分)影响: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福利负担加重。(3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备课资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我国某省2003年与2030年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1、2题。1.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A.出生率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下降C.死亡率下降 D.人口总数上升2.近几年,该省可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A.就业压力大 B.养老负担重C.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D.劳动力短缺【解析】1选C,2选A。第1题,从图中分析与2003年相比该省2030年老年人口数量明显增加,而70岁以上的人口与2003年相差不大,是死亡人口增加造成的,所以死亡率下降是最不可能的。第2题,从图中分析2003年15岁~29岁左右的人口比重较大,近几年来青壮年就业压力是面临的社会问题。下表是南美各国的社会经济资料。据此回答3、4题。3.某跨国公司想到南美设立工厂,选择设厂国家的考虑因素之一是各国可劳动人口数的多寡。如果将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数视为可劳动人口数,则可劳动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 )A.哥伦比亚 B.玻利维亚C.巴西 D.智利4.人口增加原因有自然增加和移民增加。就自然增加而言,下列国家中每年增加的人口最多的是( )A.委内瑞拉 B.哥伦比亚C.阿根廷 D.秘鲁【解析】3选D,4选B。第3题,可劳动人口数是指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数,结合表中数据,智利非劳动人口比例为37%,在选项所列国家中比重最低。第4题,人口增加是人口总数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乘积,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知选B。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图2),回答5、6题。5.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 B.acd C.abd D.bcd6.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a B.b C.c D.d【解析】5选C,6选B。第5题,由图示对比分析,a、b、d在某一年龄段结构失调或某一年龄段男女性别比例失调,说明受人口迁移影响。第6题,b所示的城市,20岁左右的年轻人比重明显偏大且男女比例相当,有可能是大学较集中的城市,故文化教育(如大学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老年人口比例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口学家一般将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在50%以下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图3是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7.我国人口红利期大约持续( )A.5年 B.15年 C.35年 D.65年8.以下措施不利于我国实现人口红利的是( )A.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B.提高劳动生产率C.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D.限制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解析】7选C,8选D。第7题,结合题干中“人口红利期”的概念,分析图可知老年、少儿抚养比例在1994年左右到2030年左右都低于50%,是我国人口红利期。第8题,限制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不利于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读表完成9、10题。9.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10.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解析】9选C,10选A。第9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但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出生率低,每年净增人口多是人口基数大造成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第10题,我国人口净增长数量大,老龄化现象突出,教育、医疗压力过大。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同时,为了扩大水浇地的面积,预防水旱灾害,各国(诸侯国)都兴修水利……思想家墨子主张增殖人口。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材料三 1952年国民收入总额为589亿元,1990年为14 429亿元,增长23倍;人均国民收入1952年为104元,1990年为1 271元,只增长11倍。(1)请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墨子主张增殖人口的合理性与我国目前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5分)(2)分析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的利与弊。(5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10分)【解析】第(1)题,墨子的主张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都应结合其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第(2)题,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但丘陵、山地的开发带来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第(3)题,国民收入总额增长的倍数远大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反映了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答案】:(1)墨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当时已出现了铁器和牛耕,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大增;同时由于广修水利,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所能养活人口的能力也增加。因此,墨子主张增殖人口可以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由于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出现许多由人口“过剩”带来的问题,如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低;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相当严峻;国家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增长缓慢,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总之,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减缓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利:扩大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促进了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山地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弊:由于在丘陵、山地地区毁林垦地种粮,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反映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新华社莫斯科2009年6月1日电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1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向8个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颁发了“光荣父母勋章”。据报道,俄罗斯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俄罗斯总人口约为1.5亿,但人口死亡率远高于出生率,人口危机成为俄罗斯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俄罗斯自2009年初起恢复苏联时期向生育子女多的妇女授予“英雄母亲”称号的做法,不过改为向父母双方颁发“光荣父母勋章”。材料二 2006年12月12日,《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发表,表明中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态度。(1)材料一反映了俄罗斯现阶段人口增长的模式是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6分)(2)俄罗斯现阶段人口增长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6分)(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存在的隐患是_______,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和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现象,“未富先老”说明什么?结合我国国情应如何解决?(8分)【解析】从材料一中可知俄罗斯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教材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不可照搬国外的经验。【答案】:(1)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老龄化问题 问题: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解决措施: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3)人口老龄化 “未富先老”说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我国实际应注意:进行立法保护老年人权益;制定城乡统筹、门槛低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等。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随经度变化随纬度变化○○○○○○○○107°106°105°108°109°110°111°112°113°114°115°29.0°29.5°30.0°30.5°31.0°31.5°32.0°32.5°33.0°33.5°34.0°1964198219902000(年)甲a甲b乙a乙b图19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