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1.岩石成因分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石重熔再生→新岩浆;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比较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造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褶皱背斜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一般成山,也可成谷理想储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采石场向斜向下弯曲与背斜相反一般成谷,也可成山理想储水构造断层地垒相对上升实例:庐山、泰山、华山块状山地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引起塌陷、渗漏等地堑相对下降实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谷地或低地2.判断方法:如何区分褶皱和断层:有明显断裂面,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处,为断层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可根据岩层形态;如岩层形态不完整,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4.外力作用与地貌: 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侵蚀瀑布峡谷(V形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冰斗;角峰;U形谷; 沉积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丘(沙漠);黄土;三.大气受热过程1.传递过程: 能量源泉:太阳辐射。其性质为短波辐射,其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传递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性质为长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四.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1.大气运动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1)运动原因: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运动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间、城郊间等2.大气水平运动(1)风的形成: 受力分析力的方向风向作图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决定风力大小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改变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减小风速(2)风力判断: 依据: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该力越大,风力越大。运用:在同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3)风向判断:指风来的方向。作图:先作原动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作实际风向(北右南左,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3.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形成:赤道地区(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副极地附近(南北纬6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极地地区(南北纬9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2)风带形成:近地面的水平气压差异又形成风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3)气压带风带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7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1月相反。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1)原理:海陆热力差异→近地面气压中心季节差异→季风形成(2)亚洲和太平洋的气压分布: 季节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夏(7月)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又叫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北冬(1月)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又叫蒙古高压)北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3)东亚和南亚季风风向: 季风风向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夏季风(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冬季风(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季风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4)世界最典型季风:东亚季风成因:东亚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模式图)(1)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南北纬10°—20°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全年高温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夏热冬寒,干旱少雨(2)比较气候成因: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6.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2)判断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 终年高温,月均温>15℃,为热带;冬夏气温变化明显,最冷月均温>0℃,为亚热带;冬夏气温变化明显,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例外);终年严寒,为寒带;(3)判断所属类型:(以水定型) 热带气候中: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最多月降水达400mm以上为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气候中: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气候中:湿润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五.主要天气系统1.低压和高压系统(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风向)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东侧为偏南风,西侧为偏北风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东侧为偏北风,西侧为偏南风中心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特点阴雨晴朗实 例台风伏旱、秋高气爽2.锋面系统冷锋暖锋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气团类型冷气团主动暖气团主动锋符(平面图)天气特点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降水多在锋后)多为连续性降水;(降水多在锋前)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晴朗典型天气现象(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的沙暴;冬季的寒潮;六.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概念: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过程: 类型: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大循环),可使陆地水不断更新;陆地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参与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数量最大;3.意义:能量转化,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物质迁移,改造地表形态;水体相互转化更新;(从水循环角度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4.人类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人类主要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七.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1.概念: 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2.类型: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高(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低(从较高纬海区流向较低纬);3.洋流分布规律: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洋流性质是寒流。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如秘鲁西岸和澳大利亚西岸、撒哈拉沙漠西岸、纳米比亚西岸的荒漠环境;(2)对渔业: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明显海区形成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得益于附近明显的上升流。(3)对污染物:不利的是扩大污染范围;有利的是加快净化速度。(4)对航海:顺流则加快航速,节省时间和能源;逆流反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