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2.组成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3. 组成要素: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等;二.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以生物为例)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改造大气圈: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大气的组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氧主要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 改造水圈: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水分状况。改造岩石圈:有些沉积岩是生物参与形成的,如煤、石油等;生物出现加快岩石风化,促成土壤形成。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三.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举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1.以生物循环为例: 光合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即将无机物合成有机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释放氧气; 呼吸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分解作用: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2.以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为例:参见前面考点。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如撒哈拉沙漠气候干燥,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少,物理风化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被稀少;(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改变:如东北森林减少,土壤缺乏枯枝落叶补给腐殖质,又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降低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水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如全球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失调;五.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1.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是普通存在的,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2.自然带形成: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形成相应的植被和土壤,并呈带状分布构成陆地自然带。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自然带以植被类型命名。3.读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带名称及分布:六.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比较三种地域分异规律:伸展方向更替方向形成的主导原因典型分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如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向南向北的自然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线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中纬地区最明显;如北美大陆、亚欧大陆从大陆滨海向内陆方向的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高山地区;如安第斯山、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2)判断基带: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3)判断自然带复杂性:山坡自然带多少与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4)判断两坡自然带差异:同一自然带下界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南半球中纬度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向阳坡,南坡为背阴坡。北半球相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