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源简介

地理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读图表,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周期、变化特点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冰期与间冰期更替;
当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
(2)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来):冷暖交替;
2.读图表,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1)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2)说明: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
区域性气候变化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沿海生存环境:
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国家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2)生态系统调整:
不利: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物种易患病、虫害;
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增强(高纬度会适合农作物生长并增产);
(3)干湿状况变化、灾害事件增加: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
干旱半干旱区域因蒸发增强会更加干燥;(温带草原会退化成沙漠;温带耕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
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会明显增加;(低纬度农作物减产)
(4)威胁人类健康:
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增加,扰乱人体新陈代谢;
改变传染病媒介的活动范围、病菌滋生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4.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对策
(1)主要人为原因:
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②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2)主要对策:
①减少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CO2):
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等;
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方面):
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适应气候变化对策: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建设保护海岸工程等;
二.自然资源
1.概念: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如粮食、钢铁、闪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
2.主要类型: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3.性质:可再生资源(土地、水、气候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等生产;
5.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1)以土地资源为例:
人类文明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文明
采集、狩猎
土地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大
极小
农业文明
种植、养殖
土地质量和数量都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工业文明
大规模机器生产
土地用途多样化
土壤污染、土地退化严重
(2)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扩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
6.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自然资源具有分布不平衡性、资源联系性、数量有限性等;
(2)人类要注意资源保护、适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等;
三.自然灾害
1.概念: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类型: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水、干旱、寒潮等;
地质灾害有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自然灾害例举——以洪灾为例
(1)主要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等;
水系因素——流域的汇水速度快,排水速度慢;
突发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②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
加剧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排水速度变慢。
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2)防治措施:
①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修建水库;
中下游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等;
②非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
建立防灾管理体制、抗洪管理系统;
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防洪保险等;
4.自然灾害例举——以寒潮为例
(1)成因:强冷空气南下形成快行冷锋;
(2)时间: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主要危害:出现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
(4)措施:提前发布寒潮警报,可减小其危害。
5.自然灾害例举——以台风为例
(1)成因:夏秋季节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2)气流状况: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南半球相反;
(3)结构及相应天气:台风眼—晴朗、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风力最大)、外围大风区;
(4)影响范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
(5)主要危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6)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6.自然灾害例举——以地震为例
(1)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2)分布: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我国东南部、西南部;
(3)防治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灾害管理,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实施预防措施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