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2)人口与城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2)人口与城市

资源简介

地理2 人口与城市
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
1.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四个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了解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①原始低增长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死亡率高
②加速增长



传统型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快,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多子多福的观念等;
③增长减缓
下降

减慢
过渡型
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下降
④低速增长



现代型
经济发达,养老福利和保险制度健全,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低
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极不平衡
(1)从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亚、非、拉 ,最高的是 非洲 ;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 欧、北美、大洋洲 ,最低的是 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
(2)从国家看:
不同国家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人口问题
金字塔图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人口增长较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
塔基宽
发达国家
现代型(“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
塔基窄
中国
已进入低出生率阶段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多;老龄化严重;
---------
考点二 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
类型
时间
迁移方向和特点
迁移原因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15—19世纪
欧洲迁移到 美洲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非洲黑人到 美洲 ;
亚洲人大量迁出当劳工;
欧洲殖民扩张;
非洲黑人被贩卖;
二战后
由 发展中国家迁往 发达 国家;短期流动工人多;(目前世界劳工聚集地主要是北美、欧洲、西亚等)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人口迁移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的迁移;
如美国人口由 东北部 向 西部和南部 迁移;
新工业区由于 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 环境洁净 等,吸引人口迁入。
我国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量民工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内地到东部沿海;从较贫困地区到较发达地区。
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战争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考点三 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 最大 人口数量,即最高人口。(它是一个 警戒 值)
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 资源 及其他 资源 、 智力 和
技术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
指 最适宜 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相同之处
数值大小不同
①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是一个理想值、虚数、估计值。(不是精确的数值)
②研究意义:有利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①一般来说, 人口合理容 量要小于 环境人口容 量。
②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为60亿左右;
③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16 亿左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人。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 、 科技 、 对外开放程度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资源 (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 消费水平。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考点四 城市化
1.城市化主要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重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目前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目前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平均40%左右)
目前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速度慢
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快
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原因
城区环境质量下降,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和通信现代化等;
城市经济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
①对土地:耕地减少;绿地减少,水泥地面增多等;
②对生物: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文:河道淤塞,易形成洪涝灾害;减少降水对地下水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④对气温和降水: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
⑤对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⑥对交通和居住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考点五 城市服务功能
1.城市服务功能含义:城市是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中心。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
小城市,级别较低,服务种类较少,服务范围较小,数目较多,彼此距离较近;大城市,则相反。
3.影响城市级别的主要因素:资源和交通。
城市等级的主要划分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
4.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但这个实际范围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可能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以外。
5.中心地理论中的服务范围:(六边形服务范围规律)
理论中,同级别城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三倍。
实际生活中,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距离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等)
考点六 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主要功能区:
(1)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功能区混杂布置,功能不清。
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之间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2)目前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功能复杂的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一般无明确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特点: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面积
最小
最大、最基本职能、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分布
特点
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市中心、街道两侧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分化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背向发展
向城市外缘移动
沿交通干线分布
区位
条件
便捷的交通条件
大量的消费人口
①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上风地带、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
②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保护城市环境;
3.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因素
作用
举例
历史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附近形成行政区,而不是商业区;
浦东陆家嘴和浦西外滩联结,形成上海中心商务区;
经济
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社会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收入水平差异,导致高级和低级住宅区的出现;
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黑人区;
政策因素对城市功能区也有影响。
4.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3)地租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距交通干线越近,穿过道路越多,地租越高。
(4)各类功能区付租差异(如图):
图中A范围为商业区,因为商业活动支付地租最高。(市中心有大量消费人群,市场最优)
图中B范围为住宅区,因为住宅区支付地租最高。(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图中C范围为工业区,因为工业支付地租最高。(既可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
以上只考虑距离市中心远近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呈同心圆模式。
5.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如图):
模式
形成
理解各功能区位置
共同特征
同心圆模式
自单一核心向外扩展
低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内缘;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
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处;
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扇形模式
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延伸
低级住宅区靠近轻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多核心模式
沿不同核心发展起来
重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缘;
6.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例:美国纽约等现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历史悠久,则多古老建筑。
(2)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例:北京皇宫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体现皇权至上;美国首都华盛顿,象征民主与法制的国会大厦和白宫处于城市中心。
例:杭州山水城市,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