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3 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一.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案例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成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土壤——黄土由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多;人为原因:①不合理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等;②破坏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突出)(2)危害:①对当地: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产下降;②对河流中下游:黄河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洪涝灾害加剧;(3)措施: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②压缩耕作用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④对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2.案例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人教版)(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平地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3)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4)防治措施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防治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具体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封沙育草、保护植被、营造防沙林带;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注意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④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⑤控制人口增长;3.案例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人教版)(1)森林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主要在河流的上游);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主要在城市);防风固沙(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区)。(2)面临问题: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热带雨林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现存面积最大)。(3)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①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的碳氧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②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③热带雨林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快速生长 形成枯枝落叶 在地表被分解释放养分 供给植物生长雨林被毁 丰沛的降水冲刷地表 养分流失 生态系统崩溃(4)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是这些开发活动产生的背景;具体表现:①过度的迁移农业 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为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 木材进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获取经济效益(5)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①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⑤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4.案例四:东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1)湿地类型: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岸带的滩涂等。(2)湿地作用:①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功能,称为“地球之肾”;②向人类提供各种物质资源;③是鹤类等大型水禽的栖息地;(3)面临问题:湿地面积逐年减少;(4)保护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考点二.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1.案例一: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人教版)(1)开发的地理条件: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 丰富的水力资源 陆路交通不便,航运重要性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资源: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等。(2)早期开发带来的影响:土地退化;老棉花带衰落植被破坏;炼铜需要大量木炭,开矿也破坏植被环境污染;酸雨严重(3)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防洪——修建水库航运——水坝建成后,水位平稳发电——利用水和煤炭资源,发展水电和火电,为高耗能工业提供电力提高水质——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建风景旅游区土地利用——建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结构,退耕还林还牧2.案例二:长江流域(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有利地形起伏大,水力、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矿产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不利交通落后,劳动力素质低矿产和能源缺乏(2)流域开发方向和对策: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利用开发水能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整治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问题洪涝灾害问题解决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3)中游洪涝灾害:成因对策自然原因:①降水:降水集中春夏两季,锋面雨带长期徘徊;(流域内普降暴雨)②水系:长江流域广,支流多;(特别荆江河段弯曲,水流不畅)③地形: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生物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工程措施:②中上游修建水库;③中下游退耕还湖;④中下游修建分洪区;⑤中下游加固大堤;非工程性措施:⑥设立防洪保险;⑦建设防洪管理体制;⑧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人为原因:④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⑤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4)缓解能源紧张对策:①积极开发新能源,使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②加强区域合作,进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拓宽能源进口渠道;③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等;考点三.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1.案例一:东北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山脉和丘陵,内侧是广阔的平原水文:河网密布,水量充足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土壤:肥沃的黑土、黑钙土;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为全国最高;耕地集中,便于机械化作业不利条件: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2)布局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土地开发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问题:草甸植物被破坏,开垦为耕地后,地表裸露被雨水冲刷,黑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措施:①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如秸杆还田;②加强对坡面、沟壑治理,以保护土壤;③植树造林,以保护土壤;2.案例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见必修2部分)考点四.结合实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案例一: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人教版)(1)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2)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①露天挖煤、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②大面积土石处理不当造成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③燃煤、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3)可持续发展措施: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动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②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一方面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③“三废”的处理;(一方面消烟除尘;另一方面营造防护林)2.案例二:鲁尔区(1)区位优势:地理位置:德国西部,欧洲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原料能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法国铁矿区较近; 交通: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 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水源:莱茵河及支流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2)主要问题:①环境恶化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渣、矿渣堆积,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热力发电产生废热,造成热污染; 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②传统产业衰落 时间: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走向衰落(3)整治对策: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如对企业实行集中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调整工业布局等;发展信息、电子、生物技术等工业;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考点五.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案例: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发展条件:政策、侨乡、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2.不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模式: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东北模式:自然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云南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3.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⑴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⑵由于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2.城市建设重复,管理相对落后 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3.加强规划与管理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