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目录
“融入”国际体系 贡献中国智慧 1
找根源把准脉开好方,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3
为推动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融入”国际体系 贡献中国智慧 9
“五个追求”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11
“融入”国际体系 贡献中国智慧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胜磊认为,中国在“融入”现代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非常智慧地结合了中国国情、中国问题和世界需要。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准确描述,它摈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腐观念,凝聚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近段时间,三场重要外交活动相继亮相: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三场活动,习近平主席都发表了重要讲话。从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主席的全球视野和宏大眼界,更能感受到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国际局势来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西方国家用强权实践开启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其背后是强权政治甚至是霸权主义,这种国际体系,既是和平发展的建立者,也可能是和平发展的颠覆者。而中国在“融入”现代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非常智慧地结合了中国国情、中国问题和世界需要,从而积极推动国际体系转型。
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被裹胁进入全球化进程后,一直主动参与全球化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奏响后,中国以加入WTO为节点全面参与了全球化的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建设者。这里说的“国际秩序”并非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体系。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后,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准确描述,它摈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腐观念,凝聚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可以胜过利剑的思想,它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和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贡献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中国近期三场重要外交活动,高朋满座。习近平主席三次重要讲话,赢得喝彩。无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保护环境五点追求抑或文明交流互鉴四点主张,都结合了中国发展和国际合作大局,为人类走向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指明了方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着眼未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推动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找根源把准脉开好方,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外交部24日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中方二十国集团(G20)事务协调人、外交部部长助理张军等人出席并介绍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有关情况。张军表示,中方愿为G20大阪峰会取得积极成果作出贡献。(6月24日新华网)
一如既往,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再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无论从地缘上说,还是从组织功能上说,二十国集团成员具有广泛代表性,总人口占全球2/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近90%,贸易额占全球近80%,且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影响巨大的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上的一举一动,自然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尤其是当前,世界经济与全球治理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形成一股逆流,冲击国际秩序。在这种形势下,是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牢牢把握G20正确方向,继续展现其凝聚力和行动力,继续就国际重要经贸议题进行坦诚、深入和建设性对话,为新形势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指引、开拓新思路,还是任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丑陋上演,让世界经济遭遇更大风险,让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增加,自然是全球瞩目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以来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应对风险挑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习近平主席连续第七次出席或主持G20峰会,就充分体现中国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人们不会忘记,3年前,在碧波荡漾的西子湖畔举行的第十一次G20杭州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平阔奔涌的钱塘江边,响彻嘹亮的中国声音。
大阪第十四次G20峰会,习近平主席又将出席峰会四个阶段全体会议,参加关于世界经济和贸易、数字经济、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气候、能源、环境等议题的讨论,深入阐述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主张,致力于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找根源、把准脉、开好方,把握好世界经济大方向。正因为如此,东道国日本和国际社会,都对习近平主席出席大阪峰会抱有热切期待。而中国,也会为G20大阪峰会取得积极成果作出贡献。因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和合万邦、互利共赢。
11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复苏轨道。今天,在世界贸易组织大幅下调全球贸易增长预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表示世界经济处于“微妙时刻”的关键节点,人们也希望大阪峰会能在多个领域凝聚共识,包括进一步凝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包括构建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政策环境;包括积极探索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让新技术、新知识造福更多国家人民,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无疑,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利益所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土耳其安塔利亚,从中国杭州到德国汉堡、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期间习近平主席关于推进二十国集团合作的重要讲话,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同二十国集团共同维护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见证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影响深远。大阪峰会,一定会唱响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继续演绎“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的中国故事,让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大阪峰会再度彰显。
为推动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当前全球化发展处于关键的历史档口,无论是全球化的内容和形式,还是其性质和趋势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重大变化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对推动全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引领全球化历史进程。全球化起始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之后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人们普遍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感到焦虑,反经济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严重影响了全球化发展进程。为此,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一再证明,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大国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开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赢”,共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兴起,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形势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将对推动全球化进程发挥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作了明确界定,“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述,即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环境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透过上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意涵,可以看出其性质的进步性。其一,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是“各国人民同心协力”,而不仅仅是以往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推动”。其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的自由民主制的“最后形式的政府”。其三,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而不是以往的“掠夺和战争”,是“普遍安全”而不是以往的“强者安全”,是“共同繁荣”而不是以往的“两极分化”,是“开放包容”而不是当前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是建设“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而不是以往“环境污染”的世界。总之,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各国人民,所代表的是世界各国共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体现资本主义性质。因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方案,能够有效推动全球化的进步。
实现全球化理论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认为,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为内容,以世界市场交流为动力,以强国为主导的西方化过程。国际关系理想主义主张,通过教育、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来唤醒人们的良知,规范国家的行为,建立以集体安全体系为纽带的国际联盟。世界体系理论认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推动了国际体系演变和全球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来处于自给自足封闭状态的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不断加深,进而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当前国际社会现实出发建构起来的全球化理论。首先,它是将“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空前加深”作为逻辑起点,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其次,从共同应对世界难题挑战的维度阐述全球化理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威胁明显上升。”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采取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沟通和行动。再次,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维度阐述全球化理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这种更加强劲的时代潮流,预示着国际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的现实根据、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实际需要以及时代演进的必然趋势等多维度考量而建构的全球化理论。
取得全球化实践成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最广泛的国际平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格局基本成型,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成功落地。截至2019年4月,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超过860多亿美元,中国同沿线国家共建的82个境外合作园区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已经有127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具体行动,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东南亚正在施工建设高速铁路,中欧班列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这些事实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快了各国的发展进程,改善了沿线的民生需求,开辟了互利共赢的发展前景,也扩大和深化了跨越各洲之间的联系,并将推动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之间的网状联系结构的形成,从而更多体现全球化的实际功效。
“融入”国际体系 贡献中国智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胜磊认为,中国在“融入”现代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非常智慧地结合了中国国情、中国问题和世界需要。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准确描述,它摈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腐观念,凝聚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近段时间,三场重要外交活动相继亮相: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三场活动,习近平主席都发表了重要讲话。从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主席的全球视野和宏大眼界,更能感受到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国际局势来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西方国家用强权实践开启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其背后是强权政治甚至是霸权主义,这种国际体系,既是和平发展的建立者,也可能是和平发展的颠覆者。而中国在“融入”现代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非常智慧地结合了中国国情、中国问题和世界需要,从而积极推动国际体系转型。
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被裹胁进入全球化进程后,一直主动参与全球化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奏响后,中国以加入WTO为节点全面参与了全球化的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建设者。这里说的“国际秩序”并非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体系。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后,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准确描述,它摈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腐观念,凝聚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可以胜过利剑的思想,它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和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贡献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中国近期三场重要外交活动,高朋满座。习近平主席三次重要讲话,赢得喝彩。无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保护环境五点追求抑或文明交流互鉴四点主张,都结合了中国发展和国际合作大局,为人类走向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指明了方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着眼未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推动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五个追求”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笔者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个追求”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其支撑的“四大支柱”,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贡献中国智慧。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已经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基础上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内涵,将思想变成现实、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地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并且在中国的实践中逐步得到贯彻和执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更加清晰地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必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支柱。美好生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这种发展和繁荣不是建立在掠夺大自然的基础上,而是需要绿色发展。中国非常重视绿色发展,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将绿色理念作为三大理念之一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发展是否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绿色发展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支柱,绿色是繁荣的底色,要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支柱。“追求热爱自然的情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支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入脑入心,并变成自觉行动。理念决定道路,情怀决定志向和干劲。追求热爱自然的情怀,就是建立珍爱自然的价值观,让生态环保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树立“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观念,建立保护自然光荣、破坏自然可耻的自然观。关爱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将对自然的爱深入到心灵深处。
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支柱。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科学问题,需要用科学办法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治理精神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要用科学精神,切莫盲目蛮干,要尊重生命文明建设规律,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只争朝夕地治理,更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
追求携手合作应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支柱。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共同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生活在美丽家园是全人类的梦想,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才能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美丽的地球。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建立美丽的家园,这是我们拯救受伤地球的重要途径,构建生命共同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不能靠一家单打独斗,必须携手共行,走合作共赢之路。
绿色、人文、科学和合作,是支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大厦四根支柱。“五个追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将有效地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