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和演练:专题6__人口与城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和演练:专题6__人口与城市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人口与城市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人口增长模式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人口数量与环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城市服务功能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和演练: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高考目标导航】
【考点突破】
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
1. 人口自然增长(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变化)
(1)人口的增长:是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增长决定因素: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3)不同历史阶段的增长状况不同。
(4)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20世纪以来
(5)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
①大洲之间的差异: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②国家之间的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由于很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的措施)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2、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决定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特点
原始型(“高高低”) 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 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3)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4)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例1.(2010海南)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 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 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例2.(2010新课标卷)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
(1) 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2) 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考点二: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
①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②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③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2)二战以后
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②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③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4、国内人口迁移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①特点:A人口迁移规模小;B频率低
②迁移方向: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③影响因素:A计划经济;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①特点:A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B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目的:务工、经商、学习)
②迁移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影响因素: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B.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提供了契机。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原因
(4)中国“民工潮”现象
①成因: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B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C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D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E城市吸引力大,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F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②特点:A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B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C流动不稳定。D文化素质偏低。
③影响:
A利: a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B弊: a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城市就业压力;b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
例3.(温州中学模拟)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据表1回答(1)~(2)题。
表1: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5大人口流出地排序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省 第1位人口流出地 第2位人口流出地 第3位人口流出地 第4位人口流出地 第5位人口流出地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5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
(2) 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广西
例4. (2010年海淀模拟)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三:人口数量与环境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①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
3、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正相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
(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8、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例5.(2009学军中学模拟)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数据(注: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分析表中数据,回答(1)~(2)题。
国 家 甲 乙 丙 丁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3 70 129 241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35 3503 934 963
(1) 表中四个国家耕地在国土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 从表中资料来看,粮食压力最小的国家最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例6.(学军中学模拟)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1)~(2)题。
(1) 以某地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0000、8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10000 B.8000 C.6000 D.4500
(2) 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福建——耕地资源 D.黑龙江——矿产资源
考点四: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3.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3)城市地域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功能区 最佳区位 区位选择的原因
商业用地A:商业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用地B 分布在盛行风上风向、河流的上游 占地最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在有的城市中出现了高级住宅区(近文化区)和低级住宅区(近工业区)的分化,他们在空间上背向发展。
工业用地C 远离市中心,向城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又污染市区环境。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例7.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备受关注。下面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 图甲中P地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A.依山傍水,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有公路线交会,交通便捷
C.接近文化区,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D.地势平坦,有工厂在此聚集
(2) 下列关于该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住宅区是城市中仅次于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
B.郊区高级住宅区的房价低于市中心房价
C.文化程度是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因素
D.住宅区趋向于沿街角路口分布
(3) 图乙反映的地区最可能是图甲中的
A.M B.F
C.O D.P
例8.(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下图,完成(1)~(2)题:
(1)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的选项是
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
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
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
D.不宜引进该企业
(2)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应分别布局在
A.①处和⑤处
B.①处和③处
C.②处和⑤处
D.③处和④处
考点五、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高级城市 大 多 高(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少 远
低级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例9. (2010年临沂模拟)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 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②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 ③二级城市数目比三级城市数目多 ④乙、丙都是甲城的卫星城,服务功能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a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六、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1)城市化是指由非农产业在某处形成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特征比较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处在城市化进程后期阶段;发展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多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发展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城市发展常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3、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见下表: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4、城市化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5、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城市规划中常见工业的布局原则
工业部门 生产特点与制约因素 布局主导因素
制糖、炼铁 耗原料多,制成品重量大大减轻 交通方便,接近原料地
钢铁、有色冶金、化工 消耗能源多 接近水电站等能源地
织布、石油化工、 运输产品比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消费市场
自来水厂 优质水源 河流上游方向,水源清洁
汽水、家具、印刷、啤酒 运输不方便 接近消费市场
普通服装、纺织、电子装配 劳动力成本比重大,数量多 接近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
化工、电子、飞机、仪表 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 接近科技发达人才集中的地区
电子、感光器材 特别要求环境洁净 选择环境洁净之地
(2)合理布置功能区:
①工业区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生产成本;
②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近郊,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
③严重污染的工业宜布置在远郊,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方向及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④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防护带隔离,防护带主要指城市绿地,也可以利用水面、河流。
6、城市化发展的方向:生态城市
7、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①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②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③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④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⑤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例10.读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 图中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非农用地不断减少
C.城市化速度趋缓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 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例11.(2010广东)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
(1)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 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例12.(2010江苏)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 和 。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 (AB、AC、AD)方向最快。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考点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景观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色
欧洲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部分建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历史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杭州 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带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沿城市中心轴线排列 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
例13.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特点和现象。下列城市特征或现象是由于经济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是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例12.(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4分)
(2)交通运输 (2分) (3)AC (2分)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2分)
劳动力人口
人口比值%
年龄/岁
50
0
20
40
60
80
100
12.4万
5万 人口净迁移方向及数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