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易错点提示与技巧分类梳理(本资料所选用例题均来自各地历年中考试卷,例题不拘难易,只求阐述相关知识点)一、圆的定义1.易错提示:? 圆是圆周,是曲线,而不是指圆面。2.技巧:(1)圆心和半径是构成圆的两个重要元素,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2)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在平面内,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二、弦与直径易错提示:? 弦与直径的关系:直径是过圆心的弦,凡是直径都是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因此,在提到“弦”时,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不要忘记直径这种特殊的弦。(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三、弧和半圆1.易错提示:? 半圆是弧,但弧不一定是半圆。2.技巧:(1)优弧和半圆通常用三个字母表示,劣弧通常用两个字母表示。(2)知道弧的两个端点,不能判断它是优弧还是劣弧,需分情况讨论。(3)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同一条弦分别与所对的优弧、劣弧组成两个不同的弓形。四、等圆、等弧易错提示:? 等弧只能出现在同圆或等圆之中,等弧的长度相等,但长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五、圆的对称性1.易错提示:? 不能说“圆的对称轴是直径”,因为直径是线段,对称轴是直线。(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2.技巧: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是旋转对称图形,它关于圆心有任意角的旋转对称性。六、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技巧: 一条直线如果具有:(1)经过圆心;(2)垂直于弦;(3)平分弦(被平分的弦不是直径);(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这五条中的任意两条,则必然具备其余的三条,简称“知二推三”。典例:如图,在⊙O中,OC弦AB于点C,AB=4,OC=1,则OB的长是 。解析:由已知,AB=4,OC=1,结合垂径定理得:BC=AB=2在Rt△OBC中,OB2=OC2+BC2=12+22=52则OB=七、圆心角及圆心角定理1.易错提示:? 运用圆心角定理时,应注意其成立的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 由弦相等推出弧相等时,这里的弧要求同是优弧或同是劣弧,一般选劣弧。2.技巧: 圆心角、弧、弦直接的关系可归纳为: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如果有一组量相等,那么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分别相等。八、圆周角及圆周角定理1.易错提示:? 圆周角必须具备两个特征:第一,顶点在圆上;第二,两边都与圆相交,如图,只有③是圆周角。切记,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2.技巧:(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2)圆周角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3)同弧指同一条弧,同一条会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它们的度数都相等;等弧是指同一个圆中能重合的弧或等圆中能重合的弧。典例:如图,在⊙O中,圆心角∠BOC=78°,则圆周角∠BAC的大小为 。解析:根据圆周角定理,得∠BAC=∠BOC=×78°=39°九、圆内接四边形易错提示:? 并不是所有的四边形都存在外接圆,只有对角互补的四边形才存在外接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典例:如图,梯形ABCD内接于圆⊙O,AD∥BC,∠BAD=49°,则∠AOC的度数为 解析:由AD∥BC,∠BAD=49°知∠B=180°—49°=131°由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知∠D+∠B=180°∴∠D=180°—∠B=180°—131°=49°由圆周角定理知∠AOC-2∠D=2×49°=98°十、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技巧:半径r,点到圆心的距离d(1)点C在圆外←→d>r(2)点B在圆上←→d=r(3)点A在圆内←→d<r十一、确定圆的条件和三角形的外接圆1.易错提示1:?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切记这里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是前提,“确定一个圆”即应理解为“有且只有一个圆”。2.技巧: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时,只需由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确定圆心即可,事实上,三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3. 易错提示2:?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外接圆,而且有且只有一个外接圆。典例: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B=60°,OP⊥AC于点P,OP=2,则⊙O的半径为( )A. 4 B.6 C.8 D.12解析:∵∠B=60°∴∠AOC=2∠B=120°又∵OP⊥AC,∴∠POC=∠AOC=60°∴∠OCP=30°,∴OC=2OP= 4。故选A十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技巧: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1)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①直线l和⊙O相交←→d<r;如图1②直线l和⊙O相切←→d=r;如图2③直线l和⊙O相离←→d>r;如图3典例:直线l与半径为r的⊙O相交,且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6,则r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当直线l和⊙O相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r,因为d=6,所以r>6十三、切线的判定定理1.易错提示:? 判定圆的切线时,必须有两个条件:(1)经过半径的外端;(2)垂直于这条半径。两者缺一不可。2.方法技巧: 要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常见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如果已知直线过圆上一点,那么连接这点和圆心,得到一条半径,证明这条半径与已知直线垂直即可,可记做:“连半径,证垂直”。 方法二:如果已知条件中不知道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那么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证明垂线段等于半径即可,可记做:“作垂直,证半径”。典例:如图,在△ABC中,∠ACB=90°,D是边AB上的一点,且∠A=2∠DCB,E是BC上的一点,以EC为直径的⊙O经过D点。(1)求证:AB是⊙O的切线(2)若CD的弦心距为1,BE=EO,求BD的长。解析:(1)证明:如图,连接OD,由圆周角定理,得∠DOB=2∠DCB∵∠A=2∠DCB,∴∠A=∠DOB又∵∠A+∠B=90°,∴∠DOB+∠B=90°∴∠DBO=90°,∴OD⊥AB,∴AB是⊙O的切线。(2)如图,过点O作OM⊥CD于点M,连接DE,∵OM⊥CD,∴CM=DM又∵OC=OE,∴DE=2OM=2∵Rt△BDO中,BE=EO,∴DE=BO,∴BO=4,∴OD=OE=2由勾股定理得BD=2十四、切线的性质定理1.易错提示:? 切线的判定定理与切线的性质定理的区别:切线的判定定理是在未知相切而要证明相切的情况下使用的;切线的性质定理是在已知相切而要推得一些其他结论时使用的,两者在使用时不要混淆。2.技巧: 有圆的切线时,常常连接圆心和切点得到切线垂直于半径,这是圆中常作的辅助线。典例:如图,P是⊙O外的一点,PA是⊙O的切线,PO=26cm,PA=24cm,则⊙O的周长为( )A.18πcm B. 16πcm C. 20πcm D. 24πcm解析:连接AO,∵PA是⊙O的切线,∴∠OAP=90°,∴AO2+PA2=PO2,∴AO===10(cm)∴⊙O的周长为2π×AO=20πcm。故选C。十五、切线长和切线长定理定理应用技巧:如图, P为⊙O外的一点,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由切线长定理可得两个结论:PA=PB;∠APO=∠BPO。典例:如图,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AC是⊙O的直径,∠P=40°,则∠BAC= 。解析:由切线长定理知PA=PB,∴∠PAB=∠PBA,∴∠PBA= =70°,∴∠BAC=90°—70°=20°。十六、三角形的内切圆易错提示:?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内心,所以无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内心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十七、圆和圆的位置关系1.判断方法: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r1<r2),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为d,则两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两圆的位置关系 d与r1和r2之间的关系外离 d>r1+r2外切 d=r1+r2相交 r2-r1<d<r1+r2内切 d= r2-r1内含 d<r2-r12.技巧:十八、正多边形和圆1.易错提示:? 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但是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不一定是正多边形,如矩形。2.技巧: 在解决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时,通过作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进行,利用勾股定理如R2=r2+(a)2,其中正多边形的半径为R,边心距为r,边长为a,即可完成一些特殊的正多边形的计算。典例:已知正六边形的边心距为,则它的周长是( )A.6 B.12 C.6 D.12解析:如图,在Rt△AOG中,OG=.∠AOG=30°∴AG=OA由勾股定理,得OA2=OG2+AG2即OA2=3+OA2,解得OA=2,∴AG=OA=1,∴AB=2AG=2,∴正六边形的周长为6AB=12十九、弧长公式方法技巧:(1)在弧长公式l=中有三个量l、n、R,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量。(2)若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精确度,可用含“π”的数表示弧长。典例:如图,AB切⊙O于点B,OA=2,∠OAB=30°,弦BC∥OA,劣弧的弧长 (结果保留π)解析:连接OB,OC,如图,∵AB切⊙O于点B,∴OB⊥AB,即∠OBA=90°∵∠OAB=30°,OA=2,∴OB=OA=1,∠AOB=60°∵BC∥OA,∴∠AOB=∠OBC=60°.又∵OC=OB,∴△OBC为等边三角形,∴∠COB=60°.∴的弧长l= = 。二十、扇形面积公式方法点拨:(1)S扇形 =和S扇形 =lR(l为弧长,R为半径),两个扇形面积公式在运用时,要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无论选用哪个公式,R必须已知。(2)扇形的周长为l+2R。(3)弓形的面积:如图,S弓形= S扇形 —S△AOB典例:一个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3,则这个扇形的面积为 。解析:由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 =得S扇形 = =3π。二十一、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梳理:圆锥的侧面积为πrl,圆锥的全面积为πr(r+l)典例: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母线长为5cm,则圆锥的侧面积为 。解析:根据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得S侧=πrl=π×3×5=15πcm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