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16【基础】《物质构成的奥秘》全章复习与巩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16【基础】《物质构成的奥秘》全章复习与巩固

资源简介

《物质构成的奥秘》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分子的性质和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分子和原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要点诠释】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区 别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联系 (1)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 (2)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要点二、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分子的观点看,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要点诠释】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后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要点三、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要点诠释】
记住两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四、元素和元素符号
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方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要点诠释】
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要点五、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原子核较近的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要点诠释】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较少(一般少于4个) 较多(一般4~7个) 8个(氦是2个)
得失电子倾向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易得到电子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不稳定 不稳定 稳定
要点六、离子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等。
【要点诠释】
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举  例
联  系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性质应用
1.(2019 漳州模拟)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B.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C.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 原子的质量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思路点拨】可以根据原子的特征方面以及构成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D
【解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故A正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故B正确;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故C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比较而得,故D错误;故选D。
【总结升华】学生应熟悉微观粒子的性质,认识在各种形态和变化中微粒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2.右图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
C.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由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此图示为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不属于化合反应。
【总结升华】正确理解图示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热胀冷缩      分子之间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 氧气可供人呼吸,一氧化碳有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B
类型二、考查元素、原子和离子
3.在“5. 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防疫人员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当时他们正在喷洒“含氯消毒液”。 “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 (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答案】A
【解析】“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元素。 
【总结升华】利用元素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食品标签上标明了一些元素的含量,在这里一般是指元素。
4.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38      B.50      C.88      D.126
【答案】A
【解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锶原子质子数为38,核外电子数也是38。
【总结升华】要记住以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5.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改变
   C.水是由氢、氧两种原子直接构成的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分子间隔的大小随温度而改变的缘故
【答案】C
【解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是由氢氧两种原子直接构成的。
【总结升华】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改变。
6.根据对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下图所示)的回忆,按要求回答问题。
(1)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最外层上有 个电子。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如果没有预先在集气瓶内装少量的水或细沙子,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4)在这三个实验中,氧气提供氧,具有 性。
【答案】(1)6 4
(2)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集气瓶炸裂
(4)氧化
【解析】
(1)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内质子数为6;根据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则核电荷数为6;距核最远的电子层为最外层,有4个电子。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要先在集气瓶内装少量的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
(4)在这三个实验中,氧气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总结升华】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呈电中性(即不显电性)。
举一反三:
【变式1】(2019·江苏扬州)以下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蒸馏水 B.氯化钠 C.金刚石 D.氧气
【答案】B
【变式2】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为mg/L):Ca-20、K-3、Zn-0.06等。这里的Ca、K、Zn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答案】D
【变式3】如图所示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或“失”),所形成粒子的符号是 。
【答案】得 Cl-
【解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所以易得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巩固练习】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质子数不同
2.已知某一原子的质子数,可以确定它的(  )
A.相对原子质量   B.核电荷数   C.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   D.中子数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Fe B.Si C.O D.Al
4.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是( )
A.元素名称为钙 B.质子数为20
B.元素符号为Ca D.核外电子数为40.08
5.已知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 B.氧原子核内有8个电子
C.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 D.氧原子呈电中性
6.(2019·雅安中考)将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 B.个数增多 C.间隔增大 D.体积增大
7.(2019·汕尾中考)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8.I-131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放射性碘原子,常用于核反应堆的燃料棒。I-131的核外电子数为(  )
A.53 B.78 C.127 D.131
9.(2019·临沂中考)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给轮胎打气——分子之间有间隔
D.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二、填空题
10.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元素。
11.从分子的观点解释盛装酒精的瓶盖要旋紧的理由是 。
12.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其 性质相同。
1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
1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 。
15.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72,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核内中子数为 。
16.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
17.填表:
元素名称 氧 铝 氮 氯 镁 铜 铁 硫
元素符号 C P Zn Na Ca H
18.(2019秋·宁津县校级期中)α粒子是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三种实验现象: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
19.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列对于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①查阅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②确定元素的种类;③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成我们希望得到的新物质;④利用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20.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为降低放射性碘(碘131)对人体的伤害向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含碘127,碘127是指核电荷数为53,中子数为74的一种碘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碘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②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③碘131原子的质子数为53;④核能的利用证实了原子的可分性,但安全利用核能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2.【答案】B
【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3.【答案】D
【解析】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48. 60%)硅(26.30%)铝(7. 73%)铁(4.75%)。
4.【答案】D
 【解析】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0。
5.【答案】B
【解析】原子核是由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构成的,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8个质子带8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6.【答案】C
【解析】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气压低,袋内气体体积增大,塑料袋鼓起,但气体分子的数目、质量、体积都没有变化,只是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了。
7.【答案】A
【解析】吸烟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的分子由于不断运动逸散到空气中,随呼吸会进入被动吸烟者的体内。
8.【答案】A
【解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它的核内质子数,都为53个。
9.【答案】B
【解析】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B错误。
10.【答案】原子 氮气 氧
【解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1.【答案】防止酒精分子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
【解析】酒精易挥发,酒精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所以要旋紧瓶盖。
12.【答案】化学
【解析】根据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可知,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13.【答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4.【答案】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15.【答案】111 161
【解析】中子数==272-111==161。
16.【答案】小于 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解析】酒精是乙醇的俗称,是由乙醇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因此当酒精和水混合之后,分子和分子之间会相互渗透,故总体积将会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
17.【答案】
碳 磷 锌 钠 钙 氢
O Al N Cl Mg Cu Fe S
18.【答案】
(2)原子核的半径和体积非常小,核外相对有很大的空间,原子间也有间隔,大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
(3)α粒子撞击金原子核而被弹回(或a粒子撞击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19.【答案】①②④
【解析】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查阅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确定元素的种类;利用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等。但元素之间是不能随意组合成我们希望得到的新物质的。
20.【答案】①③④
【解析】碘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故①选项正确。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可能相同,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碘131与碘127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故②选项错误。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故③选项正确。由日本的核泄露可以看出安全利用核能非常重要,故④选项正确。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