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质构成的奥秘》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分子的性质和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分子和原子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要点诠释】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区 别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联系 (1)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 (2)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3)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要点二、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概念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2.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分子的观点看,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要点诠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后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要点三、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要点诠释】记住两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要点四、元素和元素符号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符号书写方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要点诠释】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使用范围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要点五、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原子核较近的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要点诠释】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较少(一般少于4个) 较多(一般4~7个) 8个(氦是2个)得失电子倾向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易得到电子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 不稳定 不稳定 稳定要点六、离子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等。【要点诠释】离子和原子的比较: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阳离子 阴离子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举 例联 系【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性质应用1.(2019 漳州模拟)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B.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C.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 原子的质量就是相对原子质量【思路点拨】可以根据原子的特征方面以及构成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答案】D【解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故A正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故B正确;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故C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比较而得,故D错误;故选D。【总结升华】学生应熟悉微观粒子的性质,认识在各种形态和变化中微粒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2.右图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B.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C.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D.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答案】C【解析】由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此图示为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不属于化合反应。【总结升华】正确理解图示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A 热胀冷缩 分子之间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 氧气可供人呼吸,一氧化碳有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B类型二、考查元素、原子和离子3.在“5. 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防疫人员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当时他们正在喷洒“含氯消毒液”。 “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 (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答案】A【解析】“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元素。 【总结升华】利用元素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食品标签上标明了一些元素的含量,在这里一般是指元素。4.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38 B.50 C.88 D.126【答案】A【解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锶原子质子数为38,核外电子数也是38。【总结升华】要记住以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5.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改变 C.水是由氢、氧两种原子直接构成的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分子间隔的大小随温度而改变的缘故【答案】C【解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是由氢氧两种原子直接构成的。【总结升华】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改变。6.根据对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下图所示)的回忆,按要求回答问题。(1)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最外层上有 个电子。(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如果没有预先在集气瓶内装少量的水或细沙子,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4)在这三个实验中,氧气提供氧,具有 性。【答案】(1)6 4(2)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集气瓶炸裂(4)氧化【解析】(1)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内质子数为6;根据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则核电荷数为6;距核最远的电子层为最外层,有4个电子。(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要先在集气瓶内装少量的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4)在这三个实验中,氧气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总结升华】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呈电中性(即不显电性)。举一反三:【变式1】(2019·江苏扬州)以下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蒸馏水 B.氯化钠 C.金刚石 D.氧气【答案】B【变式2】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为mg/L):Ca-20、K-3、Zn-0.06等。这里的Ca、K、Zn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答案】D【变式3】如图所示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或“失”),所形成粒子的符号是 。【答案】得 Cl-【解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所以易得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物质构成的奥秘》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巩固练习】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C.电子数不同 D.质子数不同2.已知某一原子的质子数,可以确定它的( )A.相对原子质量 B.核电荷数 C.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 D.中子数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Fe B.Si C.O D.Al4.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是( )A.元素名称为钙 B.质子数为20B.元素符号为Ca D.核外电子数为40.085.已知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 B.氧原子核内有8个电子C.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 D.氧原子呈电中性6.(2019·雅安中考)将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A.质量增大 B.个数增多 C.间隔增大 D.体积增大7.(2019·汕尾中考)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8.I-131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放射性碘原子,常用于核反应堆的燃料棒。I-131的核外电子数为( )A.53 B.78 C.127 D.1319.(2019·临沂中考)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给轮胎打气——分子之间有间隔D.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二、填空题10.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元素。11.从分子的观点解释盛装酒精的瓶盖要旋紧的理由是 。12.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其 性质相同。1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1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 。15.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72,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核内中子数为 。16.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17.填表:元素名称 氧 铝 氮 氯 镁 铜 铁 硫元素符号 C P Zn Na Ca H18.(2019秋·宁津县校级期中)α粒子是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三种实验现象:(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2)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19.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列对于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①查阅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②确定元素的种类;③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成我们希望得到的新物质;④利用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20.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为降低放射性碘(碘131)对人体的伤害向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含碘127,碘127是指核电荷数为53,中子数为74的一种碘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碘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②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③碘131原子的质子数为53;④核能的利用证实了原子的可分性,但安全利用核能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2.【答案】B【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3.【答案】D【解析】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48. 60%)硅(26.30%)铝(7. 73%)铁(4.75%)。4.【答案】D 【解析】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0。5.【答案】B【解析】原子核是由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构成的,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8个质子带8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6.【答案】C【解析】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气压低,袋内气体体积增大,塑料袋鼓起,但气体分子的数目、质量、体积都没有变化,只是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了。7.【答案】A【解析】吸烟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的分子由于不断运动逸散到空气中,随呼吸会进入被动吸烟者的体内。8.【答案】A【解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它的核内质子数,都为53个。9.【答案】B【解析】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B错误。10.【答案】原子 氮气 氧【解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11.【答案】防止酒精分子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解析】酒精易挥发,酒精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所以要旋紧瓶盖。12.【答案】化学【解析】根据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可知,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13.【答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14.【答案】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15.【答案】111 161【解析】中子数==272-111==161。16.【答案】小于 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解析】酒精是乙醇的俗称,是由乙醇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因此当酒精和水混合之后,分子和分子之间会相互渗透,故总体积将会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17.【答案】碳 磷 锌 钠 钙 氢O Al N Cl Mg Cu Fe S18.【答案】(2)原子核的半径和体积非常小,核外相对有很大的空间,原子间也有间隔,大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3)α粒子撞击金原子核而被弹回(或a粒子撞击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而被弹回)19.【答案】①②④【解析】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查阅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确定元素的种类;利用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等。但元素之间是不能随意组合成我们希望得到的新物质的。20.【答案】①③④【解析】碘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故①选项正确。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可能相同,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碘131与碘127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故②选项错误。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故③选项正确。由日本的核泄露可以看出安全利用核能非常重要,故④选项正确。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