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能区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3.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课前早知道近年来全球气温逐渐变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空气中有0.03%体积的二氧化碳,能将其除去吗?可以说,没有二氧化碳就没有生命。1.大自然中二氧化碳是怎样实现循环的?2.二氧化碳在色味态、密度、水溶性方面的物理性质分别怎样?你有哪些实事或实验可以证明?3.干冰是什么物质?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4.二氧化碳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相关用途有哪些?课堂探究【合作学习一】 3′小组交流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P106-1081.根据教材中莫纳罗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回答:(1)整体(从1958年~1994年)看,规律是 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 ;(2)从其中取一年看,规律是 二氧化碳含量冬季高,夏季低 ;(3)针对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悟? CO2的含量逐年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等。及时练习 1′1.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由此导致 (A)A.温室效应 B.臭氧空洞 C.酸雨 D.白色污染【合作探究二】 5′1. 实验1: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 倾倒二氧化碳的一端 下沉 ,结论: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实验1 实验22.实验2:向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水后震荡现象: 塑料瓶变瘪 ,结论: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干冰指的是 二氧化碳固体 ;其独特性是能直接 升华 ,该过程中要 吸热 使环境温度 降低 ,从而常用于作 制冷 剂。如: 人工降雨 等。及时练习 1′2.有人写了一首赞美某气体的诗,其中有几句:“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酷暑,她奋力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这首诗赞美的气体是 (A)A.CO2 B.O2 C.CH4 D.H2【合作探究三】 3′观察教师演示实验:1.如图:向放有阶梯状燃烧着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层蜡烛比上层先熄灭 ; 实验3由此而得到的结论有: ①CO2既 不可燃 ,也 不助燃 ;②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因此CO2常用于 灭火 。【合作学习四】 2′小组交流学习:淘井死亡的故事结论: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供呼吸 。及时练习 1′3.(乐山中考)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D)A.都含有氧分子 B.都能供动物呼吸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比空气大【合作探究五】 12′1.观察教师探究实验:实验内容现象紫花变红紫花不变色实验内容现象紫花不变色紫花变红结论:(1)实验①说明 石蕊遇酸变红 ;(2)实验②说明 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3)实验③说明 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4)实验④说明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 。四个实验中根本不必要做的是实验 ② ,理由是 紫色石蕊试液中有水,但没有变红 。2.小组合作实验4、实验5:实验4 实验5 实验6实验4:CO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实验5:H2CO3不稳定分解: H2CO3=H2O+CO2↑ 。【合作探究六】 3′ 小组合作实验6:实验6:CO2与石灰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及时练习 1′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B)5.下列用途既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又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B)A.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B.CO2灭火 C.氮气作保护气 D.CO2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A.用CO2制干冰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C.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D.打开饮料瓶,有大量气泡冒出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懂,需要请教老师: 。课外提升 12′1.下列区别O2、H2、CO2三种气体的方法可行的是 (C)A.观察气体的颜色 B.分别将气体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C.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 D.分别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2.(泸州中考)空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 (D)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3.(眉山中考)你认为某化学活动小组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D)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B.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能复燃C.把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小花变成红色D.向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4.(徐州中考)“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B)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5.(成都中考)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中的“碳”主要指(B)A.CO B.CO2 C.CH4 D.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