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讲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一、考点、热点回顾【教学目标】1.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2.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碱及其溶液。3.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4.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能简单归纳出碱的相似的化学性质。5.通过对物质导电性的探究实验,知道酸、碱具有共性的原因。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目标层次生活中常见的碱 1.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2.用常见碱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 3.认识常见碱的腐蚀性。 ★★ 4.能用pH试纸和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反应类型 识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碱的保存 知道氢氧化钠等药品的保存方法。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知识要点】 【观念一】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 [NaOH] 氢氧化钙 [Ca(OH)2]颜色、状态 白色颗粒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溶解性 易溶、且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腐蚀性 强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俗名 苛性钠、火碱、烧碱 熟石灰、消石灰用途 重要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 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漂白粉,农业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说明 1.NaOH易潮解,易吸收CO2 生成Na2CO3发生变质,因此要密封保存。 2.由于NaOH易溶于水,而Ca(OH)2微溶于水,所以实验室检验CO2气体用Ca(OH)2溶液,吸收或除去CO2气体,常用NaOH溶液。 3.常用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等。【观念二】碱的通性 (指、氧、酸、盐)1、碱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又被称为酸性氧化物。2NaOH + CO2 = Na2CO3 + H2OCa(OH) 2 + CO2 = CaCO3↓ + 2H2O3、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NaOH + HCl = NaCl + H2O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4、能与某些盐反应。 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蓝色沉淀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白色沉淀6NaOH + Fe2 (SO4)3 = 2Fe (OH)3↓ + 3 Na2SO4红褐色沉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显酸性、中性或碱性。常用 pH表示,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H=7,呈中性溶液pH<7,呈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pH>7,呈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的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到溶液的pH。注: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的溶液中,因为用试纸直接蘸待测液会使待测液受到污染不能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向试纸上滴待测液。如果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则溶液就被稀释了,所测得的pH就不准确。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比较粗略,一般读数为整数。检验气体的酸性或碱性,可将试纸润湿再用。【知识讲解】【情景创设 引入新课】【导入新课】一:1.教师演示:瓶吞鸡蛋。具体实验装置及所用实际物品如图所示:2.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会进入集气瓶内,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3.导入新课:学习完本课,相信你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二:1.教师演示:清水变“牛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半矿泉水瓶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请一位学生用导气管向其中吹气,使溶液变浑浊。2.提出问题:刚才这位同学将清水变成了“牛奶”,这“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三:1.语言播放明朝诗人于谦所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2.教师叙述:“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作者弘扬浩然正气的高尚品德。除此之外,它还包含着贴切的化学意义。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含义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时的学习吧!【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探究点一:几种常见的碱1.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实验 现象 分析[来源:Z.xx.k.Com]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 白色片状固体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表面出现潮湿 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这种现象叫做潮解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氢氧化钠溶解,试管外壁发烫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2.取一小药匙氢氧化钙,观察颜色和状态,然后放入小烧杯中,加入约30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实验 现象观察颜色、状态 白色粉末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微溶于水向澄清溶液中通入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氢氧化钙的制取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CaO)和水反应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过渡】 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探究点二:碱的化学性质1.分组实验:(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来源:学科网] 剂反应 紫色石 蕊溶液 蓝色 蓝色 无色酚 酞溶液 红色 红色与非金属氧 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 H2O Ca(OH)2+CO2CaCO3↓+H2O2.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3Na2SO4+H2O。【过渡】 酸、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探究点三: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1.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的导电性。能导电的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是因为其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2.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1)酸溶液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2)碱溶液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探究点四:碱的分类,命名及通性1.分类: 溶性碱:KOH NaOH Ba(OH) NH3H2O按碱是否溶于水分为 微溶性碱:Ca(OH)2难溶性碱:MgOH)2 Fa(OH)3 Cu(OH)2等大部分碱2. 命名:根据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叫“氢氧化某”,具有可变化合价,把具有低价金属离子的碱叫“氢氧化亚某”。3.通性(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3)碱+酸→盐+水(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俗名 火碱、烧碱、苛性钠 消石灰、熟石灰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潮解 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易潮解 能吸收少量水分 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Ca(OH)2=Ca2++2OH-化学性质 酸碱指示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性氧化物 CO2+2NC1=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酸 NaOH+HC1=NaC1+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H2SO4+CaSO4↓+H2O 盐 2NaOH+CuSO4=Cu(OH)2↓+Na2SO4NaOH+FeCl3=Fe(OH)3↓+3NaCl Ca(0H) 2+Na2CO3=CaCO3↓+2NaOHNa(OH)2+CuSO4=Cu(OH)2↓+CaSO4用 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建筑业,制三合土,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二、典型例题☆知识详析☆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其特性比较见下表: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俗称 烧碱、火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化学式 NaOH Ca(OH)2色、态 白色固体 白色粉末固体溶解性 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热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露置在空气中的变化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腐蚀性 有强腐蚀性 有较强的腐蚀性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生活中可用于除去油污,如炉具清洁剂 作材料,中和土壤,涂刷树木,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知识延伸☆(1)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故可作某些气体如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等的干燥剂。(2)使用氢氧化钠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防止溶液溅到眼睛里。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3)氧化钙与水反应可制得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 == Ca(OH)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4)氢氧化钙对皮肤、衣服有较强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考题详解☆【例题1】【2017年上海市】氢氧化钙俗称( )烧碱 B.纯碱 C.熟石灰 D.石灰石【答案】C【解析】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OH,故A的俗名与化学式不一致;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故B的俗名与化学式不一致;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故C的俗名与化学式不一致;D、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故D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故选D【例题2】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C.A处上升,B处下降[来源:Z§ D.A、B两处都不变【答案】C【解析】根据O2被小白鼠消耗,由于氢氧化钙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小白鼠排出的CO2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第二个集气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由此可以分析出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哪种情况.即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导致U形管左侧的气体压强变小,而B处上方的气体压强较大,所以水被压向左方,则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故选:C.【例题3】 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俗称 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氢氧化钠易吸收水分,可用作某些气体的 干燥 剂,它的水溶液倒入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密闭、振荡,可以看到 矿泉水瓶变瘪 ,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因此,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考点】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题型】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解题方法】根据和物质的俗名、化学式的书写分析和解答。方法点拨:熟记物质的分类、化学式的书写技巧;知识点六、碱的通性☆知识详析☆ 通性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化学性质 1.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溶液变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色 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3.碱+酸→盐+水 2NaOH+H2SO4_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4.能与部分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2NaOH+CuCl2Cu(OH)2↓+2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知识延伸☆(1)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都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也都必须密封保存。(2)盛放碱溶液的试剂瓶应使用橡皮塞。☆考题详解☆【例4】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A.NaOH 氢氧化钠 烧碱 B.CaO 氢氧化钙 生石灰C.Na2CO3 碳酸钠 纯碱 D.NaCl 氯化钠 食盐【答案】B【解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即A. 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对应。B. 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C.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其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对应。D. 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其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对应。故选:B.【例题5】 按照如图装置,灯泡发光,瓶内盛放的物质可能是( )A.烧碱固体 B.蔗糖水C.食盐固体 D.硫酸钠溶液【答案】D【解析】物质能导电是因为其溶解后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根据此条件来分析解答.即干燥的食盐固体、烧碱固体因没有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而不具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具有导电性;蔗糖水在形成溶液的时候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的,也不具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故也不具有导电性;硫酸钠溶液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具有导电性.故选D.【考点】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题型】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解题方法】根据和物质的俗名、化学式的书写分析和解答。方法点拨:熟记物质的分类、化学式的书写技巧;课堂练习1.(2018北京)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 A.Fe B.CO2 C.Fe2O3 D.NaCl【答案】B【解析】NaOH物质分类属碱,碱的化学性质有四点,其中一点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选择B。2.(2018天津)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答案】A【解析】NaOH与稀盐酸反应无现象,Na2CO3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鉴别纯棉线和羊毛线,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Na2SO4 + Ba(NO3)2 ==BaSO4↓+ 2NaNO3,引入杂质NaNO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起来。故选A。3.(2018重庆B )氢氧化钠离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义种相同的粒子是( )A.H+?? B.OH-?? C.H2O?? D.H【答案】B【解析】碱性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主要原因是溶液中均含有氢氧根离子(OH-)。故选B。3.(2018天津)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A. 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会反应B. 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C. 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D.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碳酸钠溶液【答案】CD【解析】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会反应,所得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盐酸有剩余,所得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选CD。4.(2018安徽)“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1)。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对振荡实验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_________(填化学式)。(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由此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色剂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葡萄糖(1分) (2)N2(1分)(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3)不能(1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2分)(4)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变蓝,则猜想②正确;若溶液不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2分)【解析】(1)人类六大营养元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葡萄糖;(2)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O2、氮气N2和二氧化碳CO2,都有可能使振荡实验后溶液变蓝;(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不能判断猜想①是否正确;(4)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变蓝,则猜想②正确;若溶液不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5.(2018陕西)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氯化钾、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____性质得出该结论的。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法不能确定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2)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②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______。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_________。【答案】 (1). 物理; (2). 2NaOH+CuSO4=Cu(OH)2↓+Na2SO4; (3). NaNO3或硝酸钠; (4). 排除SO42-的干扰 (合理答案即可)【解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属于物理性质解答;(2) ①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解答;②根据框图中发生的反应和现象分析解答;③根据Ba2+与SO42-不能共存分析解答。(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得出该结论的;(2) 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②由白色粉末加足量水,过滤得到蓝色沉淀滤液A可知,原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向滤液A中加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B可知,将硫酸铜反应完;再向滤液B中加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可知,原白色固体中含有氯化钾。故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NaNO3(或硝酸钠);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排除SO42-的干扰。6.(2018天津)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1)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微溶物视为可辩物):①写出溶液B、C中溶质的化学式:?B________,C________。②写出溶液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2)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NaCl+H2O+NH3+CO2=NaHCO3↓+X;?2NaHCO3Na2CO3+H2O+CO2↑等。回答下列问题:①X的化学式为________。②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l0g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冷却,称量剩余固休质量为6.9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写最简比)。【答案】(1) H2SO4 (2) BaCl2 (3) Na2CO3+Ca(OH)2=CaCO3↓+2NaOH (4)NH4Cl (5) 4∶21【解析】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种溶液,能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的是碳酸钠、氯化钡,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判断 A是碳酸钠,C是氯化钡,B是稀硫酸,D是氢氧化钙,则E是氢氧化钠。①溶液B、C中溶质分别是H2SO4、BaCl2 ②溶液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2)①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所以X的化学式为NH4Cl;②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2NaHCO3Na2CO3 + H2O + CO2↑ 固体的差量168 106 168-106=62x l0g-6.9g=3.1g=,解得x=8.4g,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l0g-8.4g=1.6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1.6g:8.4g=4:21。14.食品公司通常在“××雪饼”的包装袋内放入一小包干燥剂,上面的部分文字如下:请仔细阅读,回答下列问题:(1)这包干燥剂吸收水分的反应方程式是: ;(2)“请勿食用”是因为干燥剂吸水后具有 ;(3)如果误食入口,应该用___.【答案】(1)CaO+H2O=Ca(OH)2;(2)腐蚀性;(3)服用食醋,并大量饮水冲洗。【解析】1)由标签可知,干燥剂的主要成份是生石灰(CaO),吸收水分后生成氢氧化钙Ca(OH)2,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2)由(1)可知,干燥剂吸水后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有强碱性,对皮肤、织物、器皿等物质有腐蚀作用;(3)用水冲洗是降低氧化钙的浓度,使其浓度尽量降低,以达到没有腐蚀性的目的;因为CaO溶于水后 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以与食醋反应生成醋酸钙,醋酸钙是没有腐蚀性的,食醋也是无毒的,所以应该用食醋和水洗.即:(1)这包干燥剂吸收水分的反应方程式是:CaO+H2O=Ca(OH)2;(2)因为干燥剂的主要成份是生石灰,吸收水分后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有强碱性,对皮肤、织物、器皿等物质有腐蚀作用;(3)①因为用水冲洗可以降低氧化钙的浓度,以达到没有腐蚀性的目的;②因为CaO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以与食醋反应生成醋酸钙,醋酸钙是没有腐蚀性的,食醋也是无毒的,所以应该用食醋洗。15.将潮湿的空气依次通过烧碱溶液、生石灰和红热的铜丝网,将会依次除去空气中的 、 、 ;最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答案】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氮气.【解析】烧碱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rcswebview?/?javascript:;" \o "查看详情?)溶液可以与酸性气体反应,能把二氧化碳吸收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收了,红热的铜网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rcswebview?/?javascript:;" \o "查看详情?),所以能够吸收氧气,所以通过烧碱溶液、浓硫酸和红热的铜网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没有了,所以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16.(2019·眉山市)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取用NaOH溶液时,发现瓶口有白色粉末状物质,该小组质疑该NaOH溶液可能已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 Ⅰ.没有变质 Ⅱ.部分变质 Ⅲ.完全变质溶液中溶质 NaOH NaOH、Na2CO3 Na2CO3【探究过程】(1)取一定量的该NaOH溶液,加入足量的 ,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Ⅰ不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2)重新取一定量的该NaOH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 。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是: ,则说明猜想Ⅱ成立。若将CaCl2溶液换为Ca(OH)2溶液是否可行,判断并简述理由: 。【结论与反思】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故应注意密闭保存。【答案】 (1)盐酸(或稀硫酸);Na2CO3+2HCl=2NaCl+H2O+CO2↑(或Na2CO3+H2SO4=Na2SO4+H2O+CO2↑);(2)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液变红色;不可行,若将CaCl2溶液换为Ca(OH)2溶液,会引入氢氧根离子,干扰NaOH的检验,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解析】(1)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加入的药品,根据加入的药品书写化学方程式;(2)根据猜想Ⅱ成立选择合适的药品,推测实验现象;根据加入的物质不能影响溶液中其他物质的检验进行分析;即(1)因为猜想Ⅰ不成立,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加入的试剂为盐酸(或稀硫酸),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或Na2CO3+H2SO4=Na2SO4+H2O+CO2↑);(2)因为猜想Ⅱ成立,溶液中含有NaOH、Na2CO3,先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通过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现象确定溶液中有Na2CO3的存在,并除去Na2CO3,防止对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再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液变红色;若将CaCl2溶液换为Ca(OH)2溶液,会引入氢氧根离子,干扰NaOH的检验,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