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思维导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思维导图】

资源简介



西周
世卿世禄(依据门第和血缘),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一定的采邑收入
战国
军功爵制(依据军功和和才能)(商鞅变法)

西汉初
察举征辟制,汉武帝时创立(举孝廉,依据德行和才能)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
汉朝
地方官员举荐人才;需经中央考试;科目有孝廉和秀才
九品中正制-全面评价人才
东汉末
由“中正”(评委)按“九品”给人才评级,向中央推荐
魏晋
南北朝
被门阀士族操纵垄断,门第家世成选官依据,民意无从体现,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605年)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全面评价,客观考试)
形成
唐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高官主试
宋:乡-省-殿;录取多,限制少;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

明清:八股取士;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实质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掌权者控制。
5中国古代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基础(官吏来源),维护了社会稳定。
的选官制度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作用
打破贵族垄断官职,抑制门阀,缓和阶级矛盾。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持久的崇尚读书,社会重学。(平民化,文官化)
不利于科学学术自由、钳制思想,扼杀创造意识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选官主体: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
选官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制度
发展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
趋势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
社会整合功能
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大一统需要,促进民族大融合,巩固国家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科举
唐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的
推动世界文明
影响
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重才轻品
选人方面,过于侧重才学,忽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犹在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禁锢思想
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