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1.中学时代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教材P4)
答:(1)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2)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2.中学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成长礼物?(教材P5-7)
答:(1)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2)中学生活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会。
(3)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4)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3.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机会?(教材P6)
答: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4.更完美的“我”是怎样的?(教材P7)
答:(1)越来越有活力,能坚持,有韧劲。
(2)越来越坚强,会合作,能包容。
(3)越来越上进,敢于表达,超越自我。
5.少年的梦想有何特点?(教材P9-10)
答:(1)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3)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6.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教材P11)
答:(1)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
(2)努力,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7.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教材P12-13)
答:(1)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
(2)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1.如何理解学习?(教材P15-17)
答:(1)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做人。
(2)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
(3)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4)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5)学习没有终点。
2.为什么要学习?(教材P18-19)
答:(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充实的生活。
(2)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
3.怎样认识学习中的乐与苦?(教材P20-21)
答:(1)学习中有快乐。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强烈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学习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
自己的潜能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2)学习中也有辛苦。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遇到困难和阻挠时需要调节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
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作出努力。
4.学会学习,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教材P22-23)
答:(1)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2)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会学习,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三课 发现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有何意义?(教材P27)
答:(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哪些?(教材P28-29)
答:(1)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3)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3.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教材P30)
答: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4.我们应怎样接纳自己?(教材P33)
答:(1)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
(2)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5.我们应怎样欣赏自己?(教材P33-34)
答:(1)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
(2)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而是成长道路上面对压力与挫折的自我鼓励与自我奋进。欣赏自己的同时,善于向他人学习、与他人合作,才能成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我。
6.如何才能让自己飞得更高?(怎样做更好的自己?)(教材P34-36)
答:(1)要扬长避短。
(2)要主动改正缺点。
(3)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4)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7.怎样激发自己的潜能?(教材P35)
答:(1)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爱的领域。
(2)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
(3)通过积极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1.进入初中,我们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P40)
答:(1)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
(2)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2.梳理并反思自己的交友现状有什么意义?(教材P40)
答:(1)可以更好地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
(2)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朋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教材P41-43)
答:(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2)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3)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4.友谊的特质是什么?(教材P44-46)
答:(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3)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5.我们需要澄清哪些对友谊的认识?(教材P46-48)
答:(1)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2)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3)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4)友谊可以带来快乐,让人向往;也会带来困扰,增添烦恼。
第五课 交友的智慧
1.怎样建立友谊?(教材P49-50)
答:(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2)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2.怎样呵护友谊?(教材P51-53)
答:(1)用心去关怀对方。
(2)学会尊重对方。
(3)学会正确处理冲突。
(4)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5)学会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对所有人以诚相待。
3.网上交友,要具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意识?(教材P56)
答:(1)对陌生人的邀请,不轻易接受。
(2)对个人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
(3)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求助。
4.网上交友要注意哪些问题?(教材P56-58)
答:(1)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2)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3)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4)在网上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
5.怎样认识网上交往的利与弊?(本课综合)
答:(1)利:网上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超越时空限制,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结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
(2)弊:①互联网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②虚拟交往难以触摸生活中的真实。③网上交往对象带有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1.教师的职业有哪些特点?(教材P61)
答:(1)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2)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2.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教材P62)
答: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3.为什么老师的风格会不同?(教材P63)
答: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4.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教材P63-64)
答:(1)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5.怎样认识教学相长?(教材P66)
答: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6.与老师交流有什么作用?(教材P66)
答:(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7.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教材P67)
答:(1)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2)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材P68-69)
答:(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和劳动成果等。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我们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第七课 亲情之爱
1.什么是家庭?(教材P71)
答: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教材P72-73)
答:(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3.为什么要孝亲敬长?(教材P74)
答: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4.怎样孝亲敬长?(教材P75)
答:(1)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2)倾听。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3)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感恩;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
5.什么是亲情之爱?(教材P76)
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6.每个家庭亲情表现形成有何不同?(教材P78)
答: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
7.怎样把握亲人离开、新成员出现的家庭中的亲情之爱?(教材P78)
答: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或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随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8.为什么会出现爱的碰撞?(教材P79-81)
答:(1)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2)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3)作为两代人,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亲子冲突有时难以避免。
(4)因为与父母的相处太平常,我们可能很少认真感受和体会与父母相处的那些瞬间。
9.怎样化解爱的冲突?(教材P82)
答: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1)爱是需要呵护的。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①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②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2)作为子女:①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②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10.现代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教材P83-84)
答:(1)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11.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哪些?(教材P84)
答:(1)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
(2)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
(3)参与社区活动。
12.如何为建设和谐家庭作贡献?(教材P85-86)
答:(1)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体谅和包容。
(2)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建设和谐家庭作贡献。
(3)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中的变化,让亲情更浓,让家庭更和睦。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1.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教材P89-90)
答:(1)生命来之不易。 (2)生命是独特的。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是短暂的。
2.如何看待死亡?(教材P91)
答: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我们要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
3.如何看待生命的接续?(教材P92-93)
答:(1)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3)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因此,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4.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教材P94-95)
答:(1)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2)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
5.怎样理解生命至上?(教材P95-96)
答:(1)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2)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6.怎样做到敬畏生命?(教材P96-98)
答:(1)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2)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课 珍视生命
1.守护生命需要做到哪些?(教材P100-102)
答:(1)需要关注并爱惜自己的身体。
(2)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爱护身体应注意什么?(教材P100-102)
答:(1)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2)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当某些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起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成长中的我们,应该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3)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灾难。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守护生命为什么还需要养护精神?(教材P102)
答:(1)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2)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4.我们的精神发育和物质支持的关系是怎样的?(教材P103)
答:(1)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2)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3)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5.守护精神家园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教材P104)
答:(1)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史诗。
(2)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3)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6.什么是挫折?(教材P105)
答: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这些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2.面对不同的挫折,人们的反应是怎样的?产生这些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材P106)
答:(1)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即使遭遇同样的挫折,不同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
(2)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7.挫折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什么?(教材P107)
答:(1)积极影响: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2)消极影响: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8.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教材P107)
答:(1)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看待挫折。
(2)认识到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9.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教材P107-109)
答:(1)我们需要发现、发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2)面对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3)我们在坚持目标和不断努力的道路上,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1.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教材P112)
答:(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
(2)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
(3)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
2.如何认识生命意义?(P113-114)
答:(1)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命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
(3)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认真地审视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
3.为什么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教材P115-116)
答:(1)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2)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3)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时,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
4.为什么生命拒绝冷漠?(教材P117)
答: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
5.生命需要相互关切要求我们怎么做?(教材P117)
答:(1)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我们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
(2)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6.如何认识生命中的伟大与平凡?(教材P118-119)
答:(1)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与伟人相比,更多的人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7.怎样在平凡中创造伟大?(教材P119)
答: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