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1:第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教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2020学年高一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1:第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教案(共2份)

资源简介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甲同学说:“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人类理想的黄金时代。”乙同学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它们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对此请谈谈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了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理解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理解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重点·科学精神]
理解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本质特征。[难点·科学精神]
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重点·科学精神]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重点·政治认同]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教材“探究与分享1”
远古人类中男子打猎,使用的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人们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采集和渔猎。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①旧石器时代,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教材“探究与分享2”
查阅相关资料略。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必须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部落的人能够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并发展下去。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氏族和部落联盟
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1.(1)旧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
(2)在氏族制度中,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员共同讨论决定。 (  )
提示:(1)× (2)×
(4)私有制的确立
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教材“探究与分享3”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个体劳动逐渐发展起来,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地逐渐转归家庭私有。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人们有了最初的私有观念。因此,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私有观念也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私有制将灭亡,私有观念也将随之消亡。
2.奴隶社会
(1)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①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②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教材“探究与分享4”
(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加,交换的发展,氏族显贵越来越多地霸占财物、畜群以及土地,一些普通氏族成员逐渐贫困,甚至沦为氏族显贵的仆人;同时,战争中用武力和武器从敌人那里俘虏来的战俘也成为胜利者的私有财产。奴隶主还有另一种形成的过程:一些农业家族由于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了分化,那些富裕的家族吸收少数劳动力,把他们变为奴隶,而主人就成为奴隶主。
(2)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有了剥削的可能。私有制产生后出现了贫富分化,在贫富分化的基础上,特别富有的氏族首领和氏族贵族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就把战俘和还不起债务的穷人变成奴隶,强迫他们从事生产劳动,自己则成为奴隶主。这样社会第一次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阶级产生的过程说明,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
(2)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3)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2.(1)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
(2)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
提示:(1)× (2)×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教材“探究与分享5”
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的农民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下的奴隶,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还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甚至还有少量土地,能够比较自主地安排生产;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地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就使得他们比较关心生产,注意改进工具,努力发展生产。但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种明显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3)封建社会剥削的方式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4)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5)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①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3.(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
(2)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
提示:(1)× (2)√
2.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教材“探究与分享6”
封建制度下,劳动力方面:农民被土地束缚,无法从事其他行业,使劳动力减少;市场方面:封建传统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大大阻碍了统一的市场的形成。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个体农业推动手工业发展,后来形成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教材“探究与分享7”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2)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而言:①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促进了欧美相关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均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政体。其中: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建立了半总统制政体,美国建立了总统共和制政体。③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渐突破传统的文化发展观念,在学科的研究上,突破神学的阻碍,以及传统宗教习俗的限制,天文、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4)资产阶级革命
①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教材“探究与分享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4.(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绝对过剩。(  )
提示:(1)√ (2)×
③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5.(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得以调和。(  )
提示:(1)√ (2)×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背景材料】
私有制是相对于公有制而言的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财产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私有制是剥削社会(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特权主义和专制社会为代表)的基本标志之一。
思考: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进行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
奴隶制国家确立
1.原始社会的解体
私有制的产生,使少数占有较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者成为富人,而大多数氏族成员则日益陷入贫困境地。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条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2.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制国家产生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最早的奴隶主产生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内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利用职权侵吞公有财产,把战俘作为奴隶使用。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贫不能自存者也沦为富家的奴隶。随着家长奴隶制向奴隶社会转化,出现一批借助奴隶制国家政权而产生的奴隶主和在经营工商业中获利,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奴隶主,即贵族奴隶主和工商业奴隶主。
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
B.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C.奴隶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D.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
[解析]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是基础,起决定作用,B正确。
[答案] B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背景材料】
清代前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势力的日益巩固和发展,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大量兼并土地。从康熙末年开始,土地集中的现象日益严重。满洲贵族在入关以后,即以皇室庄田、宗室庄田、八旗田等名义圈占了大量土地。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虽然明令停止圈地,但满洲贵族依恃政治特权继续大量侵占良田。到乾隆时,仅由皇室控制的官田、皇庄即达8
000余万亩。土地的高度集中,使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则一家而致失业者数千家”(钱维城:《养民论》,《皇朝经世文编》卷11)。
思考:“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则一家而致失业者数千家。”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这些“身无立锥之地”的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或者成为大地主阶级的佃户和雇工,或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沦为流民。
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旦沦为地主的佃户和雇工,首先要承受地主高额地租的剥削。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一、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在封建社会,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铁制农具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如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水利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冶铁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唐朝的长安、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被誉为封建时代的三大世界名城。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特点
1.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剥削具有隐蔽性
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受雇佣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由此可见,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这表明,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2)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2)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4)根本原因
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社会化主要表现为: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与社会分工的细化,资本主义的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③资本主义私有制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产品也归资本家私人所有;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再生产的循环进行,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  )
A.存在着阶级和国家
B.既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C.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
D.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支配
[解析] 原始社会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存在阶级和国家,A、B不选;C不符合题意;D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D
工业革命的兴起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人们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简述工业革命对19世纪世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XWork\\1688851796839662\\Cache\\Image\\2018-10\\正确云logo.png"
\
MERGEFORMAT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写道:“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空想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产生了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进程。[重点·科学精神]
了解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更加坚定共产党信念。[难点·政治认同]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1)进步性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
教材“探究与分享1”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3)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2)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教材“探究与分享2”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主要有,他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1.(1)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
提示:(1)× (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教材“探究与分享3”
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①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②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③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④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1.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两大发现的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
(2)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
提示:(1)× (2)√
教材“探究与分享4”
(1)如:马克思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然深刻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实践。诵读《共产党宣言》名言名句可以让学生们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要努力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新使命。理论指导实践,高中生作为共产主义青年,应当向先辈们和《共产党宣言》中那样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甚至全人类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2)《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4.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3.(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
提示:(1)√ (2)×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教材“探究与分享5”
《国际歌》已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因此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就可以找到同志和朋友。列宁的这段名言,鼓舞了那个时代众多国家的无产者,为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的斗志。
1.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4.(1)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2)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遭受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
提示:(1)× (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背景材料】
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在1803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并在临终时说“一切社会设施的目的都应该是从道德上、智力上和体力上改善人数最多的和最贫穷的阶级的状况”。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主张。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基本主张: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主张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建立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
(2)进步性: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正当愿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局限性:反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用说服示范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背景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述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评价
(1)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
(2)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广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包括空想共产主义。但在某些场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将二者加以区别,其原则是:把主张实行公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空想共产主义。如康帕内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欧文、卡贝、魏特林等人的学说。把主张仍然保留私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如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学说。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批判了它的罪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但存在着局限性,是一种不具现实性的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因为(  )
①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不懂得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③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④支持资产阶级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该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①②③符合题目的限制性规定,A正确。
[答案] A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背景材料】
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选择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思考:(1)材料中提到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发现,是指什么?
(2)剩余价值学说是怎样揭示无产阶级必然会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基石
1.唯物史观
(1)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其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3)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2.剩余价值学说
(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2)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它的综合性,与社会科学之王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它的操作性与制度设计,与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对政府行为的制度设计。
2.《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宣言指出,资本主义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无产阶级政党
(1)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2)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5.《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下列对唯物史观认识正确的是(  )
①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③设计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④坚持了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主要内容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①②正确;③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不选。
[答案] A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背景材料】
我国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所代替,前后经历了500年左右的反复斗争过程。西欧从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到资本主义彻底代替封建社会,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漫长岁月和反复斗争。从世界范围来看,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的探索中发生了这种或那种失误,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挫折。
思考:材料说明了社会发展的什么道理?
材料说明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经历过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斗争。如同任何社会的交替过程一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俄国十月革命
1.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从1944年到1949年,欧洲和亚洲有12个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人民民主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B.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它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解析]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A、B、D认识正确;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认识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C
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周年
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周年。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党宣言》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述,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意气风发、抱负远大的青年雕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德国知识青年的先锋,时年30岁的马克思和比他小两岁的恩格斯。
1847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这两个事件,共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袖珍百科全书;它不仅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树立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不仅揭示了19世纪上半叶欧美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种种弊端,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科学真理和美妙、光辉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路径,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