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要的碱【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物理性质。二、过程和方法巩固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方法,初步培养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猜想解释的能力。三、情感和态度通过科学实验,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培养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学习重难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学习过程】1.化学工业上常说的“三酸两碱”中的“两碱”是指()A.NaOH和Ca(OH)2B.NaOH和氨水C.NaOH和Na2CO3D.NaOH和KOH2.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A.CaOB.CaCO3C.Ca(OH)2D.Ca3.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描述错误的是()A.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B.对皮肤具有强烈的腐蚀性C.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4.固体氢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是因为氢氧化钠()A.易挥发和易潮解B.易潮解和有腐蚀性C.易潮解和易与二氧化碳反应D.是固体5.下列物质能够反应,且没有明显现象的是()。A.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B.Fe2O3加入C.稀盐酸滴入Ba(OH)2溶液中D.CO26.不属于氢氧化钙固体或溶液的用途的是()A.检验CO2气体B.降低土壤酸性C.配制波尔多液D.治疗胃酸过多7.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在()A.纸上B.托盘上C.小烧杯中D.药匙中8.空气成分中有种成分可以使烧碱变质,这种成分是()A.N2B.O2C.CO2D.H2O9.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10.能鉴别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的是()A.二氧化碳B.石灰水C.紫色石蕊试液D.碳酸钠11.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是()A.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B.组成中都含有氢氧根C.都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D.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12.下列叙述及推论正确的是()A.纯碱溶液是碱性的,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B.酸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就是酸的溶液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则不一定是中和反应13.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共同性质是()A.都易潮解B.都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都极易溶于水D.在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14.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是()A.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B.分别通入二氧化碳C.分别滴加稀盐酸D.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5.氢氧化钙是_____色___溶于水的粉末,氢氧化钙俗称_____、____,它的水溶液俗称_____。16.一瓶氢氧化钠溶液长期敞口放置,该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在上述溶液加入氯化钙溶液有白色的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17.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1)氢氧化钠溶液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变质,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试剂是_______,若已变质则检验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2)如果要使氢氧化钠溶液的pH减小,可采取的方法有:①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____;②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方法(要求各种方法中所选的物质类别不同)____________;18.用化学方程式说明下列问题:(1)氢氧化钠溶液要密封保存,否则会变质。______;(2)用稀硫酸作电镀、焊接金属铁制品前的去锈剂。______;(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______。19.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______。氢氧化钠易吸收水分可用作某些气体的______剂,向它的水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可以看到______;它的溶液也能与气体二氧化碳反应,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为______,因此,氢氧化钠应______保存。三、探究题(每空3分。共分)20.端午阳节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你的新猜想: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实验反思(1)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2)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在学习碱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老师做了下面两个实验。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U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U型管左端液面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排除_____对实验的干扰。22.利用井盐和合成氨生产的氨气及二氧化碳生产纯碱的“联合制碱法”是由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傍先生发明的,其氯化钠的利用率高达96%。其原理流程如下图所示:(1)氨极易溶于水,向饱和食盐水到饱和食盐水和氨水的混合盐水(称为氨盐水)。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氯化铵溶液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四、分析计算题:((122分,(3)中的前二空每空1分)23.小刚在化,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NaOH;②可能是Na2CO3;③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1)小军取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NaOH。请判断小军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______。为了验证猜想③,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BaCl2试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BaCl2溶液换成Ba(OH)2溶液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2分)(3)在一烧杯中盛有22.3g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43.1g水溶解,制成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H-1;Cl-35.5;Na-23;C-12;O-16)①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每空1分)②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分)4/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