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INCLUDEPICTURE"教学目标.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INCLUDEPICTURE"教学重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重点.TIF" \* MERGEFORMATINET 力的概念INCLUDEPICTURE"教学难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INCLUDEPICTURE"仪器材料.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仪器材料.TIF" \* MERGEFORMATINET 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INCLUDEPICTURE"课时安排.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课时安排.TIF" \* MERGEFORMATINET 1课时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条形磁铁。把两木块放在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的距离,再松开手。【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板书课题。教学过程二 课堂导学一、力的概念1.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2.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3.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1.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2.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3.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4.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三、演示、思考 1.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2.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3.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4.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5.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6.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让学生分析教材图7-1-2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2.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教学过程三 课堂小结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教学过程四 课堂作业见《智慧学堂》学生用书INCLUDEPICTURE"教学反馈.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反馈.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第二节 力的描述INCLUDEPICTURE"教学目标.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INCLUDEPICTURE"教学重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重点.TIF" \* MERGEFORMATINET 力的三要素INCLUDEPICTURE"教学难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力的图示INCLUDEPICTURE"仪器材料.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仪器材料.TIF" \* MERGEFORMATINET 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INCLUDEPICTURE"课时安排.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课时安排.TIF" \* MERGEFORMATINET 1课时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时的几个情景,这些活动都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针对以上信息,请提出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教学过程二 课堂导学一、力的三要素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 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2.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3.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4.引导学生做教材6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三、力的图示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 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 四、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举例作图: (1)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三 课堂小结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教学过程四 课堂作业见《智慧学堂》学生用书INCLUDEPICTURE"教学反馈.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反馈.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第三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INCLUDEPICTURE"教学目标.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INCLUDEPICTURE"教学重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重点.TIF" \* MERGEFORMATINET 力的测量原理。INCLUDEPICTURE"教学难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INCLUDEPICTURE"仪器材料.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仪器材料.TIF" \* MERGEFORMATINET 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INCLUDEPICTURE"课时安排.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课时安排.TIF" \* MERGEFORMATINET 1~2课时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同学们一定看过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用力跳起,向下压弯跳板,然后高高跃起,在空中做出各种漂亮的动作,再落入水中的画面。请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跳水运动员要用力向下压弯跳板呢?如果在平地上,我们能够跳得那么高吗?教学过程二 课堂导学一、弹力1.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3.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二、测力计及其使用1.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2.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3.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4.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5.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引导学生做教材12页图7-3-8实验并填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三 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教学过程四 课堂作业见《智慧学堂》学生用书INCLUDEPICTURE"教学反馈.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反馈.TIF" \* MERGEFORMATINET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第四节 重 力INCLUDEPICTURE"教学目标.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INCLUDEPICTURE"教学重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重点.TIF" \* MERGEFORMATINET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INCLUDEPICTURE"教学难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INCLUDEPICTURE"仪器材料.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仪器材料.TIF" \* MERGEFORMATINET 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INCLUDEPICTURE"课时安排.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课时安排.TIF" \* MERGEFORMATINET 2课时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如图所示是一个熟了的苹果从树上落下的情景。针对以上信息,请提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教学过程二 课堂导学一、什么是重力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1.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2.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3.教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4.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5.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记录。 6.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7.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教师:对的。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重力也是一种力。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教师:正确。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或砝码)和一个小钩码(或砝码)。教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教师:为什么呢?教师: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2.进行实验教师:我们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 教师:对。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交流讨论 教师:你们的实验结果怎样?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g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 补充一个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 三、重力的方向(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1.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上课时录像的现象猜想一下。 教师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2.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3.教师提问: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4.教师: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观察图7-4-3到7-4-4,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 简单介绍水平仪,让学生简单分析水平仪的原理。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2.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3.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五、发展空间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教学过程三 课堂小结1.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过程四 课堂作业见《智慧学堂》学生用书INCLUDEPICTURE"教学反馈.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反馈.TIF" \* MERGEFORMATINET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第五节 摩擦力INCLUDEPICTURE"教学目标.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目标.TIF" \* MERGEFORMATINET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2)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INCLUDEPICTURE"教学重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重点.TIF" \* MERGEFORMATINET 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INCLUDEPICTURE"教学难点.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难点.TIF" \* MERGEFORMATINET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INCLUDEPICTURE"仪器材料.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仪器材料.TIF" \* MERGEFORMATINET 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INCLUDEPICTURE"课时安排.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课时安排.TIF" \* MERGEFORMATINET 1课时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提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会选择哪一双鞋?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做这种选择?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引入: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力的大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节——摩擦力。教学过程二 课堂导学一、滑动摩擦力 1.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①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2.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4.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5.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6.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①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①有什么不同; ③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④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改变脚蹭地的力的大小,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②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③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实验方案。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教师:每组派代表与大家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教师: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3.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教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进行分析。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4.交流讨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三、静摩擦与滚动摩擦 教师:生活中除了滑动摩擦力,还有另外两种摩擦现象。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 演示: ①”筷子提米”的实验; ②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教师解释,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活动,利用圆铅笔代替滚木,把圆铅笔垫在木块下,拉动木块,比较直接在桌面上拉动木块。 教师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碍作用小得多。所以在古代,人们常用树木当作滚轮搬运巨石。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四、摩擦的利弊1.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教师总结。 2.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加压力; ②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④使摩擦面分离。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教学过程三 课堂小结1.生活中存在三种摩擦现象: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2.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过程四 课堂作业见《智慧学堂》学生用书INCLUDEPICTURE"教学反馈.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教案·教科8物(下)\\教学反馈.TIF" \* MERGEFORMATINET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认识到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出发,认识摩擦现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经历和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力.doc 第2节 力的描述.doc 第3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doc 第4节 重 力.doc 第5节 摩擦力.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