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二次月考历 史 试(题) 卷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一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3.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可巧)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穹进脉,川谷之象也。”该主张可概括为(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大一统 D.天人合一5.因为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说明( )A.儒者重视诗词创作提高政治素养 B.理学研究方式影响了诗词的创作C.理学融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儒者希望能积极干预政治6.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句话反映的是( )A.荀子的“君舟民水” B.朱熹的“理学” C.王阳明的“心学” D.董仲舒的“三纲五常”7.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宋明理学 C.提倡公平法治 D.以天下为己任8.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9.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 )A.平等自由理念 B.崇尚理性之美 C.开放包容精神 D.注重功利实用10.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重辩论技巧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口头论辩能力为重点。由此可知,智者学派教育活动( )A.适应了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B.有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C.使哲学成为了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D.体现雅典教育以培养演说家为主要目标11.“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材料反映苏格拉底主张(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D.美德即知识1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要文化因素是( )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C.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D.教权被世俗政权取代13.对于16世纪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14.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批判宗教神学C.促进思想解放 D.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15.康德说自由“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所以理性也给出了一些规律,它们是一些命令,亦即客观的自由规律,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发生的,哪怕它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生”。其意在强调( )A.人人自由平等 B.法律至高无上 C.理性下的自由 D.人要积极反思16.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17.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18.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19.中国文学中,无论是小说、散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多以“风”、“月”、“花”、“树”、“山”、“水”、“鸟” 等词汇居多,究竟是什么树、什么花、什么鸟、何等的风,却写的很少,这说明中国的文学( )A.忽略客观描述 B.重视心理想象 C.取材自然风光 D.形式种类多样20.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賦、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2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经济文化交流需要C.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D.文字书写工具不同22.下图为元代王冕《墨梅图》及题诗,它们反映出 ( )A.诗画结合创作模式的开启 B.写意成为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C.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文化需求 D.理学观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23.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此处的“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是指(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D.达尔文的进化论24.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该理论( )A.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 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C.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D.解决了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2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里的“它”是指(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电磁感应理论26.2000年后淘宝开始进入大众视线,但只有极少部分网络新人愿意使用网络购物,更多的人选择实体店购物。“支付宝”的诞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网上购物。这一变化说明互联网( )A.充满虚幻和不确定性 B.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C.以科技创新赢得认可 D.能够杜绝假冒伪劣品27.“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作为近代中国初期的时代最强音,成为了众多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执着初心。对这一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变法通议》 D.《敬告青年》28.《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是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29.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30.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但它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新文化运动重建的现代价值原则主要是( )A.自由与法治 B.民主与科学 C.人权与平等 D.理性与科学31.1919年,李大钊在与胡适先生的辩论时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拿它来做工具,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问题。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 )A.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倾向 B.有利于解决中国问题C.尚未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只适合解决具体问题32.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C.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成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论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34.下列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是( )A.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以人为本C.“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 D.全面、协调、可持续35.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 )A.贫穷与富裕的矛盾B.中华民族复兴梦与美国霸权主义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6.“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这首悼词悼念的是( )A.李四光 B.华罗庚 C.邓稼先 D.袁隆平37.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堪称中国航天领域巨大里程碑。下列史实标志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38.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39.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从1964年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他走进水稻的莽莽绿海;头顶烈日,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走遍南方沼泽湿地,苦苦寻觅。终于有一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后历经10年磨难,终于培育成功。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2019年9月29日荣获“共和国勋章”。材料从根本上体现了袁隆平( )A.爱国主义精神 B.国际主义精神C.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D.艰苦奋斗的精神40.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C.杂交水稻―南优2号 D.依靠基因工程技术药物研究41.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我国( )A.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4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整个国家从上至下都笼罩在一种激昂、兴奋,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毛泽东的文化理想主义追求有着直接关系。这一文化艺术氛围主要得益于( )A.“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繁荣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召开43.下表是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比较,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1965年学校数(所)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万人)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1947年的1.1倍67.4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1949年的14. 1倍1432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9391949年的4.9倍11620.91946年的3.9倍A.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双百”方针的提出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44.“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国家启动这一工程的目的是( )A.完成“十三五”计划 B.重新落实“双百”方针C.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5.一战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时代,精神生活经历了一场危机突出表现为消极主义,惶惶不安并着迷于各种非理性力量。下列作品能反映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A.《等待戈多》 B.《悲惨世界》 C.《西风颂》 D.《战争与和平》46.某一美术流派的艺术家们“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定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一美术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47.他与命运不屈抗争,用欢笑对人生;他留下了不朽的《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大量作品。他就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A.贝多芬 B.小约翰·施特劳斯 C.威尔第 D.柴可夫斯基48.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C.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卷4小题,共52分)4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6分)50.(11分)中国古代科技曾遥遥领先,光耀世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列举一例宋朝的“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3分)材料二 明清之际,一些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但从总体来看,明清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清代是中国科技衰落的时期,这种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科技不发展了,甚至倒退了,而是说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慢了,比历史上其他时期慢了,比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慢了。(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哪些?(4分)5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历史上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有识之士都能根据时势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来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材料二 “我中国标本宜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也耶。亟宜一变旧法取法于人,以收富强之实效。一法日本振工商以求富为无形之,一法泰西讲武备以图强为有形之战。”——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自然的认识及对改造自然的观点,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精神面貌?(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面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新变局郑观应的应对之策。分析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原因何在?(6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在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制度的不断碰壁中,我们应该传承中国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4分)52.(16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材料四: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3分)(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3分)(4)依据材料四,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这两步是如何完成的?(4分)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1.A 2.B 3.B 4.D 5.B 6.C 7.D 8.A 9.B 10.A 11.D 12.A 13.D 14.D 15.C 16.D 17.C 18.A 19.B 20.C 21.B 22.D 23.B 24.A 25.A 26.C 27.B 28.D 29.D 30.B 31.B 32.A 33.B 34.C 35.D 36.C 37.B 38.C 39.A 40.A 41.D 42.A 43.A 44.D 45.A 46.C 47.A 48.C 二、非选择题(本卷4小题,共52分)49.(12分)(1) 起因: 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2分)变化: 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4分)(2)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 占统治地位。(6分)50.(11分)(1)活字印刷术(或指南针);对传播知识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或为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3分)(2)特点: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2分)地位:由领先于世界到逐渐落伍(或被超越)。(2分)(3)八股取士、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的加强等(4分)51.(13分)(1)认识: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观点: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精神面貌:积极处世。(3分)应对之策:标本兼治(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目的:国家富强。(2分)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2分)(3)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继承中西文化。(4分)52.(16分)(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3分,各举一例即可。)(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4分)理论:新三民主义。(2分)(3)同:武装斗争(暴力革命)(1分);异:材料三:“城市中心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4)完成: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第二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