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数以万计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阅读黄河水系图及“地上河”示意图。 2.掌握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3.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了解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树立忧患和责任意识。4.了解“母亲河”的奉献。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和图片使学生对黄河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对黄河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黄河的综合治理。教学难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教 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导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都和河流有关,我们中华文明发源于哪条河流?对,黄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导学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1.记住黄河水系的源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形区和省区、注入海洋、长度、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等)。2.学会分析并掌握各河段的水文特征。3.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4.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三)自主学习,完成自学指导。(1)黄河发源于 高原的 山,全长 ,是中国第 长河,注入 。(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 ,在 (省区),中下游的分界点是 ,在 (省区)。(3)黄河干流自上而下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共9个)。(4)对照P22图2.3,写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5)用黑笔在P51图2.21中描出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汾河。“一碗水,半碗沙”是黄河的真实写照,那么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 高原?导疑环节(一)黄河概况 1.黄河发源于哪里?在哪个省注入什么海?长度多少,以及形状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 ,在山东注入渤海(不是黄海),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不是第二大河,因为就水量来说远小于长江和珠江),形状象“几”字型。2. 说说黄河的主要流经的地形区?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没有流经山东丘陵)3. 黄河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和长江同时流经的省是青海和四川。4.来自黄土高原的主要支流是汾河和渭河。(二)上中下游划分以及特点(自学)阅读书本P51“黄河上游的峡谷”和正文,思考: 1、从图2.21找出黄河上中、中下游划分地点河口和桃花峪,看它们是位于什么省? 2、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怎样? (学生回答)1.上中下游划分上中游的划分地是河口,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下游的划分地是桃花峪,位于河南省。2.各段水文特征(教师引导)(1)上游:提出问题:黄河上中游为什么修建那么多水利工程?说明黄河有什么特点?总结:河流受地形影响,流经地势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落差大,多峡谷,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建立了水利枢纽龙、李、刘,而且还塑造了“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2)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落差大(壶口瀑布、三门峡),水量增,泥沙多,蕴藏水能。建立了水利枢纽三门峡、小浪底。(3)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三)黄河的忧患1.地上河思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中游接纳了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支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流经下游华北平原,由于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形成 “地上河”。2.凌汛 (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2“黄河凌汛”,思考:黄河在哪两段形成凌汛?为什么会形成凌汛?怎么解决?[总结]黄河上游的刘家峡至包头,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两段会形成凌汛。因为这两段河水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秋冬季节较高纬度河段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冰冻河水阻塞上游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形成凌汛。通过飞机、大炮炸的方法解决。3.断流通过图片了解。(四)黄河的综合治理(自学)阅读书本P51页-52页两段正文,思考:黄河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总结)1.上、中游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2.下游地区: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3.兴修水利枢纽工程。如: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导练环节合作探究某环保科考队沿黄河流域进行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在考察资料中有以下几幅自然与人文景观图片。①你能否将这些景观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序,并说明排列的理由。②请你选择其中1项分析介绍其所在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或地形区),反映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点或说明形成的主要原因。板书设计: 黄河一、概况 二、 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下游 洪水 “地上河”奉献 2.水能 忧患 中游 水土流失 3.灌溉 上游 荒漠化 4.旅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