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思想政治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年级 高二 执教者
总体思路 利用“故事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环节学习第一目,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设置了播放视频、图片展示等环节层层紧扣,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究新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随堂练习环节,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捋顺本课知识脉络、巩固所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了解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明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相关文化知识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解读学生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还有难度。
解读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教案。
教学资源 多媒体播放设备、图片、视频、课堂生成资源
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 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导入 故事会 故事一:“在寒假,我爸爸的爸爸给我出了一道题,我凭借小学扎实的语文功底把它解答了出来。”幻灯片展示半甲骨文古诗《山村咏怀》。 认出简单的甲骨文文字。 创设情境,通过给学生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感受文字的魅力。
故事二:“前两天,在语文教研室,我看到两位语文老师在读两首诗,PPT展示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 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品味“回文诗”,感受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
故事三:“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美术老师跟我们讲,他跟另一位美术老师去了苏州园林欣赏园林艺术,差点没出来。”为什么差点没出来呢?播放苏州园林图片。 欣赏苏州园林“移步易景”的图片。 感受中国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
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她,同学们,她到底是谁?她是甲骨文、是金文、是小篆、是隶书、是楷书;她是诗经楚辞汉乐府、是唐诗宋词元曲;她是苏州园林、是北京太和殿,是西安兵马俑。她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带领学生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跟着轻音乐,陶醉其中,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新课讲授 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猜一猜环节一:PPT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等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图片所示分别是那种文字。环节二:PPT展示古诗诗句和配图,让学生根据自己体会的意境猜一猜古诗所展现的分别是哪副图片的景象。PPT展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的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文学艺术的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文学艺术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回答。 让学生体验文学艺术与科学艺术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PPT展示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环节一:比一比全班分为4个小组,选出组长、副组长,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由组长和副组长进行统计,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有组织地进行小组讨论探究。
环节二: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请学生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PPT展示: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做好笔记。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文化的特色,PPT展示:1.民居建筑图片:贵州屯堡、江苏周庄、福建土楼、蒙古毡房、陕北窑洞思考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通过《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思考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到知识,懂得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不管有没有过旅游的经历,如果有机会、有时间、有票子,大家想不想来一次旅行呢?老师给大家推荐几个好地方,网友评选出的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云南、西藏、新疆、海南、内蒙古、青海。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地方当选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PPT展示相应的图片。结论:生活在那里的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这正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学生思考、观看图片并做出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播放视频:民族舞蹈集锦思考: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PPT展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材料:习近平讲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结论:各民族文化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吸收积极成分,这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前提: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的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观看视频和材料并做出思考及回答问题。 升华所学知识,让学生懂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课堂小结 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缩影,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亲身感受着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PPT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做好笔记,回顾知识。 捋顺本课知识脉络。
随堂练习 PPT展示题目 课堂完成题目 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预测 由“故事会”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减轻学习压力,通过播放视频、小组竞赛等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乐趣,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多个贴近文化生活事例的引入,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知识,陶醉其中。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