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水平1:根据资料,说出主要环境问题。水平2:根据资料,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水平3:运用地理资料,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水平4:结合区域资料,确定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人地协调观:结合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控人类活动,解决环境问题。综合思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区域认知:结合地理资料,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对应解决措施。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类类型具体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3.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影响直接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间接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2)大气污染与酸雨①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是“百害而无一利”。(×)(3)酸雨在我国北方地区表现较为明显。(×)2.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青藏地区C.北方地区D.南方地区答案 A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②酸雨概念pH值小于5.6的降水形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危害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常常引起国际纠纷(3)土地荒漠化①分布地区: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②成因: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具体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4)生物多样性锐减①分类: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②成因: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③危害: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5)臭氧层的破坏①臭氧层作用: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②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③影响: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特点表现全球性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长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复杂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3.下列不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A.全球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特殊性答案 D解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全球性、长期性、复杂性。4.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环境问题?提示 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的破坏。5.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提示 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02、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任务探究 环境问题的分类及成因材料一 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材料二 环境问题漫画示意图。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请你给材料一所示图片加上适当的名称。(2)材料二所示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据材料一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成果展示] (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2)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具体原因分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①人口压力②资源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区别含义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机制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方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噪声污染土地盐碱化放射性污染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联系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乡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2)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发展水平高C.生态环境脆弱 D.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思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方法第(1)题,读图可知,甲为过度砍伐,乙为垃圾排放,丙为工厂废气排放,丁为过度放牧。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引起环境问题。 [答案] (1)B (2)A 提升运用能力读漫画,完成1~2题。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C.自然资源衰竭 D.气候变化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土壤呈水滴状不断从手中流失,故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2.下列地区图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C.亚马孙平原 D.黄土高原答案 D解析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任务探究 主要环境问题某同学搜集了一组反映环境问题的漫画。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漫画一反映了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这种开发利用必然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画二反映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给漫画三加上一个适当的名称。(3)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4)“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________资源的__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__问题。(5)六幅漫画中,能直接反映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哪些?指出这些环境问题的名称。[成果展示] (1)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如矿产采富弃贫等)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环境破坏)(2)环境污染。“地球出汗了”。(3)人口 粮食 资源 环境(4)森林 破坏 荒漠化(5)漫画三,全球变暖;漫画四,臭氧层破坏。1.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和危害(2)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2.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2)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3.酸雨(1)酸雨的成因和危害(2)酸雨的主要分布区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3)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等是有效途径。(4)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①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②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③南方多丘陵地形,风速较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4.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下面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土地荒漠化。原因自然原因:降水稀少;多大风;地表物质松散;植被稀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危害造成土地退化;掩埋交通线、村镇等;加强沙尘暴;导致农牧业减产等防治减轻人口压力;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5.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自然原因: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演化的规律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迅速,破坏了生物栖息地;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生物生存;采挖药材、狩猎、捕鱼等人类活动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害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物种灭绝;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措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依法保护;严禁滥砍滥伐、随意捕杀等人类活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等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大气层中臭氧层破坏而造成的。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空洞出现在(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2)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B.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C.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D.禁止CO2的排放科学思维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第(1)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出现环境问题。第(2)题,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等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 [答案] (1)B (2)C 提升运用能力南极半岛气温升高,暴雨骤增,已严重威胁企鹅繁殖,数以万计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因羽翼未成以及被大雨淋倒,全身湿透,很快冻死。科学家认为,若暴雨天气持续,阿德利企鹅可能在10年内绝种。据此完成1~2题。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喷发 B.地壳抬升C.温室气体增多 D.经济发达答案 C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即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材料中反映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是( )A.海平面上升 B.极冰融化C.影响农业生产 D.影响生物生存答案 D解析 材料“南极半岛气温升高,暴雨骤增,已严重威胁企鹅繁殖,数以万计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因羽翼未成以及被大雨淋倒,全身湿透,很快冻死”,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剧,暴雨骤增,大量企鹅死亡。03、综合活动区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116页思考]点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应该改善环境,防止大气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杜绝浪费;人类文明的进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每个人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答案 人类: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等。个人:参与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用电;多乘坐公交;垃圾分类投放等。[教材第118页探索]点拨 读图即可判断。答案 1950~2000年,全球气温整体在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相比,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第121页比较]点拨 全球化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每种环境问题都有其主要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可说明其主要危害。答案 环境问题成因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全球变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续表环境问题成因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大气污染与酸雨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酸雨: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酸雨: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常常引起国际纠纷土地荒漠化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短期内对土地和自然资源更不合理的利用和开采。同时,荒漠化威胁食物生产、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政治稳定、导致移民等,引发和加重了贫困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全球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臭氧层破坏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教材第122页思考]点拨 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其影响是长期性的,进而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答案 影响范围具有全球性,全球性必然决定了影响时间长,导致了长期性。全球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复杂性又会加强全球性和长期性。[教材第123页思考]点拨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着手。在生活中很多方面,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答案 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使用可循环的环保袋和餐具;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购买可充电电池、充分利用办公白纸、尽量使用再生纸等可循环利用的事物。(言之有理即可)[教材第123~124页作业题]点拨 1.读图即可判断趋势。建议从能源利用、产业发展、植树造林、国际合作等方面考虑。2.原因从资源消耗量、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分析。从绿色包装、综合利用、宣传教育、合理利用等方面思考解决的途径。3.(1)全球变暖不利于可可树的生长。阅读材料即可找出关键词。(2)可影响多种经济作物,如咖啡、棉花、香蕉等,结合农作物分布即可判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答案 1.1880年以来全球9月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应对全球气温变化可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2.快递业包装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浪费;运输环节中的大气污染、纸箱、塑料、胶带等包装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不可降解成分造成环境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快递业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减量化包装,建立纸箱回收利用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淘汰传统包装材料,鼓励使用绿色包装(推广使用可降解袋、无胶带纸箱);推进绿色物流,减少输送环节的环境污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等。3.(1)由于气温上升,目前可可树种植区无法继续保证水分供给,不再适合种植可可树。关键词: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水分供给、不适合种植。(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第四大香蕉生产国巴西和香蕉的主要出口国哥伦比亚等国家,可能面临最严重的损失。相比之下,非洲、厄瓜多尔和洪都拉斯的香蕉作物可能会从未来的气候变化中获益最多。(其他实例也可)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调查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2.调查当地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来源,分析其影响。3.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讨论作为学生可做的贡献。4.查询资料,分析酸雨主要分布地区及危害。展示与评价略。04、课后检测区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环境问题的分类及成因1,2,3,4,5,6主要环境问题7,8,9,10,11,12,13,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 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1~2题。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A.淡水枯竭 B.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 D.酸雨危害答案 B解析 该岛受海洋影响深刻,气候湿润,淡水资源丰富,A项错误;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深刻,排除C项;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D项错误;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B项正确。2.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岛屿封闭 B.地形单调C.人类破坏 D.降水过多答案 C解析 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破坏,C项正确。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3.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原有栖息地破坏C.气候变化 D.小行星撞击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人类过度开垦和捕猎使得该地动物的原有栖息地被破坏,导致物种锐减,故B项正确。4.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划分,物种锐减属于( )A.生态破坏问题B.环境污染问题C.自然资源枯竭问题D.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答案 A解析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故物种锐减属于生态破坏,A项正确。“烧荒”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据此回答5~6题。5.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6.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答案 C解析 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故选C项。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①种植水稻 ②煤炭燃烧 ③铜矿冶炼 ④饲养家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B解析 根据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图可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冶炼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生产活动,即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8.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①呼吸 ②饮泉 ③食菜 ④吃鸡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根据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图可知,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来自周边环境,从环境中摄取和从食物中(水、蔬菜和家禽)摄取,重金属污染物不会从空气进入人体。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将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临时场地设施:小海坨坐落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坏境。据此完成9~10题。9.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 D解析 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因其数量不多,种群逐年减小,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现,故D项正确。10.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遭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的采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据材料“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坏境”可知,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与人类高强度的采挖、生长的环境遭破坏有关,故D项正确。读图,完成11~12题。11.画面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砍伐 B.草场退化C.土壤污染 D.沙尘暴答案 A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滥砍森林的行为,属于生态破坏。12.若画面中的情景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该生态环境问题会带来的后果有( )①林产品短缺 ②珍稀动物减少 ③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④臭氧层破坏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和提供林副产品等经济功能。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的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旱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加剧,同时还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也会出现林产品短缺。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10 μm/m3。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采样点采样点环境状况PM2.5(μg/m3)甲学校。东、北、西约1 000 m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40乙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 m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60丙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70丁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 m有一热电厂170戊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40(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12分)(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8分)答案 (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等信息可归纳答案。第(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角度去分析。第(3)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去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40%的噪声,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图一为全球大气中人为产生的CO2排放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二为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1)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______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4分)(3)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外,还会引起世界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________的变化。例如对中纬度温带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4)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4分)答案 (1)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CO2含量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造成大气升温(2)矿物能源 森林(3)降水和干湿状况 经济结构 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4)发达 发展中解析 本题考查了CO2浓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及不同国家CO2排放量不同的原因,同时给出了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造成的危害。要充分利用图示及资料,对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结果及治理措施加以分析归纳。课件96张PPT。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1.判断正误。(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是“百害而无一利”。(×)(3)酸雨在我国北方地区表现较为明显。(×)2.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青藏地区C.北方地区D.南方地区4.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环境问题?提示 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的破坏。5.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提示 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请你给材料一所示图片加上适当的名称。(2)材料二所示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据材料一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成果展示] (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2)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2)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发展水平高C.生态环境脆弱 D.经济发展水平低答案 (1)B (2)A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漫画一反映了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这种开发利用必然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画二反映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给漫画三加上一个适当的名称。(3)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4)“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________资源的__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__问题。(5)六幅漫画中,能直接反映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哪些?指出这些环境问题的名称。[成果展示] (1)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如矿产采富弃贫等)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环境破坏)(2)环境污染。“地球出汗了”。(3)人口 粮食 资源 环境(4)森林 破坏 荒漠化(5)漫画三,全球变暖;漫画四,臭氧层破坏。(2)酸雨的主要分布区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3)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__________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等是有效途径。(4)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①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_______;②南方土壤呈_________,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③南方多丘陵地形,风速较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空洞出现在(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2)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B.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C.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D.禁止CO2的排放答案 (1)B (2)C 3综合活动区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116页思考]点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应该改善环境,防止大气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杜绝浪费;人类文明的进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每个人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答案 人类: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等。个人:参与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用电;多乘坐公交;垃圾分类投放等。[教材第118页探索]点拨 读图即可判断。答案 1950~2000年,全球气温整体在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相比,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第121页比较]点拨 全球化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每种环境问题都有其主要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可说明其主要危害。 [教材第122页思考]点拨 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其影响是长期性的,进而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答案 影响范围具有全球性,全球性必然决定了影响时间长,导致了长期性。全球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复杂性又会加强全球性和长期性。[教材第123页思考]点拨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着手。在生活中很多方面,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答案 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使用可循环的环保袋和餐具;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购买可充电电池、充分利用办公白纸、尽量使用再生纸等可循环利用的事物。(言之有理即可)[教材第123~124页作业题]点拨 1.读图即可判断趋势。建议从能源利用、产业发展、植树造林、国际合作等方面考虑。2.原因从资源消耗量、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分析。从绿色包装、综合利用、宣传教育、合理利用等方面思考解决的途径。3.(1)全球变暖不利于可可树的生长。阅读材料即可找出关键词。(2)可影响多种经济作物,如咖啡、棉花、香蕉等,结合农作物分布即可判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答案 1.1880年以来全球9月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应对全球气温变化可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2.快递业包装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浪费;运输环节中的大气污染、纸箱、塑料、胶带等包装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不可降解成分造成环境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快递业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减量化包装,建立纸箱回收利用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淘汰传统包装材料,鼓励使用绿色包装(推广使用可降解袋、无胶带纸箱);推进绿色物流,减少输送环节的环境污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等。3.(1)由于气温上升,目前可可树种植区无法继续保证水分供给,不再适合种植可可树。关键词: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水分供给、不适合种植。(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第四大香蕉生产国巴西和香蕉的主要出口国哥伦比亚等国家,可能面临最严重的损失。相比之下,非洲、厄瓜多尔和洪都拉斯的香蕉作物可能会从未来的气候变化中获益最多。(其他实例也可)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调查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2.调查当地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来源,分析其影响。3.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讨论作为学生可做的贡献。4.查询资料,分析酸雨主要分布地区及危害。展示与评价略。 4课后检测区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答案 (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12分)答案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8分)答案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1)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答案 (1)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CO2含量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造成大气升温(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______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4分)(3)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外,还会引起世界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________的变化。例如对中纬度温带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答案 (2)矿物能源 森林答案 (3)降水和干湿状况 经济结构 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4)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4分)答案 (4)发达 发展中本课结束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水平1:结合资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水平2:能够结合材料,判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水平3:能够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水平4: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某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人地协调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施途径。地理实践力:结合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人地关系特点原始文明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生产力水平极低被动地适应自然农业文明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事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工业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2.可持续发展(1)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1)生态文明①特点: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状态。②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关系:明确发展与保护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关系。(3)表现:一是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 1.判断正误。(1)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社会不存在环境问题。(×)(2)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3)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正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答案 C解析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没有公正性原则。3.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吗?提示 不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方面。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转变观念(1)需要转变的观念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伦理道德观。(2)意义观念的转变将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应调整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2)市场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应调整传统的商品模式,尽可能地满足绿色发展需要。(3)公众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应注重绿色消费,保护环境。3.发展绿色科技: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1.判断正误。(1)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中的转变观念仅是指个人观念发展改变。(×)(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调整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2.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途径不包括( )A.转变观念 B.调整行为C.加强国际合作 D.优化环境答案 D解析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途径包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发展绿色科技和加强国际合作四个方面。3.可持续发展途径中的发展绿色科技是指种植绿色植物么?提示 不是。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值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方法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的、适度的消费方式。02、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任务探究 人地关系思想史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从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现代文明时期四个发展时期,各个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说出人类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2)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3)有位哲学家说道:“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成果展示] (1)史前文明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农业文明时期不能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现代文明时期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扩展到全球。(3)当人类开始砍倒第一棵树时,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开发自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但是人类仍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消失了,失去了生存环境,人类文明也就消失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原始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三个发展时期,各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具体分析如下:时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原始文明时期极为低下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续表时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增大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极大地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先后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下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科学思维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判读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第(2)题,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提升运用能力“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完成1~2题。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可能论C.和谐论 D.可持续发展论答案 A解析 材料中两句话是指环境决定了当地的社会制度、民风习俗特点,反映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C.史前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答案 A解析 该思想形成于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低,依赖环境。任务探究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019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确定“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主题。某学校为此进行了大量宣传活动,下面是部分宣传图片。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甲图片反映的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2)乙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目前,发达国家排放的废弃物总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但仍不遵守甚至破坏一些国际公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3)图片丙是针对____________问题而进行的宣传。(4)图片丁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社会行为主体中________行为。(5)生产企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随着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深入,哪些类型的企业发展空间会逐步缩小?[成果展示] (1)持续性(2)大气污染 共同性 公平性(3)水资源短缺(4)政府(5)高能耗企业,高污染企业等。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内涵作用内容和要求生态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享有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机会,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人类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条件;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光盘”行动倡导人们就餐时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读图,回答(1)~(2)题。(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C.社会持续发展 D.生活持续发展(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科学思维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原则的判断方法第(1)题,“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节约资金可以更好的投入经济生产,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第(2)题,“光盘”行动必须采取共同行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就能节约粮食,减少浪费,我们就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答案] (1)B (2)A 提升运用能力2019年4月28日,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下列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A.全国各地大力植树造林B.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退耕还林D.在全国各地退耕还林还草答案 C解析 持续性原则强调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退耕还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C项正确。2.习近平的讲话,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是( )①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②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③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④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 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总目标。①体现了全球各国协调一致;②体现了大家共同努力;均是人类社会共同奋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尽责,体现了共同性原则。故选A项。任务探究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实践环境问题之所以造成人地关系的紧张,归结起来,有两个层面上的原因:一个是思想观念层面上的,一个是社会行为层面上的。人类必须首先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这种观念的转变将是根本的、深刻的,它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有的同学认为“赠送贺卡、使用一次性木筷或纸巾等不是什么大事,我不用别人照样用,厂家照样生产,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所以该用还要用。”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想法?(2)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消费需求,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为各大商家和消费者的新宠,你认为这样合适吗?为什么?(3)看下面漫画“五代人的营生”,该图说明了什么?[成果展示] (1)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保护环境是地球上的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应从我做起,免赠、少赠贺卡,免用一次性餐具。(2)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不合适。因为人类的不合理消费,市场的不恰当行为,很有可能破坏人与自然生物界的和谐与平衡的关系。若过度消费其他生物,则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产生更多环境问题,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3)该图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传统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区别观念传统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消费观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增长,GDP是唯一衡量标志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追求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技进步资源观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其价格只反映开发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忽视资源本身的价值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环境观只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忽视自然环境的价值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伦理道德观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是使万物臣服的精灵人类只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2.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三种行为社会行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含义概念国家的管理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行为主体国家及其各级的各种组织机构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人等公众行为举例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环境效应其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一般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公众造成的环境问题比重增大,加剧了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整行为目标依靠政策、法规、机制保障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调整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举例落实环保法律;建立环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境税费征收;计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预防为主,严控污染发生;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发展环保产业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清洁生产;科学管理;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选用环保产品;垃圾分装;减少过度包装;倡导俭朴生活;参与环保活动;普及环保知识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项目含义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农业生态农业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以生态经济效益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2017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是由美国人海斯等发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世人的响应而推广的,主要意图是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善待地球。据此回答(1)~(2)题。(1)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①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③购买绿颜色的商品 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⑤循环回收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科学思维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第(1)题,可持续消费指的是消费行为,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属于生产行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节水节能、垃圾分类等都属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第(2)题,绿色生活方式应该是指一切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例如:救助物种,保护自然;节约资源,重复利用;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减少污染,垃圾分类;循环回收等。 [答案] (1)C (2)D 提升运用能力据资料信息:近些年来,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生产模式如下图),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物都能被利用起来。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对“零排放”的理解,正确的是( )A.“零排放”的目的是加大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B.“零排放”就是排放的废弃物为零C.“零排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D.“零排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答案 D解析 “零排放”的目的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A项错误;“零排放”不代表排放的废弃物为零,B项错误;“零排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C项错误;“零排放”属于清洁生产的典型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D项正确。2.在下列行为中,能较好体现“零排放”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牧区载畜量提高 ②企业减少对商品外盒的过度包装 ③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④消费者多选一次性用品 ⑤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A.①③⑤ B.①②⑤C.③④⑤ D.②③⑤答案 D解析 提高载畜量将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①不符合题意;企业减少对商品外盒的过度包装将减少生产资料的浪费和产品的污染,②符合题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中的甘蔗残叶等废弃物可以作为池塘鱼类的饵料,充分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③符合题意;消费者多选一次性用品将极大程度地导致资源的浪费,④不符合题意;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将有利于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系数,提高资源利用率,⑤符合题意。故选D项。 03、综合活动区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125页探索]点拨 漫画中的人物在用木筏上的木材作燃料,其结果必然导致木筏越来越小,最终会使大家都沉入水中,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漫画从深层次说明人类目前过度索取资源,损害环境,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受损的环境,减少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答案 使用木筏上的木材作为燃料。导致木筏变小,木筏上的人会沉入水中。没有意识到。[教材第126页上思考]点拨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地关系”改变主要表现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了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度、环境污染的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退化的速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答案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加强;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恶化。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人地矛盾尖锐。[教材第126页下思考]点拨 开放性强,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其他意思相近即可)[教材第126页活动]点拨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问题提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答案 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选用绿色环保产品,节约水、电、纸张等,合理利用物品,防止过度包装,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教材第127页思考]点拨 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哺育人类、启迪人类,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共生。答案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活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因此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类活动离不开社会,因此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教材第128页思考]点拨 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而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答案 绿水青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获得金山银山必须要有绿水青山。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材第129页上思考]点拨 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节能节水,选购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等。答案 略。[教材第129页下思考]点拨 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应使各国通力合作,国际组织应发挥协调作用,合理界定各国的权利和义务,不可推卸责任。落实“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加强对话,分清责任权利,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大的国家应主动承担责任。答案 略。[教材第131页思考]点拨 1.据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每年处理不当的食物有13亿吨。据人均年消费量估算。2.略。答案 1.13亿吨。假定消费量即可估算。(略)2.略。[教材第131~132页作业题]点拨 1.重要意义主要从生产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重大贡献主要是减少贫困人口、提供借鉴意义。2.从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环境,保障能源供给等方面说明。3.(1)绿水青山是基础,金山银山是条件。(2)绿水青山是基础、是根本、是重点。(3)略(符合可持续发展即可)。答案 1.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可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前提条件。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可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数量,为世界消除贫困人口提供宝贵经验,从而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2.张家口市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植被的破坏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消费比重,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使风能、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补,缓解了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3.(1)由于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因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而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因此绿水青山是重点,是根本。(3)福建省长汀县位于武夷山南麓,历史上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但近代以来,由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长汀一度成为全国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后期经过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长汀最终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该县居民生活质量逐步得以提高。(其他实例也可)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调查本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调查本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总结其经验。3.制作可持续发展宣传海报或黑板报。展示与评价略。04、课后检测区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人地关系思想史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3,4,5,6,13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实践7,8,9,10,11,12,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读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区域反映的历史时期及所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B.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C.原始文明时期—崇拜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人们将树木砍伐,种植庄稼,属于农业社会的产业活动,农业社会主要体现的人地关系是改造自然。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滑坡、泥石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人类活动破坏植被,获取耕地,发展农业生产,导致草原退化,加剧水土流失。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属于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2018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58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达1 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据此完成3~4题。3.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答案 A解析 快递盒循环使用,减少了快递包装用纸的浪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A项正确。4.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产生的影响是( )①减少快递垃圾 ②增加快递包装成本 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 ④减少森林破坏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C解析 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快递包装用纸的生产会减少,进而森林破坏减少,④正确;同时快递垃圾也会减少,①正确。共享快递盒能减少快递包装成本,对增加快递发送速度无影响,②③错误。故选C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5~6题。5.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于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属性 B.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 D.环境属性答案 C解析 由题中材料“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可知,巴伯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经济属性。6.人类发展不应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存,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D.平等性原则答案 B解析 人类发展不应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中国政府指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据此回答7~8题。7.下列行为中符合“环境友好”理念的有( )①积极购买小汽车,以提高工作效率 ②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 ③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 ④由工业末端治理变为污染源头控制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大量使用小汽车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量施用化肥易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由工业末端治理变为污染源头控制有利于环境保护。8.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A.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B.少投入、少产出C.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D.多投入,多产出答案 A解析 依材料可知,节约型社会具有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等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求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回答9~10题。9.片面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种观点( )A.资源观 B.环境观C.发展观 D.消费观答案 C解析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而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全部。10.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观 B.环境观C.消费观 D.伦理道德观答案 D解析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观认为,人只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下图为制糖工业的清洁生产流程图。读图,完成11~12题。11.与原流程生产过程相比,清洁生产流程( )A.生产过程简单 B.生产成本下降C.没有废水排放 D.资源有效利用答案 D解析 由图可知,新的流程增加了对废水的回收与处理,产生了新的产品,增加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生产过程增加。由于新工艺的增加,生产成本增加;废水排放减少。12.属于该类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是( )A.高投入 B.高消耗C.高污染 D.高产出答案 D解析 该类生产属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特点。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材料一 2019年5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野生动物保护事关生态安全、民生福祉和国家形象。为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决定自即日起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一次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材料二 三幅漫画。(1)两部门联合通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4分)(2)图甲反映的问题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和________原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3)图乙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4)读图丙,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说说你的认识。(6分)(5)在解决三幅漫画表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 (1)公平性 持续性(2)公平性 持续性 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 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4)图中西欧人的态度,是出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巴西人的观点是维护本国的发展权,西欧人的背后是被砍伐后的树桩,却在要求发展中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牺牲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代价,这违背公平性的原则。(5)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污染者。解析 第(1)题,保护生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生物得到保护可以不断地繁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图甲反映人类过度捕捞,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影响生物繁衍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第(3)题,要认识到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所以是共同性原则。第(4)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分析欧洲人的态度,结合公平性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巴西人的态度。第(5)题,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污染者。14.图甲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等高线单位:m),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1)利用等高线数值,说出该地旱地和林地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2)该地区林地面积广,其环境效益主要是什么?(6分)(3)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图乙,说明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该做如何调整,理由是什么?(6分)(4)简述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6分)答案 (1)海拔100米以上是林地,海拔50~100米地区为旱地。(2)调节局部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3)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增加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规模)。理由:灌溉水源不足;生态农业园区主要原料为小麦、玉米,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4)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林地均分布于海拔100米以上地区,而旱地在50~100米间的地区分布。第(2)题,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从“水(涵养水源)气(调节气候)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等角度来阐述。第(3)题,根据图乙可知,该地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原料为旱地农业产出的小麦、玉米及其秸秆。且当地水源不足,因此应当减少水田面积,增大旱地面积。第(4)题,该农业生态园的意义应从环境、经济发展两方面阐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课件102张PPT。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2.可持续发展(1)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___________原则、共同性原则。3.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1)生态文明①特点: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____________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状态。②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关系:明确发展与保护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关系。(3)表现:一是现代化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前提,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 答案 C3.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吗?提示 不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方面。答案 D3.可持续发展途径中的发展绿色科技是指种植绿色植物么?提示 不是。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值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方法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的、适度的消费方式。2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说出人类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2)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3)有位哲学家说道:“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成果展示] (1)史前文明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农业文明时期不能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现代文明时期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扩展到全球。(3)当人类开始砍倒第一棵树时,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开发自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但是人类仍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消失了,失去了生存环境,人类文明也就消失了。(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答案 (1)B (2)C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甲图片反映的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2)乙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目前,发达国家排放的废弃物总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但仍不遵守甚至破坏一些国际公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3)图片丙是针对____________问题而进行的宣传。(4)图片丁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社会行为主体中________行为。(5)生产企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随着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深入,哪些类型的企业发展空间会逐步缩小?[成果展示] (1)持续性(2)大气污染 共同性 公平性(3)水资源短缺(4)政府(5)高能耗企业,高污染企业等。(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C.社会持续发展 D.生活持续发展(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答案 (1)B (2)A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有的同学认为“赠送贺卡、使用一次性木筷或纸巾等不是什么大事,我不用别人照样用,厂家照样生产,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所以该用还要用。”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想法?(2)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消费需求,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为各大商家和消费者的新宠,你认为这样合适吗?为什么?[成果展示] (1)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保护环境是地球上的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应从我做起,免赠、少赠贺卡,免用一次性餐具。(2)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不合适。因为人类的不合理消费,市场的不恰当行为,很有可能破坏人与自然生物界的和谐与平衡的关系。若过度消费其他生物,则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产生更多环境问题,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3)该图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①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③购买绿颜色的商品 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⑤循环回收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答案 (1)C (2)D 3综合活动区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125页探索]点拨 漫画中的人物在用木筏上的木材作燃料,其结果必然导致木筏越来越小,最终会使大家都沉入水中,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漫画从深层次说明人类目前过度索取资源,损害环境,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受损的环境,减少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答案 使用木筏上的木材作为燃料。导致木筏变小,木筏上的人会沉入水中。没有意识到。[教材第126页上思考]点拨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地关系”改变主要表现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了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度、环境污染的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退化的速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答案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加强;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恶化。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人地矛盾尖锐。[教材第96页活动]点拨 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主要查找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海洋大国所关注的内容。对我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从海洋经济、海洋权益、海洋战略等方面思考。答案 启发和借鉴:以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经济发展深意;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扶植新兴海洋产业;加快沿海港口海陆联动,提升服务中西部经济发展功能;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成立海洋管理机构等。[教材第126页下思考]点拨 开放性强,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其他意思相近即可) [教材第126页活动]点拨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问题提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答案 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选用绿色环保产品,节约水、电、纸张等,合理利用物品,防止过度包装,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教材第127页思考]点拨 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哺育人类、启迪人类,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共生。答案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活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因此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类活动离不开社会,因此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 [教材第128页思考]点拨 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而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答案 绿水青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获得金山银山必须要有绿水青山。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材第129页上思考]点拨 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节能节水,选购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等。答案 略。[教材第129页下思考]点拨 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应使各国通力合作,国际组织应发挥协调作用,合理界定各国的权利和义务,不可推卸责任。落实“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加强对话,分清责任权利,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大的国家应主动承担责任。 答案 略。[教材第131页思考]点拨 1.据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每年处理不当的食物有13亿吨。据人均年消费量估算。2.略。答案 1.13亿吨。假定消费量即可估算。(略)2.略。[教材第131~132页作业题]点拨 1.重要意义主要从生产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重大贡献主要是减少贫困人口、提供借鉴意义。2.从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环境,保障能源供给等方面说明。3.(1)绿水青山是基础,金山银山是条件。(2)绿水青山是基础、是根本、是重点。(3)略(符合可持续发展即可)。答案 1.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可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前提条件。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可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数量,为世界消除贫困人口提供宝贵经验,从而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2.张家口市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植被的破坏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消费比重,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使风能、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补,缓解了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3.(1)由于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因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而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因此绿水青山是重点,是根本。(3)福建省长汀县位于武夷山南麓,历史上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但近代以来,由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长汀一度成为全国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后期经过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长汀最终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调查本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调查本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总结其经验。3.制作可持续发展宣传海报或黑板报。展示与评价略。 4课后检测区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1)两部门联合通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4分)(2)图甲反映的问题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和________原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答案 (1)公平性 持续性答案 (2)公平性 持续性 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3)图乙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答案 (3)共同性 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4)读图丙,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说说你的认识。(6分)答案 (4)图中西欧人的态度,是出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巴西人的观点是维护本国的发展权,西欧人的背后是被砍伐后的树桩,却在要求发展中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牺牲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代价,这违背公平性的原则。(5)在解决三幅漫画表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 (5)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污染者。(1)利用等高线数值,说出该地旱地和林地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2)该地区林地面积广,其环境效益主要是什么?(6分)答案 (1)海拔100米以上是林地,海拔50~100米地区为旱地。答案 (2)调节局部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3)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图乙,说明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该做如何调整,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 (3)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增加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规模)。理由:灌溉水源不足;生态农业园区主要原料为小麦、玉米,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4)简述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6分)答案 (4)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本课结束对应学生用书P127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⑥_______ ⑦_______ ⑧_______ 答案 ①生态破坏 ②大气污染与酸雨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长期性 ⑤农业文明 ⑥公平性原则 ⑦和谐共生⑧绿色科技人地协调观——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例1.转变观念传统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资源观资源是无限的,而且没有价值人类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续表传统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观自然环境的价值被忽略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减少废物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伦理道德观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间的规范和约束;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消费观鼓励消费,刺激生产生产时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多利用、少排放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2)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是环境保护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3)公众行为①重要性: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②调整措施3.加强国际合作(1)目的: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2)原则:保护地球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迁移应用】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其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下图为垛田农业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2)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C.旱涝灾害 D.土地污染(3)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 )A.休闲观光旅游 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 D.水禽类养殖答案 (1)A (2)C (3)A解析 第(1)题,B、C两项属于经济效益,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芋头叶子等可作为鱼的食物,鱼的排泄物又可作肥料肥田,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A项正确;该模式可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但不是主要生态效益,排除D项。第(2)题,兴化地势低洼,湖荡纵横,饱受洪涝侵害。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C项正确。第(3)题,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可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生态效益显著,A项正确;芋头叶编织经济效益较休闲观光旅游低,鱼类深加工和水禽类养殖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排除B、C、D三项。专题一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读图流程]1.常见类型地理关联示意图是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图形。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如图一);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如图二);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如图三)。图一中字母的含义: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提供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给人类消费,为消费活动;d表示废弃物排放。图二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畜禽养殖,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图三所示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2.判读技巧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1)顺藤摸瓜法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框中提供的已知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快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2)代入尝试法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在确定完填空内容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迁移应用1】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读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回答(1)~(3)题。(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A.黑 B.琼 C.鄂 D.新(2)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正确的是( )A.a—饮料工业 b—包装工业B.a—印染工业 b—纺织工业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D.c—食品加工 d—饲料加工(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③提高了土壤肥力 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1)C (2)D (3)C解析 第(1)题,读图,图示区域种植棉花,应是我国棉花产区,黑龙江、海南不是产棉区;该地发展水产养殖等,应为河湖面积广的地区;新疆气候干旱,河流少。第(2)题,读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a以棉花为原料,应为纺织工业;b为以纺织产品为原料的印染工业。c为畜牧养殖的深加工,即食品加工;d将花卉加工及食品加工的下脚料加工成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为饲料加工业。第(3)题,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是常规产业,不是高新技术产业,①错误;生物质发电量少,只是补充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②错误;该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③正确;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④正确。专题二 环境与发展类综合题答题模板[思维建模]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环境问题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地形封闭,大气稳定,水域封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等矿物能源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续表环境问题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生态破坏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严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物质松散(荒漠化);植物稀少土地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资源储量小,时空分布不均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2.可持续发展(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进行生态移民,减轻人口压力经济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宣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政策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保护环境(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迁移应用2】 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A、B的含义。(2)说明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3)说明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4)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普通公民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答案 (1)A:沼气池。B:农户。(2)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3)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循环利用废弃物,降低污染,净化环境,减少化肥使用,增施有机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4)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多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碗筷,少用塑料袋等。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产出沼气、沼液、沼渣,所以A是沼气池;B是肉、蛋、奶、粮食、蔬菜等的消费者,B表示农户。第(2)题,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投入与排放上。投入方面,利用沼液、沼渣、牲畜粪便作为肥料,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利于保护土壤肥力。排放方面,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净化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第(3)题,读图可知,与传统农业相比,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了效益;循环利用废弃物,降低污染,净化环境;变废为宝,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第(4)题,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约用水用电。减排: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碗筷,少用塑料袋等。爱护生态:不捕杀、购买野生动物;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使用有环保标识的产品等。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开始,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地土地资源不足,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下列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材料一 六百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表。时间(年)人口(104人)耕地(104 hm2)人均耕地(hm2/人)13686.6934.1510.6214036.6614.2450.63714659.4974.2450.447173621.5997.4810.346187532.72417.250.527191129.15718.4660.633198349.8620.360.408199654.6322.070.404材料二 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表(104 hm2)。河川阶地丘陵沟壑土石山区小计水田0.01——0.01水浇地0.10.01—0.11沟川地1.120.630.412.16平坡地0.222.41.213.83缓坡地0.286.062.99.24陡坡地0.011.932.264.2急坡地—0.291.271.56其他0.370.450.140.96合计2.1111.778.1922.07下面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问题。(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类型是________;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________%。(3)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成果展示](1)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均耕地不断减少。(2)丘陵 69.55(3)人地关系:人口增长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进入了恶性循环。对策与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亩产等。方向与建议1.调查本地重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措施。2.调查本地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现状。3.调查本地实现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状况。4.调查本地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并提出改进方案。展示与评价略。课件44张PPT。阶段综合实践1网络体系构建2核心素养探究答案 (1)A (2)C (3)A(3)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 )A.休闲观光旅游 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 D.水禽类养殖3地理技能培养答案 (1)C (2)D (3)C (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③提高了土壤肥力 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指出图中A、B的含义。(2)说明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答案 (1)A:沼气池。B:农户。答案 (2)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3)说明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答案 (3)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循环利用废弃物,降低污染,净化环境,减少化肥使用,增施有机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4)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普通公民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答案 (4)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多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碗筷,少用塑料袋等。4地理综合实践下面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问题。(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类型是________;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________%。(3)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成果展示](1)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均耕地不断减少。(2)丘陵 69.55(3)人地关系:人口增长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进入了恶性循环。对策与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亩产等。本课结束阶段质量测评(五)对应学生用书P179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2,3,4,6,7,8,9,10,11,12,13,14,16,17,21,26,27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5,15,18,19,20,22,23,24,25,28,29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读环境保护主题漫画,完成1~3题。1.图一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 B.臭氧层空洞C.酸雨 D.全球变暖答案 C解析 酸雨会腐蚀地表物体。2.图二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A.排放氟氯烃物质—旱涝频率增加B.排放温室气体—海平面上升C.排放二氧化硫气体—土壤酸化D.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 B解析 北极极冰消融导致北极熊生存环境受威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全球变暖的直接危害是海平面上升。3.同图三漫画反映的属于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是( )A.荒漠化 B.臭氧层的破坏C.全球变暖 D.火山喷发答案 A解析 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的破坏同属全球性环境污染,都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属于大面积生态破坏;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4~5题。4.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违背可持续发展之路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 B解析 过度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生物资源减少,会减小环境承载力,②错误;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③错误;过度猎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④正确。故选B项。5.设置秦岭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答案 C解析 设置秦岭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物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C项正确。下表是我国不同等级酸雨各月百分率统计表,读表回答6~8题。月份123456789101112强酸雨/%313133231812141720272431弱酸雨/%211927233345403641293526非酸雨/%4850405449434647394441436.上表数据显示,我国强酸雨百分率较大的季节是(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答案 D解析 读表可知,我国冬(12月~次年2月)、春(3~5月)季节强酸雨百分率最大。7.导致我国强酸雨百分率较大季节的气候原因是( )A.高温 B.寒冷 C.少雨 D.多雨答案 C解析 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降水量较小,所以冬春季强酸雨百分率较大。8.酸雨的危害在于( )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植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 ④危害人体健康 ⑤使大气受到污染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答案 A解析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危害人体健康等。酸雨是由于大气受到污染后产生的酸性降水,不是酸雨导致大气污染。读主题漫画“地球发烧了”,完成9~10题。9.漫画中显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光化学烟雾 B.禽流感H7N9C.全球变暖 D.有机物污染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该漫画为“地球发烧了”,说明地球的温度在升高,形象地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故C项正确。10.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频繁 B.酸性气体增多C.环境污染严重 D.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答案 D解析 该环境问题为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致,故D项正确。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四类环境问题。读下表,回答11~13题。注:“+”表示程度,其越多表示环境问题越突出。11.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B解析 根据甲代表的环境问题在山西最严重,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判断为水土流失;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新疆最严重,四川和山西较弱,判断为土地荒漠化。故选B项。12.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有(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和新疆较严重,判断为寒潮,而广东由于纬度低,距寒潮源地远,同时北部有南岭等山地阻挡冷空气,受寒潮影响小。故选B项。13.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是( )A.改进种植制度 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C.退耕还牧 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答案 B解析 丁类环境问题是酸雨,治理措施主要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所以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是优化燃料消费结构,B项正确;改进种植制度,退耕还牧对减少酸性气体作用不大,广州冬季气温较高,供暖需求量少,A、C、D三项错误。读下图,完成14~15题。14.该图可能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C.臭氧层破坏 D.资源短缺15.图示环境问题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答案 14.D 15.A解析 读图可知,地球已经透支,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资源短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读下图,完成16~17题。16.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资源短缺 B.水体污染C.生态破坏 D.大气污染答案 D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人物佩戴了防毒面具,说明大气污染严重。17.缓解该环境问题最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机动车辆数量 B.建设防护林体系C.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D.关停高耗能企业答案 C解析 图中的环境问题主要为大气污染。减少机动车数量虽然可以减少废气排放,但是会影响人们出行,影响区域发展,排除A项;建设防护林体系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防治大气污染作用不大,排除B项;关停高耗能企业,影响经济发展,排除D项;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缓解大气污染状况,C项正确。下图为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及相关产业链图。读图,完成18~19题。18.图示产业链最大的优点是( )A.加强了废弃物减害化和资源化B.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C.能源循环利用,自给有余D.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答案 A解析 读图可知,垃圾分类处理后,垃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废弃物的排放量大大减少,实现了废弃物减害化和资源化,A项正确。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B项错误;从图中信息不能判断能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排除C、D两项。19.垃圾分类处理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D.利益性原则答案 C解析 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利用,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20~21题。20.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错误的是(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C.c表示环境污染 D.d表示废弃物排放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a为资源开发,b为生产活动,c为给人类提供产品,d为废弃物排放。21.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化工厂—水污染B.火电厂—大气污染C.煤矿开采—地面沉降D.空调使用—臭氧层破坏答案 C解析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为资源开发,煤矿开采过度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广西某县曾经“多山少林”,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果树,积极发展“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现在已是绿水青山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下图示意该县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22~23题。22.该县生态农业模式的主导产业是( )A.果树种植 B.沼气制取C.农业观光 D.生猪养殖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地多山,适宜种植果树,既发展经济,又能保持水土,所以是主导产业,A项正确。23.发展“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有利于( )①把握市场信息,降低交易成本 ②节省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④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该生态农业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与把握市场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关系不大,①错误;这种农业模式距离不会太远,与节省运输成本关系不大,②错误;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③正确;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④正确。据《武汉晚报》报道,一段时间,武汉的街头竖起了一个个专门回收废旧电池的箱子,但好长时间过去了,箱子里的废电池寥寥无几,并且箱子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回收废电池的计划不了了之。据此完成24~25题。24.下列对垃圾的描述,你认为最贴切的一项是( )A.是人们在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无用废物B.将垃圾填埋是处理垃圾的最好方法C.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D.为了减小对环境的污染,需将垃圾深埋答案 C解析 垃圾能变废为宝,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25.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C.尽快提升国民经济实力D.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治制度答案 A解析 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项目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全球环境基金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分)(2)图示环境问题中,与森林破坏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除森林破坏外,产生A所示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4分)(3)全球环境基金高度关注A、B、C、D四类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 (1)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变暖);国际水域污染,渔业衰竭;臭氧层破坏。(2)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湿地破坏严重(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及非法贸易;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喷洒农药等。(3)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性环境问题或全球性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对较大区域甚至全球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全球性环境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影响广泛而深刻;这些环境问题影响巨大,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因而全球环境基金重点关注这四类环境问题。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判断全球环境基金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第(2)题,森林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全球变暖。除森林破坏外,环境污染、湿地破坏、草场破坏、过度捕捞、过度狩猎等人类活动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第(3)题,根据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分析。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马达加斯加是一个位于印度洋上“既穷又富”的非洲岛国。该国“穷”在工业基础薄弱,以采矿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主;“富”在地理位置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森林和渔业资源,有众多的旅游胜地;2/5的土地上覆盖着热带雨林,80%的物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见不到。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下图示意马达加斯加岛的位置、水系及雨林分布。(1)简述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表现。(4分)(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2分)(3)说明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4分)(4)请就如何推进马达加斯加岛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4分)答案 (1)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薄,肥力下降;大气降水变率增大,旱涝灾害多发;河流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有些物种濒临灭绝。(2)人类过度垦殖放牧、过度砍伐雨林、滥挖乱掘矿产资源,使地表裸露,流水侵蚀加剧;雨林的大面积砍伐,使动植物栖息地缩小,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损。(3)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都会影响农作物产量;河流暴涨暴落,引起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降低旅游资源价值,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滥挖乱掘矿产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采矿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影响居民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生活环境质量差。(4)将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与实施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采矿,禁止乱采滥挖、破坏性开发资源现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和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解析 第(1)题,环境问题的表现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方面归纳。第(2)题,据材料“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可分析原因。第(3)题,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第(4)题,推进马达加斯加岛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教育措施、管理措施、法治措施等方面分析。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地区生态足迹指满足该地区人口生存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地区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地区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各省级区域人均生态赤字示意图(不含港、澳、台)。(1)归纳我国可持续发展状态情况。(2分)(2)内蒙古、宁夏的人均生态赤字要高于全国其他省区,试分析原因。(3分)(3)西藏自治区人均生态赤字最低,试分析原因。(3分)(4)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小生态赤字?(5分)答案 (1)除西藏外,我国总体以及各个省区发展都已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多,生态恶化严重。(3)人口少,土地面积大,经济发展较慢,资源消耗少。(4)人口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方面: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开发,增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环境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除西藏外,我国其他各个省区均出现生态赤字,由此判断我国总体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第(2)题,二省区经济快速发展多依赖于资源开发,因此人均生态赤字要高于全国其他省区。第(3)题,西藏自治区人口少,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缓慢,资源消耗少。第(4)题,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方面侧重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方面从利用率、开发等方面分析;环境方面从监测和管理,循环经济等方面分析。29.读北京市某绿色生态度假村水资源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依据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分)①回补地下水 ②地下热水 ③污水处理厂(2)该度假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该度假村水资源利用促进了其发展旅游,这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请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合理地保护水环境,使我们周围的水环境尽可能地少受污染。(4分)答案 (1)② ③ ①(2)一水多用 污水处理后再利用(3)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4)国家加强对水环境的管理;工农业生产中加强对废水的收集、处理,做到达标排放;生活中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解析 第(1)题,污水应送到污水处理厂,即B表示污水处理厂;图中利用的热水来自A,即A表示地下热水;鱼塘水一方面可以为农田提供水源,另一方面可以回补地下水,即C表示回补地下水。第(2)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将水进行循环利用。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基础)、经济(条件)和社会(目的)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第(4)题,保护水环境要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考虑。课件61张PPT。阶段质量测评(五)(1)全球环境基金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分)(2)图示环境问题中,与森林破坏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除森林破坏外,产生A所示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4分)答案 (1)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变暖);国际水域污染,渔业衰竭;臭氧层破坏。答案 (2)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湿地破坏严重(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及非法贸易;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喷洒农药等。(3)全球环境基金高度关注A、B、C、D四类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 (3)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性环境问题或全球性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对较大区域甚至全球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全球性环境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影响广泛而深刻;这些环境问题影响巨大,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因而全球环境基金重点关注这四类环境问题。(1)简述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表现。(4分)(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2分)答案 (1)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薄,肥力下降;大气降水变率增大,旱涝灾害多发;河流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有些物种濒临灭绝。答案 (2)人类过度垦殖放牧、过度砍伐雨林、滥挖乱掘矿产资源,使地表裸露,流水侵蚀加剧;雨林的大面积砍伐,使动植物栖息地缩小,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损。(3)说明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4分)答案 (3)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都会影响农作物产量;河流暴涨暴落,引起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降低旅游资源价值,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滥挖乱掘矿产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采矿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影响居民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生活环境质量差。(4)请就如何推进马达加斯加岛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4分)答案 (4)将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与实施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采矿,禁止乱采滥挖、破坏性开发资源现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和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1)归纳我国可持续发展状态情况。(2分)(2)内蒙古、宁夏的人均生态赤字要高于全国其他省区,试分析原因。(3分)答案 (1)除西藏外,我国总体以及各个省区发展都已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答案 (2)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多,生态恶化严重。答案 (3)人口少,土地面积大,经济发展较慢,资源消耗少。(3)西藏自治区人均生态赤字最低,试分析原因。(3分)答案 (4)人口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方面: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开发,增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环境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4)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小生态赤字?(5分)(1)依据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分)①回补地下水 ②地下热水 ③污水处理厂(2)该度假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 (1)② ③ ①答案 (2)一水多用 污水处理后再利用(3)该度假村水资源利用促进了其发展旅游,这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请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合理地保护水环境,使我们周围的水环境尽可能地少受污染。(4分)答案 (3)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答案 (4)国家加强对水环境的管理;工农业生产中加强对废水的收集、处理,做到达标排放;生活中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doc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pt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doc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ppt 阶段综合实践.doc 阶段综合实践.ppt 阶段质量测评(五).doc 阶段质量测评(五).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