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知识归纳(八年级上册)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一)、生殖发育1、生物的生殖发育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如细菌、草履虫等)、孢子生殖(如青霉、曲霉等)、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和营养生殖(如嫁接、扦插、压条等)。营养生殖的特点是能够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3、组织培养: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育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育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组织培养的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4、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5、简述植物有性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八上9页)。6、昆虫的生殖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蚕、蜜蜂、菜粉蝶、苍蝇、蚊等)。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等)。7、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时期,体外受精,生殖发育过程在水中进行。蝌蚪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蛙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发面有显著不同,这种发育称为变态发育。常见的两栖动物还有蟾蜍、蝾螈和大鲵等。8、鸟类的生殖发育经历求偶、交配、筑巢、产卵、育雏等阶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鸟卵的结构主要是由卵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卵带和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鸟)组成的。雏鸟主要有早成鸟和晚成鸟两种类型。(二)、遗传和变异9、亲代生物生殖与其相似的子代的现象,叫做遗传。10、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大多分布在染色体上,成双螺旋结构。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等)。11、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遗传性状。12、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13、基因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显性性状的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另一种是控制隐性性状的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14、正常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分为两类:常染色体(22对)和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中,男性为XY,女性为XX,人的性别决定如下: 亲代: 男性 女性 XY X X X Y X XX XY 子代: 女性 男性 15、在人的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16、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或者是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叫做遗传病。17、常见的遗传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碍、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等。18、近亲结婚的危害: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近,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越大,婚后所生子女的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19、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20、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性状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这类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性状的变异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这类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21、生物变异的意义: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二、 动物的运动22、动物运动的意义:主动适应环境;有利于觅食和逃避敌害等。23、动物的运动器官:鱼——鳍,昆虫——翅,蜥蜴——四肢,鸟——翼,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蚂蚁——分节足、翅。24、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骨骼是动物体型的基础为肌肉提供广阔的附着点。25、脊椎动物是在神经的支配下,肌肉收缩或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26、人屈肘是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27、动物运动能量的来源是食物。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其余的贮存在被称为ATP的能源物质中。人和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ATP。如鸟类飞行、萤火虫发光和电鳗放电等。28、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以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29、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包括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攻击行为、贮食行为、节律行为等。30、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31、社群行为的特征是: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32、动物行为的意义是有利于生存和生殖,大大提高了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33、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34、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35、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36、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三、 健康的生活37、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38、传染病的特点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9、常见的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40、传染病的传播和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有关。4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4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43、对传染病病人应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44、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45、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预防的有效方法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治意识。46、我国常见的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胃癌,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农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胃癌,青少年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白血病。其中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47、人体有三道免疫防线,其中第一道由皮肤、呼吸道表面的纤毛、黏膜等组成;第二道由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组成;第三道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等。48、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通常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49、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50、免疫的功能:(1)抵抗病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2)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51、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接种。计划免疫可以提高人体对相关传染病的抵抗力,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52、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四苗免疫”是指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分别预防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53、酗酒的危害是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抑制,引起酒精中毒。54、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55、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严重损失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得调节功能,影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殖能力,还可能感染已型肝炎、艾滋病等。56、每年的5月31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57、毒品的种类主要有:大麻、冰毒、可卡因和摇头丸。58、吸毒成瘾的原因是外来的吗啡肽代替人体的类吗啡肽,停止吸毒,生理活动出现紊乱产生剧烈的痛苦。59、药品配备的原则:针对性、实用性、急救性。60、家庭药箱主要存放的药品:医用器具、外用药、内服药。61、处方药是指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购取并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62、非处方药是指那些不需要医生的处方,患者可以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63、急救电话:12064、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论述健康时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这就是健康新概念。本册主要实验:1、P28-29白鼠遗传试验;2、P96测算自己体重状况方法;生物知识点归纳(八下)1、发酵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无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2、酵母菌发酵的产物一般是醇类,如有酒精味的物质;乳酸菌发酵的产物一般是酸类,如有酸味的物质。3、食物腐败变质一般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的。4、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一般有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5、现代食品保存方法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添加酶等方法。6、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7、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8、克隆是指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9、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10、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11、种,又叫物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12、生物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13、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等),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等),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14、苔藓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离不开水。15、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和输导组织,生殖离不开水。16、裸子植物根、茎、叶发达,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生殖不需要水。17、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18、造成动植物濒临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19、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二级保护植物有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等。20、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蒙古野驴、金丝猴、白暨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21、大熊猫被誉为生物“活化石”。22、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它们的区别是身体内有无由脊椎组成的脊柱。23、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24、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25、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26、细菌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组成。有些细胞还有荚膜和鞭毛等结构,荚膜起保护作用,鞭毛帮助运动。27、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28、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寄生或腐生生活。29、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0、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3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32、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33、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34、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35、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36、生物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37、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38、英国学者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即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39、我国的“澄江动物群”被国际上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40、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41、人类的进化发展大约经过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阶段。4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43、生态系统有四种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44、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45、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4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其中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单方向流动,逐级递减,用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47、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指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不断传递,在全球范围内反复出现,循环运动。48、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49、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他们之间及其环境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50、本册主要实验:P12 转基因烟草培育 P13 克隆羊的诞生P49 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P65 米勒试验P69 生物进化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生物知识归纳(八上).doc 生物知识点归纳(八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