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 辅导讲义 第5讲:溶液及溶解度(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八上 辅导讲义 第5讲:溶液及溶解度(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 5 讲 溶液及溶解度
一、溶液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溶剂
①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②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溶液的特点
均一性。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和组成(密度、浓度)相同;
稳定性。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特别提醒:溶液一定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 剂。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特别提醒:无特殊说明,默认为溶剂是水。
悬浊液、乳浊液
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如泥水、血液。
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如牛奶、肥皂水。
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均一性)
均一
不均一,下沉
不均一,上浮或下沉
粒子大小
直径<1 纳米
直径> 0.1 微米
直径> 0.1 微米
二、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 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
饱和溶液。
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标准: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物质来说)
特殊物质,如氢氧化钙:从饱和到不饱和需要添加溶剂或降低温度。
人们常把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 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
符号是 S,单位是 g。
含义:“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g”的含义在 20℃时,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1.6g 硝酸钾。
在 20℃时,硝酸钾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1.6g。
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①溶质种类
②溶剂种类
③温度:a. 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硝酸铵
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食盐)
极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①溶质种类
②溶剂种类
③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④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物质的溶解性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我们将物质的溶解性分为以下四种:
溶解度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溶解度
>10g
1g~10g
0.01g~1g
<0.01g
三、溶解度曲线
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各个不同温度的溶解度, 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表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 质的不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四、溶解度的计算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饱和的。
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
m质 (
m剂
S m质

100g m液
( S
100克( S


题型一:溶液
【例 1】 碘单质有毒,沾在衣服上很难洗净,它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溶剂


酒精
苯(一种有机溶剂,有毒)
汽油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又对人体无害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答案】C
【解析】A、碘微溶于水,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不能用水,B、碘可溶于酒精,但溶解量不大,C、 碘易溶于汽油,且汽油无毒,D、碘易溶于苯,但苯有毒。
【变式训练】
假如你的尼龙衣物沾上油漆,你会利用以下哪种性质的物质来清洗?( )
溶剂
对尼龙
对油漆
A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B
能溶解
不能溶解
C
不能溶解
能溶解
D
能溶解
能溶解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对尼龙、油漆都不能溶解,所以不能用于清洗尼龙衣物沾上油漆,故 A 错误;
B、能溶解尼龙,所以不能用于清洗尼龙衣物沾上油漆,故 B 错误;
C、该物质应该能溶解油漆,而不能溶解尼龙,所以能用于清洗尼龙衣物沾上油漆,故 C 正确;
D、对尼龙、油漆都能溶解,所以不能用于清洗尼龙衣物沾上油漆,故 D 错误;
下列洗涤污物的方法属于溶解的是( )
A.用稀盐酸洗涤暖水瓶中的水垢 B.用洗涤灵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涤沾到手上的碘酒 D.用钢丝刷擦洗锅体外壁的黑色物质
【答案】C
【解析】A、用稀盐酸洗涤暖水瓶中的水垢,利用的是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用洗涤灵洗涤餐具上的油污,利 用的是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C、用酒精洗涤沾到手上的碘酒,是利用了酒精能溶解碘,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选项正确。
D、用钢丝刷擦洗锅体外壁的黑色物质,是利用了钢丝刷将外壁的黑色物质摩擦擦去,故选项错误
【例 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生理盐水 B.白醋 C.碘酒 D.冰、水混合物
【答案】D
【解析】A、生理盐水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A 错;
B、白醋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B 错;
C、碘酒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C 错;
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不属于溶液,属于纯净物,故 D 正确。
【变式训练】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蒸馏水 B.泥水 C.硬水 D.油水
【答案】C
【解析】A、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错误。
B、泥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泥水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硬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D、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油水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答案】A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故
A 说法错误;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故 B 说法正确;
C、溶液具有稳定性,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故 C 说法正确;
D、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故 D 说法正确。
【例 3】判断下列各溶液中溶质、溶剂:
澄清石灰水
稀硫酸
碘酒
镁与稀硫酸恰好反应后溶液
稀盐酸
空气
溶质
溶剂
【解析】
澄清石灰水
硫酸
碘酒
镁与稀硫酸恰好反应后溶液
稀盐酸
空气
溶质
氢氧化钙
硫酸

硫酸镁
氯化氢
氧气、二氧化碳等
溶剂


酒精


氮气
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是溶质,水是溶剂.
稀硫酸是硫酸的水溶液,硫酸是溶质,水是溶剂. 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镁与稀硫酸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硫酸镁是溶质,水是溶剂. 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氯化氢是溶质,水为溶剂.
空气可以看做是以但其为溶剂的溶液,氧气、二氧化碳等是溶质,氮气是溶剂.
【变式训练】
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溶液
溶质
溶剂
碘酒溶液
酒精
0.9 的生理盐水
氯化钠
白酒

过氧化氢溶液

【解析】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0.9%的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故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白酒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是过氧化氢,溶剂是水。
将少量的(1)面粉(2)味精(3)胡椒粉(4)醋(5)菜油,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后,其中 形成悬浊液, 形成乳浊液, 形成溶液。
【答案】①③;⑤;②④.
【解析】①面粉不溶于水,和水混合后形成悬浊液;②味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③胡椒粉不溶于水, 本身是固体,它和水混合后形成悬浊液;④醋能溶于水形成溶液;⑤菜油是液体,不溶于水,能形成 乳浊液。
王强收集了四种物质①钡餐 ②泥水 ③牛奶 ④碘酒
其中是溶液的是 ,属于悬浊液的是 .(填序号)
【答案】④;①②.
【解析】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均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
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
泥沙、硫酸钡难溶于水,把泥沙、硫酸钡放到水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 浊液.
题型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例 4】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 ,含溶质的质量较少的是 。
①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 (填“浓”或“稀”).
②判断: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
【答案】浓溶液;稀溶液;①浓;②正确;正确.
【解析】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 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质量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对同一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②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 氧化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较浓的溶液.
【变式训练】
20℃时,往 50 克 KNO3 溶液中加入 5gKNO3 晶体,充分搅拌后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A、20℃时,往 50g 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5g 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A 答案正确;
B、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B 答案不正确;
C、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可能饱和,C 答案不正确;
D、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可能饱和,D 答案不正确。
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答案】A
【解析】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特点,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方法及饱和溶 液的判断方法.
解: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在同样条 件下可以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由此可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都和溶质的量、溶剂的量和溶液的 温度有关,且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要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继续加 入该溶质、不改变温度时蒸发溶剂或降低溶液的温度等方法。
题型三: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例 5】如表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
/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
(2)30℃时 100g 水最多只能溶解甲 g,甲、乙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在 之间。
(3)向烧杯中加入 100g 水和 90g 乙配成 70℃的溶液,再冷却到 20℃,烧杯中析出固体 g。
【答案】(1)乙;(2)36.3;(3)20℃~30℃;(4)58.4。
【解析】(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乙;
(2)根据表中信息可知: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36.3g,即 30℃时 100g 水最多只能溶解甲 36.3g, 甲和乙物质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即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经分析知在20℃~30℃时这两种物质存在溶解度相同的可能。
(3)7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138g,向烧杯中加入 100g 水和 90g 乙配成 70℃的溶液,乙物质全部溶解,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31.6g,即 100g 水中最多溶解 31.6g,故向烧杯中加入 100g 水和 90g 乙配成 70℃的溶液,再冷却到 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90g-31.6g=58.4g。
【变式训练】
如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的溶解度 g/100g
20.9
3l.6
45.8
63.9
85.5
氯化钠的溶解度 g/100g
35.8
36.0
36.3
36.6
37.0
(1)从表中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在 (填字母)之间。
A.20~30℃ B.30~40℃ C.40~50℃
(2)20℃,将 50g 硝酸钾与 l00g 水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的溶液质量是 g,该硝酸钾 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保持温度 20℃,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
【答案】(1)硝酸钾;A;(2)131.6,饱和;(3)增加溶质.
【解析】(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 20℃~30℃范围内有相同的数值,故选:A;
(2)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1.6g,所以将 50g 硝酸钾与 100g 水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的溶液质量是 131.6g,溶解后有剩余,形成的是饱和溶液;
(3)保持温度 20℃,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发展渔业生产,丰富人们的餐桌是我市菜篮子工程的任务之一,如图是养鱼户的池塘请回答
在炎热的夏天,发现鱼浮头现象,原因是什么?
在下雨之前,也出现鱼浮头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解决上述现象的方法之一,是将水喷向空中,简述原理。
【解析】(1)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夏季气温高,氧气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减弱,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所以出现鱼浮头现象;故 填: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在下雨之前,气压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所以在下雨之前,也出现鱼浮头的 现象;故填: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养鱼池设立几个水泵,把水喷向空中,水与空气的接面积增大,溶于水的氧气含量增加;故填:
增大了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如图是对 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
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 的数值是 。
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的。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3)20℃时,甲溶液的溶液的溶解度为 克。
【答案】不饱和;11;C;50。
【解析】(1)20℃一定质量甲的溶液,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 10g 水,析出 1g 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 10g 水析出 6g-1g=5g 晶体,则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溶液是饱和溶液,故第三次蒸发 10g 水会析出 5g 晶体,共析出 6g+5g=11g 晶体, 故 n 的数值是 11。
上述实验,是蒸发水分析出晶体,过程中温度不变,无法确定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20℃,该饱和溶液蒸发 10g 水,会析出 5g 晶体,则 20℃,100g 水溶解 50g 固体甲能达到饱和状态,故甲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是 50g。
题型四:溶解度曲线
【例 6】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20℃时溶解度/g
>10
10~1
1~0.01
<0.01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M、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问题:
(1)20℃时 M 物质的溶解性属于 。
在 20℃时,M、N 两种物质的 相等。
在 30℃时,将 20 g M 物质(不含结晶水)完全溶于 100 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若要将其转化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 。
再加入 30 g M 物质
将温度降低到 10℃
倒掉溶液 30 g.
【答案】易溶;溶解度;AB;
【解析】(1)由曲线图中查出 20℃时,M 的溶解度为 35g,大于 10g,属易溶.
(2)20℃时,M、N 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它们的溶解度相等.
(3)由曲线图看出,30℃时,M 溶液要变成饱和,需要再加入 30gM,或将温度降低到 10℃.
【变式训练】
B、C 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时,A、B 两种物质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
若 B 中混有少量的 A,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 B;
现有接近饱和的 C 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①加入 C 物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 ;
t3℃时将 20g A 物质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将 t3℃时等质量的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答案】t2;蒸发溶剂(或蒸发结晶);升高温度;20%;C>B>A;
【解析】(1)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是 t2℃,说明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也就是 t2℃,A、B 两种物质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故填:t2;
从题目提供的信息可得:A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提纯 A 最好用降温结晶,B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得到 B 的晶体,最好采用蒸发结晶.故答案为:故填: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
由图象可知,C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把 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故填:升高温度;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 A 物质的溶解度是 25g,也就是在该温度下,100g 水中最多溶解 A
物质 25g,50g 水中最多溶解 12.5g,那么 t3℃时将 20g A 物质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并不能完全
25g
溶解,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5g (100g
(100% =20%;故填:

20%;
将 t3℃时等质量的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A、B 析出晶体,A 析出的多;
C 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所以降温后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C>B>A.故填:C>B>A。
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 与 c 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 P 点。据图回答:
(1)P 点的含义是 。
t1℃时 30g a 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 80g 溶液吗? (填“能”或“不能”)。
t2℃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填物质序号)。
【答案】在 t1℃时,ac 的溶解度相等;不能;c<b<a
【解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②查出 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一定量的溶剂中是否可以溶解一定的溶质;固体的溶解度是 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解:(1)P 点是 a 和 c 的溶解度曲线在 t1℃时交于一点,即在 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 在 t1℃时,ac 的溶解度相等;
由于在 t1℃时,a 的溶解度是 20g,即在 100g 水中最多溶解 20ga,则在 50g 水中最多溶解 10ga,故答案为:不能
根据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2℃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a>b>c,故答案为:c<b<a
【例 7】张老师在讲授溶液时,用固体 M 做了如下实验,图一中甲、乙、丙、丁是充分搅拌后静置的现象, 请回答相关问题(忽略水的挥发):
上述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填序号)。
上述实验可以判断物质 M 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二对应的
(填序号)。
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 (填序号)。
根据图二,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 入 g 的 M 固体。
【答案】(1)丁;(2)A;(3)乙;(4)8。
【解析】(1)通过分析烧杯中固体溶解的现象,甲烧杯中的溶质是5g,乙烧杯中的溶质小于 10g,丙烧杯中的溶质是 10g,丁烧杯中的溶质是 15g,所以溶液质量最大的是丁;
(2)30℃时,丙烧杯中 50g 水溶解固体 15g 后,没有固体剩余,所以 M 物质的溶解度在 30℃时, 大于或等于 30g,所以判断物质 M 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二对应的 A;
甲、丙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可能是饱和溶液,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一定 是饱和溶液;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M 物质的溶解度是 46g,所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 M 固体的质量是:23g-15g=8g。
【变式训练】
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或“减小”)
将 45g 甲物质分成三等分,分别加入到盛有 100mL 水的烧杯中,形成 t1℃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二所示,再分别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将它们都变成甲的饱 和溶液。此时,烧杯②中溶质质量最大,烧杯③中的溶液质量最小。则方法一是 。
【答案】(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30g,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就是变化比甲小一些;故答案为:30g;增大;
(2)将 45g 甲物质分成三等分,分别加入到盛有 100mL 水的烧杯中,形成 t1℃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二所示,再分别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将它们都变成甲的饱和溶 液.此时,烧杯②中溶质质量最大,因为它加的是溶质;烧杯③中的溶液质量最小,因为它是蒸发了 溶剂;则方法一是降低温度;故答案为:降低温度
20℃,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盛有 100 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1,加热到 50℃现象如图 2,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3.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1 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 、 ;
图 3 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N,判断依据是 .
【答案】(1)甲;(2)溶质的性质;温度;
(3)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而图 3 中在 20℃时,N 曲线的溶解度大于 M 曲线的溶解度.
【解析】(1)从图 1 中可以知道甲没有完全溶解,则说明甲中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由图 1 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在 20℃时不同,说明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有关,升高温度甲又溶解,说明物质的溶解度还受温度的影响;
根据图 1 中信息可以知道 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 3 中在 20℃时,N 曲线的溶解度大于 M 曲线的溶解度,故 N 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题型五:溶解度的计算
【例 8】X、Y 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50 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 15 克 X 物质,40℃时,
20 克水中溶解 6 克 Y 物质恰好饱和,则 30℃时,X、Y 在水中的溶解度( ) A.X>Y B.X【答案】A
【解析】20℃时,50 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 15 克 X 物质,则 20℃时,X 物质的溶解度为 30 克。
40℃时,20 克水中溶解 6 克 Y 物质恰好饱和,则 40℃时,Y 物质的溶解度为 30 克。
因 X 物质与 Y 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在 30℃时,Y 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 30 克, 所以 30℃时 X 与 Y 的溶解度相比 X>Y。
【变式训练】
现有 20℃时 B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120 克,先恒温蒸发 10 克水析出固体 2 克,再恒温蒸发 20 克水,又析出固体 8 克(假设析出的固体不带结晶水),20℃时 B 物质的溶解度是( )
A.20 克 B.30 克 C.40 克 D.无法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考虑,在该温度下 100g 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0℃时 B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120 克,先恒温蒸发 10 克水析出固体 2 克,此时溶液属于饱和溶液,再蒸发,就是饱和溶液蒸发,再恒温蒸发 20 克水,又析出固体 8 克,即 20g 水中只能溶解 8gB 物质,所以100g 水中最多溶解 B 物质 40g,所以 20℃时 B 物质的溶解度是 40g。
在 t℃时,硝酸钾溶液 200 克.恒温蒸发 10 克水时.析出 2 克硝酸钾;再恒温蒸发 10 克水,析出 2.4
克硝酸钾。求:
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若继续蒸发水 30 克,将析出多少克硝酸钾?
原 200 克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多少克溶质?
【答案】24g;7.2g;71.6g。
【解析】(1)先蒸发 10g 水,析出 2 克硝酸钾晶体;在恒温下,继续蒸发掉 10 克水,析出 2.4 克硝酸
钾晶体,说明第一次蒸发前是不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掉 10 克水,析出 2.4 克硝酸钾晶体,即:100g 水中只能溶解 24g 硝酸钾,100g 水中最多只能溶解 24g,所以 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24g。
(2)若继续蒸发水 30 克.将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为:2.4g×3=7.2g。
(3)原 200 克硝酸钾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200-10)g÷10g×2.4g+2g=71.6g


生活中的下列事件,利用了溶解原理的是( C )
A.将硬水变为软水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D.海水晒盐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B )
A.花生油 B.氯化钠 C.冰 D.面粉
现对某物质 A 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 10 克水析出 a 克固体,若蒸发 20 克水析出 b 克固体,若蒸发 30 克水析出 c 克固体.则下列各关系式正确的是( B )
A.c=a+b B.c=2b﹣a C.c=2b+a D.c=2a+b
在 20℃时,将 18.6 克 A 物质放入 50 克水中充分搅拌,有 1.6 克 A 物质未溶解.则 20℃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D )
A.37.2 克 B.18.6 克 C.34 D.34 克
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 100g 水,无晶体析出,再蒸发掉 100g 水后,析出 20g 硝酸钾固体.则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D )
A.一定等于 20g B.一定不等于 20g C.小于或等于 20g D.大于或等于 20g
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 10℃含 l00g 水的澄清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 60℃(水的蒸发忽略不汁),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溶液变为不饱和 B.会有溶质析出 C.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溶液仍饱和
炎热的夏天,小青打开冰箱,从 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杯底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 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 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4℃时,a 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室温下,b 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有一杯 t℃时的硝酸钾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 x 克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有 y 克没有溶解;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 2 克水再冷却至原温度,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 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C )
A. 克 B. 克 C. 克 D. 克
已知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现在 20℃下用蔗糖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该蔗糖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若要让试管中的蔗糖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办法不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生石灰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答案】一定;④
【解析】由图示可知,有未溶解的蔗糖,该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能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生石灰,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会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析出的蔗糖,故不符合题意
如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石灰水的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存在.若向试管外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请分析推断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
【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试管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故固体减少;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固体增多.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氢氧化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试管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升高,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氢 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乙试管中固体增多。
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的气泡由瓶口逸出,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 .20℃,100KPa 时, 氧气的溶解度为 0.031,则该条件下 1 升水可溶解氧气 升,即达饱和状态.在相同条件下,氮气的溶解度为 0.015,这说明氧气比氮气 (难或易)溶解于水.
【答案】减小,增大,0.031,易.
【解析】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打开 汽水瓶盖时,有大量的气泡由瓶口逸出,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20℃,100KPa 时,氧气的溶解度为 0.031,则该条件下 1 升水可溶解氧气 0.031 升,即达饱和状态.在相同条件下,
氮气的溶解度为 0.015,则该条件下 1 升水可溶解氮气 0.015 升,即达饱和状态,这说明氧气比氮气易溶解于水.
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b、c、d 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②t2℃时,25g 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g.
③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答案】30;15;加水或升温。
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现有常温下 B 的不饱和溶液,在只要求保持其中溶剂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将其变成饱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有 .
现有一杯 t1℃时含 A、B 两种物质且均饱和的混合溶液,若要从中分离出少量 A 的纯净物,其操作方法是 .
【答案】加入溶质;降温结晶。
如左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右图所示两个烧杯中各盛有 2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方法中能使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A.溶解时搅拌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增加水的质量
在 80℃时,将 55 克甲物质放到 50 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克.
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使接近饱和的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当温度由 20℃升高到 60℃时(不考虑水分蒸发),B 烧杯中固体质量增多,则 B 烧杯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甲”或“乙”).
【答案】(1)B;(2)100;(3)升温;(4)乙。
20℃时,将质量均为 10g 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 5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1,加热到 50℃时现象如图 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3.
(1)P 点的含义为 ;
(2)M 表示 的溶解度曲线(填甲、乙);
图 2 中,甲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g;(保留到 0.1%),甲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甲固体质量最多为 g;
图 2 中,恒温下,将甲溶液恰好转化为饱和溶液,需要蒸发 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1 中,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图 2 中,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图 2 中,两溶液降温至 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
【答案】(1)30℃,M、N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甲;(3)16.7%,12.5;(4)27.8g;
(5)ABC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50℃时,把 50g 乙物质放入 10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2)要使 50℃时接近饱和的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答一种).
(3)50℃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10℃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答案】①b>a=c;②不能;23.1%;③c;④蒸发结晶;⑤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