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随州市吴山一中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随州市吴山一中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随州市吴山一中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1.(3分)下列选项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冰融化成水、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B.矿石粉碎、锅炉爆炸
C.汽油挥发、剩饭变馊
D.粮食酿酒、灯泡发光
2.(3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量取26.0mL液体 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 D.闻气味
3.(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D.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4.(3分)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冰、干冰、食醋 B.氮气、氧气、空气
C.水银、水、大理石 D.金刚石、高锰酸钾、盐酸
5.(3分)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一定是(  )
A.氮气 B.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C.氧气 D.难溶于水,比空气重
6.(3分)如图表示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 CO2 是生成物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 CaO 起催化作用
7.(3分)通过对CO和CO2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B.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C.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D.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则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8.(3分)某黑色固体粉末放在试管中加强热后,发现有红色固体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试管中的黑色粉末可能是(  )
A.氧化铜
B.二氧化锰
C.木炭粉
D.氧化铜和木炭粉的混合物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9.(3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气分子   ;
(2)氢氧根离子   ;
(3)3个硫原子   ;
(4)氧化铁中铁的化合价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0.(4分)我国最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质消毒可用二氧化氯、臭氧替代氯气等传统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红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氯常用硫酸双氧水法制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H2O2+H2SO4═2ClO2+Na2SO4+O2+2H2O,现需要135kg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
(1)二氧化氯(Cl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理论上需要含H2O250%的工业级过氧化氢多少千克?
四、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1.(5分)推断题:如图是九年级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A与C都是由相同两种元素组成的液体,A、C、E、G也为化合物,G为红棕色粉末,F为金属单质,其余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省略。请根据如图推断:

(1)A的化学式   、E的化学式   ;
(2)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2.(4分)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元素符号为Br.

(1)在图中x=   ,Br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如图2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13.(2分)如图是用来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式示意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仔细观察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上述示意图,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请写一条)

六、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4.(8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①   ②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写出该反应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式:   。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D收集氧气时,当气泡   冒出时,才能收集。当不再产生气泡时,试管底部仍然有黑色固体,把黑色固体分离出来并干燥后称量,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这说明了该黑色固体具有的性质是:   。
(4)实验室也常用上述实验装置B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推测其反应物是(填序号)   。
A.CaCO3固体 B.大理石和稀盐酸溶液 C.CO气体和氧气
(5)收集完氧气后,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①如图F所示,取一根光亮细铁丝,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理由是   )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收集该瓶氧气,最好选用收集装置中的D,理由是   。
②如图2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图④在整个实验设计中的意图是   。

(6)如图3所示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多功能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
A.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应该由导管   通入;
B.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   ;
C.瓶中先充满水,将氧气由导管   通入,可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随州市吴山一中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1.【解答】解:A、冰融化成水、分离空气制取氧气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B、矿石粉碎、锅炉爆炸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C、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剩饭变馊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解答】解:A、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3.【解答】解: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B、氯化氢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而氢气和氯气混合是混合物,B错误;
C、氯化氢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故C错误;
D、一个氯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氯化氢是由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A。
4.【解答】解:A、冰(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氧化物,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水银(Hg)是由汞元素组成的单质,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氧化物,大理石是由碳酸钙以及其他杂质组成的混合物,故C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是含氧的化合物,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解答】解:A、氮气不溶于水,可以用用排水法收集;氮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B、应该是难溶于水,比空气密度大。故选项错误;
C、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是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不止氧气一种。故选项错误;
D、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一定是难溶于水,比空气重。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解答】解:反应后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质量都减小了,是反应物,碳酸钙的质量增大了,是生成物,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中二氧化碳是反应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氧化钙在反应中不是催化剂,是反应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7.【解答】解: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说法正确;
B.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说法正确;
C.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说法正确;
D.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则物质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说法错误;
故选:D。
8.【解答】解:A、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加强热后不会有红色物质生成,也不会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加强热后不会有红色物质生成,也不会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木炭粉在加强热下,没有红色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D、木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加强热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有红色物质生成,同时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9.【解答】解:(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气分子可表示为:2N2.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OH﹣.
(3)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硫原子表示为:3S.
(4)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铁中铁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2O3.
故答案为:(1)2N2;(2)OH﹣;(3)3S;(4)2O3.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0.【解答】解:(1)二氧化氯(Cl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5.5+16×2=67.5;
(2)设需要含H2O250%的工业级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NaClO3+H2O2+H2SO4=2ClO2+Na2SO4+O2+2H2O
34 135
50%x 135kg

x=68kg
故答案为:(1)67.5;
(2)需要含H2O250%的工业级过氧化氢的质量为68千克。
四、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1.【解答】解:(1)能够通电产生B和D,所以C为水,F为金属单质,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单质D,所以D是氢气,B是氧气,红棕色粉末G会与E反应生成金属单质F,所以G是氧化铁,F是铁,E是氧气和碳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A与C都是由相同两种元素组成的液体,所以A就是双氧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的化学式是H2O2,E的化学式是CO;
(2)反应④是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3)反应③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O2+2C2CO;
(4)反应⑤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故答案为:(1)H2O2,CO;
(2)置换;
(3)O2+2C2CO;
(4)3CO+Fe2O32Fe+3CO2。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2.【解答】解:(1)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35=2+8+18+X,所以X=7;在汉字中带钅字旁(汞和金除外)属于金属元素,其它属于非金属元素;所以溴属于非金属;
(2)最外层电子数是8(一个电子层的是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所以C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所以与溴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是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1)7;非金属;(2)C;E.
13.【解答】解:
(1)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燃烧生成了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2)由上述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等。
故答案为:
(1)2H2+O2 2H2O;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合理即可)。
六、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4.【解答】解:(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试管;长颈漏斗;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答案为:A;KMnO4K2MnO4+MnO2+O2或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D收集氧气时,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当不再产生气泡时,试管底部仍然有黑色固体,把黑色固体分离出来并干燥后称量,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这说明了该黑色固体具有的性质是:不溶于水;故答案为:连续均匀;不溶于水;
(4)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B;
(5)①如图F所示,取一根光亮细铁丝,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理由是:防止消耗集气瓶内氧气,影响实验效果)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收集该瓶氧气,最好选用收集装置中的D,理由是;集气瓶底部需要留少量水,防止铁丝燃烧时炸裂瓶底;②如图2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图④在整个实验设计中的意图是:证明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答案为:①防止消耗集气瓶内氧气,影响实验效果;集气瓶底部需要留少量水,防止铁丝燃烧时炸裂瓶底;②证明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6)如图3所示,A.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应该由导管长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B.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C.瓶中先充满水,将氧气由导管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A、a;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C.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