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资料的能力,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能够上网的计算机,人手一台课改方向:尝试着在计算机房上科学课,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在科学课堂学习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力。比如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绘制电子小报的能力等,同时又能科学的认知有关月球的基本信息,达成科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每一颗星星都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那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回答。2.师:不错。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课件出示:月球)。3.在茫茫宇宙的无数星球中,月球只是一个小天体。但是,由于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对于地球来说,除了太阳之外,月球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卫星——月球》。(出示课题)二、探究:1.卫星、行星、恒星首先解决第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卫星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我们解答?相对来说,位置恒定不动,并且自己发光发热,称恒星,如太阳;自己不发光,围着恒星转,称行星,如地球;而围着行星转的,称卫星,如月球。2.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师:正以为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她的探索也没有停过。最早,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人们只能凭肉眼观察,想象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随着观察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对月球的观察越来越清晰。大家看,300多年前,即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第一次看见了月球表面,哪有什么月宫、桂花树啊。随着探测飞行器的发明,拍回了大量月球表面的照片,人们对月球的了解那就更加深入了,到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亲自登月的梦想,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就有了大量的科学数据,积累了许多关于月球的奥秘。今天,我们就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走近月球,了解月球。 3.说说你对月球的了解。 4.你还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奥秘?归纳总结板书:运动方向 地月距离 地形 体积、引力等基本情况 5.用什么方法去了解呢? 6.如果上网查找有关月球的基本信息,你们觉得可以输入怎样的关键词?如果输入月球基本情况,出现一大堆信息,怎样梳理我们需要的科学信息?建议:我们学习过制作电子小报,建议大家新建一个文档,页面设置横向,然后先分版块把有关月球的信息包括文字和图片进行收集、梳理,把你需要的复制粘贴下来。小报的排版、美化我们先不做,先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明白了吗?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分类整理。7.学生上网搜索有关月球的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三、交流研讨1.通过刚才这么长时间的收集和整理,现在你能跟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月球的哪些基本情况?我们还是分类来走近月球,了解月球吧。月球的运动方式怎样的?——自西向东逆时针围着地球转,用一幅图可以很清晰地表示。月球的地形呢?——以环形山为主,还有没有一滴水的月海有关月球的基本数据,你又了解到哪些?——都说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地月之间到底有多少距离?平均384400千米是个怎样的概念呢?我们看一张图。体积大小?怎样对比质量大小对比图引力大小2.同学们是否发现,老师在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数据的整理上,还将有关月球的基本数据跟我们熟悉的地球进行对比,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对月球更加了解。同学们以后也可以用这样作对比的方法来解读一些不熟悉的数据或者事物。3.有关月球的奥秘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靠今天一节课不可能全部了解。老师希望我们学习用多种方法去走近月球,去探索月球,为将来的航天、探月工程作出贡献。最后,老师想布置个接下来的作业:制作月球小报。把有关月球的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合理的排版和美化,至于制作电子小报的技术问题,下节课请罗老师再帮帮大家。到时候,老师帮大家把月球小报打印出来,既作为我们学习的资料,又可以展示的作品。现在要做的是:保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