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细胞代谢调节遗传生态全国卷Ⅰ8.315.337.5228.3全国卷Ⅱ30.62527.88.3天津卷16.78.327.816.7北京卷8.38.325258.3重庆卷8.337.516.729.28.3主干知识在2007年高考理综不同试卷中的比例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天津卷北京卷重庆卷四川卷生命物质基础31生命结构基础122新陈代谢5302、6331生命活动调节1、30(Ⅱ)1430(Ⅰ)生殖发育4遗传变异进化31311293031生态3531(Ⅰ)413调节免疫22、33315光合作用生物固氮30(Ⅰ)31(Ⅱ)30(Ⅱ)基因工程4302细胞工程531微生物发酵工程430题号分值07年考查方向06年考查方向05年考查方向16神经冲动的传导动物生命活动的条件(下丘脑)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出现差异的原因26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的特点二次免疫中抗体浓度的变化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3和C4含量的变化36种群增长曲线的含义和特点动物细胞培养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46谷氨酸发酵的特点和应用生态因素及种群增长曲线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种类、数量以及影响因素56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基因工程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30Ⅰ11C3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验设计)(22分)动物激素(胰高血糖素)调节(实验分析)(21分)Ⅱ1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31Ⅰ4伴性遗传的特点显隐性的判断、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判断(实验分析)(20分)显隐性的判断(实验分析)有角牛和无角牛(21分)Ⅱ12伴性遗传的基因型推导和杂交遗传图解的书写(16分)课件8张PPT。“单曲线”复习举例河北昌黎县第一中学 张云佐曲线走势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减少 变量关联 ①酶的活性——PH ②酶的活性——温度 ③生长速度——生长素浓度 ④种群增长率——时间(S型增长曲线) 曲线走势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变量关联①种群数量——时间(在无环境阻力时) ②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总数——时间 ③二分裂产生的细菌总数——时间 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群落复杂程度 曲线走势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减少变量关联①杂合子比率——杂合体自交代数 ③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复原程度 ⑤青蛙胚胎细胞体积——细胞数目 ⑥排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 ②酵母菌产生酒精的量 ——O2的浓度④恒温动物耗氧量——温度 曲线走势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趋于平缓。变量关联①光合作用强度——CO2浓度③矿质元素吸收速率——O2浓度⑤种群数量——时间(自然状态下)②光合作用强度——光照强度④ATP产生速率——O2浓度曲线走势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变量关联①酵母菌CO2产生速率——O2浓度③种群密度——杀虫剂使用时间⑤水果有机物消耗量——氧气浓度②种子萌发时的干重——萌发天数④DNA的溶解度——NaCl浓度曲线走势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纵坐标的变量基本保持恒定变量关联①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时间②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时间曲线走势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趋于平缓,到一定阶段以后纵坐标变量有下降趋势。变量关联②可再利用元素在叶片中含量——叶龄①矿质元素吸收速率——离子浓度③光合作用速率——叶龄例题:某家族有个体分别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甲病基因A、a ,乙病基因B、b,查明6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问:①甲病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是 性遗传病。②乙病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是 性遗传病。③8和9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 ④假如8和9 婚配,子女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 ,正常的概率是 ,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课件40张PPT。2008高考备考之我见1、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反思2、2008高考命题趋势的分析3、高考复习的实践与思考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 一、2007高考试题考点分布: (1)试卷内容回顾 (2)试题考查的内容及分值分配 (3)2007年高考理综生物不同内容在试 卷中的分布情况 (4)主干知识在2007年高考理综不同试 卷中的比例 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4.通过发酵到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溶氧的氨酸棒状杆菌。下面在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5.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30 I.(11分)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照光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 叶肉细胞(1分)被染成 蓝色(1分),被染色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1分)。由此可知,玉米属于C4(1分)植物,小麦属于C3(1分)植物。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C3和C4(2分)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2(2分)种,即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2分)。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II.(15分)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用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1)参与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在该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3分)和高于高浓度的范围的增加一系列的浓度梯度(3分),以及在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3分);原因是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2分),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2分)。(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的一部分叶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扦插枝条的蒸腾作用(1分),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湿度(1分),避免扦插枝条干枯。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31.(16分)回答下列I、II问题:I.(4分)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 雌 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雌 蝇。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 X _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所以白眼这个性状表现伴性遗传。II.(12分)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1)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XbYb ,雌性的基因型是XBXB ;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XBYb ,雌性的基因型是XbXb ,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Yb ,刚毛雌蝇的基因型是XBXb 。(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试题考查的内容及分值分配见下表: 2007年高考理综生物不同内容在试卷中的分布情况(数字代表题号) 主干知识在2007年高考理综不同试卷中的比例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二、2007年全国卷Ⅰ试题分析: 1、试卷基本体现了“保持稳定,稳中有变”的命题思路 (1)试题内容保持稳定 (2)试题编排形式发生变化 (3)分值分配变化(4)考查形式和内容变化(5)答案文字量减少试题内容保持稳定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取材立足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学生见到试题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又有利于考查能力。 试题编排形式发生变化全国卷Ⅰ生物学科的试题,表面上仍然分为在5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共计72分,与往年试题保持一致。其中第30题的两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在本质上毫无联系,实质上是2道题;第31题也分为2小题,但二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都属于遗传的内容。 分值分配变化04和06年2个小题分别为22分和20分、05年各为21分,今年30题为26分,第一问11分、第二问15分;第二题为16分,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考查形式和内容变化今年的第31题的第Ⅱ小题却在Y染色体上也标出了相关基因(05年,广东试卷考查过类似内容)。对于实验设计题,也没有延续近2年的长篇大论的答题模式,而是改为填空和简述的形式考查。但通过实验改错的形式考查了如何对实验进行合理的分组处理。对实验及实验设计的考查这类命题与已有的知识水平关系不大,但与能力水平及训练方法有密切关系,往往成为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近年全国卷不常考的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内容也在选择题第4题进行了考查。 答案文字量减少2005年,30题201字,31题379字,合计580字;2006年,30题320字,31题300字,合计620字;2007年,30题177字,31题180字,合计357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答题,又有利于判卷标准的统一和准确性的提高,也给学生增加了思考时间。 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2、2007 高考卷仍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重点考查目标,依旧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1)直接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依托教材所讲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图、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的转化能力。(3)试题考查的中心不变 (4)选修内容增加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选择题2、4分别考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关系。谷氨酸的发酵过程及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比例协调的问题,直接取材于课本内容。图、文的理解和信息的转化图表类试题在历年高考中表现出较好的区分度,同时承担了文字所难以承担的考查功能。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利用图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选择题1、3、5。解决图表类试题仅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是不行的,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考查的中心不变细胞与细胞工程、代谢与调节、免疫、生态、遗传与变异等板块知识依然是考查的重心。其中遗传内容连续四年都在考查,如04年考查柿子椒外形、颜色、味道的遗传问题,05年有角牛无角牛的显隐性推断,06年果蝇基因染色体位置的推断,由此可见,高考不回避、也无法回避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 选修内容增加在5个选择题中有3个(2、4、5)题的考点都属于现行选修本教材的知识内容,在2道非选择题中,第30题的第Ⅰ小题也属于现行选修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这是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向已经(或即将)实行的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也预示在新的高中课改过渡过程中选修本的教学内容不容忽视并应加强的导向作用。 第一部分: 2007高考试题的回顾与分析3、保持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当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改造而设置新情景的试题,考生若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包括教材中的隐含知识),是难以应付的。(2)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自教材但背景知识上超出教材的试题,能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设置新情景如试题1的神经兴奋传导,就是教材中图形的变式。第30题的第二问,实验改错实际上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学生做题、推理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第一,课本上写的,老师课堂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二,试题中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并且该信息优先于教材的信息和结论。有些同学紧紧扣住课本的生长素浓度的作用效果曲线,不应该有两组生长效果与蒸馏水一样,陷入思维的陷阱。课本上的图表示的是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影响,而试题要求的是对扦插生根的影响,浓度过低和浓度过高的抑制效果观察不到生根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自教材如31题。该题的知识明显超出中学教材所讲述的伴性遗传,因为XY染色体等位基因的遗传高中是不讲的,但该题考查要求掌握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水平,所涉及到的分析和推理方法是学生所熟悉的。由于借助了新材料创设了新情景,对缺乏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的考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第二部分:2008高考命题趋势的分析 重视双基,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图像、图解、表格等形式的题目仍然是考试的重要形式继续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重视双基,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仍是高考命题的基础,但对于双基的考查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把双基知识放在特定的情景中考查。生物试题没有知识简单的再现的题目,都是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分析、判断和解决新情景问题的。图像、图解、表格试卷中的图像、图解、表格或曲线等考查形式对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有效,所以这类题目不会减少。应该加强依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作图、列表、画曲线等训练。 继续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尤其实验原理是以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为基础,这样做即降低试题的难度,又侧重能力的考查;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考查,把教材上的实验方法扩展到实际中去;出现实验分析和纠错、实验评价类试题。 第三部分:高考复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高考复习阶段的划分高考复习分成三个阶段:一轮复习系统串讲;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三轮复习考前冲刺。第三部分:高考复习的实践与思考二、在复习备考中易出现的问题 1 没有明确高考命题的趋势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2 过分依赖参考书,忽视教材3 忽视解题思路与方法没有明确高考命题趋势和考纲要求上海的教材与河北有很大的不同,教材的编排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高于河北,教学的要求也不同。另外新课程试验区的试题只能作为参考。在复习中涉及此类问题要慎重和果断取舍。 过分依赖参考书,忽视教材不可否认,一本好的参考书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现在的教辅市场中,各种资料鱼目混杂,很难保证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和缺陷。有些试题一错再错,对课本的内容断章取义,误导学生。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写队伍和教辅资料的编写队伍是不同的层次人员。教材的编写队伍集中了全国著名教材研究专家,大学教授、中学教学资深教育教学专家等一流师资队伍。教材是命题的依据,教辅是针对不同群体的辅导性参考资料。 忽视解题思路与方法不少学生错误地以为复习就是做题,有的甚至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题。高考题包括容易题、中档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练习是检测、矫正、总结、提高的反馈过程,是为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和步骤,而不是一种任务和结果。在处理练习的过程注意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做到精做一题,熟悉一类的效果。 第三部分:高考复习的实践与思考分析 三、一题两纲三本,把握高考方向。一题是指高考题两纲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三本是指三册课本教学中的特殊问题第三部分:高考复习的实践与思考分析四、注重基础知识教学1、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让学生吃透课本 读标写 2、选好用好复习资料 3、注重知识间联系,做到融会贯通 注重章节内容的联系 注意必修和选修的联系 4、重视实验改进、分析和设计类题目第三部分:高考复习的实践与思考分析五、对高三课堂教学的认识1、转变复习方式知识讲解(举例)2、重视方法指导 练习举例3、训练实验设计4、试题的编制和讲评第三部分:高考复习的实践与思考分析五、知识点分类复习模式探讨谢谢大家!1.水与新陈代谢 (1)水分的吸收 ①吸水原理:吸胀作用、渗透作用 吸胀作用靠亲水性物质吸水,如干种子、分生区细胞;与细胞死活无关;亲水性强弱规律: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不具亲水性;渗透吸水要有半透膜、浓度差;渗透装置变式问题。 ②吸水的部位和动力植物:主要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其次还有叶片;动力为蒸腾作用和根压。动物:人和高等动物靠消化道中的胃、小肠、大肠吸收,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等。 ③蒸腾作用、吸水与吸收矿质元素的关系 蒸腾作用为水和矿质元素的运输提供动力,与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无直接关系,但有利于水和矿质元素的运输。 (2)水分的运输 植物主要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运输,这种方式速率快。高等动物则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运输水分。 (3)水分的利用与产生 ①新陈代谢利用水(消耗水)的生理过程及结构 a.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水解) 多糖的消化,即“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蛋白质的消化,即“蛋白质→氨基酸”;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脂肪的消化,即“脂肪→甘油、脂肪酸”;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b.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元的分解过程消耗水。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部位: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d.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部位:线粒体。 e.ATP的水解过程 部位: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等。②细胞中产生水的结构及代谢 a.在叶绿体的基质中通过暗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产生水。 b.在线粒体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 c.核糖体上通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作用产生水。 d.高尔基体上通过合成纤维素产生水。 e.细胞核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水。 f.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糖元时产生水。 g.ADP生成ATP时产生水。 (4)水的排出 ①植物:蒸腾作用(占95%~99%);叶片的吐水;随某些分泌物排出,如浆汁等。 ②动物: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汗液中的水;尿液中的水;随某些分泌物排出,如泪液、消化液等。 (5)小结:水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水既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也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所需要的水和产生的水在植物的整个水分代谢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如果缺水就使细胞内的环境变得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叶片缺水萎蔫后气孔关闭,外界CO2不能进入叶片内。2.植物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在农业生产实践及生活中的应用水分代谢(应用,命题素材)①对农作物合理灌溉,既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同时降低土壤溶液浓度,促进水分的吸收。②盐碱地中植物更易缺水或不易存活;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③夏季中午叶的气孔关闭,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过分蒸腾,影响光合作用。④农民在移栽白菜时往往去掉一些大叶片,是因为去掉几片大叶片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以避免造成失水过多而死亡,从而提高成活率。⑤糖渍、盐渍食品(如盐渍新鲜鱼、肉)不易变质。⑥医生注射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 矿质代谢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中耕松土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高根细胞的呼吸强度,从而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②适当施肥,可以及时补充土壤溶液中缺乏的植物必需的矿质离子;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可以提高产量、减少污染。③无土栽培植物是指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和其他设备栽培植物的方法。营养液是根据植物体生长发育所需矿质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培养液。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人工直接调节和控制根系的生活环境。④矿质元素与光合作用 分析N、P、Mg、K、Fe这些元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转移 (1)从反应式上追踪元素的来龙去脉①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②有氧呼吸反应式:分析氧的来源和去向,尤其是用18O做标记。(2)在具体过程中分析物质来源去向和能量来源去向[H]来源和去向来源:光合作用:来自于光反应中水的光解,发生于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形式为NADPH。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H]来自于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以及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的分解。去向: 光合作用:NADPH作为还原剂用于暗反应阶段还原C3化合物,形成糖类和水。呼吸作用:前两个阶段形成的[H]均被用于第三阶段还原氧气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ATP的来源和去向来源:光合作用:形成ATP所需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发生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在光反应中形成。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形成ATP,第三阶段最多。去向: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专用于还原C3化合物,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呼吸作用:三个阶段产生的ATP均作为直接供能物质用于生命活动。4.呼吸作用知识在生产实践及生活中的应用 ①对农作物中耕松土都是为保证根的正常细胞呼吸。 ②粮油种子的储藏,必须降低含水量,使种子处于风干状态,使细胞呼吸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消耗。同时避免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霉菌等微生物繁殖使种子霉变。 ③在果实和蔬菜的保鲜中,常通过控制细胞呼吸以降低它们的代谢强度,达到保鲜的目的。 ④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使光合作用的产物更多转运到有经济价值的器官中去,常把下部变黄的、已无光合作用能力但仍然消耗养分的枝叶去掉。 ⑤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在氧气充足和具有酒精底物的条件下,醋酸杆菌大量繁殖并将酒精氧化分解成醋酸。 ⑥陆生植物为什么不能耐受长时间水淹。 ⑦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5.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活动处于休眠期和风干的种子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当种子萌发时,由于浸水和急剧吸水,导致种皮通透性增加而使得足够的氧气能进入种子内部。种子在萌发初期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量的逐渐增加,便以有氧呼吸为主,而且呼吸速率越来越快。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酶活性很强,尤其是水解酶类十分活跃,使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等难溶性的大分子物质水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6.曲线分析及应用①酶活性与温度、pH的关系 ②ATP产生量和氧气浓度的关系③光照强度④光合面积在生产上的应用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徒长封行过早,使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温室栽培植物时,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⑤二氧化碳浓度在生产上的应用温室栽培植物时适当提高室内CO2的浓度,如释放一定量的干冰或多施有机肥,使根部吸收的CO2增多。大田生产“正其行,通其风”,即为提高CO2浓度、增加产量。⑥温度在生产上的应用(1)适时播种;(2)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3)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之一⑦叶龄在生产上的应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都是根据其原理,又可降低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⑧多因子影响 含义: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的其他因子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充加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总之,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增加光照强度,调节或增加CO2浓度来充分提高光合效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7.C3和C4植物①叶结构:C3植物叶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C4植物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与叶肉细胞排列成两全花环型结构。②光合作用场所:C3植物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中;C4植物光反应在叶肉细胞,暗反应在维管束鞘细胞。③CO2补偿点: C4植物CO2补偿点低,能利用较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④实验设计:探究或验证C3和C4植物淀粉产生的部位。8.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适当复习初中生理内容,可以通过录像学习呼吸、循环、消化和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重点器官:肝脏、肾脏、肺、小肠,分析血液成分、代谢与物质变化等内容。以习题带复习高中知识。9.实验研究方法①检测淀粉的相关实验的一般步骤:叶饥饿处理→实验(照光)处理→叶片脱色→漂洗后染色、观察②同位素标记法:研究物质变化过程和运输途径。③光合作用过程中实验条件的控制:利用NaHCO3溶液提供CO2;利用NaOH溶液吸收CO2,密闭装置中,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变化反映光合作用过程中气体总量的变化。④在呼吸作用研究中,一般选取非绿色器官、组织或在暗室(遮光条件下)进行研究。④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用水体pH变化衡量,用指示剂变色表示。(1992年32题)10.选题举例。下图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图解,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①是 吸收过程,完成此过程主要是 细胞,此细胞具有 ,细胞液的浓度必须 土壤溶液的浓度,绿色植物完成此过程主要依靠 。(2)②是 过程,必须通过 结构才能进行。②过程与①过程的关系是 。 (3)③是 过程,发生此反应的场所是在叶绿体结构中的 ,各种色素中,能够从水分子中夺取电子的是 ,该物质此时成为一种强 剂。水分解产生的H+将传递给 ,形成 。(4)④是 ,形成时需由 作用和 作用提供能量,在细胞器 和 中形成,所以这两种细胞器被称为能量 器。(5)⑤是 过程,需要在 和 (填编号)的参与下才能进行。若CO2的量突然减少,将影响编号 的进行, 的含量将上升。伴随⑤过程的物质变化而发生的能量代谢主要是 。(6)松土有利于图中 过程的进行,若遇低温或被水淹时,将影响⑦的进行,而对①影响不大,⑦应是 过程:⑦的顺利进行主要是依赖 这一项生理活动。(7)⑧、⑨、⑩全过程中产生的相同物质有 ,⑧过程一定有 参与。细胞中决定C6H12O6向⑨过程还是向⑩过程进行的物质是 。(8)、、分别表示代谢过程中 、 、 。若某绿色植物茎光合作用制造出的葡萄糖经⑧过程后,可提供 kj的能量转移到ATP中。(9)若该图表示玉米植株的新陈代谢,则在图中 之前具有 途径。玉米叶片中,围绕维管束的是 细胞。(10)假设在白天,该植物产生和吸收CO2的量相等,那么,在自然条件下,这棵植物能否长期存活?请说明理由 。基因(1)认识基因①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载体。③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④基因中碱基序列代表“遗传信息”。⑤基因表达的含义:遗传信息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结构上,从而体现性状。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表达。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直接控制蛋白质结构;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2)基因表达过程①转录a以基因的一条链(固定的)为模板转录出一条信使RNA,转录多次形成多条相同的信使RNA。不必引入信息链和非信息链,个别解答。b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U G-C c 原料为4种核糖核苷酸。d 信使RNA是单链结构。e 转录后,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转变为信使RNA中的信息。 ②翻译a 场所 核糖体 b 模板 直接模板信使RNA c 密码子位于信使RNA上 d 信使RNA决定氨基酸种类、顺序 e 转运RNA每次携带特定种类的氨基酸一个 f 转运RNA用其中三个碱基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识别出氨基酸所放位置 g 氨基酸之间通过缩合形成肽键,形成肽链。③密码子(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a 地球上生物通用一套密码子,说明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是基因工程目的基因表达的理论基础。 b 信使RNA必须有起始密码子(决定氨基酸,肽链中间也可以使用)和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c 同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因而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61种。d 信使RNA上的一个密码子改变不一定引起氨基酸种类改变,不一定引起蛋白质改变。学生分析说明,该问题可以发散,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e 已知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不一定清楚基因的碱基组成。原核基因或真核基因情况不一样。总结:①模板问题(DNA复制、转录、翻译);②碱基互补配对问题(DNA复制、转录、翻译)③互补配对方式④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再如:单曲线常见类型:类型1.曲线走势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减少变量关联①酶的活性——PH;②酶的活性——温度;③生长速度——生长素浓度;④种群增长率——时间(S型增长曲线)类型2.曲线走势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变量关联①种群数量——时间(在无环境阻力时);②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总数——时间;③二分裂产生的细菌总数——时间;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群落复杂程度类型3.曲线走势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减少变量关联①杂合子数量——杂合体自交代数;②O2的浓度——酵母菌产生 酒精的量;③可再利用元素——叶龄;④恒温动物耗氧量——温度;⑤青蛙胚胎细胞体积——细胞数目;⑥排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⑦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复原程度类型4.曲线走势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趋于平缓。变量关联①光合作用强度——CO2浓度;②光合作用强度——光照强度;③矿质元素吸收——O2浓度;④ATP产生——O2浓度;⑤种群数量——时间(自然状态下);⑥反应速度——反应底物类型5.曲线走势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变量关联①酵母菌CO2产生——O2浓度;②种子萌发时的干重——萌发天数;③种群密度——杀虫剂使用;④DNA的溶解度——NaCl浓度;⑤水果有机物消耗量——氧气浓度类型6.曲线走势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纵坐标的变量基本保持恒定变量关联①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时间;②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时间类型7.曲线走势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时,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趋于平缓,到一定阶段以后纵坐标变量有下降趋势。变量关联①矿质元素吸收速率——离子浓度;②Mg在叶片中含量——叶龄;③光合作用速率——叶龄①如何挖掘教材中潜在实验设计内容验证某元素是植物体的必需矿质元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厌氧细菌在有氧时,发酵作用受到抑制。生长素的生理(果实发育,枝条生根,根向地性,茎背地性)生长素处理获得的无籽果实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可遗传的变异。证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证明: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非生物成分;温度(光照、氧气、pH)与蛙受精卵的孵化率的关系。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中,二倍体做母本,四倍体做父本能否培育出同样品种的三倍体无籽西瓜。②挖掘生活、生产中潜在实验设计探究:大棚蔬菜中的塑料薄膜的最佳颜色。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氧含量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大棚种植中温度如何控制才有利于植物生长,根据水稻、白菜生长中对N的需求量,制订出合理施肥的措施。新鲜叶类蔬菜常残留有水溶性有机农药,人们常把蔬菜浸泡清水中一段时间即可大大减少农药残留量,是否浸泡的时间越长越好,设计实验加以证明。用多种方法证明你买回的丝绸是蚕丝。1.(第二册30页)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校园向阳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而生长在校园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为了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的叶形的影响,请你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埋入潮湿的沙土中催芽,可进行无性繁殖。(1)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①在校园的向阳处选取生长良好的蒲公英,将其连根刨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埋入装有潮湿沙土的花盆中催芽。③待蒲公英发芽后,分别移栽到装有相同肥沃土壤的花盆A和花盆B中,将A花盆放在___________,B花盆放在荫蔽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与结论①如果A、B两盆蒲公英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说明___________。②如果A盆蒲公英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而B盆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4)讨论:①本实验步骤中第②步是让蒲公英进行无性繁殖,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做完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本实验方案不是很严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请你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简要补充相关步骤。1.(1)蒲公英的叶形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或蒲公英的叶形只受环境影响,或蒲公英的叶形只受遗传因素影响)(2)②在同一直根上切取相似(或相同)的数段,分成数量相同的二组(或在同一直根上切取相似(或相同)的两段)③向阳处④培养期间其它生长条件相同且适宜⑤蒲公英的叶形(3)①蒲公英的叶形只受遗传因素影响(或蒲公英的叶形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②蒲公英的叶形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影响(答蒲公英的叶形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给分)(4)①保证两组蒲公英的基因型相同②方案I:在校园的荫蔽处选取生长良好的蒲公英,作为实验材料,其它步骤与上述实验相同。方案II:切取B盆蒲公英的一段直根,催芽后,移栽到A花盆处于的环境中,观察其叶形的变化。(其它方案如合理也可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主干知识比例.doc 内容分布.doc 分值分配表.doc 单曲线举例.ppt 方法指导举例.doc 河北省2008备考.ppt 知识点分类复习模式探讨.doc 知识讲解举例.doc 训练实验设计.doc 重视实验改进.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