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的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将有无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通过前两课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学习,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寻找淀粉的踪迹,通过学生品尝米饭,对淀粉、碘酒的观察,使用碘酒检测淀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学生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部分已经学过淀粉的检验方法,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上的帮助。学生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动手、动脑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辩证推理的能力,细致观察的能力等,所以本课的活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在米饭咀嚼后为什么会变甜及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产生新物质,学生理解和认识上会遇到困难,这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及老师的指引。【教学目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的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将有无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通过前两课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学习,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寻找淀粉的踪迹,通过学生品尝米饭,对淀粉、碘酒的观察,使用碘酒检测淀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了麦芽糖。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可以转化为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这种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尝米饭的味道,知道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发生了反应,而且这一反应属于化学变化。2.通过看、闻、摸的观察方法,知道淀粉是白色、粉末状的,碘酒是棕色的,有刺激性气味。3.运用淀粉与碘酒相遇会发生颜色改变的现象,去检测一些常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中大多数食物都含有淀粉,感受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尊重实验结果,实事求是。【教学重难点】重点:米饭在口腔里唾液的作用下会变成麦芽糖及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难点: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产生新物质。能根据现象判断变化的种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米饭一碗、淀粉一包、碘酒一瓶、表面有塑料薄膜的白纸一张(涂上固体胶)、滴管一支、喷雾器一个。小组准备:米饭一碗(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分到一勺)、碘酒一瓶、滴管一支、淀粉半碗、食物一盘(马铃薯、番薯、玉米、黄瓜、蚕豆、香蕉、苹果、花菜、胡萝卜、青菜、刀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小魔术:在一张已经涂有固体胶的白纸(表面有塑料薄膜)上喷洒棕色液体(碘酒),请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2.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现象)3.师:同学们,刚刚运用了看的观察方法,在我们科学中还有哪些观察方法? 生:闻、听、摸、尝。(预设)二、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许多物质,比如,米饭和馒头是我们的主食,几乎要天天吃它们,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在咀嚼米饭或馒头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或发现?(生尝试回答)现在,我们再来亲自试一试,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会变味的米饭:1.咀嚼米饭,体会米饭味道的变化。a.先用清水先漱口。b.用小勺取一小勺米饭,先嚼两下。体验是什么味道?c.不要急着咽,多嚼一会儿,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会体验到什么?师:大家体验到了什么?这些事实又说明了什么?小组同学先交流一下。2.交流咀嚼米饭获得的体验——味道变甜了。(每小组1名同学报告交流)屏幕出示思考的问题:(1)米饭刚开始是甜的吗?(2)米饭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甜味?(3)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了什么?3.米饭为什么会变甜?教师谈话:米饭在咀嚼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变甜,科学家早已为我们解开了其中之谜,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咀嚼米饭为什么会有点甜味?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板书:米饭在唾液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化学变化。【设计说明:让每一位学生都亲历活动的过程,这种学生最熟悉的活动能直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二)米饭、淀粉和碘酒:教师谈话:资料告诉我们,这种化学变化原来是米饭中含有的淀粉和唾液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大家对淀粉熟悉吗?(板书:淀粉)以前我们学过关于淀粉的什么?(生试着回答)淀粉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它有什么特点呢?这是这节课我们来探究的另一个问题。(板书:淀粉)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它?(学生尝试回答)科学课中我们认识一种物质,了解它的特点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是什么?(观察、实验等)现在我们先通过观察的方法来认识一下淀粉。小组一名成员来领取一份淀粉。提示:小组成员先交流观察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观察到的信息,比一比哪个小组获得的信息多。1.观察淀粉。(1)学生观察淀粉。(2)交流观察结果。(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师:哪位小能手可以把同学们观察到的信息有顺序的整理一下:比如用眼看是怎样的……(我们用眼睛看它的颜色是---白色;状态是---粉末状固体;用鼻子闻---无明显气味;用手捻---光滑;尝---无味,仔细品尝---淡淡的甜味。)2.淀粉与碘酒混合的实验。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观察了解了淀粉的一些特征,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还可以利用什么办法来了解?(实验)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材料是碘酒,各小组成员来领取一份。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用眼看----棕黄色的液体;用鼻闻---碘酒特有的气味。)那么现在我们怎么来做实验?(生试着回答:把碘酒滴在淀粉上看一看)做实验我们就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是,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实验中需注意的事项)(1)学生分小组实验。(2)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并解释这一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学生交流)(3)在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结果。(变色的原因是什么)(板书:淀粉+碘酒)教师小结:现在我们还无法证明生成的是一种新物质,不过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它是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淀粉遇碘酒所发生的变化应是化学变化。3.验证米饭中有淀粉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米饭里面主要的成分是淀粉,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米饭里滴上碘酒)(1)指导学生实验。(滴管不能碰到米饭)(2)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三、检验生活中的其他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教师谈话:米饭里含有淀粉,我们生活中的其他的物质是不是都含有淀粉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呢?(滴碘酒)那我们现在就检验一下好不好。(教师出示实验要求)1.学生分小组实验检验。2.汇报交流检验结果。3.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推断,含有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以后变色,那么我们以后就可以利用这一现象来鉴别有哪些物质里面会含有淀粉,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进一步的来研究。【设计说明:此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实验、推理等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再思考等方式收集和获取资料,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四、撰写实验报告: ?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汇报。五、激趣拓展:教师谈话: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这一特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检验淀粉或碘酒,还有更多的用途呢。现在老师为大家变一个魔术,看谁能破解其中的秘密。1、你们还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色的这个特性在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用处? 生:我听说过在革命时期,为了安全传递消息,人们利用淀粉来写无字密信。其实淀粉的这一特性还可以用淀粉解碘中毒。 ?2.教师做“无字纸魔术”。3.学生尝试解释。4.教师谈话:在过去战争年代,地下工作人员常常使用这种方法传递情报,大家看,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这一特点的作用大不大?5、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心人,以后说不准也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的。请同学们在课下继续探究有关化学变化的科学问题。【重视课内外探究活动的有机整合,通过魔术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向更大、更远的学习空间。】板书设计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米饭+唾液??????? 麦芽糖(甜味)?????????????????????????????? ?????????? 化学变化淀粉+碘酒??????? 新的物质(蓝紫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