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生物学科分析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生物学科分析报告

资源简介

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生物学科分析报告
麦纪青、冯洁莲、刘立翔、郭彤、钟承、梁丽华、詹金镇、王联新
一、命题背景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
生物科试题的命题宗旨是:“依据考纲、体现基础、兼顾教材、适当创新、能力立意”。生物科考试大纲及其说明作为命题依据,结合教与学的实际,努力探索创新,命制符合考纲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富有地域特色和广东生物高考特点的试题。通过本测试期望能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测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后阶段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份试卷的试题来源:(1)变式题:改编历年的高考题或模拟考试题或教材习题等常见题;(2)创新题:从大学教材、生物期刊等途径获取信息,选取切合中学生物学教与学内容和考试大纲要求的新情境,落笔作答的落点在考纲范围内或题干提示的新知识和信息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试题编制的目的是:(1)引导教学夯实基础,重视考查考生对核心知识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的持续发展。(2)坚持命题以能力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获取信息、探究、批判思维、综合运用等能力的考查,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对基本素质的考查。(3)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对考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探究精神、正确运用知识服务社会的引导。(4)试题保持适当大的阅读量,增强对“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考查。总体上看,试题基本由易到难、由熟悉情境到新颖情境进行排序。卷面设计紧凑、合理,书写规范,图文并茂。试题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综合度和灵活度,能够起到检查教与学、指导教与学的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初衷。
本测试按照2009年广东生物考试说明试卷结构模式进行命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选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的简单应用;多选题重点考查生物科学思想以及逻辑推理等能力;非选择题着重考查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并能在新情景中灵活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等能力。通过不同题型考查不同层次的能力,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本测试的非选择题部分在重视考查考查考生对核心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注意每道题的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要求上体现层次性,既有体现基础和核心知识的设问。也有要求考生具有教强分析、归纳总结和应用能力的设问,形成一定的能力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作答,也形成了较好的区分度。
本测试重视考查学生熟悉的教材内容以及核心和主干知识,如第1、2、4、5、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23、24、25、26、27、31等试题考查了教材的基本概念;第4、8、11、17、27、30(1)(2)(3)考查了教材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多年艰苦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成就感。
本测试重视考查解读图表和绘制图表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图表共16幅(08年25幅),其中曲线图3幅(08年9幅);图解3幅(08年5幅);结构模式图4幅(08年3幅);表格2幅(08年2幅);无柱形图(08年柱形图1幅);绘制表格1幅(08年绘曲线图1幅和绘图解2幅)。着重考查了“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关于选修部分的考查:选修部分由2道选做题组成,分别考查两个不同的选修模块,由于是选做题,因此要求两道题是等值的。生物高考题的选做题有两个命题难点:(1)要求两道选做题尽量等值;(2)两道题在同一个答题空间上作答,这样就要求两道题的答题空格数目、留空位置都相同,其命题难度是非常大的。一般地说,命制两道等值的试题,两道题至少要有约20%的内容是相同的,才有可能做到等值。但本测试模仿两道选做题没有设计相同的设问内容。
(二)考查内容分布
表1: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考点细目表
2009年广州市生物"一模"考点细目表
 
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各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题号
分数
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综述)
 
 
29(1)、37(1)
2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理解

29(2)
3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简述)
了解
 
29(2)
1
(2)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概述)
理解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
了解
23(A)
0.5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说出)
了解

37(3)
1
实验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经历
 
17(A)
0.5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独立操作
 
 
 
细胞的结构
(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分析)
应用

 
 
(2)多种多样的细胞(使用显微镜观察)
独立操作

37(2)
1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述)
了解

29(3)、34(3)
4
(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
了解

33(2)27(B)
1.5
(5)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阐明)
理解

 
 
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8(A)
0.5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经历
 
17(B)
0.5
细胞的代谢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
理解

2
2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说明)
理解

1、31(1)
3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解释)
理解

24
3
(4)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明)
理解

4、35(4)、37(2)
6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研究)
应用

35(1)(2)(3)(5)
4
(6)细胞呼吸(说明)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理解经历

5、8(c)
2.5
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探究
 
33(1)(3)
6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经历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独立操作
 
27(D)
1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探究
 
22
3
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简述)
了解

3(B)、23(B)
1
(2)细胞的无丝分裂(描述)
了解

16(A)
0.5
(3)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并概述其过程
经历

6(A)(B)(C)
1.5
实验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7(D)
0.5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探究
 
25(A)(B)(C)
2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说明细胞的分化。
理解

3(C)(D)32(1)
2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理解

3(A)
0.5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

16(B)
0.5
(4)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了解

16(C)
0.5
 
细胞分裂、分化、凋亡的生理意义
 
 
16(D)
0.5
 
 
 
 
 
 
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阐明)
理解

30(1)(2)(3)
4
(2)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
理解

30(3)
3
(3)说明受精过程(举例)
理解

 
 
实验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遗传的分子基础
(1)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总结人类对)
应用

8(D)
0.5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
理解

8(B)、31(2)
1.5
(3)基因的概念(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理解

 
 
(4)DNA分子的复制(概述)
理解

19、31(2)
3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
理解

25(D)、36(5)
1.5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分析)
应用

 
 
(2)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阐明)
理解

31(2)、36(3)
5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举例说明)
理解

36(4)(5)
4
(4)伴性遗传(概述)
 
 
 
 
(5)细胞质遗传
理解

30(4)
1
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出)
理解

6(D)、9
2.5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举例说明)
理解

14(A)(C)
1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简述)
了解

36(2)
1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收集….事例)
理解

14(D)、20
2.5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反应(认同)

 
 
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7(C)
0.5
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列出)(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了解

31(1)
2
(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探讨)
经历(感受)

14(B)
0.5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关注)(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断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
反应(认同)

 
 
实验
 
 
 
 
(1)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1
2
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理解

7、36(1)
4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概述)
理解

 
 
植物激素的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概述)
理解

32(1)
3
(2)其他植物激素(列举)
了解

32(1)(2)
5
(3)植物激素的应用(评述...价值)
理解

32(3)
1
实验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0
2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概述)(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
理解

21
3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说明)
理解

34(1)
1
(3)人脑的高级功能(概述)
理解

23(D)
1
(4)动物激素的调节(描述)
了解

12
2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探讨)(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
经历(感受)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稳态的生理意义(说明)
理解

18
2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举例说明)
理解

34(3)
2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
了解

26
3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概述)(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理解

23(C)、34(2)(4)
4.5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注)
反应(认同)

 
 
实验
 
 
 
 
(1)模拟尿糖的检测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列举)
理解

 
 
(2)种群的数量变化(解释)(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了解

13(A)(B)、27(C)
2.5
(3)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理解

13(C)(D)
1
(4)群落的演替(阐明)
了解

 
 
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7(A)
0.5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讨论某一)(制作生态瓶)
经历(感受)

15、28(A)(B)(C)
4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应用

28(D)
1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应用(举例说出)
理解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阐明)
理解

 
 
生态环境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
经历(感受)

37(4)
1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
反应(认同)

37(4)
2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了解

37(5)
1
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
(1)基因工程的诞生(简述)
了解

 
 
(2)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简述)
了解

 
 
(3)基因工程的应用(举例说明)
理解

39(1)(2)
5
(4)蛋白质工程(简述)
了解

 
 
实验
 
 
 
 
(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克隆技术
(1)植物的组织培养(简述)
了解

 
 
(2)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简述)
了解

39(4)
1
(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举例说出)
了解

 
 
胚胎工程
(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的理论基础(简述)
了解

 
 
(2)胚胎干细胞移植(举例说出)
了解

 
 
(3)胚胎工程的应用(举例说出)
了解

39(3)
2
生物技术 的安全性和论理问题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关注)
反应(认同)

39(5)
1
(2)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举例说出)
了解

 
 
(3)生物技术中的论理问题(讨论)
经历(感受)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
 
 
39(6)
1
生物技术实践(选修1)
 
实验
 
 
 
 
 
微生物的利用
 
 
 
 
 
酶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
 
 
38
10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二、试卷分析
(一)数据分析
表2: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各区平均分
区县
人数
1卷平均
2卷平均
全卷平均
1卷标准差
2卷标准差
全卷标准差
荔湾
506
44.5
44
88.5
9.66
13.83
22.23
天河
429
44.6
43.7
88.3
9.74
13.93
22.07
越秀
856
44.4
42.3
86.7
9.92
13.48
22.15
海珠
620
41.8
39.2
81
9.99
13.79
22.35
全体
6695
41.7
39
80.8
10.49
14.37
23.45
增城
699
42.5
38.2
80.7
9.89
12.77
20.96
番禺
1227
41.5
38.7
80.3
11.28
15.52
25.3
从化
450
41.1
38.2
79.3
10.42
14.56
23.5
萝岗
135
40.6
37.4
78
11.71
13.8
24.26
黄埔
349
40.8
36.1
76.9
9.25
13.45
21.22
花都
774
39.3
36.9
76.2
9.92
13.59
22.1
白云
528
38.2
34.2
72.4
11.4
15.49
25.64
南沙
122
36.6
32.8
69.4
8.19
10
16.72
表3: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X学科生物单科前10名
名次
组别
属地
学校
姓名
生物
1
1组
越秀
广州市执信中学
李志宁
138
2
5组
越秀
广州市第十中学
张仕超
137
3
2组
天河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樊亮宇
136
4
1组
海珠
广州市第六中学
王天
135
5
1组
荔湾
广东实验中学
吴剑萍
135
6
1组
番禺
广东番禺中学(1)
黄洁莲
134
7
3组
黄埔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谭诗茵
133
7
1组
番禺
广东番禺中学(1)
詹铤旭
133
7
1组
海珠
广州市第六中学
邓立伟
133
7
1组
花都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1)
温梓明
133
表4: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生物分数段统计(10分)
分数段
人数
比例
累计人数
累计比例
总人数
6695
 
 
 
最高分
138
 
 
 
最低分
11
 
 
 
平均分
80
 
 
 
>=140
0
0.00%
0
0.00%
130-140
27
0.40%
27
0.40%
120-130
198
2.96%
225
3.36%
110-120
508
7.59%
733
10.95%
100-110
781
11.67%
1514
22.61%
90-100
1027
15.34%
2541
37.95%
80-90
1062
15.86%
3603
53.82%
70-80
1011
15.10%
4614
68.92%
60-70
792
11.83%
5406
80.75%
50-60
555
8.29%
5961
89.04%
40-50
392
5.86%
6353
94.89%
30-40
216
3.23%
6569
98.12%
20-30
96
1.43%
6665
99.55%
10-20
30
0.45%
6695
100.00%
<0
0
0.00%
6695
100.00%
0-10
0
0.00%
6695
100.00%
表5: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生物单项选择题成绩统计(人)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区分度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选多选率%
选留空率%
1
2
1.8
0.58
90.58
90.58
9.42
0.91
0.27
2.75
2.03
4.6
90.58
 
0.04
2
2
1.6
0.82
78.95
78.95
21.05
0.79
0.4
8.77
78.95
6.14
6.05
0.01
0.07
3
2
1.1
1
52.61
52.61
47.39
0.53
0.72
37.67
52.61
3.15
6.45
0.03
0.09
4
2
1.9
0.46
94.35
94.35
5.65
0.94
0.17
2.69
2.06
0.82
94.35
 
0.07
5
2
1.6
0.8
80.1
80.1
19.9
0.8
0.22
2.64
4.91
12.23
80.1
0.03
0.07
6
2
1.9
0.47
94.09
94.09
5.91
0.94
0.09
0.55
94.09
4.21
1.05
 
0.1
7
2
1.5
0.85
76.42
76.42
23.58
0.76
0.13
2.51
1.05
76.42
19.96
 
0.07
8
2
1.6
0.81
79.58
79.58
20.42
0.8
0.41
8.6
79.58
2.73
8.95
0.03
0.1
9
2
1.4
0.92
69.86
69.86
30.14
0.7
0.36
69.86
9.22
5.97
14.8
0.04
0.1
10
2
1.4
0.93
67.84
67.84
32.16
0.68
0.55
67.84
2.46
22.2
7.39
0.01
0.09
11
2
1.8
0.56
91.32
91.32
8.68
0.91
0.13
2
91.32
5.47
1.14
 
0.07
12
2
1.2
0.98
60.49
60.49
39.51
0.6
0.3
9.14
60.49
26.68
3.54
0.01
0.13
13
2
0.6
0.92
30.96
30.96
69.04
0.31
0.38
4.96
34.64
29.29
30.96
0.03
0.12
14
2
1.3
0.97
62.54
62.54
37.46
0.63
0.56
62.54
14.35
6.54
16.39
 
0.18
15
2
1.8
0.58
90.65
90.65
9.35
0.91
0.1
0.52
7.02
90.65
1.7
 
0.1
16
2
1.5
0.86
75.43
75.43
24.57
0.75
0.29
6.39
2.54
75.43
15.55
0.03
0.06
17
2
1.4
0.93
68.44
68.44
31.56
0.68
0.53
8.26
68.44
17.6
5.53
 
0.18
18
2
1.4
0.94
67.59
67.59
32.41
0.68
0.59
20.34
4.97
6.95
67.59
0.01
0.13
19
2
1.2
0.97
61.3
61.3
38.7
0.61
0.45
37.18
0.97
0.42
61.3
 
0.13
20
2
1.4
0.89
72.35
72.35
27.65
0.72
0.47
0.88
6.68
19.99
72.35
0.03
0.07
表6: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生物多项选择题成绩统计(人)
题号
满分
平均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区分度
21
3
1.5
1.49
51.54
51.25
47.87
0.52
0.48
22
3
1.6
0.98
53.24
31.83
3.94
0.53
0.31
23
3
2.5
1.12
82.69
82.26
16.45
0.83
0.38
24
3
1.1
1.15
35.66
23.23
39.46
0.36
0.23
25
3
1.2
1.27
41.08
31.55
39.87
0.41
0.48
26
3
1.6
1.49
52.37
51.98
46.86
0.52
0.46
27
3
1
1.42
34.92
34.65
64.56
0.35
0.54
28
3
1.9
1.44
62.41
61.96
36.67
0.62
0.41
题号
选A率%
选AB率%
选ABC率%
选ABCD率%
选ABD率%
选AC率%
选ACD率%
选AD率%
选B率%
选BC率%
选BCD率%
选BD率%
选C率%
选CD率%
选D率%
选留空率%
21
0.5
51.25
2.15
0.18
8.17
1.55
0.43
10.95
0.39
3.33
1.03
9.29
0.12
9.84
0.7
0.09
22
2.2
40.91
31.83
0.13
0.57
15.03
0.24
1.25
0.78
4.48
0.16
0.52
0.81
0.57
0.3
0.24
23
0.8
1.76
1.58
0.1
0.25
82.26
2.45
4.73
0.1
1.31
0.25
0.4
0.54
3.3
0.1
0.12
24
0.6
0.97
1.76
6.27
9.02
2.08
10.34
8.38
0.28
2.79
23.23
16.8
0.37
16.1
0.9
0.06
25
1.3
15.24
31.55
7.65
11.55
8.96
4.9
8.56
0.48
2.42
1.6
3.84
0.22
0.93
0.7
0.19
26
0
0.67
3.12
1.09
0.58
1.05
0.76
0.1
0.63
51.98
28.57
4.94
0.54
5.69
0.1
0.09
27
0.2
34.65
1.03
0.9
23.54
0.42
0.45
4.9
0.55
1.33
1.99
28.1
0.18
0.96
0.6
0.19
28
0.1
1.48
0.28
0.46
10.34
0.37
0.69
4.33
0.3
1.93
5.94
62
0.12
10.5
1.1
0.15
表7: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
生物非选择题成绩统计(6695人)
题号
小题号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区分度
29
1
2
1.2
0.73
58.44
36.13
19.27
0.6
0.38
29
2
4
2.2
1.36
55.13
14.41
16.73
0.6
0.45
29
3
3
1.1
1.24
35.88
22.43
50.84
0.4
0.52
29
 
9
4.5
2.42
49.45
3.32
5.38
0.5
0.45
30
1
2
1.2
0.78
59.06
39.55
22.84
0.6
0.46
30
2
2
1.3
0.74
62.94
42.09
18.12
0.6
0.34
30
3
3
1.4
1.15
47.47
25.66
27.96
0.5
0.57
30
4
1
0.5
0.5
47.57
47.57
52.43
0.5
0.69
30
 
8
4.3
2.25
54.25
8.04
4.44
0.5
0.5
31
1
3
1
0.56
34.09
1.14
13.32
0.3
0.11
31
2
2
1.8
0.48
90.84
85.93
4.24
0.9
0.22
31
3
1
0.1
0.36
15
15
85
0.2
0.29
31
4
2
1.2
0.83
61.37
47.83
26.08
0.6
0.41
31
5
2
1
0.84
51.06
35.92
33.92
0.5
0.71
31
 
10
5.2
1.91
52.38
0.36
1.4
0.5
0.33
32
1
5
2.5
1.5
50.42
10.35
12.28
0.5
0.4
32
2
3
1.9
1
62.85
34.65
9.74
0.6
0.39
32
3
1
0.5
0.48
53.76
50.96
43.45
0.5
0.56
32
 
9
4.9
2.32
54.94
4.53
4.65
0.6
0.41
33
1
1
0.9
0.35
85.24
85.21
14.73
0.9
0.3
33
2
1
0.5
0.5
51.43
51.35
48.48
0.5
0.48
33
3
5
1.1
1.17
22.92
0.1
33.07
0.2
0.29
33
 
7
2.5
1.49
35.89
0.09
6.27
0.4
0.32
34
1
1
0.8
0.41
77.87
76.52
20.78
0.8
0.38
34
2
2
0.8
0.7
39.88
16.16
33.29
0.4
0.33
34
3
3
0.9
0.89
31.04
6.38
30.96
0.3
0.43
34
4
2
1.1
0.81
54.75
36.88
27.71
0.6
0.6
34
 
8
3.6
1.98
45.03
1.75
6.53
0.5
0.44
35
1
1
0.8
0.32
81.21
71.14
8.72
0.8
0.33
35
2
1
0.5
0.5
51.54
51.28
48.2
0.5
0.38
35
3
1
0.5
0.48
53.67
49.92
42.58
0.5
0.54
35
4
2
0.5
0.63
25.06
2.29
54
0.3
0.4
35
5
1
0.5
0.49
47.92
46.44
50.6
0.5
0.54
35
 
6
2.8
1.5
47.41
0.88
4.94
0.5
0.43
36
1
2
0.9
0.73
46.27
22.48
30.5
0.5
0.5
36
2
1
0.1
0.34
13.47
13.44
86.51
0.1
0.21
36
3
3
1.2
0.9
40.45
8.66
23.63
0.4
0.34
36
4
2
0.6
0.88
31.59
26.65
63.48
0.3
0.38
36
5
2
0.4
0.56
18.19
3.84
67.35
0.2
0.27
36
 
10
3.3
2.08
32.69
0.16
8.35
0.3
0.35
37
1
1
0.5
0.37
46.48
24.15
31.19
0.5
0.49
37
2
3
1.3
1.12
44.88
8.8
34.92
0.5
0.54
37
3
1
0.8
0.4
80.57
80.52
19.39
0.8
0.25
37
4
2
0.6
0.57
30.54
4.44
43.02
0.3
0.23
37
5
2
1
0.65
49.2
14.34
23.69
0.5
0.26
37
 
9
4.2
2.06
46.8
0.19
5.08
0.5
0.37
38
1
3
0.2
0.42
6.08
0.14
82.36
0.1
0.18
38
2
2
0.1
0.43
7.12
3.53
87.38
0.1
0.28
38
3
2
0.2
0.4
7.87
1.22
85.35
0.1
0.21
38
4
2
0.3
0.68
17.2
12.08
74.49
0.2
0.42
38
5
1
0
0.16
3.6
1.76
94.57
0
0.02
38
 
7
0.9
1.22
8.62
0
52.1
0.1
0.24
39
1
3
1.4
0.74
46
5.32
10.31
0.5
0.3
39
2
2
0.3
0.49
14.89
1.38
71.4
0.2
0.28
39
3
2
1.2
0.67
60.36
34.96
14.23
0.6
0.42
39
4
1
0.7
0.45
71.24
71.01
28.53
0.7
0.56
39
5
1
0.4
0.49
43.36
42.12
55.4
0.4
0.29
39
6
1
0.1
0.34
14.12
13.25
85.01
0.1
0.13
39
 
10
4.2
1.91
41.72
0.05
3.14
0.4
0.33

表8: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区分度和信度
科目
人数
1卷难度
2卷难度
全卷难度
1卷区分度
2卷区分度
全卷区分度
1卷信度
2卷信度
全卷信度
生物
6695
0.65
0.45
0.54
0.38
0.4
0.35
0.75
0.8
0.87
综合分析上述数据可见,生物考生群体以中等水平和学习困难学生为主组成,没有或很少高分数段的学生,要在生物考生中培养理科总分高分数段的学生更是不容易。从一线教学的情况看,有部分选考生物思维灵活的考生选考生物,但这些考生由于基础不扎实,在要求综合素质较高的生物学科考试中很难脱颖而出;也有部分勤奋的考生选考生物,但这些考生一方面基础不扎实,另方面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这些考生也难有突破;还有大部分选考生物的考生是学习困难生。基于上述情况,我科后阶段的复习要以典型试题为引导,回归基础和教材,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综合归纳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试题分析
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生物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4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分析撰写:王联新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
B.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C.物质的跨膜运输、CO2的固定和还原都需要酶的参与
D.酶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理解

D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错误理解酶的化学本质;将酶失活与活性受到抑制混淆,不清楚低温只能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而不会导致酶失活,高温、过酸、过碱才会使酶永久失活;将物质的跨膜运输等同于主动运输,忘记了跨膜运输还有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错误理解酶的作用原理。错选C的学生略多。
解题思路:掌握酶的化学本质——绝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少部分酶是RNA;掌握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酸碱度、重金属离子等),明白酶失活后就不能再恢复,而活性受到抑制后,只要条件变得适宜,仍可使活性得到恢复;知道跨膜运输的种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掌握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特点。
2.关于右侧的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直接关系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
理解

B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错误理解概念图的结构与真实意义;错误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分类、特点,记错物质跨膜运输的常见实例;错误认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也是跨膜运输;不知道细胞长时间处于高浓度溶液中将会失活而使其细胞膜成为全透性膜。错选A的略多。
解题思路:明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主动运输(消耗ATP或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与被动运输(不消耗ATP或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两种方式,而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两种形式;明确跨膜运输只能是某些离子及小分子过膜的方式,而大分子只有通过胞吞和胞吐才能进出细胞。
3.科学家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人类“iPS细胞”可以形成神经元等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以下有关“iPS细胞”说法正确的是
A. iP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iPS细胞有细胞周期,它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一般不具细胞周期
C. iPS细胞可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说明“iPS细胞”在分裂时很容易发生突变
D. iPS细胞分化成人体多种组织细胞,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细胞的特定基因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理解

B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简述)
了解

说明细胞的分化。
理解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错误理解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错误理解干细胞的特点;错误理解细胞分化与基因突变的关系;错误理解细胞增殖的周期性。错选A的学生很多。
解题思路:首先应该明确“iPS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而多能干细胞既能分裂又能进行细胞分化;其次明确细胞的全能性应该体现在由该细胞形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再次明确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等是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的、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不具有细胞周期的;最后明确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而多细胞生物的各个体细胞由于源自一个受精卵,因此,一般来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4.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经典研究中,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的是
①恩格尔曼发现光合作用的部位
②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③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02来源
④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A.①③ B.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明)
理解

D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混淆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解题思路:明确下表,另外还可以用排除法:恩格尔曼发现光合作用的部位使用了水绵与好氧细菌,没有使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排除A、C;教材中明确指出鲁宾和卡门使用了18O作标记元素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02来源,因此,一定要有③,故答案是D。
高中必修教材中使用了同位素示踪法的实验及标记对象
实验名称
标记对象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02来源
用18O分别标记CO2和H2O
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用14C标记CO2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证明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用3H标记亮氨酸
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用15N标记NH4Cl
5.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荔枝在无O2、保持干燥、零下低温和无乙烯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C.快速登山时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D.玉米经酵母菌发酵可产生酒精,是通过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现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细胞呼吸(说明)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理解经历

D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错误理解植物的细胞呼吸方式及其作用、特点;混淆保鲜与降低细胞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多错选C和B。
解题思路:明确细胞呼吸方式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抓住“水稻根能长期适应无氧环境”将A排除;抓住“干燥”会导致荔枝失水无法达到保鲜的目的,同时无氧条件下荔枝果肉细胞将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使保存时期变短,将B排除;抓住人的无氧呼吸只能是补充人体有氧呼吸供能不足的辅助形式,将C排除。(水稻能较长时间忍受无氧呼吸的原因:水稻由于有气腔,虽然根部所处环境有时会相对缺氧,但依然以有氧呼吸为主,由于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因此,其对无氧环境的忍耐时间是有限的。)
另外试卷讲评时,建议讲一讲如果是利用大豆作原料,与利用玉米作原料相比,相同质量的原料,谁得到的酒精会更多?
6.下图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A.图①②③④完整的表示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C.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6个DNA分子
D.图③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并概述其过程
经历

B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出)
理解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错误理解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过程、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关系;对细胞中核DNA和总DNA分子数关系掌握不牢;错误理解基因重组发生的时间和生理过程。
解题思路:明确一个细胞周期可以人为地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这样就可以否定A,肯定B;明确有丝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的染色体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就可断定叶肉细胞中应该有6条染色体,有6个核DNA分子,而一个细胞(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中的DNA分子既有核DNA又有质DNA(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因此,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的DNA分子应该超过6个,否定C;明确基因重组只能发生于减数分裂I的前期和后期以及基因工程、细菌等的转化过程中,否定D。
7. 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的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 这种现象属于
A. 优胜劣汰 B. 过度繁殖 C. 生殖隔离 D. 性状分离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
理解

C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此题难度不大,学生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没掌握,对生殖隔离的实质与类型理解不透。
解题思路:明确题目的中心内容是“两种生物在自然情况下不能进行杂交”,再结合生殖隔离的类型有:(1)交配前生殖隔离:①生态隔离;②栖息地隔离;③季节性隔离;④行为隔离;⑤形态隔离或机械隔离。(2)交配后生殖隔离:①配子隔离;②发育隔离;③杂种不活;④杂种不育;⑤杂种的淘汰或选择性消除,即可解答此题。
8.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时发现其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研究氧浓度对植物细胞呼吸的影响应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D.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B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
理解

细胞呼吸(说明)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理解经历

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应用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混淆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的差异;对教材中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掌握不好;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理解不清。
解题思路:明确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的亚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由于放大倍数相对较小,只能观察到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及叶绿体、线粒体的外表形态,各种分子结构无法观察到,由此可知A错;明确两种常见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异同,数学模型一般依托数学公式等来构建,而物理模型一般是从结构上来构建,由此可知B对;植物细胞呼吸强度一般是以其释放的CO2 量来表示的,若在有光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O2U并消耗CO2 而影响测定的细胞呼吸强度,因此,植物的细胞呼吸强度只能在无光(或绿光等无光合效应的光)条件下来测定,由此可知C错;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只是证明了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存在有转化因子,并没有具体证明谁是遗传物质,由此可知D错。
9. 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导致纯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出)
理解

A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及实质;不知道同卵双生;不知道性状分离只能发生于杂合体自交过程中。错选D的学生略多。
解题思路:明确基因重组只能发生于减数分裂I的前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邻近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右图所示)和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以及基因工程、细菌的转化等过程中,由此可以否定B,肯定A是正确的;明确性状分离只能在杂合体自交时才会出现,纯合体自交的后代依然是纯合体,无性状分离发生,由此排除C;明确同卵双生是指由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发育成两个个体,这两个个体的遗传信息相同,其差异可能来自于基因突变等,但不可能是来自基因重组,由此排除D。
10.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A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理解预实验;不知道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不知道如何读懂坐标曲线。错选C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明确预实验的概念及作用,参见人教版《必修3》第51页右下角,可知道预实验的作用,可知A正确;实验中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的差异会导致自身所具有的生长素量有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无关变量——自身生长素含量,可确定B是错误的;明确图中所示曲线只是部分结果,并非代表全部结果,该曲线的走势并没有完全确定,可以排除C;明确处理时间是无关变量,此时控制无关变量就必须保证处理时间相同,否则会因为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导致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可以排除D。
通过此题的评讲,建议老师们作适当拓展: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11.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调查何种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是:
A.白化病;在周围熟悉的4-10个家系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苯丙酮尿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B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注意只是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同时没有注意被调查的遗传病性状应该容易辨认和区分。错选C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明确被调查的遗传病最好是单基因遗传病,可排除D(因为多基因病是由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其遗传方式很难确定);明确只有在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才得知道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群体中随机调查,只能调查得到遗传病的发病率,可以排除A、C。
12.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动物激素的调节(描述)
了解

B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清楚动物胰腺的结构组成和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没有理解分级调节的实质;不能正确区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因此,错选A、C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明确动物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分泌胰液,有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和内分泌部(胰岛,它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二者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因此,当胰腺被研磨而使细胞破裂时,其分泌的胰岛素将会被胰蛋白酶所催化水解,最终将得不到胰岛素,排除A;明确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特点,见人教版《必修3》第28页《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肯定B是正确的;明确化学防治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农药等进行的对害虫的防治,而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则是一种生物防治,可知C是错误的;熟悉人教版《必修3》第23页《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可确定D是错误的。
1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种群的数量变化(解释)(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了解

D
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理解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对人工群落的特点不了解;没有正确区分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方法。错选B、C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明确教材中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如下图,可知A是正确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生存环境一般都会有所好转,且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因此,对生物的容纳量将会增加,因此,B是正确的;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都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是正确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因此,D是错误的。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的不属于基因突变
B.产前诊断能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
C.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增倍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举例说明)
理解

A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探讨)
经历(感受)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收集….事例)
理解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正确区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对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理解不透彻,因此, B、D的错选率都较高,但相互间区别不大。
解题思路:抓住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且这种改变不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增减只能导致种类的改变,因此,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只能是染色体变异不应该是基因突变,因此,A是正确的,C是错误的;抓住产前诊断确实能确定胎儿性别,但由于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无法通过鉴定性别来确定是否患病,因此,B是错误的;抓住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染色体加倍,可知,D是错误的。
15. 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是有变化的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制作生态瓶)
经历(感受)

C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此题难度不大,主要问题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构建微生态系统,忽略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错选B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抓住教材中的微生态系统是指一个生态缸,而构建一个生态缸微生态系统必须具备生态系统需要的所有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且投入的生物生活力要强,否则会因生物很快死亡而使微生态系统,生物之间能够形成食物链。另外,微生态系统应该要封闭,要防止阳光直射,由此可知,C是错误的。
建议各位老师: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资料分析和制作等,在高考前尽量系统复习一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重新做一次。
16. 以下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都会出现纺锤体和遗传物质的复制
B.衰老的细胞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C.致癌病毒可通过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D.细胞的分裂、分化、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细胞的无丝分裂(描述)
了解

C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

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了解

细胞分裂、分化、凋亡的生理意义
了解
  Ⅱ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将细胞分裂等同于有丝分裂,对细胞衰老过程不理解,不能正确区分坏死与凋亡。错选D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抓住细胞分裂包括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分裂,而真核细胞分裂中的无丝分裂和原核细胞的分裂都没有纺锤体的出现,可知A是错误的;抓住细胞衰老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可知B是错误的;抓住细胞的坏死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往往对生物有害,因此,D是错误的;病毒致癌因子是将基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人教版《必修1》第126页),可知C是正确的。
17.下列实验中,经处理后的细胞仍可具有活性的是
A.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对DNA和RNA染色后的细胞
B.用健那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后的细胞
C.经卡诺氏液处理的洋葱根尖细胞
D.用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后的细胞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经历
 
C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经历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熟悉人教版《必修1》中的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知道卡诺氏液是什么物质、有何作用,因此,错选A、C的学生最多。
解题思路:抓住人教版《必修1》第26页的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可知应该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这就意味着口腔上皮细胞应该是没有活性的,可知,A是错误的;抓住人教版《必修2》第88页的《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其方法步骤第2步“放入卡诺氏液….以固定…”,可以推测,卡诺氏液能杀死细胞,使细胞失去活性。D项学生比较清楚,细胞是失去活性了的。观察线粒体必须是活体情况下观察,因此,B是正确的。
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相关知识:卡诺氏固定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有极快的渗透力,根尖材料固定15~20min即可,花药则需1h左右,此液固定最多不超过24h,固定后用95%酒精冲洗至不含冰醋酸为止;如果材料不马上用,需转入70%酒精中保存.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配方:无水酒精3份:冰醋酸1份或无水乙醇6份,氯仿3份,冰醋酸1份。
复习建议:将教材中的试剂、反应中的颜色变化等进行系统复习。
18. 下列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反应或存在的物质是
①葡萄糖分解成CO2、水 ②抗体与抗原反应 ③ 淋巴因子 ④神经递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细胞呼吸(说明)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理解经历

D
稳态的生理意义(说明)
理解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熟悉细胞呼吸的过程,不熟悉抗体与抗原反应的场所。错选A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抓住内环境是高等哺乳动物所具有的、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体环境,高等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必须经过有氧呼吸才能分解成CO2、水,而有氧呼吸的全过程是在细胞中完成的,可知①不能存在或发生于内环境中,从而将A、B、C排除。
19.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上的酶是
A.DNA连接酶 B. DNA酶 C. DNA解旋酶 D.DNA聚合酶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DNA分子的复制(概述)
理解

D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正确区分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功能特点,因此,错选A的学生较多。
名称
作用
DNA连接酶
“黏合”脱氧核苷酸长链上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缺口”,也就是将DNA分子片段连接起来。在DNA的复制和基因工程中常使用
DNA酶
促进DNA水解
DNA解旋酶
破坏氢键,使DNA两条链分开,在DNA的复制中使用
DNA聚合酶
将脱氧核苷酸一个一个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在DNA的复制中使用
解题思路:掌握下表即可
补充知识:酶的习惯命名法原则,是根据酶所催化的底物、催化性质以及酶的来源等而命名。
以催化底物命名的有蛋白酶、脂肪酶、核酸酶等;以催化性质命名的有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脱氢酶、水解酶等。有的按两者结合起来命名,如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等。有的还结合酶的来源加以命名,如蛋白酶来之于胃,称为胃蛋白酶;来之于胰,则称胰蛋白酶。习惯命名法没有国际系统命名法严格,易出现一酶多名称现象。但因其较简便,现仍被沿用。
20. 某农科所通过如右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a过程能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只作用于萌发的种子
D.b过程需要通过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理解

D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正确识图和区分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及特点,错选C的最多,B项错选率也较高。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知,从亲本经a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从亲本经b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从亲本经c的育种方法是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以下为六种常用育种方法比较: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杂交
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选种→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
有目的地将不同个体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
育种年限长,需及时发现优良品种
人工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物理、化学因素诱变
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与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技术配合
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器官大、营养成分高,可提高产量
适用于植物,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基因
工程
DNA重组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
克服远源杂交的障碍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细胞
工程
细胞融合、核移植
体细胞杂交
克服远源杂交的障碍
还不能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
通过识图及育种方法的比较分析(表中有下划线的为题中信息所涉及部分),可知只有D是正确的。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选不全得1分,有错选或不答得0分。分析撰写:王联新
21.下列生理活动不能体现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是
A.含羞草受刺激后叶片合拢 B.草履虫逃避有害的刺激
C.成年人憋尿 D.植物人的体温相对稳定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概述)
理解

AB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此题难度不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植物人的特点,导致多选D的学生较多;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看清题要求,刚好选了能体现神经调节的C、D两项。
解题思路:抓住含羞草是植物肯定无神经系统、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也不可能有神经系统,因此这二者不可能有神经调节机能,可以知道A、B都应该选。抓住人的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共同结果,而植物人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肯定存在神经调节,可知D不能选。
复习建议:应该强调教材的有效利用,如草履虫、变形虫和眼虫的相关资料在人教版《必修1》第114页就有。
补充知识:植物人是大脑皮层功能严重损害,受害者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和心跳,此种状态称“植物状态”,处于此种状态的患者称“植物人”。
22.等量的酵母菌培养在甲乙两组浓度相同的葡萄糖溶液中,甲组进行有氧呼吸,乙组进行发酵。若两组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
A.甲组释放的CO2与乙组释放的CO2的比例为3:1
B.两者共释放的CO2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C.若甲组消耗1mol葡萄糖可生成38molATP
D.两组释放的能量相等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ABC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进行合理计算,没有掌握有氧呼吸的能量释放情况。导致少选C的学生很多。
解题思路:抓住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2870KJ; 无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2 C2H5OH+2CO2+能量,从两式可以看出,在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的情况下,A、B都是正确的;由人教版《必修1》第94页可知,每彻底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有1161KJ的能量储存于ATP,又根据人教版《必修1》第88页可知,1molATP水解生成1mol ADP时,释放30.54KJ的能量,反之则需消耗30.54KJ的能量,然后用1161/30.54可得38molATP,可知C是正确的;由于有氧呼吸是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了,而C2H5OH中还含有能量,可知消耗同等质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多,可知D是错误的。
23.下表中a、b、c符合如右图所示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A
脂质
固醇
维生素D
B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C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
D
大脑
小脑
脑干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
了解

AC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简述)
了解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概述)
理解

人脑的高级功能(概述)
理解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掌握abc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概念上的从大到小的包含关系;没有掌握人脑的组成,导致错选D的学生略多。
解题思路:抓住图中a概念的范围最大,b次之,c最小,再结合脂质的分类(脂质可分为脂肪、类脂和固醇,类脂可分为磷脂等,固醇可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细胞分裂的分类(细胞分裂可分为真核细胞分裂和原核细胞分裂,真核细胞分裂可分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和特异性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中起作用的物质是抗体),可知B是错误的;大脑、小脑和脑干都属于人脑,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可知,D是错误的,故答案是A、C。
24.下列有关ATP叙述,正确的是
A.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
B.神经纤维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电位时需要消耗ATP
C.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D.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生物发电、发光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解释)
理解

BCD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不清楚;对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不知道,导致漏选B或C的学生很多。
解题思路:抓住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Na+浓度,而形成动作电位时主要是Na+内流所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外的,随后,通过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将Na+运到细胞外并恢复为静息电位,可知B是正确的;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消耗能量,其能量一般来自于ATP的水解供能,细胞内的放能反应能产生能量,产生的能量一般可供ATP合成所需,可知C 正确的。
25.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
A.动物卵细胞一般比较大,有利于储存营养供胚胎发育
B.变形虫的伸缩泡能增加膜表面积与体积比,提高物质交换效率
C.草履虫出现两个细胞核,保证了正常的核质比,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D.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的基因,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ABC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
理解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对人教版教材第114页《技能训练》没有认真分析,不知道变形虫的伸缩泡的作用;不知核质比及其意义,导致漏选B或C的学生很多。
解题思路:抓住动物卵细胞一般比较大,储存较多营养,可供胚胎发育之所需,A正确;抓住变形虫的伸缩泡是一种膜结构,可以扩大膜面积,从而使膜面积与体积之比大大增加,提高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B正确;核质比是指一个细胞的核与细胞质在量(容积或体积)上的比例,一般来说,细胞核不会随细胞的体积增大,因此,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相应增大,生物一般会通过增多细胞核的数目来维持正常的核质比,从而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C正确;基因不能从细胞核中游离出来,只有mRNA才能出来,D错。
26. 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温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
B.体表温度不一定与体内温度相同
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
D.人体散热主要是体液调节实现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体温调节
了解

BC
【分析】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对人体的冷觉与温觉感受器的分布不清楚,对人体散热的调节了解不深入,导致错选A、B的学生很多。
解题思路:抓住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觉既可分布于体表,又可分布于体内,可知A是错的;人体散热主要是由皮肤完成的,皮肤散热又主要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所是D是错误的;人体热量来自于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体内有机物所释放的热能,所以C 是正确的;由于体表与外界直接接触,其温度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因此,体表的温度可能高于或低于体内温度,所以B对。
27.下列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或技术,其中运用正确的是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抽样检测法
B.分离真核细胞的细胞器采用离心法
C.调查某草原野马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D.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层析法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AB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
了解

种群的数量变化(解释)(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了解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正确区分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对样方法的调查对象不清楚.错选D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可以采用排除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利用的是相似相溶原理,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来进行的,层析法是用来分离色素的方法,所以D错;样方法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而野马则是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所以C错,又因为是多选,至少有两项正确,所以答案是AB。
28.右图曲线表示了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
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A.食物链表示为甲→乙→丙
B.乙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丙大幅
度增加和甲大幅度减少
C.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分析】
考查知识点
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经历(感受)

B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应用

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正确认识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关系,不能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导致错选A、C的学生较多。
解题思路:抓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只有甲乙丙三个种群,而且各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与其所处营养级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不是营养级越低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就一定越多),可以排除A、C是错误的,又由于是多选题,所以答案一定是B、D。
非选择题:满分为 86 分。本大题包括 11 个小题, 38 、 39 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
第29题( 9 分)分析:刘立翔
1990 年,科学家发现某种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他们测定了该支原体的基因组,发现其仅有480 个基因。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人工合成含有这些基因的 DNA 分子,并用膜将其与其它成分包裹后,放在培养基中培养,如果它能够生长和繁殖,组装细胞就成功了,即意味着人工组装生命成功。请分析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成功组装的细胞至少含有哪六类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组装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__________它在细胞中的功能有____________ ,它具有上述多项功能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成功合成所需的 DNA 分子等物质及核糖体后,组装成完整细胞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______,所用到的结构在组装细胞生命活动中所承担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9 .(9 分,每空 1 分)
⑴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无机盐、水(答全 2 分,答 3 项或以上给 1 分,答 3 项以下 0 分)
⑵蛋白质 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催化、运输、免疫、调节等(至少回答 2 项, 2 分,
回答“抗体”作错误论处) DNA 分子多样性
⑶包上膜 保护(屏障)作用;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传递(识别)作用( 2 分)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的背景知识来自教材必修一p12的课本旁栏知识“科学前言—组装细胞”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关注教材;同时,本题的基本考测的内容仍然是考纲和课本正文要求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包括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决定其多样性根本因素、细胞膜的功能等内容。
另外,试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解题思维过程。试题的设问非常新颖灵活,对考生的审题和提取关键信息解题的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考测。
【试题分析】
1.考查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种类
I
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的决定者(即核酸的功能)

1-2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功能

能力要求
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或江苏版均对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均作了详尽的描述,其中人教版的相关知识在教材必修一p17、p23、p29。
3.解题思路:
本题成功地解答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主要是要善于提取试题中的关键信息来正确解题。
如第⑴小题的关键词是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即课本知识而不完全是题干信息来回答“组装的细胞至少含有哪六类化合物”。
第⑵小题的第一关键词是“功能”,即“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而不是蛋白质充当细胞膜中的什么具体结构或物质,则可以根据教材必修一p23的蛋白质的具体功能来选择作答;第二关键词是“根本原因”, “具有上述多项功能的根本原因”—当然归根到底要从遗传物质多样性去找原因。
第⑶小题则要参照总题干的信息,分析“合成所需的 DNA等物质及核糖体后,组装细胞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很明显,在细胞内结构和物质都已具备的前提下,下一步当然是“包上膜”,然后下一空要回答的就是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所承担的具体功能了。
【考试情况】
学生存在问题及答题误区
本题主要知识缺陷是对细胞膜的功能、蛋白质的功能、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等内容没有准确掌握或记忆,如脂质答成脂肪、磷脂,糖类答成葡萄糖、淀粉、核酸答成维生素或根本不答等。
本题最主要的失误来自没有认真审题,受灵活新颖的题目所干扰,不会抓住题目关键信息解题。如第一小题,很多考生答成了“DNA、RNA、核苷酸、氨基酸、葡萄糖等具体的分子化合物”,相信更多是受到总题干的“能人工合成含有这些基因的 DNA 分子”等表述的干扰,未能抓住“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这一重要的答题提示来回答有关。类似的有,第二小题第二空,未能抓住关键词 “功能”而回答成“作为载体、作为酶、作为激素等而未将这些具体的功能蛋白的功能答出来”; 第二小题第三空,未能抓住关键词 “根本原因”而答成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或基因选择性表达;第三小题主要是对第一空不能准确地分析,而造成全小题做错,所以本小题的零分率或满分率均很高。
【复习建议】
1.务必要扎扎实实掌握好考纲和教材涉及的重点知识,要充分发挥课本旁栏知识辅助深化认识课本核心知识的作用,甚至还可以作为拓宽命题素材的重要来源。
2.加强对审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善于利用试题中的关键信息来正确解题。
第30题分析:马晋闽、梁丽华
30 . ( 8 分)右图是基因型为 AaBb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组织切片
显微图像,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 1 )按分裂过程判断图中标号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
细胞 ② 分裂结束后形成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细胞 ① 与细胞 ③ 相比较,除细胞大小外,图
中显示还有哪些明显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 2 点)。
( 3 )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 A 和基因 a 的分离发生在
____________细胞,细胞 ③ 正常分裂结束后能产生______种
基因型的细胞,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
( 4 )若图示的动物患有由线粒体 DNA 缺陷引起的疾病,当它与基因型为 Aabb个体交配后,后代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 l ) 卵细胞和极体
( 2 ) ① 含有同源染色体, ③ 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减半( 2 分)
( 3 )初级卵母细胞(或 ① ) 1 AB 或 Ab 或 aB 或 ab
( 4 ) 0
【命题思路】
减数分裂是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变化规律是遗传两个基本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的子细胞数目、类型、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与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等各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考查,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是考查重点。08年广东高考第9题就考查了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21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本题试图让学生在实物观察的新情景中学会判断减数分裂的时期以及不同种类的配子形成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遗传细胞学基础这一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能力要求】
1.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的依据
遗传的细胞基础
考点
要求
(1)细胞的减数分裂(阐明)

(2)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

(3)说明受精过程(举例)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Ⅱ 
遗传的基本规律
(5)细胞质遗传

2.考查的能力要求:
主要考查了考试说明中的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利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获取图文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的能力。
3.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或江苏版均对该部分的知识内容均有详尽的描述。
【考试情况分析】
1.学生答题的主要错误
题号
难度
答案
(补充答案)
答题误区
知识与能力偏差
(1)
0.60

①  2   ③
基础知识不牢固,卵细胞形成过程各阶段细胞的名称不熟悉。
识图能力弱,不知道分辨精细胞与卵细胞形成图中差异
0.48
卵细胞和极体(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生殖细胞;卵细胞或极体;卵母细胞;第一极体
(2)
0.48
① 含有同源染色体,③ 无同源染色体(1有四分体,3没有;1有联会现象, 3没有)
将①与2进行比较;两点都描述染色体数量变化(如染色体减半染色单体减半)或染色体行为变化(如具有同源染色体具有四分体);①细胞同源染色体将分离,③细胞姐妹染色体将分离;没有强调主语,如染色体数目减半,没有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有无,核糖体有无;是否发生交叉互换
1.相当一部分学生暴露出审题上的不认真,主要表现在:题干为①与③相比,学生在作答时没留意,仅写染色体减半,没有强调此时主语为③;题干问图中显示的区别,部分学生答细胞将发生变化或回答等位基因差异、交叉互换等图中无法显示的内容。
2.答题时不认真,如误将①与③相比,写出①与2相比。
③染色体数目减半(1染色体数目是3的2倍;13染色体数目不同;13染色体组数目不同)
(3)
0.54
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或 ① )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初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2初级卵母细胞
识图能力弱,不知道分辨精细胞与卵细胞形成图中差异
审题不认真,题干考查的是细胞类型,没有考查时期。
对卵细胞形成过程不熟悉,题干强调正常分裂结束,对卵细胞的形成来说,1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只形成一个卵细胞,3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0.60
1
2;4
0.66
AB 或 Ab 或 aB 或 ab( AB 、Ab 、 aB 或 ab)
AB 和ab 或 aB 和 Ab;AABB或AaBb等
(4)
0.54
0
100;0或100;3/8等
1.审题不清,忽视了该细胞为卵细胞这一重要条件,使得结论出现多样。
2.对细胞质遗传疾病机理不了解,按照孟德尔遗传学规律进行推算
2.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读图能力较差,不能识别出改图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
(2)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不理解;
3.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难点是学生不熟悉的新情景——图中的②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不均等分裂。本题的突破口有两处:一是①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而③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所以该图为讲述分裂图,①为初级性母细胞,③为讲述第一次分裂结束的细胞;二是②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不均等分裂,所以该图为卵细胞形成过程,②分裂结束后为卵细胞和极体。依据讲述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行为特点,即可对(2)、(3)小题进行回答。
受精时,精子核与卵细胞核融合成新的细胞核,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父方、母方各半,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主要指线粒体中的)几乎全部来自母方,线粒体DNA缺陷引起的疾病,只要母方带有该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不管与何种个体交配,其后代均有该病。
【后阶段备考建议】
1.强化学生审题意识,保持或提高对题目明示条件和隐含条件的敏感性,要养成读完整道题目、充分提取信息、明确问题回答要点后再下笔作答的习惯。
2.加强对细胞分裂的有关曲线与各种形式的图解的辨析训练,让学生绘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形,结合教材,用恰当的术语进行描述。
3.要求学生熟读教材,对识记性的知识点的记忆要准确而全面,细胞质遗传特点课本有涉及,考查难度不大,但是如不知道就没有办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第31题分析 (郭彤、梁丽华)
【试题)】31.(14分)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尿黑酸症均为人类遗传病,其中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氨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使患者尿液中苯丙酮酸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尿黑酸症是由于尿黑酸在人体中积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这种尿液暴露于氧气会变成黑色而得名。
(1)下图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根据该图有人认为缺乏酶①会同时患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黑尿症,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2)在人群中控制苯丙酮尿症的基因频率是1.89×10-3,现有一正常女性其父母正常,其弟是苯丙酮尿症患者,她与一个男性结婚,生育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的几率是 。
(2)右图是一个尿黑酸症家族系谱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①该缺陷基因是 性基因,在 染色体上。
②如果Ⅲ8同时还患有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那么Ⅱ3和Ⅱ4生一个只患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 。
③现需要从第Ⅳ代个体中取样(血液、皮肤细胞、毛发等)获得该缺陷基因,请选出提供样本的较合适个体,并解析选与不选的原因。 。
④若要快速检测正常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携带该致病基因,可利用该目的基因的分子探针进行检测,这一方法采用 技术,依据的原理是 。
【答案】31.(14分)(1)不正确(1分)。缺乏酶①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的途径阻断,苯丙氨酸只能转化成苯丙酮酸,且由于缺乏另外两条代谢途径,而在血液中大量积累,使人患上苯丙酮尿症(2分)。但是由于缺乏酶①,体内虽然不能由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酪氨酸仍可以由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因此,缺乏酶①不一定会导致尿黑酸症或白化病(2分)。
★(2)3.15×10-4
(2)①隐 常 ②9/64
③提供样本的合适个体为Ⅳ14或Ⅳ15,因为这两个个体为杂合子,肯定含有缺陷基因,而Ⅳ16、Ⅳ17、Ⅳ18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3分)
④DNA分子杂交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命题思路】
命题意图:综合性考查“遗传变异”的知识。①涉及的知识内容全面:包含了遗传几率计算、基因在染色体上、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基因的表达、基因的本质等内容,把必修二有关“遗传变异”的五章内容中的四个章节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考查。②考查了考纲中能力要求中的三大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题目设计的形式多样,有识图、计算、推理判断、生活应用等。力求考生理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能用文字、数学模型、遗传图解等方式准确地描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综合考察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掌握情况。
①增加与必修一知识的联系。一模试题中的第(1)小题,考查人体氨基酸的来源: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可以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非必需氨基酸);可由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得到。
②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熟悉教材。
试题部分
教材依据
第(1)小题的示意图和设问
出自必修二教材P96——第5章自我检测”思维拓展” 题的示意图和问题变式。
第(2)小题的第③问的知识背景
出自必修二教材P40——第2章自我检测”知识迁移” 第2题问题变式。
第(2)小题的第④问的知识背景
出自必修二教材P60——第3章自我检测”思维拓展” 题的问题变式。必修二教材P58——“科学.技术.社会——DNA指纹技术”
③降低难度。将“由基因频率计算遗传几率”的计算题删除。目的是防止学生将注意力盲目放在难题上,而忽视了中等容易的题。
【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的依据】
遗传的基本规律
考点
要求
(1)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阐明)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举例说明)
人类遗传病
(3)应用遗传学的基本知识指导人类遗传病防治

(4)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探讨)

(5)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断方面的研究资料

考查的能力要求: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有效转换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问题的设置综合性较强,教材章节跨度大,能力考查层次较高。
【学生存在的问题】
(1)对知识的理解有欠缺。如:第31题第(1)小题,90%学生认为缺乏酶①,酪氨酸就会缺乏。局限于图解的信息,以为酪氨酸只来源于苯丙氨酸的转化,因此错答“黑色素不能形成,得白化病;”,同时认为不会得黑尿酸症也是由于缺酪氨酸所致。
(2)审题不仔细。如:第31题第(2)小题第③问,有5%的学生回答“血液或皮肤”。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在第Ⅳ代个体中取样。这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紧张而导致审题不清。
(3)答题不准确,容易在细节上丢分。如:第31题第(2)小题第③问,分析选取Ⅳ14、15的原因时,从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数知道是因为Ⅳ14、15个体含有该缺陷基因。但是他们在答题时欠缺严谨和完整,笼统答“他们的母亲是该病患者”;“他们是杂合子”(60%的学生);“他们是携带者”等。
(4)对相对复杂的遗传几率计算能力欠缺。本题只有一道计算题,只是比学生平常做的“一对或两对”基因的遗传计算题,稍加大一点难度,要在三对基因中进行两两组合的计算,就使90%的学生陷入“困境”,这个“困境”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会计算,搞不懂如何排列组合。另一种从答案上看已经接近准确答案,只是在排列组合时思维不严谨,或有缺漏,或组合错了。(这类学生后期经过训练应该能做对这类题。)。
【解题思路分析】
(1)读图,理解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黑尿症各自病因:苯丙酮尿症缺酶①,导致苯丙氨酸只能通过酶⑥大量形成苯丙酮酸所致;白化病是由于缺少酶⑤,而使酪氨酸酶不能通过酶⑤的作用而产生黑色素所致;黑尿症是由于缺乏酶③,导致尿黑酸不能通过酶③的作用产生乙酰乙酸而进一步代谢所致。图中虽然显示酪氨酸的形成与酶①有关,但是,酪氨酸在生物体内属于非必需氨基酸,虽然缺乏酶①,体内虽然不能由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酪氨酸仍可以右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因此,缺乏酶①不一定会导致尿黑酸症或白化病。
(2)①从遗传图解中判断基因的显隐性和染色体的位置。Ⅱ的3和4“无中生有”,“女儿有病,而父亲无病”,所以该病为染色体隐性病。
②同理推断Ⅱ的3和4的基因型均为AaBbCc(a-黑尿症基因;b-苯丙酮尿症基因;c-白化病基因)。根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分拆后再相乘“的计算方法,可很快推断只患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
3/4×1/4×1/4+1/4+3/4×1/4+1/4+1/4×3/4(A bbcc+aaB cc+aabbC )=9/64
③由于第Ⅲ的8为有病患者,所以Ⅳ的14和15肯定带有致病基因;而Ⅲ的12虽然属于携带者,但13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这样,Ⅳ的16-18携带基因的几率比Ⅳ的14和15少。
★原题——(2)该题涉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问题,题目只说明该女性与一男性结婚,并无说明该男性的性状,因而无需考虑该男性的基因型。人群中控制苯丙酮尿症的基因频率是1.89×10-3,也就是说,该男性产生带有丙酮尿症的基因的配子的几率是1.89×10-3;而根据题意:该女性父母正常,其弟是苯丙酮尿症患者,即该女性为携带者几率为2/3,她产生的携带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的配子的几率为2/3×1/2,所以他们生一个患苯丙酮尿症孩子的几率是2/3×1/2×1.89×10-3=6.3×10-4
【后阶段备考建议】
(1)要关注教材。让学生熟悉教材,夯实基础,能力还是源于基础的。①按考纲知识内容表的条目让学生细度教材。②挖掘教材中的素材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继续加强遗传规律的系列题型训练,熟练掌握有关遗传图解的判断及有关计算规律。但要注意分层训练,不要只追求难、奇、异的计算,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应注重基本的遗传规律计算,把中等容易的题的分拿下来,对于难、奇的题(如原题中的第(2)小题)就要适当放弃。
(2)对重点核心知识涉及的能力要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特别是一些新情景下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分析能力。
第32题分析 (郭彤、冯洁莲)
【试题】32 . ( 9 分)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有一明显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实成熟前由小长大,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实现,此时哪些激素的浓度较高?____________ 。这些激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激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3)果实发育中各种激素动态变化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答案】32 . ( 9 分) (1)细胞分裂 细胞生长(细胞伸长或细胞体积增大)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的浓度较高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2 分)
(2)乙烯和脱落酸 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 分)
(3)在果实发育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或在果实发育到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协调共同起作用)
【命题思路】
命题意图:① 全面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希望通过一道题全面覆盖各种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考查考生对植物激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 考查学生从新情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一些生物学问题,以及进行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原题以多条曲线组合图来呈现多种植物激素在果实成熟中的变化趋势,考查学生将图中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迁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强迫”学生回忆教材的相关知识(必修三P54——图3—8和相关内容),让学生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后阶段能多关注教材,熟悉教材,夯实基础,克服“重做题,轻教材”的毛病,争取提升能力。
【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的依据】
题号
考点
要求
(1)
细胞分裂、细胞生长、果实成熟前由小长大相关的植物激素与作用

(2)
果实成熟时相关的植物激素与作用

(3)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能力要求: 考查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学生存在的问题】
(1)第1小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将“细胞分裂”、“细胞生长”错答成“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无丝分裂”,造成失分。对于“此时哪些激素的浓度较高?”的问题,有些同学漏答赤霉素,说明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没有弄清。有的同学将“生长素”答成“生长激素”,没有注意比较两种激素分布部位和作用的不同。还有个别同学将“赤霉素”写成“赤酶素”。
(2)第2小题有部分学生只答“乙烯”, 说明在果实成熟时哪些激素起作用不清晰。有个别学生将“乙烯”写成“乙稀”。还有一部分学生将生长素的作用与脱落酸的作用混淆,如将脱落酸的作用答成“脱落酸促进果实落花落果”。
(3) 第3小题有部分学生没有抓住“在果实发育的过程中各种激素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这个问题的核心去回答,而造成失分。如“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激素起着调节作用”、“在植物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各种激素含量不同”、“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各种激素协调作用”。
【解题思路分析】
解决第(1)小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果实成熟前由小长大包括了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两个方面,还有弄清楚在这过程中哪些激素在起作用。
解决第(2)小题的关键在于要仔细分析在果实成熟时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推导出哪些激素在起作用。
解决第(3)小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的要求“各种激素动态变化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在果实发育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正确结论。
【后阶段备考建议】
1.要夯实基础,按考纲要求复习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要求学生逐点过关,找出相近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分析。
2.适当进行考点知识新情景下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分析能力。
3.教师要适当研究近三年有关高考生物试题中关于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题目。
4. 要杜绝书写错别字,特别是关键词的核心字眼要告诫学生不要写错。
33.(7分)分析人:刘华伟、钟承
为探究温度对膜透性的影响,取质量和形态相同的两块马铃薯进行对照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l)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在20℃下马铃薯块质量增加,主要与细胞具有 (细胞器)有关。
(3)在40℃时,随着时间增加,马铃薯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造成的。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问题:
实验原理:随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会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溶液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空气中的 C02、温度会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与药品:电导仪、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50mL蒸馏水,编号为A、B 、C 、D;
第二步:取2块质量为50克且形态相同的马铃薯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再分别放人A、B两烧杯中,C、D烧杯作为对照;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1.5 小时后取出烧杯中的马铃薯,使烧杯中的溶液保持或恢复至200C 。
第五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实验步骤中设计 C、D 组作为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补充答案】
(l)温度
——答案补充:答温度、时间给1分;单独答时间不给分
(2)液泡
——答案补充:答液泡加其他细胞器或单独答其他细胞器不给分
(3)第三步:A和C烧杯置于 20 ℃ 下;B和D烧杯置于40 ℃的恒温水浴中(只要答案合理均给分)(1分)
——答案补充:强调分组,必须是A和C一组,B和D一组(0.5分);
强调温度,必须一组是20℃和 另一组必须大于等于40℃(0.5分)。
只分A、B(0分)
第五步:用电导仪分别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实验结果(1分)
——答案补充:测量电导(0.5分),记录实验结果(0.5分)。
结果预测:B烧杯中溶液导电度减去D烧杯中溶液导电度的值大于 A 烧杯中溶液导电度减去C 烧杯中溶液导电度的值(只要答案合理并与第三步的答案对应就给分)(2 分)
——答案补充:强调A-C讨论:排除空气中的 CO2等因素干扰实验结果(1分)
——答案补充:有干扰意向给0.5分,说出因素CO2等给0.5分
【命题思路与过程】
1. 2009全国高考新课程标准生物科考试大纲对“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目标与要求如下: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