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
韦敏华
课题
《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授课班级
高二(6)班
解读
理念
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黄文秀的生平视频导入,感受到黄文秀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基于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以及学生对当今时事政治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具体实例,分层设计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探究,突破重难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解读
学生
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高二学生基本掌握了《生活与哲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哲学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学生学习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能更易于了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因此,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实际生活例子给学生讲解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解读
教材
内容标准
识记如何创造与实现价值,理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教材地位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最后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本框主要讲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与奉献的重要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本框既是对前一课内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延伸,又是第十二课的升华、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与奉献的重要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能力目标
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提升民族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热爱劳动,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教学资源
教材资源、网络资源、课堂生成资源
教学重点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与奉献的重要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难点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与奉献的重要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依据:主要让学生感悟、理解。
解读
方法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视频、图片教学法 3.合作探究法
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总结反思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课件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视频并结合材料: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本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过着安逸舒心的生活,然而她却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了乐业县驻村第一书记。她将自己扎根在乐业县,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走访,她带领当地百姓发展种植业,使大家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黄文秀的伟大在于她坚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心里始终装着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思考黄文秀做了什么,从而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
学生:劳动
教师:是的,黄文秀正是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我们今天来探讨的正是《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板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二、进行新课
教师:刚刚我们已经说了第一个知识点: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那劳动有什么重要性呢?
学生:1.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1)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意志和情感
(2)满足社会、人民的需要,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3)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是的,劳动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黄文秀就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每天很辛苦,但很快乐”黄文秀日记曾这样写道:“2018年7月26日,我们村产业园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2018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探究一:黄文秀为什么“每天很辛苦,但很快乐”?
学生:脱贫有希望,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等
教师:是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板书)
(1)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努力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
(2)学会“爱”,爱家人、爱朋友、爱事业、爱祖国。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所以,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说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我们国内有无数人为国家付出其劳动与奉献,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比如:展示图片及材料: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
大家比较熟悉袁隆平,袁隆平是?
学生:杂交水稻之父
教师:对,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说说袁隆平,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只靠他个人吗?
学生活动:不是,还靠袁隆平团队,国家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板书)
教师点拨:是的,那我们来结合材料,说说袁隆平,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为他提供了那些条件?
探究二:材料: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用于杂交水稻良种的培育和推广
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开始:三十余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该株野生水稻进行了上万次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
1975年冬,国务院就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杂交稻的决定,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于是当时在湖南大地出现了千军万马下海南的动人场景。当年在全国多点示范的面积达5600多亩(1亩=1/15公顷),1976年示范推广的面积就高达208万亩。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展示一些标新立异的图片,提问:有人说强调个人与社会统一会抹杀人的个性发展。你怎么看?
学生:不会
3.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教师: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那除了社会提供的条件外,个人需要努力吗?
学生:需要
探究三:
结合材料,说说袁隆平成功研发杂交水稻,除了社会提供的条件外,还需要哪些自身条件?
袁隆平毕业于农校科班,1961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处于饥饿状态的整个中国,他立志研究水稻,选择嫁接这种不改变作物基因而又能提高产量的技术,而这又是极其枯燥乏味需要漫长等待仔细观察的技术,他一方面认真研读有关遗传学的著作,一方面在成片的稻田中寻找壮实的秧苗。几十年如一日,扑下身子,顽强拼搏、潜心研究,反复实验。经过艰苦的反复试验,终于在杂交水稻这一领域有了成果。
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的精神。
教师:是,正是要实现人生价值少不了自己的努力。习近平就曾说过“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板书)
(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
习近平这些话让人热血沸腾!我们作为青年更要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板书
设计

课后习题
1.(2019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 不忘初心,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深山17年,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之路。2018年9 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张玉滚的事迹说明
①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②正确的价值观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
③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④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够完全脱离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2.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每名员工都知道有三条“红线”——“红包”、“回扣”和“吃请”。严禁收受患者任何形 式的礼物,包括红包、礼物、宴请等,一经发现,无论数额 大小,一律没收并予以开除。这体现了(  )
A.该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B.人的价值就是怀着奉献之心而不求获得回报
C.奉献社会的实践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
D.有价值的人生只要贡献社会,不图获得回报
答案 A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与奉献的重要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对于学生理解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有重要价值。并让学生明白,需要从现在开始努力。
教学
效果
预测
本框知识点不多,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精神,并理解到自己努力的重要性。这就得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将本框知识点讲解给学生的同时尽量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感悟;恐未能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活动,让学生自我思考、感悟时间不够。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