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上生物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济南版七上生物汇总

资源简介

七年级生物总汇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五大类:植物 动物 细菌 病毒 真菌
生物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生长发育3繁殖4遗传和变异5应激性6除病毒外都有细胞结构7即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
生物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法
科学探究六大环节: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巴斯德实验:对照法 变量:(不同的条件)只能有一个(控制变量)
科学探究运用的方法:实验法 观察法 测量法 调查法(综合运用)
第二章
第一节
1光学显微镜结构:(最常用的显微镜)
2各部分作用:
目镜:放大物象(插入) 物镜:放大物象(转入)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镜臂:连接 镜柱:支持 镜座:支持 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范围大) 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范围小) 转换器:调换物镜 载物台:放置玻片 通光孔:通过光线 压片夹:固定玻片(左右移动)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反光镜:反射光线 (两面,凹面聚光)
放大倍数:物镜﹡目镜
3使用
对光:用低倍物镜、大光圈 标准:白亮视野 通光孔光圈镜筒一条线
观察:左眼看目镜有眼睁开(便于画图)
升降镜筒:准焦螺旋顺时针旋转降镜筒 先粗准焦螺旋后细准焦螺旋 降镜筒看物镜升镜筒看目镜
图像:放大倒立
第二节
1制作装片过程:动物:擦滴刮涂盖染吸(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植物:擦滴撕展盖染吸(滴清水) 盖盖玻片时一侧先接触液滴:避免产生气泡
气泡特点:按压玻片会变形移动,呈圆形椭圆形,有黑而粗边缘
污点:可存在于目镜、物镜、玻片,分别转动转换排除
2放大倍数与视野: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细胞越少 倍数越小视野越大细胞越多
3细胞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和功能单位
草履虫:尖后盾前,用棉花纤维和滴蛋清减慢运动 单细胞动物
衣藻:单细胞植物 单细胞生物
4绘图:1大小位置适当2较暗部分用细点表示(如细胞核) 3标注名称一般在图右侧引出水平指示线4一般在图下方写出所画结构的名称
第三节
1细胞分裂与分化是生物体变化的基础 细胞分裂与生长是生物体生长的根本原因
细胞分裂过程:先核分再质分,核内染色体复制在进入两个新细胞核
2细胞在形态功能结构上出现的差异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产生组织
形态相似机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植物叶片横截面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如皮肤表皮)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如脂肪、血液、骨、肌腱)
第四节有不同的组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开花植物的器官:花、果实、种子、茎、叶、根
植物体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由多个器官,按一定次序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叫做系统
动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系统分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
植物无系统,单细胞生物无结构层次
第三章
第一节
有生物存在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范围:海平面以下和以上约10千米(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层上层)
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发和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节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大类: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生物因素主要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之间既有互助又有斗争:扑食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
第三节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体色:保护色
形态:拟态
结构 生理功能 生活习性
生存范围> 生长范围>生殖范围
生物淘汰是一种自然现象
自然界中细菌和病毒的耐受范围最广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1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水绵)
水绵:结构简单,显微镜下呈筒状,叶绿体呈带状排列成螺旋状水绵结构
海带:有叶状体根状物
藻类植物特征 多生活在水中(发菜陆生)
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无根茎叶分化
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大气中90%的氧气来源于藻类植物
单细胞藻类形成赤潮和水华
金鱼藻不是藻类是种子植物
2苔藓植物(葫芦藓地藓墙藓)
特征 有茎叶分化但无根和输导组织
生活环境阴暗潮湿陆生
矮小 叶片薄
地衣不是藓类
3蕨类(活化石:桫椤、 其他:卷柏、满江红)
特征 有根茎叶分化和简单输导组织
多陆生,阴暗潮湿处
煤由古代蕨类化石变成
藻类苔藓类蕨类都靠孢子(生殖细胞)繁殖后代,所以生殖离不开水
4种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根茎叶特别发达适于干旱环境生存)
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
裸子植物活化石:银杉 水杉 银杏
绿色植物是最高等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植物,其中被子植物是种类最多的植物
第二节
叶片




表皮
水分一起抬从植物体内散发道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
保卫细胞:半月形、有叶绿体、成对生 表皮细胞:不规则形状、叶绿体、无色透明
植物吸收的95%~99%的水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意义:促进植物吸收水,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散热
蒸腾作用:水无机盐运输的动力
下表皮气孔多:减少水分散失
落叶背面朝上:背面海绵组织细胞比正面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稀疏
叶片正面颜色深:正面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比背面海绵组织多
气孔的开闭有保卫细胞控制,受叶内水分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影响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
保卫细胞吸水:气孔闭 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开
实验:
塑料袋应扎在植物茎基部,若包住花盆则塑料袋上水珠可能为土壤蒸发水分
第三节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淀粉特性:遇碘变蓝
步骤:1暗处理(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作用: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选叶遮光,光下照射
3隔水加热至黄白色 作用:溶解叶绿素便于观察 隔水作用:避免酒精燃烧
4清水漂洗
5加碘染色
6冲洗观察
对照组:见光部分 实验部分:不见光部分 变量:光照的有无
结论:叶片见光部分变蓝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氧气特性:难溶于水、能助燃
结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实验
实验a:碳酸氢钠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变量:二氧化碳浓度
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实验b:BTB溶液:蓝色,遇二氧化碳变黄
见光组黄色退去,遮光组仍为蓝色
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实验
现象:原叶片绿色部分变蓝,
非绿色部分不变蓝
变量:叶绿体的有无
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
5总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为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公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能)+氧气
物质转化:无机物——有机物
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
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第四节
实验
结论一:萌发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热量
结论二:萌发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结论三:萌发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总结: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场所:线粒体 条件:有光无光均可
公式
有机物(贮能)+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于光合作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呼吸作用应用:田间松土、排涝、果蔬储藏
第五节
1绿色植物是能量的转换器(光合作用)
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绿色植物是空气净化器(光合作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绿色植物可以调节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3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蒸腾作用)
第二章
第一节
动物分类
无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1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
蚯蚓: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协助运动,体壁能分泌粘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呼吸,减少摩擦。
环节动物特征: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体节能增强活动灵活性)
2节肢动物
(动物中最
多的一类)
蝗虫
呼吸器官:气管
外骨骼:保护支持体内机构,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脊椎动物:
脊柱的作用:保护支持
1鱼类:
体型:梭形(减少阻力)
体表:体表有鳞片,鳞片上有粘液,鳞片覆瓦形排列(减少阻力)
侧线:两侧有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运动器官:鳍
前进动力:躯干尾部的左右摆动
呼吸器官:鳃
鳃的结构
鱼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变温动物
2鸟类
体型:流线型(减少阻力)
体表:被覆羽毛
有翼
骨骼: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较长的长骨内部大多中空(轻便牢固)
消化系统:直肠短(减轻体重)有喙、无齿(减轻体重)
喙——口——食管——嗉囊(暂时贮存和软化)——腺胃(又叫前胃,分泌消化液)——肌胃(又叫砂囊,充分研磨和初步消化)——小肠(彻底消化)——大肠——直肠——泄殖腔
呼吸:双重呼吸(鸟类特有)
口鼻——气管——支气管——肺——气囊
双重呼吸:鸟在飞行过程中,空气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贮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只在飞行时进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翼张开时气囊扩张,下垂时气囊回缩
龙骨突:胸骨突出,着生发达胸肌
鸟类特征:有角质的喙,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身体呈流线型,双重呼吸,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很稳动物
3哺乳类
特征:体表被毛
胎生哺乳(提高后代成活率)
体内有膈(特有的肌肉,分开腹腔胸腔,内有节奏的前后运动,改变胸腔大小,使肺
扩大缩小)用肺呼吸
牙齿分化(门齿、犬齿、臼齿)
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大脑
恒温动物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高等动物
恒温:哺乳、鸟 变温:鱼、两栖、爬行
第二节
运动意义:通过运动,动物能比较迅速的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
运动系统是运动的基础
运动系统
骨连接三种形式:活动(关节)半活动、不活动(如颅骨)
关节
骨骼肌(成对分部作用相反)
至少附着在两块骨上
运动的实现: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由骨骼肌、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
第三节
动物行为分类(根据获得途径)
关系: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即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行为过程中尝试次数越少
社会行为:前提是有群体生活的动物
信息交流方式:声音、形体姿态、动作、气味等
第四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影响植物的繁衍生息
2维持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3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碳循环为主,通过呼吸作用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二氧化碳)
在自然界中,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关系:提供食品、保护环境(生物防治)、仿生学、生物反应器
第三章
第一节
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三种基本形态 球形
杆形
蝌蚪形
营养方式:异养寄生(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最主要生命活动的体现:繁殖
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分类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与人类关系:既有益又有害
对染病而死的禽畜:深埋地下
第二节
细菌: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
三种基本形态球状
杆状
螺旋状
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不成形的细胞核

特殊结构:鞭毛(协助运动)荚膜(保护)芽孢(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
繁殖方式:分裂繁殖
营养方式:异养,有腐生(枯草杆菌)有寄生(痢疾杆菌)
与人类关系:既有利(放线杆菌产生抗生素,甲烷杆菌产生甲烷)又有害(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
第三节
真菌 单细胞:酵母菌
多细胞:霉菌、大型菌(蘑菇等)
酵母菌结构 细胞核
细胞膜
细胞壁
液泡
与细菌相比最突出的不同:酵母菌有成型细胞核
与植物细胞相比最突出的不同:酵母菌无叶绿体
多细胞的霉菌有菌丝构成,成熟的霉菌在直立菌丝顶端生有孢子
青霉菌孢子:扫帚状青绿色 曲霉孢子:球状,黑或黄
蘑菇结构
营养方式:异养,有腐生(青霉菌、曲霉菌、部分蘑菇)有寄生(白僵菌、部分蘑菇)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第四节
1微生物促进了生物圈的碳循环
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为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
微生物被叫做生物圈中的清洁工
2微生物促进了生物圈的氮循环(固氮作用,如根瘤菌)
第四章
生物分类依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七个等级:(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最小单位:种 最大单位:界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种类越多,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差异越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