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 课 题: 折形状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重 点: 探究物体的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 点: 在探究过程中的“控制变量”教 学方 法 :实验探究法教 具 :A4复印纸、红砖、透明胶、书本板书设计 折形状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教学过程:一、课前师生互动——做“A4纸托砖头”的小实验(5分钟左右)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上一节科学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学。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出示课件)这是一张重约5克的A4纸,这是一块重约1500克的红砖,两者的重量相差约300倍。我的问题是(出示问题文本框):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 A4纸能不能撑起红砖,并且保证红砖离桌面15厘米以上?能,还是不能?生:绝大多数学生或许会认为“不能”。(如果有同学说“能”,老师可以让他说说该怎么做)师:真的不能吗?确定吗?下面老师就把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更认真。(教师以黑板为背景或依托,将A4纸折成圆柱。)接下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教师把红砖放在圆柱上面)掌声在哪里?谢谢大家。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生:学生思考并举手发言(同学们说得对!) A4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它的承受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能撑起比自己重几百倍的红砖。(如果还没上课,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把A4纸折成圆柱以外,还可以折成哪些立方体呢?)二、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师:同学们,刚才的小实验让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张原本为长方形的A4纸在变成圆柱后,承受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竟然能够撑起比自己重几百倍的红砖。那么,物体的形状和它的承受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折形状》这篇课文(出示课件),探寻其中的奥秘。请大家将课文内容快速地阅读一遍。(板书课题:折形状)(二)了解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3分钟)1、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看书非常认真,这是会学习的表现。同学们,世界上的物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但大多数是由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课件展示四种形状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他形状。(课件展示图片,作适当讲解。)(三)探究不同形状的柱体的承受力1、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哪一种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对,柱体(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把A4纸折成哪些形状的柱体呢?(叫1—2个学生回答。)2、学生思考并回答。折3、师: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把A4纸折成圆柱、三棱柱、长方体、六棱柱。(课件出示四种柱体)当然,我们还可以把A4纸折成其它形状的柱体,但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就先来研究这四种柱体。为保证接下来实验的科学性,大家折出的纸筒必须一样高,上下一样粗。现在请组长从信封中拿出四张A4纸。分工合作,折出这四种柱体,看哪个小组折得又快又好。开始!4、学生动手实践,折出四种不同形状的柱体。5、教师巡视,并有针对性指导学生。6、师:请小组长把折好的纸筒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在大家刚才折纸筒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组的同学配合非常默契,第一个完成,折出的纸筒也很规范。让我们把掌声献给他们。猜6、师:同学们,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也是科学实验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大胆的猜测。如果我们在这四种柱体上放书本,你们觉得哪一种柱体能承受的书本最多,哪一种承受的书本最少呢?请大家按承受力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四种纸筒排序。为方便大家排序,老师把四种纸筒分别编号为A、B、C、D。(指名5个左右的同学回答,教师板书他们猜测的结果。)待会我们做完实验后,看看谁的猜测才是正确的。(拿出学习单填一下,只填预测空格)放、填、悟7、师:同学们,科学课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只是靠猜测而得出结论行不行?(不行)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动手实验)好,我们下面就用书本作为承载物来检测四种纸筒的承受力。大家认为我们把书本放在纸筒上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8、学生思考并回答(叫3—4个学生)。(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圆柱来做示范。)9、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回答,老师把注意事项补充概括以下:A、书本必须逐本轻放、重叠对齐。B、柱体中心对准书本的中间。C、同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10、学生齐读三个注意事项。(同学们的声音充满朝气和力量)补充: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某个柱体已经承受了三本书,可是再放第四本时被压塌了,请问同学们,这个柱体的承受力是几本书呢?(三本,只算压塌前的。)接下来,请小组长拿出实验用的书本,组织本组同学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完成学习单,填写实际空格)1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12、挑选1—2个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其它小组口头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做好记录,并用柱状图展示,便于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师生共同分析探讨实验数据,明确四种纸筒的承受力大小。(课件出示排序,回到猜测环节,掌声表扬猜对的同学。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有误差,教师应作必要的解释说明。)同时归纳实验的结论:(1)圆柱的承受力最大,其次是六棱柱、长方体,最后是三棱柱。(2)把薄的材料弯曲或折叠,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相同。(课件出示实验的结论,同时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平均值三棱柱(A)预测(本) 实际(本) 长方体(B)预测(本) 实际(本) 六棱柱(C)预测(本) 实际(本) 圆柱(D)预测(本) 实际(本) 纸筒形状实际承受重量(本数)按承受力大小排序三棱柱长方体六棱柱圆柱结论13、讨论、探究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的原因因为它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圆柱形纸筒的每一点承受力并不大,而整体却能承受很大的力。师:同学们,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四)生活中的科学1、(出示桥墩、凳子等图片)师:这些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明确: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增大承受力。2、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的?(五)总结全文(如果时间允许,可让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锥、柱、球、台,还通过“真刀真枪”做实验的方式,明白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的科学原理,以及这种原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心地观察大自然,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科学,养成学科学、讲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